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鸽舍 |
|
天胜鸽舍 |
|
|
|
|
信息统计 |
天胜鸽舍
地 区:湖 北 文章总数:13篇 推荐篇数: 0篇 留言数量:19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 42 建立时间:2006-11-8 |
|
|
|
作者:天胜鸽舍
来源:转载
阅读:次
分类:收藏文章
发布时间:2010-12-19 23:16:58
|
|
鱼的经济价值和生物学特性
(一)生鱼的经济价值 生鱼(Ophiocephalus argus)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经济鱼类。生鱼又称黑鱼、团鱼、乌棒、斑鱼、蛇头鱼、孝鱼、墨头鱼等。生鱼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其肉质细腻,肉味鲜美,刺少肉多,生长较快。据测定,每百克鱼肉含蛋白19.8克,脂肪1.4克,碳水化合物1.2克,营养价值很高。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在两广和港澳地区,生鱼一向被视为病后康复和体虚者的滋补珍品。广东驰名的“生鱼葛菜汤”甚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生鱼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运输方便,近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外贸易的需要,生鱼渐成为产销两旺的特种养殖品种,生鱼的养殖技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二)生鱼的生物学特性 生鱼属硬骨纲、鲈形目、攀鲈亚目、鳢属。目前我国养殖的主要品种 有乌鳢(两湖生鱼)、斑鳢(两广生鱼)及其杂交种。
1. 形态特征
1.1乌鳢的形态特征 身体前部呈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体色呈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顶各有两行黑色斑块。背鳍很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腹鳍短小,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尾鳍圆形,末端不达肛门。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曲折,向下移2行鳞片,位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基。珠三角地区的渔民习惯上称为“两湖生鱼”,鱼肉腥味较浓。
1.2斑鳢的形态特征 一般体长20厘米,体重500—1000克。体近圆筒状,尾柄粗短。头长、吻短、略平扁。背鳍、臀鳍基部甚长,无硬棘。胸鳍圆,腹鳍小,前位。尾鳍圆形。体黑灰色,腹部灰白,具有众多不规则大小黑斑;头顶部黑斑呈“一八八”状。习惯上称为“两广生鱼”,鱼肉煲汤无腥味。斑鳢和乌鳢的形态特征有明显区别。斑鳢体较乌鳢短;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斑纹则呈近似“一八八”三字;乌鳢的头比较尖,更似蛇状。
1.3杂交鱼 以外地(山东、湖南等地)乌鳢为父本,广东斑鳢为母本杂交繁育出子一代杂交种,该杂交种生长速度快,3个月体重可达1公斤左右,具有抗逆性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特点。在珠三角地区,斑鳢俗称为“港种”,乌鳢俗称为“湖南鱼”,两种生鱼杂交繁育出的子一代鱼为“杂交鱼”。
2. 生活习性 生鱼是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内,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生鱼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很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变化、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将头露出水面,借助腮腔内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即使在少水甚至离水的情况下,只要保持鳃部和体表一定的湿度,仍可存活较长时间。