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种、养、训”
在如今强种如林的鸽界,“种、养、训”这一养鸽制胜“三部曲”的次序无疑受到了挑战。
制胜的要素首推“养”已成为一种共识,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种、养、训”,一直被认为是养鸽制胜的三部曲。“强鸽必先强种”、“引进超级种鸽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话对不对呢?没有错。举例说,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李梅龄博士开始时饲养着一棚“松江灰”、“资金白砂”和“流砂”和古老品种,“训放昆仑山(50千米)已经失去大半,到苏州(87千米)几乎没有几羽返回的。”但是在上海的西侨养的是英国洛根系、比利时司达沙系等,鸽子飞的快,飞得远,李医生那时他们的对手。1930年,他花去了5735块银元,从德国引进伟奇系、固耐系等10羽强种,育出的子代与西侨鸽子在天津比赛中,囊括了第一至五名,从而建立起“李鸟”王朝,有力地证明“强鸽必先强种”是养鸽者的金科玉律。“种、养、训”这种理念也在鸽人的头脑里牢固地确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