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鸽舍 |
|
庐陵鸽舍 |
|
|
|
庐陵鸽舍
地 区:江 西 文章总数:477篇 推荐篇数: 139篇 留言数量:5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 -87 建立时间:2006-5-7
|
|
|
作者:庐陵鸽舍
阅读:次
分类:收藏文章
发布时间:2006-6-4 12:06:00
|
|
耐力素质是赛鸽竞翔运动必须具备的素质,它是赛鸽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具体表现。人们为了有效提高赛鸽长时间飞行运动的耐力水平,采用了经常性训放手段,并且在竞翔比赛活动中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但是,在异地放飞训练中的最初阶段,有相当一部分赛鸽因内脏器官的功能还没达到与放飞训练的耐力素质相适应的水平,因此一部分训放鸽迟返巢或者在中途丢失。并非这一部分迟归鸽和丢失鸽本身不行,许多事例说明,其中相当一部分鸽子在异地棚舍经过新主人的饲养和训练之后,再经过训飞和竞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作者曾于2001年四月遇到一只环号为“2000—19—148710”灰雄鸽,该鸽羽条上盖有岭南印记,从它到来的情况分析,显然是一只竞翔未归的赛鸽。经过近两个月饲养和调理,体能明显恢复,让其配对后开条,于六月十九日竞翔五百公里南宁获得第二名。这只灰雄是何地的,当时是训练还是竞翔?作者希望鸽主能与我们联系,以使我们的科研工作进一步深人。赛鸽在一两百公里空距的放飞训练过程中,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需要经过两小时以上的持续飞行运动,耐力素质水平差的鸽子很难承受这种运动量,从而导致大量赛鸽丢失的现象。
如何促进赛鸽内脏器官的功能以适应耐力素质的发展,为它们放飞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放飞训练效果呢?本文试以运动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饥饿训练的理论依据、途径和方法,旨在寻找一条促进赛鸽耐力素质发展的新途径。
一、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和具体表现
我们在探讨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和具体表现时,首先要弄清两个基本概念:第一,什么叫耐力?它是指有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对抗疲劳的能力。第二,指赛鸽在几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空距的竞翔返巢活动中,它们以一定的速度飞行,并且是持续几个小时或十几个小时的肌肉活动。从赛鸽的飞行时间和速度上充分表现了耐力或超长耐力的特点。
赛鸽的耐力素质具体表现在它们的竞翔飞行运动中。从一般耐力的生理基础分析,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首先是大脑皮质的机能。它是耐力素质表现出来的神经系统和脑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这种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大脑皮质具有长时间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转换的能力;大脑皮质中参与活动的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得到改善;能够改善运动器官和植物性器官机能之间的协调性。其中内脏器官的活动强度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器官的活动强度,吸氧量和需氧量达到平衡。
第二是内脏器官机能水平的提高,能保证运动器官运动时间延长。赛鸽在竞翔归巢运动中,长时间的肌肉活动时,血液循环、呼吸和排泄等器官的活动,必须与飞行运动相适应,以满足大脑和神经系统、肌肉收缩运动对能量物质的需要。
第三是机体能量供应特点。赛鸽在长时间(如几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飞行运动中,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并不大,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能够保证每分钟供给需氧量。另外,在长时间耐力运动中,肌肉中糖原、肝糖原逐渐消耗为能使肌肉继续工作提供能量的来源,机体必须动员脂肪供能来满足飞行运动的需要。随着运动时间延长,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增大,提高了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由此可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机体动员脂肪供能的能力和水平,是赛鸽在竞翔返巢活动中耐力素质的物质基础。
二、耐力素质的机体能量供应