生鱼的生存水温0℃—41℃,最适水温26—28℃。当春季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底深处,当冬季水温过低时,其将身体后半部潜埋于淤泥或草堆里,头露在水中不吃不动。生鱼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涨水时,生鱼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堤岸逃逸;在有流水冲击时往往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逃逸时身体似蛇状,缓缓向前移动。
3. 食性与生长 生鱼为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自然界生鱼主要以小鱼、虾、蛙的蝌蚪、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动物为食。因鱼体大小和栖息环境的不同,其摄食的食物种类也不同。鱼苗期主要以桡足类、知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当体长达3厘米以上时,转向以水生昆虫为主,也吃一些小型鱼虾,当体长8厘米以上时,则以鱼虾为主要摄食对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鱼体的长大,当食物不足或规格大小相悬殊时,生鱼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养殖生鱼要注意放养规格一致,尤其种苗培养阶段,生长旺盛,2龄后进入性成熟阶段,鱼体增长速度减慢。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使用膨化饲料投喂,夏季高温时节养殖4—5个月后,斑鳢(港种)可达1.0—1.2斤,杂交种养殖3—4个月可达2斤。
二, 生鱼仔鱼驯养和鱼种培养 生鱼仔鱼食性驯化和苗种培育是人工养殖生鱼中的一大技术难关。各地普遍反映“生鱼要鱼苗容易,育种难”。水花成活率最高不过50—60%,一般为20—30%,甚至更低。因此,提高生鱼培养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生鱼养殖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关。
(一)仔鱼的驯养 刚孵化的仔鱼,体质弱,活动能力差,浮于水面或侧卧于水草等附着物上,以自身卵黄为营养源,随着卵黄囊逐渐被吸收缩小,幼体发育不断完善,此时是生鱼种苗死亡的高峰期,务必精心驯养。其驯养方法如下:
1.适时喂食 当鱼苗孵出4—5天,卵黄囊消失,开始从外界摄食时,用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动物,并经30—40目筛网过滤(鱼苗孵出2—3天必需过滤),以其滤液均匀泼洒在孵化池内,若食料不能满足其需要时,则可投喂熟蛋黄、酵母、鱼糜以及全价配合饲料(粉料)等作为补充饲料,让其吃饱吃好,以满足鱼苗的生长需要。
2.保持水质清新 鱼苗脱膜后,大量的卵膜和油状物漂浮在水体中或沉入水底,故应经常保持一定的微水流,以增加水体溶氧,排除卵膜及油状物。
3. 注意病害防治 生鱼苗期最容易患水霉病,一般以1—2PPM亚甲基蓝或15—2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一次预防,日常换入的新水应在贮水池中先用25PPM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处理,无药害后才可使用,并将池水培育成嫩绿色为好。鱼苗经8—10天的饲养,体长可达10—15毫米,体色转黄。随着鱼苗个体增大,密度增加,对饵料、溶解氧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此时,应及时分池转入苗种培育。
(二)鱼种培育
1. 池培育苗种
1. 1鱼苗池要求 生鱼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一般以0.2—0.4亩为宜,水深0.5—1.0米。鱼苗放苗前,要清池消毒;先排干池水晒底,再以每亩70公斤生石灰清塘(池水深为7—10厘米),并施足基肥增肥水质,可施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剂调节水质,让鱼苗下池后有良好的环境和充足基础饵料。
1. 2 鱼苗放养 鱼苗投放前,先放20—30尾试水鱼以观察水体药性是否消失。放苗时的水温差不能超过±2℃,放养密度视饵料、养殖技术和培育规格而定,一般放养密度为6—7万尾,以后视鱼苗生长情况和培育时间逐步过筛分稀。也有一次放足4—5万尾/亩,直接培育成的规格鱼种。
