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鸽信息网 个人鸽舍网站 中信网首页 | 各地鸽舍 | 爱鸽商城 | 后台登录 | 会员区 | 帮助
我的鸽舍
看看TA的鸽舍简介
北京曹瑞森鸽舍
14 0
粉丝 文章 微动态
鸽舍首页 鸽舍简介
鸽舍赛绩 鸽舍相册
专题图库 在线留言
最新评论
信息统计
北京曹瑞森鸽舍
地    区:北 京
文章总数:14篇
推荐篇数:2
留言数量:94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130 积分中心 积分能做什么?
建立时间:2014-2-8


百年修得“玩主”志一丝风雅留尘世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北京曹瑞森鸽  来源:转载   阅读:  分类:收藏文章  发布时间:2014-5-30 16:53:57  
   百年修得“玩主”志 一丝风雅留尘世
  
-----京城里曾有一位深情“玩味”中华文化的老人

编者按:
  “名士风流天下闻,方言苍泳寄情深。少年燕市称玩主,老大京华辑逸文。”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曾经为挚友王世襄赋诗一首。短短四句,就道出了他最精髓的人生故事。
  5月25日是王世襄先生百年诞辰之日,他玩收藏,让市井的“雕虫小技”登上“大雅之堂”;他与他的朋友们执着于学问,又钟情于生活,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在他身后留下了对书画、金石、家具、漆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著述和丰富收藏,也留下了抗战胜利初期,由其负责清理追还的两千件被掠夺文物……
  王世襄用自己的一生来把这些值得“玩味”的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当北京的鸽哨声再次响起,当案头钟鼎再次散发出缕缕铭香,相信所有人都会记得,京城里曾有一位深情“玩味”中华文化的老人……
少年称玩主 俗物入大雅

王世襄出生于1914年。此时其父任职外交部条约司,工作之余喜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母亲娴雅高贵,持家之外寄情绘事。儿时,其家中有私塾老师教古汉语、经、史和诗词等。王世襄喜欢的是诗词,对其他学科不太感兴趣。后来,父亲又专门送他到北京干面胡同美国人为他们子弟办的学校读书。后来王世襄回忆儿时情境时说:“每天从学校回家后,家里给我请最好的古汉语老师,学什么经学、史学、小学、音韵等,我学不进去,只喜欢古诗词,连历史我也没好好学。”
  不过,优越的环境和年少好奇好动的性格,使王世襄特别喜欢和京城诸多玩家交游,展露出“燕市少年”的特有风貌。10岁时,王世襄就开始养鸽子,举着大竿子赶鸽群。小学时,他就读于北京干面胡同的美国侨民学校,由于一连数周英语作文篇篇言鸽,老师怒而掷还,斥道:“汝今后如再不改换题目,无论写得好坏,一律给P(poor,即不及格)!”他还养蝈蝈,学八卦和太极,跟清宫的布库(摔跤手)学摔跤,学驯鹰和放狗捉獾。跟着一帮前清遗老遗少,王世襄成了北京城内有名的少年玩主。
  后来,王世襄将这副做派一直带进了燕京大学,他甚至在臂上架着大鹰,或怀里揣着蝈蝈,到学校上课,一群或西装或长袍的师生中冒出这么个主儿,煞是惊世骇俗。一次上课时,王世襄胸怀里暖着的蝈蝈发出叫声,同学们哄堂大笑,据说连相当开明的历史学家邓之诚教授都无法忍受,直接将他跟蛐蛐一同请出了教室。
  在王世襄的诸多爱好中,最喜欢的是鸽子,而居住大杂院无法养鸽子则是他的最大遗憾。一次,王世襄赴郑州参加全国文史馆工作会议。当他流连于金博大广场时,发现当地正在举办观赏鸽大赛,他便兴致十足地走进了鸽群。在这里,他发现了许多久违的名种。鸽子的主人们虽然不知道他的身份,但很快就发现了这位老人与鸽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近。一个年轻人指着一对黑中泛紫的鸽子问王世襄:“您认识它们吗?”“铁牛!”王世襄脱口而出。年轻人激动不已,坚持要将这对几近绝迹的名种送给他。
  他玩的东西五花八门,粗算就有蟋蟀、鸽子、大鹰、獾狗、掼交、烹饪、火绘、漆器、竹刻、明式家具等。他玩这些不为消遣,而是真心喜爱。为了得到爱物,他舍得花钱,舍得搭工夫,甚至长途跋涉、餐风饮露亦在所不辞。为了穷究玩物的底里,又与许多平民百姓交朋友,虚心请教。沉潜既久,他于诸般玩技靡不精通,可“家”者就有诗词家、书法家、火绘家、驯鹰家、烹饪家、美食家、美术史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文物鉴定家、民俗学家等。正因为喜欢玩物和研究的天性,到晚年王世襄仍然不觉得自己老了。

