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到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办事处郭庄村。该村西南方向临近运河的古河道畔,一片因当年取“胶泥”而形成的坑塘依稀可见。透过村中老人们的回忆,百余年前澄泥砚台制作工匠们“把玩”澄泥的场景仿佛回到眼前。
几天之后,随着丝丝青烟飘起,又一座沉寂百年的澄泥古窑将被启用。而这处古窑,就坐落在东昌澄泥技艺传承人郭太星位于郭庄村的老宅院中。
工艺:工序十余道样样缺不了
从泥浆到成品需要五六年的时间
当年,季羡林先生在收藏“东昌轩”澄浆玉泥艺术品后,赞其“优于陶,素于瓷”,并赋诗一首:“身居高楼,五行缺土,唯有澄浆,镇宅聚福。”
季老何以对东昌轩澄泥艺术品作出如此评价?19日下午,记者走进位于东昌府区道口铺办事处郭庄村的一处东昌轩澄浆玉泥工作间。
这处工作间位于东昌澄泥技艺传承人郭太星的老宅院里。伴随拉坯机底盘的匀速旋转,澄浆玉泥制作师王希柱也在不断变换手势,十几分钟后,一盘看起来十分普通的泥浆竟奇妙地变成花瓶形状。再经一根细线切割,一件亭亭玉立的花瓶泥坯就呈现在记者面前。
“再进窑烧制一下就好了吗?”记者问。一旁的郭太星笑笑说:“这当然不是澄泥制作工艺的全部。”
郭太星告诉记者,包括澄泥砚在内,所有东昌澄浆玉泥工艺品都需经过十余道工序,取泥、晾晒(风化)、澄泥、揉泥、醒泥,之后才能进入刚才介绍的成坯程序。泥坯做好后,要经修型、阴干,然后才能入窑。烧窑、出窑后,还要经秘方中药蒸煮,如此一来,从泥浆到成品需要五六年的时间。
郭太星介绍说,虽然工具稍有改进,但这套自古传承下来的工序不容有任何删减,否则做出的只能是次品。
制作:“窑变”很艺术 就是难把控
“偶然因素很多,极难做到人为控制”
据介绍,澄泥制作过程中,最难把控的莫过于“窑变”。
所谓“窑变”,主要是指因泥质、制作技艺、烧制火候及时间等因素的差异而产生的制品成色变化。“窑变是一个十分艺术化的过程,偶然因素很多,极难做到人为控制。”郭太星说。
由“窑变”产生的澄泥制品颜色通常分为檀木紫、蟹壳青、将军红、豆沙绿和鸡骨白几种。其中尤以豆沙绿为极品,“有时一年不过产生两三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古以来,烧澄窑一直要用枣木柴。这主要是因为枣木的硬度极高,容易提升窑温,而且枣木燃烧产生的木灰对澄泥作品表面纹理的形成具有独特作用,这是其他材料所不能及的。
据介绍,当年道口铺郭庄周围栽种了大量枣树。如今,郭太星的澄窑也一直在收购枣木作为烧窑原料。但因枣木越来越难找,收购成本也很高,近期甚至达到两元/公斤。
(本图由郭太星先生提供)
(切坯)
东昌轩工作人员在给记者展示澄泥艺术品
(东昌轩品牌印)
(位于郭太星老家宅院里的百年古窑)
(即将复燃的古窑)
历史:精品澄泥砚 曾经是国礼
东昌府郭庄、岳庄等地的窑场延续至今
东昌澄泥砚台制作所用的泥非同一般,千年黄河古道上,随便一抔土,便可能已经过了黄河水的“千淘万滤”,但追求至美的艺人并不罢休,在制作时仍有“去粗取精”的澄泥工序,加上同样要求苛刻的烧制、蒸煮工艺,由此所产的澄泥砚“抚若童肌,细润柔滑”,最终达到“声如磬、润如玉、绝无双”的效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此精湛的艺术品,岂能不受欢迎?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尚书郭敦,利用故乡东昌府千年黄河淤泥等有利因素,让弟弟郭山在东昌府西南(今湖西办事处岳庄附近)建澄窑一座,雇佣山西绛洲澄浆玉泥窑工移民二百余人。当时,主要制作活字印模等印书用具,山水盆景等家具摆件,砚台、笔洗、笔筒等文房用品,此外还有米缸、面缸、茶叶罐等御用器皿。
这些澄泥工艺品出窑后,窑头(窑分为“窑头”、“窑中”、“窑尾”三部分,其中窑头烧制效果最好)极品再被用10余种中药蒸煮,之后便以金箔包装好全部通过运河运往京城,东昌澄窑也被历代皇帝指定为贡窑。“窑中”部位的精品一般进入官宦人家,而窑尾次品则被全部砸掉,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机会甚少。
据了解,当年澄窑的主要技师即为道口铺郭庄郭姓人(祖先自山西迁徙而来),几百年来,有澄窑分布的湖西办事处岳庄附近以及道口铺郭庄村附近,人们将这门手艺世代传承。
到了近代,随着封建王朝走向没落,澄浆泥窑的烧制明显衰落,很多窑场停烧,东昌澄泥制作技艺也更多用于为普通百姓制作生活用具。
难能可贵的是,东昌府郭庄、岳庄等地的窑场延续至今,直到解放初期仍有精品问世。据介绍,郭太星祖父郭亮思制作的澄泥砚,曾作为国礼赠与外国元首。
期盼:与企业合作做大做强品牌
这个想法得到了道口铺街道办事处的支持
2008年以来,郭太星的“东昌轩”澄浆玉泥作品先后在各类博览会上斩获大奖。不过他并不满足,在业内名家的指点下,加之本人具有的书画功底,他继续发掘东昌澄泥制作技艺。其作品简朴自然且不失人文艺术气息的风格十分鲜明,对澄泥作品的艺术改进也受到市场认可。
2011年2月,郭太星走出国门,应日本书画界邀请到日本京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砚器作品展览。在此期间,他与日本皇室的砚器大师进行了交流,东昌澄泥砚发墨粘、绵、均、润等特点,受到日本书画界朋友的认可。
