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做为一个生物个体来讲,从基因型到表现型之间,都有一个个体发育的过程,不但要受到内在基因的控制,而且环境因素对信鸽能否将优质的性能遗传给后代,也有着很大影响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气候的环境因素。信鸽做为生物个体,它与许多生物一样,对地理气候环境都有一个适应和不适应的问题。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北地区许多鸽友引进上海、江苏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信鸽做种,可是在子一代放飞实践中,大多都不理想,有的父母鸽为二千公里级的优胜鸽,可是它们的后代在西北地区做种,孙一代二、三百公里都很难归巢,当然,也有适应较强的种鸽,它们的后代直接放飞即取得成功,但在当时这类的种鸽实在太少了,大多都是在经过与当地鸽杂交,或在第四、第五代,才将它们祖代优秀基因表现出来,后来在90年代初由于众多适应能力较强的外藉鸽的涌入,才结束了西部地区没有好鸽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是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因素造成的,西北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一年四季干旱少雨,风沙较多,地理环境恶劣,早晚温差较大,所以使生活在南方地区的信鸽,难以在较短的时间适应该地区的气候环境,在这一点上,科学家也曾做过实验,他们以观赏植物藏报春为例,在温度20-25℃的条件下,基因型为AA或Aa的藏报春开红花,基因型aa的藏报春开白花,可是把开红花的藏报春移植到30℃的条件下,虽然它的基因型仍为AA或Aa,但新开的花全是白色。从这一点说明,同一种基因型的生物个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型。因此,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信鸽做为生物的一种,虽然它不是植物,但同样存在着基因型和表现型的遗传可能性和性状表现的现实性。做为育种者,应该尽量挑选那些对环境因素适应性较好的信鸽个体做为繁育对象,对于对环境因素适应性较差的个体,应经过杂交和适应之后,再做种应用,这样就可避免地理气候环境对信鸽遗传的影响。
2、饲养管理的环境因素。一般来讲,信鸽在某一个地区,经过长期的适应生存后,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是不太高的。但是如果饲养环境过于恶劣,差异太大,对信鸽的遗传仍有很大影响的。比如甲乙两位鸽友,甲用自然法饲养,乙用人工法饲养,饲养的是同一品系鸽,自然法饲养者不给信鸽以食物和水,让其打野食自生自灭,这种饲养方式比较苟苛,信鸽生存环境较为恶劣;人工饲养者恰恰相反,信鸽的吃住,飞行几乎都按照人的要求进行,比如吃,进究营养的均衡性,飞讲究在时间上的科学性讲究具有规律性,即不让赛鸽飞的过累,也不让赛鸽飞的过少,过累,不利于体内营养的贮存,过少会造成过多的营养贮存,使体重增加而不利于快速飞行。但是类似的管理方法,其投资成本相对太大,和自生自灭饲养法形成了二个极端,不利于信鸽的改良与发展。因为前者只能造成信鸽的某些特征的退化,比如恋巢、恋人性,营养的缺少,造成遗传基因的变异和退化,后者因为成本太高而不利于大众化的推广和饲养。因此在实践中,许多鸽友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在某名家鸽舍引进了该鸽舍成绩最为辉煌的鸽系,有的甚至已连续创造许多包括冠军在内的优秀成绩,可是这些良种异地之后,其繁育的后代鸽,其成绩不尽人意,甚至大幅下滑。其原因就在于管理环境因素有了变化,其吃、住、飞行的习惯和质量有了很大变化。这好比一个从小吃肉长大的人,突然要求其改掉吃肉的习性,变为吃素的人。可想而知,其后代的性能肯定会有变化的,如果要想做到吃肉者继续吃肉,或者吃素继续吃素,但做为饲养者来讲,有的很难达到这样的条件。因此,在育种引种时,应到那些与自己的饲养管理条件相似或类似鸽舍引进种鸽,这样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来的早一些,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