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网 个人鸽舍网站 中信网首页 | 各地鸽舍 | APP下载 | 后台登录 | 会员区 | 帮助
我的鸽舍
看看TA的鸽舍简介
高原飞天鸽舍
1838 66
粉丝 文章 微动态
鸽舍首页 鸽舍简介
鸽舍赛绩 鸽舍相册
专题图库 在线留言
最新评论
中信网友:天天逼逼,去看看
中信网友:扬州市信鸽协会刘
中信网友:这个大骗子当年骗
中信网友:确实
中信网友:认可
中信网友:魏来重要的是我会
贾少宇:谢谢鸽界多出人才
中信网友:可以斗量海水的人
信息统计
高原飞天鸽舍
地    区:贵 州
文章总数:1838篇
推荐篇数:189
留言数量:102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15924 积分中心 积分能做什么?
建立时间:2008-10-4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高原飞天鸽舍  来源:转载   阅读:  分类:收藏文章  发布时间:2012-6-16 20:05:34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
  主题: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
  主讲:温儒敏
  时间:2012年5月17日晚
   主办:北大研究生院“才斋讲堂”
  编辑:陈芳
   温儒敏,1946年生,籍贯广东紫金。现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持人,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198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199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1998)、《中国现代当文学专题研究》(合著,2002)、《文学史的视野》(2003)、《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2005)等。
    精彩摘要:
    1、鲁迅的地位
    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尽管去世几十年,但他当年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到今天恐怕还是新鲜的。近百年来,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但对中国文化了解最深入的,鲁迅可能是第一人,是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中国人还要发现?是要发现的。鲁迅的眼光不一样,他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些问题、弊病,现在还大量存在于社会中。
    鲁迅的出现是个艺术,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这些思想家,是同一水准的。
    把中国的病根看出来了,这是鲁迅的伟大。
    2、鲁迅的批判
    鲁迅对人性的了解也是最深的,很敏锐,有时候会觉得他批判性太强,说话很难听,甚至有点过,但有一条,读鲁迅能让我们读懂中国,知人论世,了解国情,了解国民。如果保留点历史感,放在特定的语境来讨论,就会发现鲁迅虽然很偏激、很尖锐,但还是有的放矢,而且只有鲁迅这样,才能更一针见血,深入骨子,打到痛处。
    鲁迅永远在严厉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充满了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他是很反感的。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尊重人的,中国文化最大的弊病是对人的压抑,对个性、对生命、对创造力的压抑,所以要猛烈地攻打,要冲破这种传统束缚。
    3、中国人的劣根性
   鲁迅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批判中国人的奴性、面子心理、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中国人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但他的批判是建立在自省和自剖基础上,也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带有一种悲悯和无奈。
    大多中国人不出声,沉默,中国人共同的疾患久矣,我们司空见惯了,见怪不怪,麻木了,但鲁迅却要真实地说出来。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个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容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鲁迅)
  “中国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力争做奴隶的时代,一个是坐稳了做奴隶的时代。”(鲁迅)
   以下为演讲实录:
    温儒敏:站这里心里有点不安,你们要是听累了觉得没多大意思,悄悄走就是了。今天这个题目,应该请我们中文系的钱理群老师来讲更好,我也想试图讨论一下这个问题。鲁迅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我还是想讲讲,觉得说不完的。
   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 读鲁迅其实在了解我们自身
   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尽管去世几十年,但他当年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到今天恐怕还是新鲜的。
     现在社会上,包括学术界,对鲁迅、对五四开始有一些批评,一些颠覆,一些否定。鲁迅当然可以批评,问题是批评要有根据,不能因为鲁迅名气大,你批他就出名。
    另外一个倾向是完全把鲁迅生活化。鲁迅以前被搞成神话,现在把他拉下来,说鲁迅跟某人差不多,关心的也就是吃饭、穿衣、抽烟,说他跟许广平算不算包二奶。以前确实把鲁迅摆得很高,现在有意识让他回到“人间”。但如果把鲁迅完全当做普通人,他做的也是平常生活里的那些东西,那我们就不需要鲁迅了。
