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逆水行舟"结尾提到著名军鸽教员陈文广,所以趁热打铁将老人家对军鸽育种的一些见解反复提炼并结合一些个人的见闻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得益于今日的讯息传播还有发达的交通枢纽,当下养鸽选种的途径变得十分广泛,只要付得起鸽主开出的报价,基本上都可以收入麾下,引种的条件虽然相对过去优越但是近年的归巢率似乎越来越不理想。
除去鸽质我想跟大家"太心急"也有一定的关系,刚买入的种鸽总希望第一年作出即可入赏领奖。之所以有这样的心理,一方面还有“好鸽子去到哪里都发挥!”的想法在作祟。开始是鸽友间的流传后来却好像"皇帝的新衣一样"没人敢提出质疑,难道就没有失灵的时候?比如外地引进的种鸽适应了本地的赛线和气候没有?是第一代就发挥还是第二代才发挥?是两羽外地引进的种鸽互配出成绩?还是一个外地种鸽配本地鸽子出的成绩?其实这些都是对前面“好鸽到哪里都发挥!”的必要补充条件。很多时候我们如果没有细致的研究就容易走向偏激,很多鸽子往往会因为这样的偏激中被枉杀。
由此引出陈老的第一个观点引育结合,说是引育结合,其实就是指对外地引进鸽种的驯化,1978年陈老曾用一些创过千公里以上纪录的外引种鸽择优相配,繁殖了一批幼鸽。结果训放420公里空距时,归巢率仅为15%。经过长期的摸索试验,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一个优秀的信鸽品系,都是信鸽爱好者在一定的地域进行的培育,育成的品系自然是适应该地域特定的地理、气候及其它自然条件的,这种适应性经信鸽世代遗传,最终表现为顽固的遗传性。但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尽相同。这些优秀血统的信鸽一但来到和它原有生存条件及竞翔环境不同的地域,就发生了变化。信鸽种系和环境之间的旧的统一被打破了,适应变成了不适应,在竞翔中当然就无法取得优异成绩。育种中的地理差异给信鸽造成了归巢障碍,需要我们保优弃劣,改造其不适应性,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平衡,重建信鸽品系与环境条件的统一,这就是驯化。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地方种鸽,去改造那些外引的优秀种鸽,在保存其归巢性能的基础上,改良其不适应性。之后陈老以这样的育种方法作出了上海-昆明的冠军鸽"应验96110"。也用这种办法做实验得到了多羽长沙-昆明的归巢鸽证明此法的可行性。
以上的实践也绝非一家之言, 2007年李用才在沈阳观摩公棚比赛时偶遇在国外公棚荣获世界冠军的四川鸽友贾成刚并对其进行了采访,其间贾也叙述了类似的经历,98年其正式参加公棚赛的时候,知道凭自己手头的鸽子取胜不易,遂以8000一羽的价格购进5羽种鸽直接作出幼鸽参赛,结果首次参赛全军覆没。第二年又购入5羽幼鸽,留下一公一母后,其余全部投入公棚赛,谁知道预赛300公里就没有回来,这事对鸽主震动很大,最后经过反思觉是自己过于心急,所以将留下来的一公一母和自己棚内飞得好的老班底鸽杂交,第二年再飞它们的后代鸽,虽然还是失败了,但是鸽主没有灰心,继续往下作育,从子二代(孙代)就开始出成绩,在300公里的百日龄赛上,用这些鸽子拿到冠军。见到这些鸽子早熟而且一周两关的比赛里仍能迅速恢复体能,自认应该能适应公棚的比赛,所以对这些优秀的特性进行繁殖和巩固,最终使自己的成绩实现了一个阶段的飞跃。
以上的例子说明鸽子的驯化培育是个长期的工作,人们有个习惯,总想保留有竞翔成绩的好信鸽,淘汰成绩不好的鸽子。但是,未经选择和检验后代就淘汰鸽子,真是有些可惜。从遗传现象看,心理上的遗传性往往比生理上的遗传性更顽固,驯化更困难。在被驯化信鸽的子一代或子二代身上,常常是生理遗传性已改变,而心理遗传性则顽固地保持着。如果这个时候把驯化中的品种轻易淘汰,就会造成前功尽弃。只有长期坚持"引育结合,驯化品种",才能使手中的优良种鸽真正发挥作用。
当然以我个人的经验,也有过同对种鸽引自外地,第二年就直接作出即可在当地的比赛中取得成绩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形自然是皆大欢喜,但还是有部分鸽种确实需要同本地品种杂交驯化,就好像自己买到的一些上海500公里级快鸟,深胸短身又多肉,家族有多次万羽冠军纪录换在广东则不会有这样的参赛规模,就智慧和脱群能力来讲必定毋庸置疑,但拿到广东的山区丘陵比赛体型必要和本土鸽种杂交经过一两代之后方能凸显竞翔优势。
这也难怪一些比公棚的鸽友为了尽快出成绩会利用逆向思维针对A公棚的比赛,直接购买上一年A公棚的成绩鸽来配对自己的班底鸽再做出幼鸽又投入A公棚的比赛,或是干脆拍同一公棚的同一鸽主的成绩鸽互配,这样既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杂杂交出现遗传不稳定(各舍之间交公棚多是不同血统而且还是杂交鸽为多)又可以排除配对鸽子之间血统不融合的问题(同舍所作大多有血缘关系),最主要是可最大程度排除鸽子对气候和赛线的适应性问题,当然前提是成绩真实,而且是非大户型的鸽友所作的鸽子,拍来育种更有把握。
至于"好鸽子去到哪里都发挥!"这句话,以我的死磕精神发现这话最早的出处来自台湾,如果你站在台湾的角度去想,也就不难理解南北总长不过400公里的地方,他们的"哪里"是多大?我们大陆的"哪里"又是多大?地理和气候又该比他们复杂多少?短距离的赛事也许看不出明显的区别,但是随着赛距的加长鸽子一路飞返要经历的时间差别,温度差别,天气差别,地磁场的差别,海拔的差别,方位角等差别对鸽子归巢影响的因素要相对增加多少鸽子面对的挑战也要相应增加多少?
由此可知"放之四海皆准则"的道理其实很少,很多时候不但要为其补充很多前提条件,而且最终还要"看情况"。
而以上提到的"六个差"我们又该如何应对?鸽种的改良又该何去何从,期待下回"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