所藏多“邪趣” 研物成大家

王世襄一生都在收集玩物,但与一般玩家不同的是,王世襄不但能玩,也能写。大凡他玩过的东西,都留下了文字记载和他研究的心得。于是,黄苗子先生说他“玩物成家”,启功先生说他“研物立志”。过去在一般人眼里,架鹰走狗斗蛐蛐是游手好闲的市井之徒所为,经他把这些东西加以描述和总结,这些东西马上升格,一变而成为了文化。
  他回忆解放初期收文物的情景。“我整天弄一个车,车后边有一个大架子。大桌子、椅子我都骑车子载回来。全北京城我到处跑,春节我还跑到京东宝坻县。大年三十晚上,在小店里睡觉。小店里很冷,没有火。我拿两只鞋鞋底对鞋底一扣,放到炕沿上当枕头。只有这样才能买到极便宜的物件。”当时很多文物都没人要,极为便宜,这给王世襄提供了优势。遇到贵的文物,他就用母亲留下的首饰换。
  至今,他收集文物的很多段子还广为流传。他曾藏有一个佛像,是亲自从黄山背回来的,其旧友黄苗子(美术评论家)之子黄大刚回忆道,“搁现在是倒卖文物,但放在当时,确实是靠他保存下来了。”当时王世襄从黄山回京,特地给佛像也买了一张车票,有人上车希望他把佛像的座位腾出来,结果王世襄自己站了起来:“您坐我这。”收藏家马未都曾回忆,王世襄有一张黄花梨方桌,购于北京通县,价格仅5元,舍不得运输费,自己一手扶车把,一手扶桌腿,将桌扣在背上,骑车运回家,因此获“穷王”美称。
  有人说,王世襄的收藏境界之高,在于他把往昔如何实现那些美好事物的窍门说透了。在“说透”的背后是汗水“湿透”。是骑辆破车近逛晓市、远访郊区城镇去搜寻家具;是经常出入鲁班馆,向匠师们执弟子礼;是通览古今中外一切有关家具的著作;是穿着破背心、短裤衩在路灯下“和抽着烟袋锅的老汉热烈谈论”(黄苗子语)。
  70岁后,王世襄开始著书立说,出版了一批研究这些玩物的图书,不仅涉及《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音乐书目》、《画学汇编》、《竹刻艺术》等传统学术领域,乃至将《北京鸽哨》、《蟋蟀谱集成》、《说葫芦》等往往被视为市井民俗的小技也都一一著书成说。
  《明代家具研究》、《明代家具珍赏》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家具领域的里程碑式著述,《髹饰录解说》无疑为中国古代漆器研究开拓了一个无可替代的领域。他在80岁以后注释写作的《蟋蟀谱集成》、《秋虫六忆》、《明代鸽经-清代鸽谱》、《北京鸽哨》、《说葫芦》、《冬虫篇》、《大鹰篇》、《獾狗篇》等文字,更是门门绝学,令人叹止。所有这些,对其学问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启功先生的那句话作为深入了解的导读:“一本本,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
  王世襄曾经表述过自己对学者的认识:“研究古代艺术品,想有所成就,需实物考察、文献调研和工艺技法三方面相结合,缺一不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细想起来,这需要文武全才,谈何容易。文博领域有三类专项人士:第一类,娴熟历史文献,懂理论的学者;第二类,长于器物鉴赏,金钱的力量造就了火眼金睛的文物从业人员;第三类,动手动心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工匠。三类人士各有优势和欠缺,往往还会相互看不起。王先生既是学术领域备受推崇的学者、学界领头人、又是业界公认的权威,还能被工匠称为“行家”。这称得上真正的学者。”
追宝海内外 灾祸难磨志
王世襄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辈子,我就卖给故宫了”。研究生毕业后,王世襄想到故宫博物院去工作,但因为日本的侵略,当时故宫大部分文物精华已迁往四川。1943年,王世襄到了山城重庆。他本想凭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去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却遭到时任所长傅斯年的拒绝:“燕京大学的人根本不配进我们史研所!”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的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
  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王世襄不忍坐视国宝流落海外,往返于北平、天津之间,明察暗访。最后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
  1946年,他又在天津接收了末代皇帝溥仪存在保险柜中的一批珍贵文物,共20匣,也是价值连城,由美军押送回故宫。此外,王世襄东渡日本追索被掠国宝,将存放在东京上野公园内107箱善本书押运回国,完璧归赵。1945年9月到1946年10月,王世襄为国家追回文物共6批,总数有两三千件之多。加上从日本追回的107箱善本书,数量当以万计。
  这是让王世襄最自豪的人生往事,没承想,后来却成了他“贪污”的罪证。“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之初,王世襄耳闻目睹京城红卫兵“破四旧”的“壮举”,已经预感到家里多年精心收藏的明式家具、佛像、铜器、鸽哨、古籍善本和自己的手稿,都会被划入“四旧”之列,遭灭顶之灾。他不得不“自我革命”,主动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来抄家,他不忍心看到它们毁在家里,而这种明智之举却让他的珍品躲过一劫,日后重新收回了绝大多数的心爱之物。
  1957年戴上一顶“右派”帽子并没有使他气馁。他每天起早贪黑,钻研自称“偏门”的学问。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和艰辛劳动,刻蜡版、油印,整理成册,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著述。1962年,王世襄才归队,调回文物局工作,先后任文物博物馆研究员、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1969年,已经55岁的王世襄与国家文物局系统的一部分干部和职工一道,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王世襄回忆说:“我的前大半生是很坎坷的。‘三反‘运动中被拘留过,1957年又被划为‘右派‘,到‘文革’中已是一个‘老运动员’……”在这里,牧牛、放鸭、养猪、种菜、插秧……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也吃过。这时的他,除了头上那副眼镜还透着一丝文化人的痕迹,从神态装束看上去,已经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村野老夫。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不仅没有压垮他,反而使困扰他近20年的肺病居然不治而愈。
  三年多的干校生活尽管劳动艰苦、生活清贫,但他好玩的天性在这里找到了应有的乐趣。他很快成了养牲口的行家里手。一有闲暇,跟当地老乡学采集野生菇,常漫山遍野采灵芝,挖兰花,还常常跑到干校所在地向阳湖边向渔翁老韩求教打鱼。直到1973年夏,王世襄终于回到了北京,还带回不少湖北咸宁的花卉。此时,在注意“影响”的前提下,他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髹饰录解说》的修订上。王世襄编写此书前后30年,除写作本身艰难外,又迭遭政治坎坷,但初衷不改,善始善终,于1983年终于正式出版,1998年修订再版……