     我选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针对性,也是回应上面这些问题,我们今天还需不需要鲁迅?也希望在座的,多少读一点鲁迅,了解一下鲁迅,系统读一些鲁迅的东西。为什么?我是这样看的,近百年来,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但对中国文化了解最深入的,鲁迅可能是第一人,是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中国人还要发现?是要发现的。鲁迅的眼光不一样,他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些问题、弊病,现在还大量存在于社会中,所以鲁迅的眼光、鲁迅的精神是没有过时的。
    读鲁迅,是为了了解我们自身,了解我们这个民族,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中国人。鲁迅有一个特点,他的文章并不是知识层面的,而是带有自己痛彻的感触,从生命的体验中总结出来的,读鲁迅可以带给你真正的文化体验。
    鲁迅对人性的了解也是最深的,很敏锐,有时候会觉得他批判性太强,说话很难听,甚至有点过,但有一条,读鲁迅能让我们读懂中国,知人论世,了解国情,了解国民
   当然,作为一个作家,鲁迅也并不是完美的。鲁迅的过去,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个利器,在心理学家看来,不一定是很健康的,鲁迅的心理特征有时候不见得好,可以说鲁迅很悲观,对很多事也很悲观,有时甚至绝望,在某些问题上他多少还过于敏感、多疑,有点“病态”。作为一个文艺家、一个哲学家,最高顶端的那个人往往会带一点“病态”,他跟普通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可以说他是有些“病态”的。之所以这样,他在文学上才能够发酵,才能够做出精品。
    所以鲁迅现在成为我们的重要遗产,而且弥漫在我们的现实生活,成为中国人精神和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我们小学就开始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应该珍惜鲁迅思考的方式,鲁迅的智慧,以及写作中对语言应用的灵活、辩证、锐利。40多年前,我刚上五年级,一个老乡跟我说,你读鲁迅就学会写文章了,确实是这样。但学习鲁迅会碰到一些障碍,今天我就讨论这些障碍。
    怎么看鲁迅批判传统的偏激 鲁迅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
   第一个问题,怎么看鲁迅批判传统的偏激?
    现在我们感到精神滑坡,学术界有一部分人,开始找原因,就找到“五四”,认为“五四”有非常大的缺陷,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而鲁迅他们这一代人在反传统上的偏激,也是造成中国文化断裂的一个原因,所以导致今天精神滑坡、信仰失落。他们认为中国有两个“断裂”:五四断裂了,接着文化大革命“断裂”了。
    现实生活中道德的滑坡,是不是可以简单归咎为“五四”时期造成的“断裂”?这是值得探讨的。中国一百年来的文化转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不能那么简单化,一定要有充分的历史感。
   首先,我们说鲁迅是不是偏激?我认为确实是偏激的,他有时候就是要走偏锋,把话说得很死,非常绝对,到头了。鲁迅对中国文化的批评是非常厉害的,断然的态度,简直要推倒一切,不容商量。我们看他很有名的一句话,也经常被人所引用的,“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集·忽然想到(五至六)》),他说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复杂的形态,全部踏倒他。这样的语言,如果抽出这么一句来看,肯定认为鲁迅是非常偏激的,对传统文化怎么能够这样呢?
     又譬如鲁迅最受人非议的是1925年,他给青年开书单的时候,说到这么一段话,“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与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句话遭到很多非议,“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句话偏激不偏激?非常偏激。
   结果鲁迅就被人抓到了,这个问题提出来,鲁迅说这些偏激话语的时候,写这些偏激文章的时候,语境是什么?他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说这句话的?他的批判所指是什么,这也是需要考虑的。
    我们不能否认鲁迅对传统的批判是激进的,而且鲁迅的思维跟通常人思维有很大不同,他往往有逆反的心理,大家都这样看,他偏那样看,他容易使人惊愕,所以不习惯,但又觉得是一种提醒,别开生面。鲁迅的文章都带有这样有意的逆反,他采取不合作的精神,这大概就是鲁迅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如果保留点历史感,放在特定的语境来讨论,就会发现鲁迅虽然很偏激、很尖锐,但还是有的放矢,而且只有鲁迅这样,才能更一针见血,深入骨子,打到痛处。所以我们读鲁迅,应该放到历史语境下,同时不要把鲁迅看成是在做国学论证,他在写杂文,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一种整体的认识。
    我们现在这些颠覆鲁迅的人,往往用摘记法摘一些句子,抽掉历史感,不考虑语境,不考虑鲁迅为什么采取一种逆反的思维,就抓到一些偏锋的话,把鲁迅看做一个非常不负责任、非常损、非常苛刻的老头,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鲁迅。
    现在这些年,我们开始强调传统,认为鲁迅、“五四”造成了文化的断裂,说他们激进,搞“文化决定论”,因此中国这一百年这么坎坷。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你不能把文化大革命算到胡适、鲁迅那一代人身上。我们现在很多事都是“事后诸葛亮”,用后设的观念去想象历史、剪裁历史,这样是不公平的。