不过,此次日本之行,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日本大企业与其传统手工业之间“互惠共赢”的合作关系。郭太星说,为避免这些传统技艺丢失,日本一些地方政府通常会安排一些大企业与小型手工业者进行“对接”,通过帮扶开发濒危技艺产业,实现合作双方的互惠互利。
事实上,2009年转入正轨以来,郭太星就一直希望“东昌轩”澄泥艺术品制作能尽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为了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他还表示可以打破家族传承的传统,广收学徒。不过,相关计划进展并不尽如人意,他感觉“有点慢了”。
现在,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和亟待扩大的生产规模,郭太星最期盼的就是有大企业能与自己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让“东昌轩”澄泥工艺品牌尽快做大做强。郭太兴的想法也得到了道口铺街道办事处的支持。记者了解到,目前当地政府正在为“东昌轩”澄泥制作技艺的复兴积极争取上级扶持。
记者了解到,几天后,郭太星郭庄宅院里一口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老窑将再次复烧,与其年代同样久远的磨台、泥池等工具也将重新派上用场。到时,人们便有机会一睹郭太星的“东昌轩”澄泥艺术团队所展示的传统澄泥制作技艺。“这也是一次宣传和推广东昌澄泥艺术的好机会。”道口铺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站长郭丹龙说。
□文/图 记者 王明峰
知识链接
■“澄浆玉泥”名称由来
“澄浆玉泥”,是将工艺取材和成品感官相结合而取的名字。
澄浆玉泥制品原料取自黄河淤泥,过滤后除去杂质沉淀而形成一种极细腻的纯泥,将泥放在泥池里,注水后搅拌,池子下有放水口,可以让杂质冲刷出。用一种纱状工具在泥池中来回过滤,将杂质再次滤出来,来回几次,每日均搅拌。这个过程叫做“澄泥”。名称中的“玉”指的是手感,虽然是泥巴做的,但是出窑后摸起来有玉一样光滑细腻的感觉。□王明峰整理
■澄浆玉泥制品特点及价值
澄浆玉泥文化制品是中国古代文人流传的一种纯手工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文人气息。顾名思义,澄浆玉泥艺术品为河泥所制,而且是烧制。澄浆玉泥文化艺术品的制法十分复杂,光是淘洗澄结便要一两年,以竹刀刻绘,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还要再用10余种中药蒸煮多次。经过如此繁复的工序,可以使澄浆玉泥文化艺术品坚如铁石。
澄浆玉泥经储存后可以加工出各种器型,风格独特的澄浆玉泥制品,稚拙质朴,具有原生态文化品格,反映一定时期的民族文化生活。澄浆玉泥制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物质产品。澄浆玉泥的材料是淤泥,实现了废物利用,无化学成分,无污染,澄浆玉泥制品中含有活性碳,对水有除碱滤清作用,可调节空气干湿度,具有吸收异味的功能。
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气息的澄浆玉泥制品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手工艺术,有以下价值:
1.使用价值:澄浆玉泥艺术品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产品,结实耐用,透气性好,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2.保护价值:澄浆玉泥艺术品种类多,各式各样,大小不一,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
3.收藏价值:澄浆玉泥艺术品的小型器皿精致美观,名家雕刻印章、书画后可作为观赏品,具有收藏价值。
澄浆玉泥艺术品工艺复杂,特别是拉坯技术全凭手感操作,年轻人不愿学,加上澄浆玉泥艺术品一直单传,因此从事澄浆玉泥制作的人越来越少,如今湖西岳庄村、道口铺郭庄村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技术的人基本没有了。不过,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澄浆玉泥制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而,对澄浆玉泥技艺的发掘与保护正逐渐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王明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