1. 3 饲料投喂 驯养后的仔鱼,下池时,以浮游生物为食,随着鱼苗长大,摄食量增大,而池中的浮游动物逐渐减少,一方面通过继续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另一方面可增投喂豆浆、蛋黄、酵母以及全价配合饲料(粉料),经15—20天培育,当鱼苗体长达3厘米以上时,其食性开始转化,摄食量进一步增大,单靠浮游动物已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这时可投鱼糜于食台上驯食,2—3天后加膨化鱼苗开口饲料拌鱼糜投喂,以后逐步增加饲料的比例减少鱼糜用量,直至主要以膨化饲料(90%以上)投喂,一般3—5天即可完成驯化。
1. 4 培育管理 1)及时调节水质: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施肥投饵,粪渣残饵最容易败坏水质,因此,生鱼培育期间,视水质情况经常换水,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1/3,先排后灌。另外在鱼池中移植一些水浮莲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供鱼苗隐蔽。 2)及时分养:当鱼苗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生鱼有大吃小的习性,尤其是食物缺乏时表现更为突出。因此,生鱼苗种培养要及时拉网、过筛、分养,同一池的鱼种力求大小一致,以免弱肉强食,影响鱼苗成活率。 3)防病防逃:日常注意进出水口栅栏,雨天防止漫池。拉网过筛难免损伤鱼体,鱼体一旦受伤,最容易患水霉病,生产中常用0.1—0.2PPM的孔雀石绿防治。应注意预防车轮虫、斜管虫的侵袭。
2. 网箱培育苗种
2. 1 网箱的制作和设置 网箱采用30—40目的软质尼龙网布缝制,规格5米×1.2米,长方形,敞口式。网箱用木料或竹子作框架,网箱四角固定在框架上,高出水面30厘米,网底离地50厘米以上,以卵石作沉子,使网衣充分自由展开,并随水位自由升降。箱间行距4—5米,便于箱内外水体交换,网箱设置的水域要有一定的肥度,靠近进水口,离堤岸3米以上。
2. 2 鱼苗放养 投放小鱼苗,必须为同一来源,同一批次,大小规格基本一致,一般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平方米。
2. 3 饵料投喂 经驯养的仔鱼投放网箱后,开始用鱼糜诱食,2—3天后加入鳗鱼料拌和成团投喂。鱼苗经15—20天的饲养,体长一般可达2厘米以上,这时,可投喂膨化鱼苗开口料(拌少许冰鲜鱼浆),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
2. 4 饲养管理
1)保持箱内水质清新:鱼苗下箱后,每天清洗一次网箱,并移动位置,便于箱内外水体对流交换。同时,网箱内投放占水面1/5面积的水葫芦或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供鱼苗隐蔽。
2)及时分箱:鱼苗在网箱内经15—25天的饲养,其个体大小出现差异,必须过筛分稀,以保持网箱内鱼苗规格大小一致。
3)日常管理:主要是勤洗网箱,并检查箱体是否破坏,以防外逃。观察鱼苗吃食、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和防治鱼病。
3. 鱼苗培育期间注意事项 在种苗培养期间,要勤观察鱼苗的活动情况,若发现苗种绕池边游荡,表明池中饵料不足,应及时投喂。由于3周内鱼苗具高度集群的习性,鱼苗聚集一起,投饵时游弋于群体中心和体弱的鱼苗,获食机会相对较少,造成摄食情况良好的鱼苗全长可达3.5—3.8厘米,体弱的仅为2.3—2.7厘米,甚至会造成特别体弱的鱼苗因无法获得必要的营养而死亡。因此,一要投喂充足的饲料,二要改进投饵方法,采取一天多次投喂,使鱼苗能摄食均匀,生长速度基本一致。在培育的初期,轮虫、水虱的欠缺,中、后期丝蚯蚓、小鱼、小虾的不足,都会使苗种摄食不均而造成长势不一,引发互相残杀。因此,当池塘天然饵料不足时,可在池塘水面上设置灯光引诱昆虫,供鱼苗食用;也可适当投喂水虱、冰鲜鱼浆和鳗鱼配合粉料。生鱼苗有集群的习性,若发现集群过大,应及时疏散,特别在天气闷热的夜间,如出现上述现象,应将鱼苗捞取放到本育苗塘的其他地点。要注意水色的变化,尤其在高温季节里,若水质过肥,溶氧不足,易引起鱼苗浮头、泛塘,造成苗种大批死亡。因此,要根据苗种生长情况,适时注入新水,逐步提高水位,调节水质,增加水体空间调整苗种密度。
