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网首页 | 各地鸽舍 | APP下载 | 后台登录 | 会员区 | 帮助

   我的鸽舍
看看TA的鸽舍简介
江苏淮安金缘赛鸽舍
29 1
粉丝 文章 微动态
鸽舍首页 鸽舍简介
鸽舍赛绩 鸽舍相册
专题图库 在线留言
   我的文章分类
报料鸽闻快讯(8)
我的养鸽感悟(0)
我的收藏文章(21)
我的赛鸽日记(14)
我的鸽圈动态(1)
   最新评论
·中信网友:ok
·中信网友:有道理
   我的好友
更多>>
   信息统计

江苏淮安金缘赛鸽舍
地    区:江 苏
文章总数:29篇
推荐篇数:0
留言数量:13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196 积分中心 积分能做什么?
建立时间:2009-10-21

 



药物-鸽友必备知识3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江苏淮安金缘  来源:转载   阅读:  分类:收藏文章  发布时间:2014-8-20 10:04:25  
  药物—鸽友必备知识(三)
六、药物的特点
(一)药物的构效关系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构效关系。
多数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结构密切相关,这样的药物称为特异性 药物;反之,则称为非特异性 药物。特异性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着作用的特异性,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往往具有类似的(拟似药)或相反的(拮抗药)药理作用。例如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6-氟-7-哌嗪-4-喹诺酮结构,因而均具有相似的抗病原体作用(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沙拉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敌氟沙星、司帕沙星、替马沙星、左氟沙星、等);而组胺与抗组胺药物,磺胺药与对氨基苯甲酸,虽结构相似,但药理作用相反。有些药物结构式相同,但其光学异构体的药理作用差异很大,一般左旋异构体的作用强,右旋异构体的药理作用弱或无作用,如氯霉素、氟苯尼考、左咪唑等。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随着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呈现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由预防到治疗作用、直至到出现毒性、或致死,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性变化,称为药物的量效关系。药物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称无效量;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称最小有效量。达到最大效应的剂量,称为极量。药物的常用量就是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最适宜的防治剂量。极量为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超过极量就有可能中毒。恰好引起中毒的最低剂量,称最小中毒量,随着剂量的增大引起中毒死亡的剂量,称为致死量。
(三)药物的时效关系
从给药开始到效应出现、达到高峰、逐渐减弱直至消失,都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药理效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称时效关系。时效关系一般分为三期:从用药开始到出现效应称潜伏期,主要反应药物的吸收与分布过程;维持基本疗效的时间即从效应出现到到效应消失为持续期,其中包括血药浓度和效应的高峰,持续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速度;从药效消失到体内药物完全消除的这段时间为残留期,在这段时间仍有一定量的药物或其代谢物残留于鸽子体内之中,在残留期重复用药,要注意防止蓄积中毒。如痢特灵,一般鸽子比较敏感,长期应用,易引起蓄积性中毒,另外,痢特灵难容于水、拌料易出现不匀,导致鸽子给药量多少不一,而引起中毒,应特别注意。

