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薪族鸽友的独白
--简记叶志明矢志不渝的育鸽追求
我居住在上海宝山区吴淞地区,是一位工薪族养鸽者,目前的工作是“TAXI”司机。本人自幼热爱信鸽,崇敬中国赛鸽大师汪顺兴(1985年起,经曹根荣介绍后,常到汪伯伯家玩,也留下了值得回忆的两人合照),我参加赛鸽运动近30年。如果细想一下,自己第一阶段从1983年--1992年以养远程和超远程鸽为主,第二阶段从1993年至今以养中程及近程快速鸽为主,但从育鸽的血脉而言,两阶段赛鸽的表征区别颇大,但又相互联系、一脉相承,这是一般鸽友难以理解而又做不到的。
虽然我的鸽舍不大,种赛鸽羽数不多,但亦能在上海市的激烈竞争中每年有高位赛绩。尤其在2011年5月2日的市特比环大赛(售环18519枚、决赛8554羽、空距:641公里)中,本人荣获1、12、69、300、520、540名,在有效名次中共有“战胜沙尘”和“力克阴雨”等7名赛鸽入赏,引起诸多鸽友好奇与惊讶,因此,借《赛鸽天地》这块宝地谈谈我粗浅的育鸽经验。
一、引种讲究战绩,不行绝不进门可能是从小向往在赛鸽中出人头地,也可能自己内蕴着养鸽引种的标准,因而在参与赛鸽运动时,做第一件事-引种,便是在掌握名家名鸽信息时,果断引进。我讲究赛鸽的战绩,不行绝不进门;同时讲究种鸽数目不在多,在于质高、量精。过去仅养了2?3对种鸽,现在也只有9对种鸽。
在我的种鸽记录中,第一阶段引进的是汪种(高位赛绩鸽的子代)“老桃花”、“小尖嘴”,包括也在吴淞地区的“跃龙乌”(也是上海1000公里5、6名高位赛绩鸽的平辈),这三路种鸽的后代造就了我在2000公里(清水堡、张掖、湟源、西宁、兰州、天水)每年高位入赏和七省一市1000公里(新安)总冠军;第二阶段是在信鸽产业化和勃兴短距离比赛背景下实现“继承传统、华丽转身”的结果。我十分关注当时比赛的变化,发现鸽友以300公里?700公里为主要赛事,比赛的频率和奖金也提高了,自己的老血统稳定性不错,但飞速不快。于是,我果断引进当时“红极一时”的高手何大卫的沪西500公里亚军鸽(狄尔巴系);引进已育出浙江700公里亚军和济南500公里冠军的“金奖公”(台鸽);引进在世界或中国以极速着称的“林波尔系”的公牛号血统(实践证明在国内已经育出诸多高位赛绩的后代),包括曾育出公棚5名的电脑戈马利系与保留下来并育出数百羽赛绩鸽的汪种“老桃花”与跃龙“两白条”后代,由此组成了我在第二阶段养鸽生涯中新的种鸽团队。因此,造就我在500公里?700公里竞翔中摘金夺银及多次名列前10名。
二、量入敷出,从自己经济实力出发引种
养鸽参赛具有娱乐性、竞争性和经济性等特点。大家都知道“引种为先”,但并不是价格越高越好,种鸽的数量越多越好(多则用不过来,也试验不透),而是引进种鸽必须从自己经济实力出发,切实做到量入敷出。
从1993年起,我开始转向近中程比赛,当时引进的最贵1羽种鸽为8000元,当然也适时以低于上述价位引进过数羽种鸽,也有的在了解赛绩和判断为优秀个体前提下,从挚友手中借来用一下,但始终围绕着5?6羽超级种鸽打转,并形成自己赛鸽相互沾血的体系。这样做,目标清晰、压力也不大,最为关键的是育出优秀赛鸽的机率较高,经过5?8年的努力,就能初步形成实战型鸽系。
三、配对是养鸽的关键之链,必须让实践检验
我主张在研究鸽子的血统、表现和个体特征前提下,进行有意识的鸽眼配。关于血统与表现,我的选择与要求前面已经说了,这里不再赘述了。现在我谈谈鸽子个体问题:根据上海的气候与比赛沿途地形和天气的影响,我喜欢中等或中等偏小的体形;毛羽要柔滑,不一定都十分紧薄;肌肉丰满而富有弹性;龙骨粗壮且中等偏高,弧度须好;耻骨紧并而有力度;眼球、瞳孔反应灵活,砂粒以细为好,等等。其一、选择“网状型”、“云片型”、“阶梯型”三种类型的眼砂的种鸽;其二、有关鸽眼配,强调的是其结构差异配,主张透气度好、鸽眼反应灵活的为种鸽,而不一定讲究黄眼配砂眼,任何砂型都可以配。在竞翔实践中证实同色素或异色素的结构差异配,都能出优秀的赛绩;其三、在鸽眼配的前提下,兼顾远亲赛绩配(出赛鸽)和实施种鸽淘汰制(5年内种鸽一般都淘汰,选择年纪轻、赛绩好、个体条件优越的赛鸽为接班人)。