从耐力素质发展因素分析,提高动物心血管耐力是耐力素质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证明,心血管耐力是循环系统保证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营养及氧的供应和运走代谢废物的能力。其中内脏器官机能的提高,能保证运动时间的延长。
赛鸽在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时,血液循环、呼吸和排泄器官的活动必须与飞行运动相适应,以满足肌肉收缩运动时对营养物质和氧的需要。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耐力素质水平高的赛鸽,其机体能量代谢绝大部分为有氧代谢供能,随着运动过程中肌肉中的糖原和肝糖原逐渐消耗,机体动用脂肪供能的比例增大。
体内脂肪的分解代谢是肌肉长时间活动时能量供应的重要来源。运动科学研究证明,同样重量的脂肪和糖在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时,脂肪释放的能量较多,加之体内储存的糖原极为有限,利用脂肪供应能量显得十分重要。体内各组织细胞除成熟的红细胞外,几乎都有氧化脂肪或其分解产物的能力,一般情况下,脂肪在体内氧化时先在脂肪酶的催化下,水解成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组织中储存脂肪的动员是由许多激素(如肾上腺素等)调节的,这些激素先与靶细胞膜受体作用,激活腺着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腺着酸增加,激活蛋白激酶,后者再激活脂肪酶使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
在肝脏中,甘油首先磷酸化生成磷酸甘油,再氧化生成磷酸甘油醛,然后进人机体糖的代谢途径。在氧气充足时,可经三验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提供耐力运动所需要的大量能量。除甘油供能外,脂肪酸的分解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的,在脂肪酸氧化酶系作用下,使脂肪酸逐步氧化断裂为二碳单位的乙酸辅酶,再经三坡酸循环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脂肪酸在肌肉等组织中能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提供能量。但在某些器官,主要是在肝脏中脂肪酸的氧化很不完全。因而体内经常出现一些脂肪酸氧化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是乙酸乙酸、羟基丁酸和丙酮,它们是脂肪分解的正常中间产物,在细胞和血液中无有少量存在。当赛鸽竞翔时长时间的肌肉活动或者处于饥饿状态时,就会出现乙酸乙酸—羟基丁酸和丙酮增多的现象,这类物质在运动化学术语中总称为“酮体”。肝脏线粒体中富含酮体生成的全套酶系,故肝脏是生成酮体的主要器官。在机体脂肪氧化供给能量的过程中,酮体是联系肝脏与肝外组织(如肌肉收缩运动,肾脏的排泄运动等)之间的一种特殊运输形式,其生理意义在于体内脂肪氧化供给能量的过程中,器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分工问题,一方面利用肝脏特有的诠活性脂肪酸氧化酶系和酮体生成酶系,快速地氧化分解脂肪酸产生酮体,转给肝外组织利用,另一方面则因脂肪不溶于水,在血液中运输有困难,而酮体却是水溶性物质,便于运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酮体浓度相对恒定。但赛鸽在长时间的耐力运动或者处于饥饿状态,体内血糖含量有降低的趋势时,肝脏中大量利用脂肪酸所产生的酮体成为脑组织、肌肉组织等以获取能量的重要物质。
从脂肪供能体系中清楚地了解到,赛鸽机体动员脂肪供给肌肉长时间活动,是耐力素质能量的主要来源。赛鸽机体在调节脂肪供能过程中,是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的作用来实现的,其中激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更加明显,对脂肪代谢影响较大的激素有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性激素等。其中促使赛鸽保证长时间肌肉收缩运动时脂肪的动员和氧化供给能量的激素有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赛鸽在竞翔返巢运动过程中,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上述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例如肾上腺素可促进肌肉糖原和肝糖原的分解,并供给肌肉运动所需的能量。另外对脂肪代谢的影响是增强脂肪动员与氧化供能,使赛鸽机体处于能量动员状态。脂肪在分解代谢过程中,经过一系列转化成为葡萄糖,再经糖异生途径维持运动时血糖的相对恒定。糖异生途径是脂肪转化供给能量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赛鸽在长时问的飞行运动中,或者在竞翔途中缺乏食物来源而处于饥饿状态时,保证机体所需能量的供给。赛鸽竞翔或实验证明,能够经受长时间饥饿的赛鸽,说明体内储存的脂肪在分解代谢的能量动员和供给能量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功能。
