回到赛鸽朴素的初衷,定向/聪颖能力,健康/耐翔能力,恋巢/亲和力。其中最大的疑惑是什么?健康可以通过鸽子状态表现判断,恋巢可以通过鸽子对鸽主信息反馈辨别,就是这个定向能力可谓玄之又玄吧。是种系,是血统,是遗传,是配对逻辑,还是天赋……是不是都很有道理?用人类的思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强行套用在赛鸽身上,想想看,自己都觉得好笑。毕竟这种定向能力看不见也摸不着!“龙生龙凤生凤”有道理吧,“血统论”在人类繁衍的过程中都带着种种嘲讽(西方中世纪的东西),“名血+名血”飞得无影无踪也很正常。“天生禀赋”有这样的案例吧,人类尚且如此,鸽界就没有这种可能?“冠军+冠军”飞个寂寞,“迟归+迟归”飞个神奇!没有破译这个生物密码之前,只能说一直在尝试的路上,一切皆有可能,对不对?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请循其本”,因为大家都是赛鸽人,赛鸽路上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血统论为基础的育种思维,成绩论为主流的定向指引,眼砂论为传承的中国经验等等,都是人们用来“筛选提优”的捷径选择。人们不愿意通过猜测来“盲目试错”,需要通过属于自己的思维逻辑来寻找肯定的答案。想象很美满,事实很骨感。吵吵嚷嚷的竞翔背后,一个结论相对清晰:鸽子的定向能力是可以传承的(整体归巢性好),未必每个鸽子都有此能力(有的没回来),能力也会随着外部环境(鸽龄、赛线和天气等)变化而变化的(复放丢失了/只有它回来了)。不论什么血统、成绩、眼砂、羽色等等,都会出现这个结果,是不是?定向能力是稳定的也是变化的结论,是不是让人更摸不着头脑;定向能力可以表现群体能力也可以仅表现个体能力,是不是更加迷茫……可以争吵,还是无解,可以另辟蹊径吗?
不能很好地解释飘忽的定向问题,实际操控鸽子的定向能力更难。想来想去,最佳的方案,就是做减法考量,有效避免鸽界的“内卷”问题。即:你认为重要的未必是最关键的,充其量是与问题正相关,只有必要的才是最关键的。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大意就是“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举个例子:训放与定向问题的关系,你说训放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是不是能有效提升鸽子的定向能力呢?减法考量则认为:训放是人为加给鸽子的“赛飞定向经验”,只能说训放与鸽子准确归巢有着一定的正相关,但不是解决鸽子定向问题的必然选项。也就是说,训放与鸽子实际定向能力是无关的,没有逐站训放并不影响鸽子的准确定向,直接跳站放飞的鸽子也能正常归巢的。
人们增加的只不过是臆想中的“实战定向经验”,实际训放结果可能仅仅帮助鸽子锻炼体能,满足人类“快速归巢”的贪欲罢了(妄为)。有人曾经把一站式200-300公里“定向拉练”作为近亲子代的留种标准,是不是值得借鉴呢?把握鸽子的定向能力,以此类推,成绩、饲料、羽色、雌雄、鸽棚位置等是不是都可以成为减法要素?因为要放下许多“人为贪念”,这是一条寂寞的验证道路。在急功近利的背景下,谁愿意做这种“毫无意义”的傻蛋呢?还能减什么?怎么减?可以继续吵下去……
定向问题再拉回到实际比赛场上能寻找到正确答案吗?未必。参赛的鸽子是经过人为筛选的,必须是被鸽主肯定的定向能力很出色的鸽子吧。职业高手训练有素的鸽子短距离200公里定向结果尚且“可控”,整齐划一的归巢也不足为奇吧。赛距拉到500公里以上,鸽子已经不是整体落棚,而是抱团的小群体。定向数据显示杂乱不一,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的。血统同窝有差异,成绩遗传有不同,同赛距成绩迥异,还要加上“天气论”、“地磁干扰”、“太阳风暴”等所谓外部干扰论,然后就是鸽子存不存在“无脑跟飞”的质疑?进入1000公里的赛距,鸽子归巢基本是单独落棚,外部干扰论基本消停了,“跟飞”的也闭嘴,是不是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鸽子的定向能力呢?参赛羽数少,非主流,扔“迟归”的论调冒出来。只是西方长程赛事日益火爆是不是“转主流”的风向呢?2000公里超远程归巢寥寥,没有准确的定向能力是难以完成历程的。然后被喷太残忍,神奇的脑回路,“马拉松”比赛是不是“无人性”必须取消呢?有再多的杂音,没有人会为30公里冠军而奔走相告,而拥有超远程归巢鸽的也没有几人!能够清晰地发现,赛距依然是检测赛鸽定向能力的必选项。
定向问题并不会因几个因素分析而终结,反而会引出更多无可争议和值得商榷的矛盾。鸽龄问题应该是鸽子定向基本的生理基础吧。跟群飞失的“游棚一族”,不妨碍成鸽后准确定位,崭露头角。什么样的鸽龄定向最为准确?什么样的鸽龄适飞什么赛距?……打住,打住,鸽龄增长,同样的赛线,长程的冠军在更近的距离迷失了。然后,继续吵,继续争,在这无解的路上。闪人,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