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射阳随缘鸽舍 |
|
|
|
射阳随缘鸽舍
地 区:江 苏 文章总数:71篇 推荐篇数: 1篇 留言数量:6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 855 建立时间:2009-2-10
|
|
|
作者:射阳随缘鸽舍
来源:转载
阅读:次
分类:收藏文章
发布时间:2011-3-8 19:44:10
|
|
信鸽眼睛构造与作用(二)
作者:雷云海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表日期:10-09-11
关于鸽眼“点眼丛”
这在2009年第一期《经典赛鸽》杂志已作过部分介绍。有很多鸽友问,如何能查看到点眼丛,这就仍需要我们每位鸽友都去了解什么是点眼丛,以及点眼丛在鸽眼中的具体部位。点眼丛专指鸽眼瞳孔(瞳仁)中的粒子,虽然它的生成面积微乎其微,但它仍然是呈堆聚形状的,呈丛状浮漂在瞳孔表面。点眼丛的生成位置在鸽子的一生当中是从不变换的,随着季节、飞行疲劳程度、装笼应激反应等,点眼丛的形状会发生变化。由点粒状(珠粒状)变化为丝状或片状等。
作为一个不同寻常的鸽眼特殊结构,点眼丛一般是不易被察看到的,必须通过鸽主长期耐心细致对鸽眼的察看,且必须借助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鸽眼色素是黄色色素的(黄眼),瞳仁内点眼丛的色素则呈现为黄色;如果鸽眼色素是桃花色色素的(桃花眼),瞳仁内点眼丛的色素则呈现为桃花色。点眼丛的色素一定是与鸽眼色素一致的。在众多优秀的鸽眼内,已发现点眼丛如出现在珍珠眼鸽眼瞳孔内(白沙眼),呈白色色素的,可称之为点眼丛的极品。因为珍珠眼鸽眼本身在改良其它眼色素的过程中,就可起到完全动摇其它眼色素结构的作用,从而改变色素性状。如是白色点眼丛动摇黄色或桃花色点眼丛的色素,对改良鸽眼的整体质量也一定是有促进作用的。
有极个别地区的鸽友,错把鸽眼点眼丛当作是鸽眼病变形成白内障,并人为地进行淘汰,这种错误的理解是很可惜的。也有个别地区的鸽友,错误地把鸽眼瞳孔内的大珠砬、大块状、大丝状结构认为是点眼丛,这也是不正确的。我们大家都能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就是,鸽眼色素的深浅,有时是随羽色色素的深浅而随羽色色素的走向,由羽色色素改变了眼色色素。尤其是一些诸如黑鸽、白鸽、大红袍(咖啡色)以及红白相间的大红袍花鸽,随着羽色血色素也就动摇了眼色血色素,致使瞳孔血色素也随羽色血色素呈规律型定向发展,瞳孔内可出现与羽色主色素相同的有色斑点。在此可明确地答复鸽友,这并不是点眼丛,而是瞳孔内较为深沉的血色素“沉淀物”。但这种深沉的血色素是不会影响鸽子飞行的。所以,应该强调的是,如果点眼丛能够很轻易地被查看到,并大面积出现,那么点眼丛鸽眼会很快普及全球,研究点眼丛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关于内线扣
首先要看到和了解内线扣在鸽眼中的位置,有部分鸽友至今也没有找到内线扣,这并不奇怪。因为内线扣的色素原因决定了内线扣不易被察看到。最简单的察看方式就是把鸽眼的多个组成部分要明确区分为多个圆,以瞳孔为中心向外延伸,分别是:瞳孔、内线扣、眼志……内线扣的色素形成取决于眼志,它的色彩略深于眼志,所以很难区分,必须借助十倍以上放大镜在阳光或强灯下才能看得到。内线扣的形状与眼志的形状几乎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环绕瞳孔形成。
内线扣的作用我们现在可明确地确定为是定向圈、育种圈。《经典赛鸽》2009年第一期,笔者已对内线扣的形状作过分类,在此不再论述。我们仅谈内线扣的实用价值,即哪种形状的内线扣更适合作种、使翔或种赛皆得。
由于内线扣生成的特殊部位,它是第一个环绕瞳孔的圈,也是第一个可以直接控制瞳孔感光吸光并直接了解瞳孔对光线度是否适应的圈。所以,一个结构完整的内线扣,其作用远大于包括眼志在内的其他圈。由此断定,内线扣的形状决定了它本质的优劣。
内线扣形状的形成,与遗传是有密切关系的。后代鸽眼内线扣的优劣完全取决于亲鸽内线扣是否为“显性遗传”,由强势的显性遗传主观地决定了后代内线扣的生成形状。笔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研究并利用内线扣,从快速归巢群体中发现,这些快速鸽的内线扣多数呈不规则锯齿型或不规则多棱型。这两类形状内线扣的鸽子,不但竞翔速度快,而且显性遗传基因要明显地强于其它类型,被认为是种赛皆可的内线扣形状。