三, 生鱼成鱼养殖两模式 生鱼成鱼养殖是指在池塘等水体中将生鱼苗种养成商品食用鱼的生产过程,其养殖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浙江等地区养殖生鱼,多采取成鱼池套养和集约化精养。生鱼集约化精养是目前珠三角地区养殖生鱼的主要模式,亩产量一般达2—3吨,高产塘每亩可达4—6吨。
(一)成鱼池套养 成鱼池套养就是在主养草鱼、鲢鱼、鳙鱼的池塘中套养少量生鱼鱼种,以吞食与主养鱼争食、争氧气、争水体的小型野杂鱼,充分利用水体、减少饲料损耗,增加主养鱼产量,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
1. 套养生鱼池塘要求 水面最好在10亩以下,淤泥不深,当年能干塘,否则生鱼存留塘中,影响翌年主养鱼生产。
2. 套养生鱼鱼种的方法 生鱼属肉食性凶猛鱼类,有时可吞食相当于本身体长2/3的鱼种,因此,投放生鱼鱼种的方法很有讲究,比主养鱼种小,一般为60—80克/尾的隔年鱼种,每亩放20—30尾,在养殖过程中不另投喂饲料,以池中野杂鱼为食。到年底干塘起水,尾均重可达800—1000克;如投放6—8厘米的鱼种,每亩投放40—50尾,到年底干塘起水,尾均重可达600—800克,亩产生鱼20—30公斤。
3. 饲养管理 成鱼塘套养生鱼一般不需要其他特殊饲养管理,但要注意的是:生鱼善跳易逃,尤其当饲料不足,遇雷雨天,有时可跳起1米多高,顺水“过道”逃跑。为此,投放生鱼种后,要注意进出水口拦栅,以防外逃。在池塘岸边水面上种植一些水花生、水葫芦等,有利于生鱼隐蔽、摄食。
(二)集约化精养
1. 池塘要求 生鱼精养池以土池为好,不但造价低且适合其生活习性,便于调节水质,还不损伤鱼体。水面大小均可,但水面太小水质易变坏难于调节;太大则容易造成生鱼苗摄食不均,驯食困难,难于管理。因此,精养塘一般3—5亩为宜,水深1.5米以上,池底有10—15厘米淤泥,鱼池四周环境安静,排灌方便。种鱼下池前,鱼池彻底排干晒底,用生石灰和茶粕清塘消毒后进水培育浮游生物,池水PH值要求7.8—8.5,透明度为30—40厘米。根据生鱼喜隐蔽、怕曝晒的习性,池内可种植些水草、水葫芦、通心菜等,种植面积为池水面的五分之一,以调节水质和供鱼隐蔽。
2. 鱼种投放 一般从2、3月份至10月份均有养殖户放养生鱼苗,但放养时间多集中在4—6月份。放苗前,先放20—30尾试水,以观察水体药性是否已消失。放养规格要整齐,鱼种健壮、低伤病,过筛后按大小规格分塘饲养。放苗量视放养规格,一般全长3厘米规格的鱼种每亩放7000—10000万尾,全长10厘米鱼种每亩放5000—6000尾。若水质良好,使用膨化饲料喂养,饲养经验丰富,则可以适当提高放养密度;反之,则应降低放养量。
3. 饲料投喂 生鱼属肉食性鱼类,目前人工养殖生鱼仍以冰鲜鱼、小杂鱼作为主要饵料,但已有不少养户用膨化饲料取代冰鲜杂鱼饲养成生鱼取得成功,而且这也将成为今后集约化精养生鱼的主要方式。投喂膨化饲料驯食方法为:开始用冰鲜鱼浆诱食,2、3天后根据鱼苗口径用相应大小的膨化饲料与冰鲜鱼浆拌喂,直至主要用膨化饲料(90%以上)或全用膨化饲料,驯食过程需5—7天。每天早、晚投喂,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6%。投喂量应视水温高低、水质好坏来调整。
4. 饲养管理
4. 1 经常调节水质,防止水质恶化 高密度养殖产生大量粪便,如不换水将造成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大大增加,水体溶氧含量减少,影响生鱼食欲,出现生鱼吐料现象,从而影响生鱼生长,且容易滋生各种病菌。因此,要经常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池水中也可以加入复合细菌等微生物来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
4. 2 雷雨天防止生鱼起跳上岸逃跑
4. 3 防病治病 每15—20天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水调节水质,每月投喂“保肝宁”、“健胃散”、维生素C等鱼类保健品,持续5—6天,以加强生鱼的抗病能力。一旦发现鱼病及时治疗。 四,病害防治 生鱼的养殖是一个集约化、高密度的生产过程,与野生自然环境下相差很大,所以这就大大增加了鱼种感染各种各样疾病的可能。一旦发病,很容易使病情扩散,即使采取治疗措施,花费往往很高而结果也未必理想,给养殖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在生鱼养殖过程的病害防治,应注重于“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鱼的发病,是鱼体、病原体、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下,鱼体抵抗力在这种环境中不足以抗衡病原体毒力而形成鱼体患病的。了解到这一点,对于生鱼的病害防治,可从改良环境、增强生鱼抵抗力、减弱病原体三方面来着手。