    那些把鲁迅说成是对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和偏执狂,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鲁迅曾经说过“不要读中国书”。鲁迅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人家请他写书单,他就说了这么偏激的话呢?那是1925年,“五四”已经过去了,但“尊孔读经”回潮的现象非常厉害,当时是代表守旧的一种观念。鲁迅对当时复古的思潮是不以为然的,所以他不开那个书单,要冲破这种限制,要青年得到思想解放,所以针锋相对地提出“你们不要看中国书,要多看外国书。”这是一个历史背景,他是有针对性的,认为中国当时不是搞国学的时候,而是应该怎么开放,打破思想僵局,让中国文化走进一个相对开放的状态。
   另外鲁迅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国学论文,是杂文,他是谈自己的感觉,鲁迅指的中国书、外国书,是有象征意义的。鲁迅是读了太多旧书的人,那是他一种整体的感受。鲁迅永远在严厉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充满了这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他是很反感的。这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整体感觉。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尊重人的,缺少活力的。我认为鲁迅的观点大致不差,我们传统文化里有非常优秀的一部分,但也有它的弊病,有不适应当代人的。
    鲁迅为什么反感那些做法?那时传统还没有打破,现在我们不太感觉到中国传统那种束缚,现在每个人都是“事后诸葛亮”。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尚未被打破,它阻碍着社会的进步,所以鲁迅要冲破这个“铁屋子”,他认为当时中国是很闷的,就像一个用铁做的、没有窗户的屋子,里边的人都在闷头大睡,他要冲破这个禁锢,所以鲁迅只好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的呐喊,甚至是矫枉过正。
    鲁迅把所谓的中国书、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批判,他对传统文化的封建性、落后性,批判得非常厉害,不留余地,要提醒人们不要把“五四”当落锤点,马上走回头路。这样来看,鲁迅全盘否定传统是有历史理由的。事实上鲁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体验是非常深的,他说自己是从旧日里出来的,叫反戈一击。现在的我们基本上没读多少传统的书,感觉是不一样的。
    鲁迅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弊病是对人的压抑,对个性、对生命、对创造力的压抑,所以要猛烈地攻打,要冲破这种传统束缚。从这个含义来理解鲁迅对传统的批判,他这种偏激,就会有一定的理解了。鲁迅确实是偏激的,他自己也不否认这一点,他就是要通过这个偏激矫枉过正,来激活思想,来引导当时的解放。鲁迅太了解中国了,太了解中国人了,他总是用很形象的语言来形容中国,比如这段话“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个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容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有时候西方人就纳闷儿,觉得中国人好像戴个面具,匪夷所思。
   鲁迅非常了解这一点,他说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个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能够搬动、能够改装。我们在北大太有体会了,北大往往视为改革的先锋,但北大保守的东西也太专了,在机关的工作人员更能理解。鲁迅是带着一种体验、一种整体性的把握,所以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利弊,看得很透。
    那个时期,如果不用那种激烈的态度,很容易被社会的惰性所裹胁。改革就是这样,有时候进两步、退一步,有时候进一步、退两步。现在我们都在谈传统文化,但我们应该注意,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优秀的成分,也有糟粕的成分。整体上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很难适应现代中国往前发展的方向,中国的现代转型是焦虑的。我们提倡国学研究,应该加强,但应该保持一份清醒,要有一定的批判眼光,吸收其中优秀的文化,也要看到那些负面、糟粕的东西。如果认同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理解“五四”那一代人的苦心。
    有学者认为从鲁迅开始,那一代人造成了文化的断裂,这话不负责任。鲁迅对传统文化非常了解,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鲁迅在策略层面上猛烈攻打传统,但操作层面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不能轻易说鲁迅割断了传统,全盘否定传统,鲁迅不是虚无主义者,五四这一代人也不是。鲁迅活到50多岁,工作30多年,除了写小说、写杂文,2/3的工夫都在整理古籍,在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他写过《唐宋传奇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
     鲁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又达到了近百年来最高水准,我想是开拓性的,他的一些专著,像《中国小说史略》,现在还是学术界的典范。鲁迅攻打传统,又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往往有独到的目光,他其实是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继承者、价值重估者。那些笼统批评鲁迅偏激和割裂传统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鲁迅的独特价值。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不是触犯了中国人?
