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悟道之导航遗传与线粒体遗传
王鹏涛
国人当自强,鸽友也不例外。从中美贸易战的开打,到中兴公司被制裁,再到欧美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隐约感觉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依靠技术上的垄断,对我国围追堵截,想让我国沦为新时期的殖民地,以便源源不断地掠夺我国的资源。如何才能突破重围,打破技术封锁,创造出中国的赛鸽品系,是我们每一个鸽友应尽的责任。
下面我将把这半年来的感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在此之前,我要感谢中信网鸽友“牛刀小试”何老师为我的感悟指引了方向;感谢徐州鸽友李伟老师、杨叔为我写这篇文章提供了大量详实的素材。可以说,没有这三位,我就没有这么深的感悟,再次感谢!
前几天,我写过《赛鸽悟道之赛鸽运动的本源》这篇文章,解释了赛鸽运动比的“是什么”的问题,即比的是赛鸽的定向系统和线粒体。本文将从赛鸽的定向系统(也可以叫导航系统,后文统一称为导航系统)和线粒体的遗传规律去探索“为什么”的问题。
一、赛鸽导航系统的遗传
赛鸽导航系统的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大家知道鸽子体内有一套导航系统,赛鸽正是凭借体内的导航系统才能找到回家的方向。导航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赛鸽的归巢速度,决定了鸽友能否在比赛中摘金夺银,名利双收。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赛鸽导航系统的遗传。
赛鸽和随季节迁徙的鸟类一样,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奇特现象,体现了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能力。科学研究发现,动物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迁徙途中找准前进的路径和方向,是因为它们有高效的、智能的导航系统,包括视觉导航、天文导航、气味导航和地磁导航等。赛鸽具备两种导航模式,即视觉导航和地磁导航。本文所说的导航系统指的是赛鸽的地磁导航系统。近距离归巢,赛鸽启用视觉导航,比如家飞和短距离训放;远距离归巢,赛鸽启用地磁导航,比如远距离训放和比赛。举例说明:假如一个人在外地,他想回家。虽然他脑子里没有鸽子一样的导航系统,但他可以打开手机,通过卫星导航,找到回家的路径。一旦这个人接近家附近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他可以通过视觉找到熟悉的公路,这时即使关闭卫星导航,他也能准确回到家中。赛鸽也一样。
赛鸽的地磁导航系统存在于鸽子的大脑之中。多年来,人们不断地研究赛鸽的外观特征,试图从外观上选择出速度快的鸽子,比如:眼志、眼砂、头型、鼻型、骨骼、羽毛、肌肉等等。可惜,这些都与关系赛鸽速度的导航系统无关。赛鸽的导航系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又确实存在的东西(至少目前是这种情况),它的好坏目前只能通过后代的比赛放飞情况来检验、推断。鸽界有句话:“放飞笼是检验鸽子的唯一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完全正确的。一只外观上看起来、摸上去都不错的鸽子如果在健康状态下沦为天落鸟,只能说明它本身就存在问题,要么是导航系统不够好,要么是线粒体不够发达(恶劣天气除外)。
如何选择导航系统发达的种鸽?上一篇文章《赛鸽运动的本源》中已经告诉大家了:应该选择短距离鸽王。但如何育种才能让短距离鸽王的后代发挥出定向准确的优势,就得研究导航系统的遗传规律了。赛鸽的导航系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怎样把我们手中定向最准的鸽子的导航系统遗传给后代,并使之代代相传下去,这才是我们研究导航系统遗传规律的意义所在。
先来普及一下遗传学知识。科学研究证实,鸽子细胞核内有80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两两配对,互相称为同源染色体,即鸽子体内有40对同源染色体,其中一对是性染色体,决定了鸽子的性别。雄鸽的两条性染色体是ZZ,雌鸽的两条性染色体是ZW。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DNA是由基因构成的,基因就是DNA的片段。一只鸽子的导航系统到底怎么样,最终是由其父母鸽的导航基因来决定的。父母鸽的导航系统都发达,子女鸽的导航系统也发达;父母鸽的导航系统只有一方发达,子女鸽的导航系统就会出现差异,有好有坏。
