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鸽舍 |
|
恒辉-鸽业 |
|
|
|
恒辉-鸽业
地 区:江 苏 文章总数:418篇 推荐篇数: 62篇 留言数量:332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 8079 建立时间:2005-11-1
|
|
|
作者:黑龙江恒辉圣
来源:转载
阅读:次
分类:收藏文章
发布时间:2008-10-31 15:50:44
|
|
《中华信鸽》93年第四~六期连续刊载了陆如培同志有关赛鸽归巢途中盲区议题的文章,使信鸽导航学说又新增了一个有趣的课题。这对于活跃学术空气,推动赛鸽归巢之迷的探讨,都是有益的。但是,对文中所指信鸽盲区的一些假说,笔青则有不同的看法,现提出供大家商讨。
让我们先从盲区的定义开始。所谓盲区,泛指某种信息或信号达不到或感测不到的死角及区域。而就信鸽导航定向依据之一的地磁来说,“不论在地球表面还是在很深的矿井里,不论在山顶上还是在高空,都是到处存在的。”由此可知地球磁场的磁势范围没有死角和盲区。因此,当信鸽利用感应地磁方式定向时,它的感应依据是元时不刻都存在的,关键在于其感应器官感测能力的优劣和大脑分析、判断处理信息的准确程度。从感测能力这个角度去说,部分信鸽有时似乎存在有类同定向盲区的现象,但范围极小,也只存在巢地附近范国内,而且对信鸽的一生来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论证这一点儿,还需重温对地球磁场的认识和从动物的定向能力上着手。
概括说来,地球磁场的强度约在4千~6千伽玛之间,并且某地的磁场强度,受太阳辐射和月亮磁场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日变化规律。以水平强度为例,早6时和上午11时之间就变差20多伽玛。在平原地域,当地下无什矿藏影响时,南北向每公里地磁水平强度约只递变几个伽玛。可以这么说,甲地(放飞地)上午11时左右的水平强度,与离此远约10公里处的乙地(巢居地焊6时的强度相同,当信鸽不能用自身的生物钟对其进行甄别时,11时在甲地放飞。就有可能误以为该处是巢地而滞留不归,乙地在短时间内(约几小时)就成为该鸽的‘盲区’。
笔者曾对上述推测做过试验,选了几羽三、四月龄的幼鸽在阴天(不选甩成鸽是为了排除其依据经验、记忆能力归巢的因素;不在晴天司放也是为了排除试验鸽采用太阳定向的可能)10时半~11时分别在离家南向9公里左右处放出,结果它们在放飞地始终盘旋不去,直至降落在民房上长久滞留。接近傍晚和第二天早上,也就是当水平磁场强度恢复到原起始伽码值时,才能够陆续归家。而在晴天放飞情况
就好得多,它们多半能很快返巢。
上述现象有时也会出现在成鸽身上,如果鸽主平时留意一些,会发现某些赛鸽参放的归巢时间,有其一定的习惯,有些喜欢早上归,也有经常在上午或下午归巢等,不论距离远近,大多重复这一规律。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使用地磁定向方面来推测,仍然与这些鸽子不能熟练地甄别地磁日变化值有一定关系,可能它平时只适应或记住了巢居地某个时间的伽玛值,而忽略了变化因素。当其对巢地方圆20公里内一段路的地标又不太熟悉的话.难免滞留不前,等待时机才归。另外,鸽子还有个习惯,对E归途中的栖息地有较强的记忆性和信任感,特别是现在的定向放飞,更容易加深这种依赖性.只要它曾经犯过这类错误,在此滞留休息或宿夜,那就会有第二次,直至形成习惯。
在比赛中发生这样的事情,显然对提高分速不利。不过.克服这种缺点的办法也很简单。只要在郊外10~20公里处选不同的时间单鸽多训放几次,迫使其在此范围距离内不使用任何定向机制,养成只凭眼睛和记忆力归巢的习惯.上述择时归巢的现象就不易再发生。
在自然界中.动物外出返巢接近巢居地时.利用记忆返巢的现象极为普遍。如蝙蝠.它们在巢外飞行中是以超声波制导的.在其进入栖息居住地的最后一段路途时.却自动停用超声波制导方式,全凭记忆力飞归各自的栖息处所(经试验证明,当有人将一块木板挡在野生蝙蝠栖息的洞口时.众多回归的蝙蝠竟会撞板迭落)。鸟类也不例外.笔者借用《磁与地磁》一书中的一段话予以证明:“当一只有验的鸟在离家不到二十公里的地方往回飞时.凭着它对地面的记忆力,就可以返回鸟舍。除了用眼睛和记忆力外,什么也不需要。”不需要,不等于无法有效地使用其它导航功能定向和存在盲区。信鸽的导航机制与迂徙鸟类同,甚至有些方面比鸟类还出色:“如果把毛玻璃接触透镜装在鸽眼上,使它们不可能看到几米以外的东西,然后将这些‘近视眼’鸽子运到100多公里外放飞,它们也能飞回来.并且准确地降落在鸽舍附近……”这段《自然的启示》一书里的试验报告.应该可以证明信鸽特别是优秀信鸽的导航系统是相当精密的。所以前述结论同样适用于信鸽,既然末听说鸟类存在盲区现象。信鸽的盲区何在?