    第二个问题,也是阻碍我们接近鲁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不是触犯了中国人?怎么看鲁迅所谓“骂人”?现在有些人很“爱国”,认为鲁迅把中国人说得太丑恶了。的确,鲁迅笔下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一个正面形象,这些人不了解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涵,也不了解鲁迅是在什么背景下做这种批判的,只是对鲁迅这种批判方式表示反感,不能接受,甚至认为鲁迅触犯了中国人,伤害了民众的自尊。
   鲁迅毕生都在批判国民性,批判中国人,这也是他理解文化转型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他对中国人的批判是非常犀利的,他写小说、杂文,都不忘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说得最多的是奴性,他最愤慨的就是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奴性。他有句有名的话:“中国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力争做奴隶的时代,一个是坐稳了做奴隶的时代。”要么就做奴隶,要么奴隶当不成去争做奴隶,历史在循环。
     他批判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他批判中国的看客心态,什么叫看客?在旁边看,无关那人的痛、疼、痒。批判中国人的马虎作风,中国人做事认真吗?你晚上到街上转一圈,看看那些霓虹灯招牌,三个字缺两个,半年也不会修好,这就是不认真。中国人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这都是鲁迅对中国人的概括。
       随便拿出几段话给大家看看,现在的中国人是不是还有这样的情况?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看生活好像是看戏,看戏就不当真的。比如“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鲁迅说那个话是在1933年,过了几十年,现在情况是不是好转了?我看某种程度更坏了。
     鲁迅认为国民性里最重的一个病是奴性,《药》不是一种麻木而是一种奴性;《孔乙己》的主角是看客;《故乡》里的闰土是麻木,像木偶一样;中国人喜欢以瞒和骗来制造奇妙的讨论,不敢正视各方问题;中国人狡猾懒惰,一天天满足,一天天堕落,但又觉得日渐光荣,《阿Q正传》里写得就是这样。
      中国文化里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有两种最重要的是教会我们中庸,让中国人无论碰到什么都挺过去,就是软的结果,就是妥协,就是奴隶。
     对凡事都讲面子、讲中庸的传统社会心理来说,鲁迅这套是很不符合传统的,特别有悖于常说的“家丑不可外扬”,鲁迅把中国人写得那么丑。作为一个深刻的文学家,一个以批判而为社会文明发展提供清醒思想参照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其实是我们民族改造的苦口良药。所以我们要理解鲁迅的用心,应该承认鲁迅的批评是有启蒙主义的目的,是中国进入现代化“凤凰涅盘”的一个需要。
    我们读鲁迅小说,有时感觉是不舒服的,甚至是恶心的,揭短露了丑,但仔细一想,真是细腻,是一种毫无伪饰的真实,没有一点装饰。他的目标就要写出国民沉默的现象,大多中国人不出声,沉默,中国人共同的疾患久矣,我们司空见惯了,见怪不怪,麻木了,但鲁迅却要真实地说出来,所以读鲁迅可以发现自己,可以发现我们周遭很多落后的行为习惯,甚至心理模式,民风民性。鲁迅觉悟太高,譬如说鲁迅写《阿Q正传》,阿Q的革命就是梦想得到那张床,叫秀才娘子宁式床,要把人家的小老婆弄过来做自己的老婆,所以永远都要当奴隶
            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 却带着悲悯和无奈
    鲁迅是深刻的,但鲁迅不是居高临下,他是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有一种悲悯和无奈。读钱钟书的书,就看着好笑,很难感受,为什么?因为他缺少鲁迅式的悲悯,《围城》里没有一个主人公他不讽刺的,虽然讽刺得很机智,但有几个人看《围城》被感动呢?这跟鲁迅不一样,鲁迅是另外一种高度。
     中国是缺少宗教的国家,悲悯之心是非常珍贵的,悲悯以及无奈表现出这种病态的社会,鲁迅痛彻地感到中国社会存在严重的弊病,所以要批判国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鲁迅的文章没有开过药方,药方不是文学家所能开出来的,鲁迅不是写《人民日报》社论,他绝对不会写那种光明的前途,他就是问题指出来看出来把中国的病根看出来了,这是鲁迅的伟大。我们今天读鲁迅,应该很看重鲁迅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应该感到鲁迅所说的那些病,现在是不是还有?鲁迅为什么那么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呢?这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实深刻的认识有关。
     1907年,他写过一篇文章,一个国家要厉害,首先人要健康、健全,应该尊重个性的发展,应该把人类的创造力张扬出来。1907年,他就已经提出了“尊重人性、尊重个性,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够崛起,才能够发展”,鲁迅立人的思想贯穿于上,所以他批判国民性也跟这个有关。
     其实对国民性的关注也并不是鲁迅独有,晚清以来,像梁启超、严复等,都提倡过类似口号。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是清醒的,但又感到无力,他经常说类似的话,他写的文章如一箭直入大海,射一个箭到大海里,有什么效果?几十年来,不断听到“国民性是一个伪命题”这种说法,但是对鲁迅说,国民是批判局限性,我们现在从小灌输的都是正面的东西,何来批判?