(一)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自身抗病能力。 主要是合理放养,适量投喂,保证饲料质量(如选用“群丰牌”膨化鳢科料),加强日常养殖管理。
(二)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水质干净清新及各理化因子的稳定性,定期杀虫消毒,定期更换新水,泼洒净水剂或光合细菌,保持水环境的稳定性。
(三)药物防治 用药物来抑制和杀灭鱼体和水环境中的病原体,降低其毒力。 常见的生鱼病害有:
1. 出血病
1. 1 流行情况 出血病是乌鳢鱼种培育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易引起成批死亡。每年的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流行适宜的水温为27—30℃。由于放养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等原因,常会导致此病的暴发。
1. 2 症状 病鱼鳍基、腹部、尾部等处有出血斑,鱼体暗黑而消瘦,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呈鲜红色,、腮丝发白,即呈“白腮”现象,肠内无食,肠壁充血。
1. 3 防治方法
(1)提高水位,增加换水次数,增加红虫等喜食饲料的投喂。
(2)博灭0.5—1PPM+硫酸铜0.3PPM全塘泼洒,并拌喂不溶性氟哌酸原粉5克/公斤料,连喂3—5天。
(3)呋喃西林原粉2—3PPM全塘泼洒。
(4)百杀迪0.2—0.3PPM全塘泼洒,并拌喂利福平原粉4克/公斤料,连喂3天。
2. 白皮病(烂身病)
2. 1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乌鳢的夏花鱼种,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尤其是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水质恶化,特别是放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病原菌更易滋生和繁殖,鱼体容易感染此病。死亡率高,可达50%以上;病程短,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的时间。
2. 2 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严重时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游动不平衡,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直至死亡。
2. 3 防治方法
(1)定期充换新水或泼洒生石灰、养殖宝、亚硝酸盐降解剂、海中宝等药物调节水质,以保持水质爽洁。
(2)二氧化氯或强氯精0.3PPM全池泼洒,连用2天,第二天起用红霉素原粉3—5克/公斤料内服,每天2次,连用5天。
(3)五倍子4—5PPM+红霉素3PPM溶水全塘泼洒,隔日再用一次。
(4)大黄粉3PPM煮水+硫酸铜全塘泼水,并拌喂溃疡平或鱼夫宝,3—5天为一疗程。
3. 水霉病 3. 1流行情况 主要发生在乌鳢受精卵的孵化阶段和鱼种阶段,由于水环境不良或气温低(15℃—20℃),特别在阴雨天,突然感染引起,可造成受精卵大批死亡。
3. 2 症状 菌丝进入卵膜内或进入受伤鱼的肌肉内,丛生大量外菌丝,外菌丝呈放射状。
3. 3 防治方法
(1)严格用药物消毒孵化池和池塘,保持水体清新,水温低的季节做好防虫、防冻伤鱼的工作。
(2)鱼卵可用1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0—15分钟,每天1次,连续2天。至于病鱼可用0.1PPM孔雀石绿全塘泼水。
4. 肝胆坏死病
4. 1 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于每年的6—11月份高温季节,为严重危害生鱼养殖的疾病之一,由于水体亚硝酸盐太高,或长期过量投喂,常会导致此病的暴发。
4. 2 症状 病鱼体软无力,游动缓慢,常常靠在岸边,解剖内脏可见肝脏变黄或变白,表面分布有白色或绿色或黑色的脓点,肝脏肥大,部分病鱼胆汁变清。部分严重的病鱼肠道有充血的现象。
4. 3 防治方法
(1)用药之前先调水,可用海中宝和亚硝酸盐降解剂降低水中的毒性和亚硝酸盐。
(2)百杀迪0.2—0.3PPM全塘泼洒,连用2天,并拌喂氟哌酸原粉4—6克/公斤料,一天两次,连喂3—5天为一疗程。