鸽子的染色体那么多,导航基因到底存在于那一条染色体上呢?我来分析一下:假如导航基因在鸽子的78条常染色体任何一条之上,那么一对种鸽的子代鸽里雌雄获得优秀导航基因的概率是相同的,不会有例外,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细心观察的鸽友会发现:有些鸽子后代的发挥很特别,要么雄性后代发挥,要么雌性后代发挥,呈现伴性遗传的规律。这就说明导航基因不在78条常染色体上,而在性染色体Z或W上。那么导航基因在Z染色体上,还是在W染色体上呢?我们再来假设一下,假如导航基因在性染色体W上,那么导航基因只能雌鸽有,雄鸽没有。因为雄鸽的性染色体是ZZ,不含W染色体,雄鸽也就不能比赛,只能负责生育后代,雌鸽才有资格比赛,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最终我推断,导航基因在性染色体Z上。有外国养鸽大师曾经说过“W染色体是空的,无遗传基因”。实际上W染色体上也有遗传基因,只是比Z染色体上的遗传基因数量少得多而已。最主要的是W染色体上不含导航基因,对鸽友来说不是那么重要,这才是外国养鸽大师那句话的本意。
弄清楚了以上道理,我们就可以对导航基因的遗传规律及遗传走向展开研究了。
(一)直系遗传规律
直系遗传是指遗传基因由亲代雄鸽遗传给子代雄鸽,再由子代雄鸽遗传给孙代雄鸽,并以此往下遗传的方式。这种遗传方式会随着后代代数的增加而出现后代获得原始种雄遗传基因的概率迅速递减的现象。
假设原始种雄的好的导航基因在它的一条Z染色体上,那么这条Z染色体遗传给儿子的概率是50%,因为雄鸽有两条Z染色体。同理,儿子将这条包含好的导航基因的染色体遗传给孙子的概率也是50%,那么孙子遗传到原始种雄这条包含好的导航基因的概率就是25%,曾孙的遗传获得概率是12.5%,以此类推。这里的概率指的是后代获得原始种雄导航基因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不是指后代获得的导航基因占原始种雄导航基因的百分比(即通常鸽友说的沾血值),这点一定不要搞混了。
实际上,即使孙代有幸获得了原始种雄的导航基因,这个导航基因能否在孙代的个体发育中表达出来呢?也就是说孙代能否在比赛中定向准确,获得成绩呢?未必!因为,遗传学知识告诉我们,一个性状的表达是受一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称为性状。等位基因一般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这对等位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个体发育完全之后只表达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特征。
举例说明:孟德尔做实验用的豌豆有饱满和缩皱之分,这就是一对豌豆的外观性状。控制饱满性状的基因是显性的用A表示,控制缩皱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用a表示,纯合型饱满性状的等位基因是AA,纯合型缩皱性状的等位基因是aa。纯合型饱满豌豆和纯合型缩皱豌豆杂交后,子一代豌豆外观上看全部是饱满型,但是这些子一代饱满型豌豆的等位基因却有AA和Aa之分。也就是说,子一代中控制缩皱性状的隐性基因a被控制饱满性状的显性等位基因A给压制住了,没法在后代的个体发育过程中表达出来。鸽子也一样。
如前面所说的那个有幸获得了原始种雄导航基因的孙代鸽,即使获得了定向准的导航基因也不行,还得看其母亲的导航基因相对于原始种雄的导航基因是准还是不准?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如果其母亲的导航基因不如原始雄鸽的导航基因定向准并且是相对显性的,那这个原始种雄的孙代鸽就会表达出其母亲的定向不准的导航基因,它就不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这就是鸽界中经常出现冠军鸽不能生出冠军鸽的具体原因所在,这也说明此冠军鸽的导航基因相对来说是偏隐性的,后代不易表达出来。但不要灰心,冠军鸽的杂交后代可以通过近亲交配,把相对隐性的导航基因纯合化,变成aa。没有外来显性基因的压制,纯合型隐性导航基因aa就可以在后代的发育过程表达出来,即可以在比赛中发挥出定向准的优势。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原始种雄定向准的导航基因通过直系遗传在后代的发育中表达出来,那就是每一代配对雌鸽都选择比雄鸽导航基因还隐性的来配对,或者每一代配对雌鸽都选择比雄鸽导航基因还准的来配对,此法不易操作。
(二)交叉遗传规律
