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引种,我第一反应是咱们国内有些名家确实财大气粗,用七八位数引进一羽外血鸽都不带眨眼的。这些名家大户引进的名血,活跃在我国赛鸽的各个赛场,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吧,我心里总觉得不得劲。
种在别人那里,哪怕飞得再好,如果没有自己的一套育种体系,终究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拿冠军赢大奖,在高价引种面前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谁才是最后的赢家。这就还比风筝在天上飞,飞得再高再远,赢得再多的称赞,可是线依然在别人手里牵着,他能掌控你飞得方向和高度。我们看似赢了,今天可以“一览众山小”,明天也可能跌得粉身碎骨。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根基不扎实。
要想赛鸽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强大,我们必须有自己的输入和输出体系。不光训养功底到位,育种本领也得有。这样一来,相当于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
为什么国内很难做到像国外那样,用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钻研育种这件事呢?
一是咱们的赛鸽运动起步相对较晚,而最初引以为傲的国血在经过时间的筛选后,由于用时长、见效慢,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而短平快成为了主流赛事,满足了大家的需求。这类型的赛鸽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咱们很多人也就不愿意再花这个时间和精力,埋头研究育种之事了。
二是当习惯“拿来主义”的思想后,我们会逐渐丧失挑战、革新的勇气。外血用得好好的,比赛拿奖拿得开心,有几人还会沉下心来苦心钻研育鸽经?在很多人看来,这可能不是一种高尚,而是愚昧。
还有,很多人引一羽鸽子,子子孙孙延续下来,就能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样算下来倒也不亏。但是自己一门心思培育,试错成本难以估算,这也是很多人选择“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原因之一。
只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培育我们自己的鸽系,是一种文化底气,也是赛鸽运动生生不息的保证。很希望以后我们冠军鸽的血统书上用的是中文,往前几辈都是国人培育出的鸽子,又或许这只是我一人虚构的蓝图,胡言乱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