(3)强毒净0.8—1PPM+硫酸铜0.5PPM全塘泼洒,隔一天再用一次,并拌喂抗生素原粉,连用3—5天。
(4)桂花博士0.5—0.8PPM+呋喃唑酮1PPM泼水。
5. 小瓜虫病
5. 1 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于春、秋季。对乌鳢的年龄无严格的选择性。小瓜虫病借助于胞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化出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延而逐渐减弱,水温15—20℃侵袭力最强。
5. 2 症状 病鱼皮肤、鳍条或鳃瓣上可见布满了白色小点状的囊泡,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病鱼游动迟缓,漂浮水面,鱼体不断与其它物体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5. 3 防治 全塘泼洒硝酸亚汞,水温15—20℃,使池水成0.1PPM。
6. 车轮虫病
6. 1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乌鳢的鱼苗鱼种阶段。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4—7月较流行,适宜温度20—28℃。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饵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下雨等情况易于发病。
6. 2 症状 病鱼粘液增多,鱼体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游动缓慢,鱼体消瘦,呼吸困难而死。
6. 3 防治
(1)苗种分塘,转池,越冬时用8PPM的硫酸铜溶液浸洗10—15分钟。
(2)0.7PPM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 : 2)全塘遍洒。
(3)毒虫一号0.1PPM全池泼洒。 (4)每亩用苦楝树20—30公斤煮水泼洒,连用2天。
7. 嗜子宫线虫病
7. 1 流行情况 此病在长江流域流行最为广泛,感染率高达90%,最早是冬季1月间,春季出现最多,到夏季后鳍上不再发现有成虫。
7. 2 症状 病原体为藤本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乌鳢的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之间,雄虫寄生在鱼的鳔和肾内,一般肉眼看不出明显的症状。
7. 3 防治
(1)用3—5%的食盐溶液浸洗病鱼10-20分钟。
(2)用晶体敌百虫(90%)和面碱混合泼洒(比例为5 : 3),其浓度第一天0.2mg/L,第二天0.3mg/L。
8. 萎瘪病
8. 1 病因及病状 夏花和成鱼养殖阶段都可发现。主要放养过密,饵料不足,使部分鱼种因得不到足够的饵料而严重消瘦,离群散游,不久萎瘪致死。病鱼鳃丝花白,严重贫血。
8. 2 防治 养殖中应尽可能做到放养鱼种规格均匀,密度适宜。饵料投喂均匀、适口、充足。当发现鱼患萎瘪病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增加营养,在疾病早期可恢复健康。 乌鳢对病害的抵抗力很强,只要养殖过程中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就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我们研究工作者还应加强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积累知识和经验,控制乌鳢的突发性、暴发性、毁灭性疾病的发生,以提高乌鳢的养殖产量。
|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报刊、广电、网站或个人博客如需转载或引用须取得本人许可!
|
|
|
·鸽粪看病因 (1824次) |
2011-10-4 22:29:49 |
·鸽友的瘦身菜 (1476次) |
2010-10-13 13:36:18 |
·春棚鸽 (1968次) |
2009-7-17 22:59:46 |
·有关胸肌发紫 (2082次) |
2009-7-10 19:47:13 |
·赛前的信鸽调整 (1788次) |
2008-9-8 20:40:0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