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 其乐融融
春节到,春节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块大黏糕。伴随着喜气的歌谣,又一个春节向我们走来。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放鞭炮、办年货,逛庙会等等,春节习俗都有着独特的传统年味,在这新旧交替之际,合家团圆之时,我们一起体味中国年俗里那些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我喜欢春节也喜欢民俗!春节习俗 其乐融融。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叫过年。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习俗也多种多样,有的还相传至今。
扫尘: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有的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爆竹: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年:新年的初一,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发展出 “贺年片”。
食俗: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父母或子女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除夕晚上,按传统习俗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在北方地区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
春节,我国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但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每到新年的钟声敲过,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大街小巷,街市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大地回春万象复苏草木更新。鸽友新一轮的信鸽育种季节已开始,新一轮的信鸽竞赛收获季节又将来临。信鸽选手们刚刚度过草木凋零的冬季,又即将迎来春暖花开的春季。
中信网四川地区新闻记者张义和 谢谢浏览!不妥之处,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