从“信鸽盲区的范围”-一文中的观点上,也能找出盲区定义的牵强性。
众所周知,太阳引起的磁暴能影响信鸽定向,普通磁暴时的地球磁场变化一般不超过100伽玛(变换成地面伽玛递度值,约等于20~30公里)鸽子能感受到这种强度,从而影响定向。实际鸽子能感测的伽玛值强度要比人类想像的要精细的多,很可能3~5伽玛(约等于地面1~2公里)的磁场强度也不一定是鸽子感测能力的最低限度。这个假设还可以从放飞实践中估测出来。以最初几站训放为例.我们会很容易地观察到鸽子在放飞地上空盘旋的半径范围;通常不会超过1公里.甚至小到几百米,就能从容定向远去。鸽子能在这么短的距离内感测定向,说明前估测感应磁场伽玛值(3~5个)比较接近实际。如果鸽子的感应伽玛值起点太大。别说假定盲区范围为50公里,就是10公里,鸽子恐怕都接受不了。
试想:如果鸽子飞过50或者10公里后才能感觉出是飞错了方向,再往回飞另找方向.如此折返寻觅定向.何时才能飞归家园?
另从分析鸟类的定向方式上,也能说明问题。鸟
类大多数以天体(太阳、星相)定向.但也有用地磁定向的,个别种类还有用地貌或者声波定向的。鸽子的定向机制虽比较复杂,但主要以太阳定向为主.地磁、重力、声(电)波、气味和地貌等定向方式为辅.而最简便、迅速的方式显然是用太阳定位。晴天放飞,训练有素的鸽子既使在笼中也能用太阳定位(只要它能看到太阳光).一起飞就迅速离放飞地而去.并且定向很准。而阴天鸽子利用磁场定位时就不能迅速定向离去,往往盘飞很长时间,初始定向方位也不准确.四面八方飞散的都有。这说明鸽子应用感测地磁定向不那么容易,也不能用地磁差值立即定向,需要边飞边感测,不论路途远近,它都得这么飞.很难谈得上远易近难(以太阳定向时除外),差值大易定向.差值小就会进入盲区的问题。如果不这样认为,那么阴天(不下雨)的放飞成绩(速度和归巢率)为什么比不上晴天?
至于150、300公里站放飞归巢率太低。也许从赛鸽素质、线路选择等方面就能找到原因。鸽子间放飞素质的差异是很大的,特别是训放站阶段.良莠混杂,差不多只要是能飞的鸽子都要拿上去试一试。归巢率太低,很难说不是那些劣质鸽给拖累的(等到进入比赛时情况就会好得多,那些该淘汰的劣鸽已经没有机会再跟着混飞.整群素质相对提高了,自然会对定向有利)。再说放飞线路的选择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我们郑州的信鸽往南放到一千公里都比较容易归巢,往北从百公里起就步履艰难。这实际主要与北线的黄河、强劲的季风、地面较大的电讯设施以及地下分布有铁矿藏等不利因素有关,总不能把这些也视为盲区范畴吧。如果我们假定郑州北路赛线有盲区存在.耶么南路赛线盲区的范围在哪儿?一千公里以外吗?
综上所述.“盲区”连载续文所持观点的依据尚不够准确.笔者很难苟同,但如果把那种盲区现象理解成信鸽定向误区:既容易使信鸽产生错觉、导致定向错误的区域。那倒不失其拟文的意义,这比“肓”,即根本感觉不到的概念要贴切得多。当然.本文的观点和依据也并非就一定准确,难说不会将人引向另一种误区呢?
|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报刊、广电、网站或个人博客如需转载或引用须取得本人许可!
|
|
|
·gbgc (5387次) |
2011-12-11 19:21:39 |
·鸽人十种 (6070次) |
2009-2-20 10:49:57 |
·什么叫强豪? (5380次) |
2009-1-13 14:51:11 |
·夏拉肯眼中的名牌品种 (5877次) |
2009-1-13 14:46:14 |
·养鸽勿忘糖和盐 (6087次) |
2009-1-13 11:24:2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