把内线扣定性为“定向圈、育种圈”是有理论依据的,这个紧包瞳孔的圈,它的生成实际就是附着大括约肌上的纤维色彩丝状与黑色毛细血管阴影的总成,直接控制瞳孔视物的清晰度,并使瞳孔长时间视物不会疲劳。每一形状的内线扣都是起这个作用,但作用的大小就一定是由形状的不同也就力度不同了。细微光滑形状和正圆光滑形状它们的构造成型简化,做功的强度也就一定不及其他类型,所以应予淘汰。需要说明的是,鸽眼内可以看不到眼志(如满砂型的暗眼志),但每羽鸽子都一定能查看到内线扣。在育出种(赛)鸽方面,必须优先考虑内线扣的形状和亲鸽本身内线扣对后代的遗传。若是隐性遗传应放弃作种改为竞翔使用。组合的类型可利用半波浪型形状、全波浪型形状、不规则锯齿型形状、不规则多棱型形状等有波形状的类型互组,这样成功的机率要大。有波形状类型的,其附着大括约肌和血管阴影对瞳孔的视物帮助一定有它们的特殊功能,否则就不会有如此复杂的构造了,简约的构造那不是更容易作出吗?在五百公里空距以上级别的快速归巢群体内,很难查看到细微光滑形和正圆光滑形的内线扣,基本都是有波纹形状的。
关于品种与品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赛鸽界与国外鸽友的不断交流,很多国外鸽进入我国赛鸽市场,也有为数不少的中国远程鸽走出国门,中外鸽市有了密切的交往。在谈到引进鸽种时,有鸽友就品种、品系产生了疑问:怎么满天飞舞都是什么什么种或什么系?鸽子的品种与品系又如何来鉴定或区分呢?
用遗传学的知识作论证:任何生物都有品种、品系之区别。品系指的是在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品种内、封闭的内部环境下,不与外来任何一个种系杂交(最少是十代之内没有外种个体的掺入)。采取内部分支种系定型和定性育成的群体。群体的个体之间有十分稳定遗传的相同特性和特征。品种指的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下,为一个特定目标进行有选择性培育而成的群体。一个品种的组成是由多个起源不同的品系杂交而形成的(或多个品种根据不同要求改良而成)。所以,品系的概念一定是小于品种的(单指它的生成范围)。
作为一个品系,必须具备下述几个最基本的育成条件。一、始祖来源要有共同性,指的是这个群体的起源是一个共同的祖先,以雄鸽的根源为主导,系统地育成,这样可促其系统的稳定性。二、后代有性能遗传的稳定性。指的是这个既成种群中的任何两个单体互助,都能把这个群体的优良基因(包括体骼特征、外貌特征)再遗传至下代。三、群体数量保有性。要有足够的数量来保证正常地繁育后代,通过近亲繁殖也不会使整个系统退化。
一个品系的生成并不是随意可作出结论的,它必须经过若干年的培育,经过多次国际性质的重大赛事或国家赛事成绩都名列前茅,经过多次品评赛,最终由社会公认而确定的。
一个品种的生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是育种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对鸽系不断的鉴别分类淘汰,最终在各项赛事上都能取得优良成绩,仍由多次的赛绩验证后,由社会公众认可来确定的。
国际鸽界公认的品系鸽众多,如米勒系、伟奇系、西翁系、詹森系、斯达沙系、卡特利斯系、狄尔巴系、凡王路易系、固耐系、马太斯系等等。又由这些品系中的某一系为起源通过另外鸽主的培育形成了可以独立的某某系。比如伟奇系,它是现有多个品系的起源始祖。其中包括了法国西翁系、比利时詹森系,他们的基础种源都有比利时伟奇系的血统。
我国一代养鸽大师李梅龄先生培育的李种鸽,代表了中国人的刚强毅力,由李种鸽可充分体现出中国人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李梅龄品种的形成其中也包括了伟奇系,以及比利时的固耐系。我国诸多的远程鸽品种内,大多数都是早期西翁系、斯达沙系、固耐系(韩森系)、狄尔巴系等多个知名鸽系的后裔,由系改良为种形成。国内外品种鸽的生成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且最终的定论必须是由赛绩来确定的。品种或品系都一定是有优良的遗传性能。如果是一个多代杂交的鸽群,那么这个群体数量无论有多庞大,也不会形成一个品系或品种。