     有一点值得注意,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不光是给别人出书,往往也是给自己开刀,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建立在“自省”和“自剖”上,他自己也有国民性,中国民众缺少忏悔精神。我们也应该学习鲁迅这种自省的意识,自我解剖的精神。
     鲁迅的作品富有批判性,这是一种民族的自我批判,是很痛苦的,我们看鲁迅的东西,会觉得很,很沉重,很难受,有一种沉重、悲哀的东西老是缠绕着你,读鲁迅有这种感觉,就接近鲁迅了。鲁迅不相信天堂,不相信黄金地带,他扛住黑暗的闸门,把什么放出来?把青年人放出来,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那另外一个地方,他自己是不去的,他也不知道那个地方怎么样。所以鲁迅不是给十七八岁的少年男女写的,读鲁迅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人生历练现在的大学生可能不能喜欢鲁迅的作品,也可以理解,这跟年龄有关系,沉下心来慢慢接近就好了。
      接下来讲一下鲁迅“骂人”的问题。我们很不满意鲁迅的一个“理由”就是鲁迅的文章都是“骂”的,譬如他骂梁实秋,骂“学衡派”。我们看怎么“骂”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认为鲁迅当然“骂”太过分了,但这个简单化了,我们要放到历史情况去理解,鲁迅骂梁实秋,实际上是替左翼解套,当时不光鲁迅政治化,整个环境都是政治化。他给很多画过像,譬如说梁实秋“资本家的乏走狗”,鲁迅还骂“媚态的猫”、“洋场恶少”、“革命小贩”,喜欢给人起个外号“奴隶总管”。
     鲁迅骂过很多人,不光批国民党政府,也批判左联;鲁迅骂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种社会性质,所以我认为鲁迅没有私仇,只有公敌。
        鲁迅对文化转型思考的焦虑 物质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素质的提高
    第四个问题,鲁迅对文化转型思考的焦虑,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鲁迅年轻时就对中国文化的转型有很多的思考,青年的鲁迅,并不想当文学家,最早想当水手,后来学开船,最后到日本学医,早期鲁迅写过很多理工科方面的文章,早期的鲁迅对科技有研究,从科技发展来观察人生问题。
    1907年,30出头的鲁迅是怎么看这些问题的?那时思想未完全打开,他怎么看世界?上个世纪初,鲁迅接触了西方文化,了解了西方科技,他在想中国的问题,当时中国是非常落后的,经济上不用说,文化精神几乎垮了,不是鲁迅他们造成断裂的,清朝末年以后,中国的精神几乎要垮了,所以当时不少先驱者提出要向西方学习。科技救国,是当时普遍的炒作,也有人看出了西方文明的弊病,认为东方文明最好,最终还是要靠东方文明来“挽救”世界,这种思想现在很多中国人那里依然存在,认为未来的世界就是中国文化的世界。不见得,我看不见得,要有本事,先把自己的国家搞好。
     但鲁迅跟他们看法不一样,比较独立他不反对学习西方,不反对科技救国,但他更看重“立人”,更看重民族精神的重建。鲁迅对科学改变国家的落后状况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认为中国要发展,肯定要引进西方科技。但是这种改变,在鲁迅看来,带有正负两个方面,一方面科技带来好处,那是照耀世界的神圣之光,科技带来的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翼;但鲁迅同时又说,不要过高地评价科学对国民精神改造的价值,也不是说科技发展了,生活质量高了,人的素质就提高了。鲁迅甚至怀疑科学、物质文明会不会无节制地发展,有没有可能超出人类的掌控,会不会对人类、对人生造成某种“威胁”。
     鲁迅年轻的时候,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提醒如果片面追求科学和物质文化,可能带来一个负面的影响和潜在的危害,他也说不清潜在的危害是什么。这些观点过去快一百年了,但是今天还是有提醒作用,他认为提倡科学起码要顾及“致人性之全”。他反对崇拜科学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了精神解放和重建。