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鸽舍 |
|
季伟鸽舍1 |
|
|
|
季伟鸽舍1
地 区:黑龙江 文章总数:334篇 推荐篇数: 0篇 留言数量:38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 885 建立时间:2007-3-5
|
|
|
作者:季伟鸽舍
来源:转载
阅读:次
分类:收藏文章
发布时间:2007-8-15 15:42:00
|
|
浅谈“抢救”中国传统观赏鸽
来源:赛鸽天地 作者:恩明信良
“抢救”一词说明我国的传统观赏鸽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程度 , 这个口号提得好 , 提的及时。但如何延续中华鸽文化?如何抢救传统观赏鸽?这是个实际问题,也是我们鸽界该讨论的问题!
王世襄 先生想利用网站和报刊来扩大他的影响力,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号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好传统观赏鸽!这无疑给我们传统观赏鸽慢慢消亡的状态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 令鸽友们无不欢欣鼓舞。但是,要想真正达到目的,不光需要广大鸽友们的支持和热情 , 还必须有一个发展目标和策略。纵观鸽界,传统观赏鸽为什么没得以发展?相比之下信鸽及信鸽文化为何迅猛发展起来?笔者认为,观赏鸽至今仍停留在原始的散兵无序状态 , 而信鸽则依靠市场经济规律 , 有组织、有目标的快速发展变化,所以,我们要想抢救传统观赏鸽,很有必要回头看看信鸽所走过的路,找出可以借鉴的地方。
竞赛促进了信鸽运动大发展 1982 年经过文革动荡之后的中华大地,人心思定,百业待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从中央吹到全国各地。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促动了许多行业的发展,各地信鸽协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北京城区曾设四个分会。当时入会者不是很多,大体估计不足鸽子爱好者的百分之十,因为大多数爱好者还是以观赏鸽为主。在鸽子市场上看到的大多数也是观赏鸽,一般观赏鸽的价格也高于一般信鸽。但也就两三年的时间信鸽便得到了大多数爱好者们的青睐。它的魅力就在于信鸽协会有组织地举行信鸽比赛。作为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养鸽爱好者们找到了显示才能的地方,谁的鸽棚里有几只获奖的归巢鸽,那真是令他开心和引以自豪的事情。 1986 年以后 , 信鸽的吸引力已经把绝大多数鸽子爱好者吸引了过去。协会的比赛已经不能满足鸽友们的兴趣和要求,而大量会员的加入也给比赛的组织者能组织好公平竞赛造成了很大困难。由于人满为患有时参赛者也不得不去排队报名参赛,而组织者不得不对参赛鸽数加以限制。虽是如此信鸽爱好者的队伍一天比一天壮大,奖金的提高也是这只队伍能够壮大的原因之一。之后 , 各种信鸽俱乐部、各样鸽舍随着形势的发展相继而出,这样一来,不但缓解了众多信鸽爱好者们参赛的愿望,同时也丰富了比赛形式,从此信鸽竞翔便热闹起来,火红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 国民经济繁荣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 人民生活也更加富裕,这也成为信鸽发展的强劲动力。
1994 年中鸽协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国际赛鸽舍”也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一家公棚的建立。 1995 年北京第一家公棚爱亚卡普公棚也正式建立 , 它们的建立给信鸽竞赛运动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对那些无地方饲养、无时间饲养、无能力饲养的信鸽爱好者们提供了必要的方便条件和参赛机会;而那丰厚的奖金也使许多观赏鸽的爱好者们转向了信鸽。在几年的时间里北京就先后成立了十几家公棚,在公棚的带动下信鸽文化、信鸽产业也随之而来,为了竞赛,有人不远万里去海外花巨款引进名血统鸽;为了竞赛,有人专门进行理论研究,从选种、配对、饲养、训放每个细节都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正是广大鸽友们的积极参与,信鸽产业、信鸽文化、信鸽竞翔,才迅猛地发展起来。信鸽的地位提高了,她的价值也随之提高。一只获大奖的好血统鸽少则几千元、上万元,多则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都不足为奇,而观赏鸽只能看着日日升值的信鸽望洋兴叹。
信鸽刊物是信鸽运动的“啦啦队”短短 20 多年的时间 , 我国信鸽运动发展如此之快 , 信鸽协会会员为数众多 ( 大约有 40 万人左右 ) ,令那些先进国家的信鸽爱好者们无不感到惊讶。而我们在国际大赛上取得的成绩也令他们刮目相看。虽说我国信鸽事业比信鸽先进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 但我们已经是信鸽的泱泱大国。在信鸽庞大的产业及竞赛活动中理论研究和指导起到了主导作用。首先 , 这应该感谢全国鸽界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鸽报刊杂志的出版;其次,是那些成千上万的撰稿人。没有他们的出现,没有他们对信鸽竞翔运动的宣传报道和理论性的研究、指导,几十万的信鸽爱好者们是不可能在获知信息和理论方面如此方便的。
所以说 , 各种信鸽的报刊杂志是广大信鸽爱好者们的良师益友。在它们的论坛上不但有专家们在理论研究上的经典著作 , 更多的是普通信鸽爱好者们在实践当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一点经验之谈、一点新的发现,这些就是我国鸽界的中流砥柱。发展,就是硬道理!拿来主义也是不错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先进理论,也都成了信鸽界的参考理论。
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但鸽界在理论研究上还缺乏重视程度。在鸽界,许多人士感叹——中国没有自己的品系,(指赛鸽的血统体系,世界公认的品牌名系统鸽。)所以说,我们是信鸽的泱泱大国,而不是强国。国内有许多知名人士也曾培育出优秀的鸽种,而且,她们的血统鸽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但也只能是一时的辉煌,要想成名,似乎难于上青天!当然,这种落后的现象有许许多多的原因,但这与鸽界权威人士对理论研究成果的鉴定和支持有很大的关联 ! 看世界信鸽强国 , 如 , 比利时、荷兰、日本等,他们把自己产品的理论研究 , 进行宣传推广与信鸽产业一体化,所以,他们的品牌经久不衰;而且还能产出新的品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实践永远是肤浅的 , 甚至是错误的 ! 得不到自己认可的产品 , 别人又怎能信服呢 ?