关于口舌黑痣
赛鸽口舌有黑痣(黑舌尖)其实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引起老一辈养鸽家们的高度重视,只是没有能够引起后学者的关注而已。黑舌尖的出现有两种可能,一是通过上代遗传天生就有的;二是竞翔疲劳或身体不适有病变排泄毒素引起。这就要求鸽主对自己的每羽爱鸽从小就有个了解,勤于观察,作出详细记录。
通过上代遗传生就黑舌尖的鸽子,很有可能是一种出成绩的标志,多于品种有关,且已经查看到的黑舌尖赛鸽,它们的上代祖先基本都有远程竞翔记录。探讨此问题的鸽友多集中在两个点面,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这一问题就好解答了。华东地区是我国早期赛鸽远征军的发源地,历年来赛鸽质量呈普遍上升趋势。通过远程竞翔逐步改良出若干优良快速的赛鸽种群,而这些优良快速的赛鸽种群它们的后代在历年的短程赛事中,每每也名列前茅。在这些赛鸽种群内不乏有黑舌尖赛鸽的出现。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快速归返的“黑舌”现象没有什么文字记载可供参考,仅凭老一辈养鸽家们的口碑相传,所以很难对现代的鸽友们有个具体的信服力。但是,细心的鸽友们如查阅一下华东地区历年远程的司放点就可明了,1500km-2000km以上的司放点多集中在西北地区。
笔者要说的是,有天生的黑舌尖,它只是一个现象,与生理遗传有关,也可能是隔代遗传。并不代表黑舌尖就一定能够快速归巢,如长途运输造成赛鸽体质下降、传染疾病等,那它也会成为一只“天落鸟”。而这大批的天落鸟当中,有不少是1000km竞翔的成绩鸽,以及两至三放超远程鸽,它们优良的竞翔基因不容置疑。正是有这沿途失落的大批“优秀”天落鸟,对沿途鸽质的改良也起到了“功不可抹”的主导作用,这其中就包括有黑舌鸽。经过漫长的岁月,这种黑舌尖现象代代相传或隔代遗传,以致出现在如今的短程快速鸽群中,这就不足为奇了。以这两个点面作解释仅是用实例作说明,不具针对性。作为其他地区也是这个概念。本节只想说明:黑舌尖的生成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这为其一。
若是第二种情况就要注意了(后天性病变黑舌尖)。多在天气炎热、天气寒冬季节及超强度训飞情况下发生。这是因为,鸽子皮肤表面没有汗腺,仅在尾部有一个尾脂腺,鸽子的正常体温在42度,在没有不适的情况下是维持恒温的。一旦鸽体遇有应激等不适状况,它也必有毒素需要排出,尾部的尾脂腺是一个排毒点,但它的排毒效率远远不及鸽体毒素分泌的速度,这就必然要通过上呼吸道来承担大部分的排泄作用了。鸽类与犬类的排汗系统基本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张口伸舌来排出体内多余汗脂热源及毒素,这就势必造成过度毒素的一个集中点,那就是“舌尖”了。如果排泄顺畅、热量及毒素会随急促的呼吸由喉管及舌尖排出体外。若是排泄系统受阻(如应激反应系统紊乱、内分泌系统紊乱等)也一定会造成体内毒素积累而无法正常排出,这个积累的出处非舌尖莫属。如是毒素过多积累这就必然造成这个积累点的血液变质(血液堵塞),从而形成“黑舌尖”。解决的方法是及时供给葡萄糖类补充液或氯化钠类补充液,以便稀释毒素,有利于通过大肠排泄毒素,减少“黑舌尖”疾病的生成。这两种补充液的共同优点在于能够及时快速地补充鸽体循环系统缺失的微量元素。
“求真”是每一位读者朋友的需求;“务实”是每一位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笔者对赛鸽的认知只有不懂没有不言,很多赛鸽知识需要大家共同探索。仍以《经典赛鸽》2009年第一期51页最后一段作为本文的结尾;笔者本人搞赛鸽研究,喜欢的是正直大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那些遮遮掩掩,故弄玄虚,稀里糊涂的解答十分厌恶。有好多的赛鸽回归之谜就笔者而言那是真不懂。欢迎有志向的鸽友们随时拨打电话13903444169,我们共同探讨研究,把自己的育种竞翔成功经验发表于世,共同促进和发展中国的赛鸽事业。
|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报刊、广电、网站或个人博客如需转载或引用须取得本人许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