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程赛:永远的辉煌(一)
发布者:张坚利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表日期:11-06-14 赛鸽网
中国远程赛:永远的辉煌(一)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综合国力空前强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国际话语权空前有力,“华语热”,“国学热”——全球涌现中国热。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鸽界无论理念还是行为都停留在几十年前。理念上,言必称希腊,惟洋人马首是瞻,以致数典忘祖;行为上,不惜取消国粹赛事,专为洋垃圾设立垃圾赛事……
今天中国鸽人终于醒来。
回眼看自己吧!
那80年前广袤国土上让洋人输得口服心服的第一次1000公里赛,那随后而来一场接一场演绎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人激动不已的中国远程赛,那一位又一位朴实而又从容淡定的中国鸽人。
——题记
中国首次三省一市玉门超远程联翔冠军得主魏振武
提起玉门,马上使人产生“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等感慨万分的联想。
1979年,我国超远程基地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首次举行玉门2000公里超远程赛。无锡魏振武的一羽“77-7201”绛雄率先归来,荣获冠军,实际空距2225公里。
“7201”的回归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1984年《人民画报》,《中国体育》进行报道,随后中央电视台也进行报道。1985年6月号台湾赛鸽杂志《鸽友》进行大篇幅报道。不久即有一名台湾实业家刊登启事,愿出资15万美金收购此鸽。
魏振武荣获冠军是几十年专注养鸽的回报,也是他高尚鸽德医德的回报。
魏振武是一名祖传医师,医术高超,远近有名。不少患者慕名而来,常常要排队等候。魏医生对家境贫寒的患者经常免费治疗,在百姓中传为美谈。
魏医生时任无锡市政协委员,江苏省鸽协副主席,无锡市鸽协主席,行政活动较多,占用了他不少养鸽时间。
尽管如此,他一有空就钻鸽棚。只有和鸽子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感到最快乐。
他1962年开始养鸽,从此鸽子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他喜欢绛鸽,先是从花鸟店购进几羽,后从无锡市老鸽家范仁林处引进几羽。再后来认识了高俊华,钱振元,又有了他们的绛鸽。
“7201”出生于1977年5月,相貌平平,并无甚出众之处,开始并没引起魏医生的重视。
但他很快发现“7201”性格很好,不动如山,动如脱兔,而这正是超长程鸽子必备特征,于是当它刚满三个月时魏医生便着手进行训练。
当年这羽鸽子四个半月放徐州400公里归巢,来年参赛孟塬1000公里获19名。1979年再赛1000公里获联翔5名,无锡市亚军;决赛玉门,获市冠军,联翔冠军。
我曾有幸目睹玉门冠军的风采。
那是1987年夏天,我忙中抽闲,专程赶到魏医生府上拜访。当我站在魏医生鸽棚内,手捧这羽2225公里的冠军鸽时,感到心灵的震颤。
玉门冠军已经10岁,但握在手中丝毫感觉不到它的苍老。它腰肌饱满,羽毛油滑,骨骼硬扎,沉中有浮。
它的眼睛底砂干亮,面砂厚实挂油,从中射出鹰一般凶悍光亮,逼得人不敢正视。
我深深地被震撼了:这真是中国独特的稀世瑰宝啊!
玉门冠军不但有超常的飞翔力,而且有强大的育种力。
它的一羽直子,1982年获无锡市2000公里19名;它的一羽直孙女,1984年获无锡市宝鸡1000公里指定鸽5名;它的两羽曾孙,一羽配苏州市鸽协主席黄喜生的雌鸽,育出88年苏州张掖2000公里2名,3名;一羽配当地青年鸽友汤建中的雌鸽,育出88年无锡市哈密2600公里冠军。
我也曾钻进汤建中棚内,亲自上手品赏哈密冠军。
这是一羽雨点黄眼雌鸽,体型中等偏小,肌肉柔软,羽毛油滑,上手后压尾缩脖勾爪。眼中射出犀利目光,和玉门冠军甚为神似。
玉门冠军的直子女和哈密冠军的直子女均进入过我棚,与我基础种鸽相配,作出不少好鸽。其中黑衣骑士和三级警监,双雄镇棚,服役10年,育出无数冠军鸽和优胜鸽。
直到今天,它们的血液还或多或少流淌在我棚内每一羽鸽子体内。
——摘自拙作《赛鸽者成功之路》山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摘录时作了部分改写。
中国远程赛:永远的辉煌(二)
日期:2011-06-17 来源:张坚利 作者:张坚利 浏览次数:1882次 [字体:大 中 小]
中国远程赛:永远的辉煌(二)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综合国力空前强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国际话语权空前有力,“华语热”,“国学热”——全球涌动中国热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鸽界无论理念还是行为都停留在几十年前。
理念上,言必称希腊,惟洋人马首是瞻,以致数典忘祖;行为上,不惜取消国粹赛事,专为洋垃圾设立垃圾赛事。
今天中国鸽人终于醒来。
回眼看自己吧!
那80年前让洋人输得口服心服的第一次1000公里赛,那随后而来一场接一场演绎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人激动不已的中国远程赛,那一位又一位朴实而又从容淡定的中国鸽人。
——题记
李种传奇:1986年上海市孟塬1120公里冠军王永芳
王永芳自幼喜爱鸽子,并在上小学时认识了张顺奎先生。张顺奎为国粹李种传人,一棚纯正李种。日后曾任中鸽协竞翔部部长,上海市鸽协主席。
正当王永芳津津有味地养鸽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上山下乡,被迫和鸽子分了手。
1982年他返回上海,第一件事就是拜见张顺奎。张顺奎送给他几羽鸽子,并告诉他怎样配对,怎样训放。
王永芳照料鸽子无微不至,每天一下班先进鸽棚,每羽鸽子看个遍,再进屋看老婆孩子。
他爱孩子,但鸽子下了蛋却舍不得给孩子煮了吃。尽管书上明确无误地写道:鸽子蛋性温,补虚壮阳,尤以体弱者及儿童食之为宜。
他原来在国棉七厂上班,而家却住在桃浦新区。每天上下班路上要2个多小时,照料鸽子很受影响。
于是他想办法将工作调到了桃浦文化馆,上班只需5分钟。虽然钱拿得少了,但他心里无比欣快。
一开始他的鸽子放不出来。不少鸽友对他说,这些鸽子过时了,是飞不快,拖得起的拖拉机。干脆更换品种,另起炉灶。
但王永芳认定李种是我国的国粹,是从李梅龄先生开始,几代鸽友历经几十年实战磨练而成,具有非凡品质。不出成绩,只能说明自己还有做不到的地方。
在张顺奎的指点下,他做了以下改变:
首先,增加了饲料的多样性。变原来的单一饲料为多样性饲料;
其次,采取正确的参赛方法。鸽子不在状态压下不放,防止出现欲速则不达的问题;
第三,改变训练方式。变定时开棚为敞棚,借此激发鸽子的天性。
以上措施果然收到奇效。
1986年春季,上海鸽协举办孟塬1000公里比赛,参赛羽数11000多羽,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王永芳在第三赛区,实际空距1120公里。他的一羽“中纪34433”的雨点雌鸽,以分速1132米的成绩夺冠。
对此我们可以有以下启迪:
一,养鸽切不可朝三暮四,人云亦云。
二,不放弃,不抛弃。成功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三,站在巨人肩上,事半功倍。
摘自拙作《赛鸽者成功之路》山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摘录时作了部分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