观赏鸽要保留、要发展,可以借鉴信鸽运动发展的经验 “观赏鸽”俗称“家鸽”,“信鸽”又称“赛鸽”。其实,这种分类是不科学的,这只不过是鸽子爱好者们的习惯称呼而已 , 是历史给予的称呼。因为,从生物学的角度说 , 一个物类的种群划分,应该是按物种的体貌特征、身体内部结构、或者生活习性划分。而一只观赏鸽完全可能成为一只优秀的赛鸽;一只优秀的赛鸽本身就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所以,我们怎能笼统的区分呢?有人会说,你是想改变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和大家公认的称呼吗 ? 非也。笔者只是想提醒大家,不要被这种俗称所误解。有人说,“家鸽”与“信鸽”在身体内部结构上有根本的不同。比如,“信鸽”的气囊比“家鸽”的大、“信鸽”肌肉和骨架的组合比“家鸽”的合理优越、“信鸽”的大脑智力比“家鸽”的发达,所以,“信鸽”适合飞远,“家鸽”只会吊高。这种理论可能会得到绝大部分鸽友的赞同,问题是 , 这种差异不是物种本身的差异。比如,岩鸽在飞行时不惧怕风雨,一般的野鸽则躲避风雨。而有些是人为的差异 , 比如 , 它们的遗传基因、它们飞翔时的耐久力等,是能够改变的。就如同我们人类,长跑运动员必须具有超人的耐力和速度才能参加竞技比赛;而每个正常人经过特殊的训练都有可能成为一名长跑运动员。无论是“信鸽”还是“家鸽”,都属于鸟类家族中的一支,统称——鸽子,鸽子品种很多,信鸽一般以欧洲的先进品种为主;观赏鸽是我国的传统项目,但现在有些珍稀品种已经灭绝,这不能不说,这对我们鸽文化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还好,在鸽界有很多像 王世襄 先生那样的有识之士,正在为抢救我国传统观赏鸽积极地努力着,这真是我国鸽文化的幸事,广大观赏鸽爱好者们的幸事。但更重要的是,观赏鸽爱好者要有自己的组织,要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比赛,比如品评赛。如有可能的话,也可以办一本自己的刊物。宣传自己、传播信息、开展交流。
观赏鸽与信鸽它们身体内部结构相同,饮食习惯相同,身体大小基本相同,所以有些观赏鸽可能就是很不错的信鸽。只不过我们还没有挖掘出来而已。
所以,喜欢观赏鸽的爱好者们不要为当前的处境而悲观,也许有一天,赛鸽天地里也有我们竞翔的空间——观赏鸽协会举行的观赏鸽评比及竞翔大赛。那时,我国名血统观赏鸽与名血统信鸽进行一次真正的较量,那情景,一定是很壮观!
2002 年《赛鸽天地》第 5 期中发表了一篇陶永康先生撰写的《“老北京”养鸽习俗拾遗》的文章。他在文章中,生动地描写了过去北京人喜爱的家鸽及养鸽趣事。阅后,联想到家鸽的现状和传统鸽文化的遗失,便产生写一篇文章的冲动,但遗憾的是,激情很快就被如火如荼的信鸽赛场夺了过去。
前不久,朋友送我一只家鸽,拿在手里,看着不很起眼,我便转手也送了人。后来另一个朋友看到此鸽,便特意到家来告诉我,那是一只名鸽——紫银尾 ( 音 , 蚁 ) 。我一听,顿时傻了眼。不是后悔把鸽子送给人,是对自己的无知感到懊恼。必定我已养了几十年的鸽子,可我对我们的传统鸽却知之甚少。不光是我,我的好几个朋友都看到此鸽,同样也都不识货,而他们也都是信鸽竞翔中的高手。由此 , 我再次想起写一篇如何发展我国传统观赏鸽的文章来。
文章是写出来了,但谈的都是信鸽的事情。我想,如何延续中华鸽文化?如何抢救传统观赏鸽?按照信鸽的发展经验和路子,我们的传统观赏鸽也一定会辉煌起来!对此,不知鸽界人士有何看法?敬请赐教
|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报刊、广电、网站或个人博客如需转载或引用须取得本人许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