四、筛选是盘活自己鸽系的推助器,一定要严格按步骤执行
大家都知道筛选的功能,各有各法。但问题是能否按行之有效的步骤严格执行。我采取的方式是:幼鸽初选,赛鸽复选,种鸽精选。幼鸽初选最早可从蛋质选起,只有雌雄鸽在性欲旺盛时,交配后所出的健康之蛋才能孵化;幼鸽在哺乳时,凭自己经验剔除弱者或不正常者,在开家和家飞期,通过观察和触摸,把“懒、呆、弱”的鸽子清除掉,既使自己种鸽不错,那么幼鸽也是在同等条件比试下予以汰选。赛鸽复选就是在比赛中多次高位入赏、多种天气都能胜任、本鸽条件极其优秀的赛鸽,才能留在棚内,其它赛鸽卖掉或清除。种鸽精选是因棚而宜、团队为本。怎么说呢?我现在6楼顶上“平改坡”内搭建了2间鸽舍(10m2),养了50?60羽赛鸽,18羽种鸽,如要进入种鸽团队,真是“凤毛麟角”!我选的种鸽要“年纪轻、相貌好、有个性、遗传好”,前三项条件都可观察,但第四项条件必定要育种后看竞翔的结果。一般“新科种鸽”须对已出过高位赛绩的配偶,同时,把其蛋分送一些鸽友,以此在实际赛飞中鉴别“真伪”.只有子代经得起赛飞考验的赛鸽,才能真正进入育种团队。
五、适度训飞,及时“加餐”
鸽子是经过数干上万年自然进化的“飞行体”,其飞行能力在比赛中又得到锻炼与强化。特别是1羽好鸽子在竞翔中会拼死振翅,不到故地绝不罢休。因此,我认为赛鸽按步就班、按鸽会组织的训放就行了,过度操训也可能伤及赛鸽身体及至影响心理。
我按自然制养鸽方式,每天敞棚,让鸽子自由进出,从不强制性家飞,平时药物与营养品不用,连饲料也是大众化的。本人仅按赛鸽身体状况或鸽会训放间隔时间稍长之时,灵活机动地加训1?2次,这就是我所谓的“加餐”,目的使赛鸽始终保持跃跃欲试的良好状态。既便只经过这样的训放模式,我的赛鸽也会年年给我带来惊喜!
六、我的信念:鸽运青睐平时经验的积累与发挥
我参加赛鸽运动,似乎上苍特别关照,无论在远程、超远程比赛,还是在近程、中程比赛中,我都曾赢得过使人羡慕的赛绩。因此,一位挚友赠送给我一块黑色大理石并用金字镌刻的字匾,我把这块“鸽运长久”的字匾挂在较小的客厅里,但我的信念是:鸽运青睐平时经验的积累与发挥。
我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主攻方向定在700公里比赛、当然也兼顾500公里、800公里、1000公里比赛。我培养的鸽系的标准与要求是:体形中小,羽条破风要好,羽筋要坚韧并有弹性,整体羽毛应细腻,欣赏滚桶型体形,龙骨中等偏高且弧度好,肌肉饱满而富有活力(经得起各种天候的反复比赛),眼睛色彩鲜亮并反应敏捷,既使在恶劣天候比赛中也能夺得高位。经过我数十年的努力,通过比赛和筛选,基本形成了具有实战能力和独特个性的鸽系。
因此,我在超远程比赛中曾荣获5西宁、3张掖、3清水堡(归巢数)的美誉,荣获上海市张掖(2040公里)8名的高位赛绩;荣获上海市新安1000公里(七省一市)总冠军,上海市1000公里(15000?25000余羽)季军、殿军、22名;上海市国家赛(835公里、10474羽)7名;上海市开封(780公里)19名;上海市泰安(660公里、4527羽)7名;上海市“一岁鸽特比环”(640公里、15435羽?8554羽)亚军、11名、12名;上海市大特比幼鸽大赛101名、114名、223名;上海市宝山500公里冠军等高位赛绩。
尾声:“鸽不在多,种优为先;棚不在大,赛绩唯上。顺其自然,经验累积;荣光殿堂,指日可登”.这可能就是一位工薪族养鸽者内心独白并与天下鸽友分享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