千金皆散去 空余鸽哨声

改革开放后,王世襄出版的30万言专著《明代家具研究》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时距离他开始搜集古家具的文献实物资料已经有40年之久。
  他的友人、音乐家王昆记得,若干年前,因偶尔谈起古家具,她才知道王世襄把花费了几十年收集的79件明式家具,只象征性地收了一点钱就捐给了上海博物馆。“我问了一声:为什么?世襄说,因为买主满足了我的条件,即:不能将其中的任何一件拆散用于自留;也不做商业用途;只能完整地转赠给上海博物馆,供人参观。当时世襄谈这件事情的表情,仿佛是自己嫁出去了一个亲闺女,并且是‘陪嫁’丰盈金贵,从心里非常得意、非常轻松、非常荣耀。”
  也曾有人问王世襄,散尽一生心血难道真的舍得?他回答说:“我对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态度。只要从它获得了知识和欣赏的乐趣,就很满足了。”可能只有一件东西是王世襄不舍得失去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在怀念亡妻的诗中,王世襄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在那时,他就预想到将来自己远行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生死永相匹”。
  少有所好,老有所用,用有所成。这些年来,王世襄潜心于发掘濒于失传的“冷门”学问,他曾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关古代家具的专著《明代家具珍赏》,填补了我国工艺史上一段长时间的空白,更为收藏家或研究者提供了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有人说,他"玩"出了前无先辈系统之论、后无来者可以继承的“世纪绝学”。玩即学,学亦玩。这就是王世襄的境界。
  王世襄去世后,家里除了家具,还有整盒的鸽哨,由大到小排列。这些鸽哨有的用葫芦制成,有的经他烙烫火绘花纹,堪称精美的艺术品。鸽哨并不是旧日京华唯一的代表,它的消失让王世襄痛心,而王世襄老人的远去,无疑带走了旧日京华的又一抹亮色,带走了一种飘逸典雅的、充满文化趣味的生活。王世襄的很多老友感叹,“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驾鹤西去,京城空余鸽哨声。”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报刊、广电、网站或个人博客如需转载或引用须取得本人许可!
 最近文章 >>更多 
 ·铭鸽“国家一号” (3433次) 2014-9-3 17:05:15
 ·穆利门大红袍 (2820次) 2014-3-30 19:47:32
 ·怎样从种赛鸽骨形辨识适飞距程 (1777次) 2014-2-18 10:43:08
 ·四点鉴定好鸽 (1498次) 2014-2-14 16:58:10
 ·常见黄金配系 (2194次) 2014-2-14 16:28:16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 匿名:
内  容: *
 
微笑 疑问 献花 大哭 折磨 冷汗 害羞 惊讶
尴尬 发怒 调皮 大笑 呆萌 难过 鄙视 强悍


注:如果要使用用户名发表评论,请先到各地鸽舍首页登录,已登录的鸽友可直接发表。

 
楼主
登录发表评论回复,APP可随时查收消息提醒哦~
回复
匿名
中信网友
全部回复()
以上信息由鸽舍自行提供,该鸽舍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www.chinaxinge.com 中信网各地鸽舍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