他说,如果全国世界都推崇科技、知识,那整个人生、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很寂寞,没有味道,长此以往,人就变得没有审美,没有敏感明智的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鲁迅已经看到了这些问题,他早期的论文里就提到很多这样的观点,比如,“诸凡事物,无不质化”,所有的东西全都变成物质化了;“灵明日以亏蚀”,人的思想精神越来越亏了;“旨趣流于平庸”,也没有什么追求了;“人唯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人看到都是非常实际的,非常现实的;“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不知道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物欲来蔽,社会憔悴”,看到的是一个物质社会;“进步已停,于是诈伪罪恶”,各种欺骗、各种虚伪的东西盛行;“弗乘之而萌”就出现了;“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美好的东西,就也变得暗淡了。鲁迅当时说,科学是必要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翅膀,但应该注意以人为本。
      所以他反对推崇物质科学、物质文明的同时,放松对人的尊重,他说到物欲膨胀的后果,认为物质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引起人的欲望,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出现一种“通病”,物欲膨胀带来人文衰弱,是一种世界性的病,是难以控制的。
    鲁迅说过的生态问题、诚信问题、道德底线问题、安全感问题,现在都出来了,鲁迅不幸而言中。
    鲁迅认为中国的出路还是要创造传统,多向西方学习科学,同时吸取西方的教训,不能以为科学万能,要警惕西方的传染病。
      当时鲁迅的思想是超前的,是不合时宜的,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思想家,有价值的是在提醒人们,引进科学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要忘记根底在人,不忘记人的解放,民族精神的重建。
     鲁迅的一生还提出了很多命题,“五四”时期,年轻人提出尊重发现妇女儿童,中国的文化里,妇女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妇女和儿童也是人,现在说起来是常识,但当时不是这样。
     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家,中国还是有哲学家的,让我们非常敬佩的太少。鲁迅的出现是个艺术,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鲁迅的创作高峰期,是30年代前期,那时他谈到无声的中国,老百姓不识字,没有发言权,识字的人又说不到点子上,所以在当时无声的中国,鲁迅的出现是个艺术。
    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这些思想家,是同一水准的,他们都是人类精神发展史上标志性的人,所以我们今天还是希望鲁迅能够刺激我们变得睿智一点,敏感一点,读懂中国。
     我今天的讲演到这里为止,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报刊、广电、网站或个人博客如需转载或引用须取得本人许可!
 最近文章 >>更多 
 ·“鉴鸽神器”一看就会太好用了! (1828次) 2021-12-11 8:00:57
 ·资讯|“黑色星期四”哀嚎一片!昨日全国大范围严重失 (1361次) 2021-11-4 17:27:34
 ·窘迫之恋:遇罗锦离婚案再回首 (2155次) 2021-3-24 12:14:27
 ·“鉴鸽神器”一看就会太好用了! (2447次) 2021-3-14 9:07:3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3257次) 2021-3-13 20:11:40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 匿名:
内  容: *
 
微笑 疑问 献花 大哭 折磨 冷汗 害羞 惊讶
尴尬 发怒 调皮 大笑 呆萌 难过 鄙视 强悍


注:如果要使用用户名发表评论,请先到各地鸽舍首页登录,已登录的鸽友可直接发表。

 
楼主
登录发表评论回复,APP可随时查收消息提醒哦~
回复
匿名
中信网友
全部回复()
以上信息由鸽舍自行提供,该鸽舍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www.chinaxinge.com 中信网各地鸽舍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