(四)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进入机体后,一方面作用于机体引起某些组织器官机能的改变,另一方面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的转运和转化。药物的体内过程就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量(或浓度)、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七、药物的吸收
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1、呼吸道吸收
药物以气体剂型应用时,分散在空气中的微滴或固体颗粒,可被呼吸道黏膜吸收。鸽子肺的结构特殊,呼吸毛细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鸽子的呼吸膜薄,有效呼吸面积大,以及肺内较高的酸度及饱和的湿度,都有利于药物的溶解和吸收;同时,在吸收毛细管与毛细血管构成的呼吸膜上,气流与血流呈逆向流动,气体交换效率高,血流量大,能将吸收的药物迅速带入体循环。故在气雾给药时,药物即可在呼吸系统产生局部作用,亦可通过呼吸膜迅速吸收出现全身作用,即具有“速效定位”的特点,即适用于呼吸道病治疗,亦适用于全身感染的治疗。但这种特点,对于尘土飞扬或者环境遭受污染,也可很快使鸽子发病。一般鸽友如有必要,对营养品、治疗鸽子呼吸道疾病的药物可采取适宜温度加热使其雾化,公棚有专用设备。
2、注射部位吸收
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迅速呈现作用,故无吸收过程。腹腔注射时,药物可通过腹腔大量的毛细血管迅速吸收。皮下或肌肉注射时,药物可通过局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药物吸收速度与其水溶性有关,水溶液吸收快,乳剂次之,油剂较慢。如注射油苗不但吸收慢,质量差的还会引起组织损伤。胚胎注射,从用药目的、药物选择、注射剂量、部位等,相对较为严格,一般鸽友不用,只有少数鸽友具针对性使用。
3、消化道吸收
混饲、混饮或投服的药物,多以扩散的方式,经消化道黏膜吸收。胃和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吸收面积大,有丰富的绒毛,血流量大,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器官。
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度是影响消化道吸收的重要因素。脂溶性大、非解离型药物容易吸收,而解离型药物则难以吸收。多数药物是弱酸性或弱碱性,其解离度受消化道pH值的制约。鸽子胃液的pH3.6~5.5,弱酸性 药物不易解离易被胃吸收,而弱碱性 药物则部分解离成离子而难以吸收;鸽子肠液的pH5.5~7.4,弱碱性 药物不易解离容易吸收,而弱酸性 药物大部分解离则难以吸收。因此,在治疗鸽病中,要注意选择药物的酸碱性,以及药物的靶器官。
药物在胃肠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血液循环。其间,有些药物不能全部通过胃肠黏膜,一部分药物在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过效应或第一关卡效应。因此,内服给药时,药效一般都要有一定的损失。此外,胃肠内容物的组分和充盈度、胃排空和肠蠕动的速度等都可影响药物的吸收。给药时还要依据鸽子的体况,采食情况等,有选择的给药。

八、药物的分布
药物随血液循环转运到全身各种组织器官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这种不均匀分布与药物的疗效关系密切。例如,达诺沙星在鸽子肺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浆数倍,再如、泰乐菌素、泰妙霉素(支原净)、高力米先、替米考星,红霉素等分布在鸽子呼吸系统浓度远高于其它组织器官、故治疗鸽子呼吸系统感染疗效十分显着。
多数有机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一部分呈游离型,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向组织分布,具有药理作用。药物在到达作用部位时(靶器官),需通过不同的屏障如血脑屏障等。脂溶性 药物如氯霉素或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如磺胺嘧啶,恩诺沙星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而水溶性 药物则难以通过。故在治疗鸽子脑炎、脑型大肠杆菌病等脑部细菌感染时,应选用易于通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报刊、广电、网站或个人博客如需转载或引用须取得本人许可!
 最近文章 >>更多 
 ·四方公棚决赛 (11030次) 2016-12-22 8:52:49
 ·养鸽小窍门 (6028次) 2015-7-23 8:47:16
 ·2006年奥林公棚500公里决赛 (1893次) 2015-2-4 10:24:55
 ·2005年奥林公棚500公里决赛 (2943次) 2015-1-20 15:08:32
 ·鸽子素质比什么都重要 (1194次) 2014-8-20 10:19:31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 匿名:
内  容: *
 
微笑 疑问 献花 大哭 折磨 冷汗 害羞 惊讶
尴尬 发怒 调皮 大笑 呆萌 难过 鄙视 强悍


注:如果要使用用户名发表评论,请先到各地鸽舍首页登录,已登录的鸽友可直接发表。

 
楼主
登录发表评论回复,APP可随时查收消息提醒哦~
回复
匿名
中信网友
全部回复()
以上信息由鸽舍自行提供,该鸽舍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www.chinaxinge.com 中信网各地鸽舍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