交叉遗传是指雄鸽将导航基因遗传给女儿,再由女儿遗传给外孙,外孙再遗传给曾外孙女,或者指雌鸽将导航基因遗传给儿子,再由儿子遗传给孙女,以此往下交替遗传的方式。这种遗传方式要比直系遗传使后代获得原始种鸽导航基因的概率高得多。假设原始种雄的好的导航基因在它的一条Z染色体上,那么这条Z染色体遗传给女儿的概率是50%,因为雄鸽有两条Z染色体,这点和直系遗传一样。但女儿将这条染色体遗传给外孙的概率是100%(这就是直系遗传不如交叉遗传的原因),最终外孙获得原始种雄导航基因的概率还是50%,比直孙和直孙女高了一倍!因为女儿只有一条Z染色体,它只能遗传给外孙,女儿的那条W染色体将遗传给原始种雄的外孙女。至此,女儿和外孙女之间,关于原始种雄的那条Z染色体遗传中断,这就意味着所有雌鸽和它的女儿之间的导航基因遗传是中断的。这也是鸽界中常有人提起的“母女血统中断”的原因所在。除了导航基因遗传母女中断以外,羽色遗传也是如此。难怪许多育种大师偏爱交叉遗传的育种方式,那是因为除了获得原始种雄好的导航基因的概率提高了一倍,在比赛中获奖的概率也相对提高了一倍之外,还可以达到用“血统中断法”排除引进的雌鸽的导航基因,使原有种系的导航基因相对纯化并固化下来的目的。
二、赛鸽线粒体的遗传
线粒体遗传属于细胞质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线粒体是一种细胞器,存在于鸽子的细胞质中,它的作用就是通过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来为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提供能量。线粒体就相当于赛鸽体内的“发动机”,这台“发动机”的功率越大,它所转化的能量就越多,赛鸽的飞行速度就越快。赛马也是这个道理,同一场比赛哪匹马的线粒体最发达,哪匹马就能赢得比赛。赛鸽和赛马的区别就是:赛马有固定的赛道,赛鸽却没有固定的赛道;赛马不需要导航,赛鸽需要导航。所以导航和线粒体是赛鸽身上最应该关注的地方。
什么样的线粒体可以称之为发达的线粒体呢?这也没有一个定数,和导航系统一样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有赛鸽体内相同器官内的线粒体大小应该都差不多,这是鸽子千万年来生物进化的结果。然而每个鸽子体内线粒体的数量,却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赛鸽。赛鸽体内的线粒体数量随着100多年来赛鸽运动的发展和普及以及人们的定向培育,已经和普通鸽子的线粒体数量有了较大的差异,即使赛鸽的各个品系之间也差异较大。可以这么说,谁体内的线粒体数量越多,谁的线粒体就越发达。
如何选择线粒体数量多的鸽子来育种呢?有研究表明:人类的马拉松运动员体内的线粒体是普通人的十几倍。这个研究结果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那就是长距离赛鸽体内的线粒体数量要比普通赛鸽体内的线粒体数量多得多。理论上这也是能够解释得通的,因为赛距的原因,长距离赛鸽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在长距离比赛中归巢,这些能量不就是线粒体制造的吗?线粒体数量不多,制造的能量不够,赛鸽就不能从远距离归巢。最近几年随着公棚多关赛、寄养棚多关赛赛制的风靡及奖金的巨大,国内兴起了一股
追捧“长距离鸽王”的浪潮,几乎每一年的欧洲长距离鸽王都被引进到国内,这种引进方法是有科学根据的。但是,并不是每一羽长距离鸽王都能把线粒体遗传下去,这是由线粒体的遗传规律决定的。弄懂了线粒体遗传规律才能帮助自己在引种的道路上不误入歧途。
线粒体是怎样遗传的呢?我们知道,鸽子的个体是由一个受精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受精卵是由父亲提供
的精子和母亲提供的卵子结合而形成的。精子和卵子本来都是独立的细胞,都有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细胞核中含有导航基因。在精子与卵子结合的过程中,只有精子的头部与卵子结合,尾部没有进入卵子。精子的头部含有细胞核,尾部有浓缩的细胞质。也就是说,一个受精卵细胞中包含了精子的细胞核、卵子的细胞核、卵子的细胞质。精子的细胞质被舍弃掉了!细胞质里面可是含有线粒体的呢!换句话说就是:雄鸽的线粒体根本不能遗传给后代!!只有雌鸽才能将它的线粒体遗传给后代。
所有的雌鸽是公平的,它们不让女儿继承自己的导航基因,却把开启能量大门的钥匙单独交给女儿来保管。所以,线粒体遗传又可以称为母系遗传,雌鸽将线粒体遗传给儿子和女儿。儿子和女儿在比赛中均可以充分发挥母亲线粒体的作用。但是,儿子却不能把继承自母亲的线粒体继续往下遗传,线粒体遗传终止了;女儿不光自己可以在比赛中利用来自母亲的线粒体,还可以将母亲的线粒体继续往下遗传给外孙和外孙女。这就是线粒体遗传的规律。
谁掌握了导航基因和线粒体的遗传规律,谁就会在赛鸽的选种、育种、保种、参赛等环节上有的放矢,就能迅速培养一支能征善战的赛鸽队伍,为自己带来更大的赛鸽乐趣,为我国的赛鸽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