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辉父子鸽舍 |
|
|
|
刘辉父子鸽舍
地 区:内蒙古 文章总数:42篇 推荐篇数: 19篇 留言数量:15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 2086 建立时间:2008-4-6
|
|
|
作者:刘辉父子鸽舍
来源:原创
阅读:次
分类:养鸽感悟
发布时间:2013-6-21 23:32:55
|
|
今年我把春天出的部分鸽子分别送了三个公棚,因此特别关注网上公棚的相关信息,但多数是鸽友对公棚的负面评论,有时真的让我很困惑。 网上鸽友对公棚是一片声讨,实际上可能大多鸽友都往公棚送鸽子,这就是我们鸽界的现状,也是我们鸽友的无奈。赛鸽运动应该是竞技体育吧?但光养鸽子不参赛,个人觉得那就失去了养鸽子得最大乐趣。参加地方协会或俱乐部的比赛,因地理位置、手法、经验等不同,有时感觉好像不太“公平”,送公棚后所有人的鸽子同吃同住、同样的竞技环境,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给鸽友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平台。公棚这种比赛形势也如雨后春笋,在我们中国大地上“四处开花”,可见大家都很喜欢。但现在可能是因为监督不力或其他什么原因吧,个别公棚或其工作人员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比赛中出现作弊的现象,并随着时间深入作弊的手法更隐蔽手段也呈多样化,让鸽友们深恶痛绝,“爱屋及乌”导致大家都不怎么敢随便相信那个公棚。 在对公棚的问题上,个人认为也不应“一棒子打死一船人”对公棚全盘否定,我相信一定有很多想把事办好又能挣钱的公棚老板存在。对如何加强监管规范公棚行为,网上的建议很多,我认为都很中肯,在此我也想对公棚进谏一言。 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动力,是因为看了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著“人生智慧”中讲的两则小故事,看完后很有感触,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现在我把它“奉献”给大家,特别是公棚。 著名的作家沈从文是一个没有学历而有学问的学着。他怀揣梦想刚到北京闯荡时,一边在北大做旁听生,一边阅读大量的书籍,并与诸多大师结识,不断成长。后来他到上海,时间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 1928年,时年26岁的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的讲师。 在此之前,沈从文以行云流水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情感,赢得一大批读者,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望。但让他给学生上课是头一回,尽管他为讲课准备的很充分,看到台下坐满黑压压的学生,沈从文竞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开始讲课,由于紧张他只顾低头念稿,事先设计好的中间插讲的内容全部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原先准备的一堂课,十分钟就讲完了,接下来的十几分钟如何打发?他心慌意乱冷汗直流,这种尴尬的场面从里没经历过。 后来他没有天南地北的瞎扯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的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这老实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课堂一阵善意的笑声。 胡适知道经过后并没有批评他,反而不失幽默的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后来当时一位听课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有生以来听到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第二则故事的主角是钟子期和俞伯牙。 年轻的钟子期生命垂危,自知来日不多,他再三请求父母将他葬在离家数十里的马鞍上江边,只为信守与好友俞伯牙的承诺:去年中秋,二人偶遇,临别时约定,今年中秋,江边相见。 一转眼,到了中秋。俞伯牙算计着日子,向晋主告假。晋主怀疑俞伯牙要另投别国,迟迟不准。俞伯牙不愿爽约失信、辜负知音,悄悄收拾行装启程。一路行来陆路转水路,正好在八月十五夜里,来到马鞍上去年停船遇见钟子期的地方。 俞伯牙心情激动的站在船头四处张望。可是,迟迟没有看见钟子期的身影。他坐在船头抚琴等待,从月在中天直弹到东方露白,也未见人来。俞伯牙了解挚友不会无缘无故爽约,便起身向钟子期家中方向走去。走出十余里,俞伯牙迎面遇见一龙钟老者,攀谈中得知他就是钟子期的父亲。老人老泪横流,哽咽着说:“你来的路上,离江边不远的新坟,就是他,他说在那里接你!”俞伯牙跟随钟父到新坟前,放声痛哭,将瑶琴取出,盘膝坐于坟前挥泪抚琴,一曲弹完,俞伯牙双手举琴向坟前的祭台用力摔去,以琴谢知音。 这两则故事前面讲的是诚,后面讲的是信。 南怀瑾先生认为老实人和讲道德的人最可爱,最后的成功属于他们。在“灵活”的人看来,真诚似乎有点“傻”,其实不然,真诚可能会一时吃小亏,但最终会因为这种品质而对自己大有好处。所以,真正有心计,欲成大事的人,还是会坚持这个原则的。 公棚不是公益事业,我们不能指望公棚不挣钱而办比赛,所以公棚追求自己的利益并没有错,但应取之有道。记不住是哪位名人说的,就算作这篇文章的结束语吧。 “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是自私,不顾别人的利益才是自私。”
|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报刊、广电、网站或个人博客如需转载或引用须取得本人许可!
|
|
1楼
中信网友:2013-6-23 2:21:13
IP:196.202.152.*
|
回复
|
33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