我们从肌肉长时间收缩运动的供能体系中,了解到脂肪供给能量是赛鸽耐力素质的物质基础,因此采取放飞异地的训练方式能提高赛鸽长时间肌肉活动的能力。但是,在异地放飞训练的最初阶段有相当部分具有潜能的鸽于未能归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缺乏赛鸽科学理论和实践认识而导致的结果。总有那么一些信鸽爱好者认为,放了出去能归巢的鸽子是好种,能取得冠军的鸽子是极品,未能返巢的鸽子成为自然淘汰的对象。我们在长期研究过程中,以运动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认识到赛鸽处于饥饿状态时,在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和支配下,能有效提高赛鸽机体动员脂肪供能的能力。随着赛鸽饥饿状态时生理变化的发展,其心理活动也随之发展变化。从而为最初的异地放飞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们探讨饥饿训练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饥饿训练对内脏器官功能的影响
赛鸽处于饥饿状态时,随着机体内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受植物性神经的支配,体内某些器官(如肾上腺)的活动开始增强,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开始增加。受肾激素的影响,体内储存的脂肪转化供给能量处于动员状态,脂肪动员经肝脏进一步转化为葡萄糖进人血液循环,以此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并提供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一般来说,内脏器官功能较强的赛鸽在处于饥饿状态时,体内相应器官组织分泌激素的能力较强,动员脂肪转化供给能量的速度较快,并且持续时间也较长。虽然它们在一段时间内获得的食物十分有限,或者没有获得食物,但随着机体动用脂肪供能体系的完善,它们的饥饿行为反而降低。例如,那些内脏器官功能较差的鸽子,见到饲料或者听见供食信号时,表现出拼命的抢食行为或急速的回棚等食的现象。甚至还能见到一些鸽子在食粮边吃到最后才肯离去。实验表明,鸽群处于饥饿状态时(是指鸽子在连续半小时之内没有排粪表现),听见发出供食信号即刻站在食槽边等待的鸽子,它们的内脏器官在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经过放飞训练或竞翔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有关介绍赛鸽的经验的文章中提到一些非常优秀的长距离赛鸽行为表现,也证明了我们实验结果。那些特别优秀的赛鸽,在持续数小时的中短距离或连续几天的超长距离竞翔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动员脂肪供能的能力和忍饥挨饿的能力。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它们内脏器官的功能完善,能够适应长时间耐力运动时能量供给的需要。
饥饿训练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必须依据科学理论指导。我们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刺激理论为依据,减少饲料供给量作为条件刺激,使赛鸽产生饥饿的行为表现为非条件刺激,两者有机结合。经过饥饿训练的赛鸽,其内脏器官的功能在动员和分解脂肪供给能量的能力上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在飞行运动能力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经过饥饿训练的赛鸽群体表现出更加喜欢作环合家飞运动的特点。研究表明,赛鸽环舍家飞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是它们自主性的飞翔运动,它们在已经熟悉的环境中飞翔时间长短及活动范围大小,是依照当时内脏器官功能和机能水平的状况。经过了饥饿训练的赛鸽群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在能量的动员和脂肪供给能量的过程中,机能水平明显得到改善。实验研究表明,它们持续飞行的时间和间歇飞翔的次数明显高于经常饱食的对照组。它们飞行活动范围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表现出更加喜欢飞翔运动的特点。
第二,经过饥饿训练的赛鸽,随着内脏器官动用脂肪供能能力的增强,它们在放飞训练过程中的返巢速度和归巢率明显提高。与没有经过饥饿训练的对照组相比较,放飞训练的空距也明显延长。
第三,经过极度饥饿训练后,学会在自然环境中寻找食物而仍然生存下来的赛鸽,在放飞训练或竞翔活动中具有忍饥挨饿的意志特征,相当一部分赛鸽在竞翔中经过十几天或者更长的时间,仍然返回故里,并且在下一站竞翔过程中,往往成为竞翔的优胜者。
第四,经过一定程度的饥饿训练,从它们行为的具体表现中可以挑选出适合竞翔发展的优秀赛鸽。鸽群在饥饿训练过程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其中一部分鸽子由于内脏器官功能较差,或者有病及受体内寄生虫等因素的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在动员脂肪能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时,并没有达到有效抑制饥饿感的程度,因而这一部分鸽子见到食物时表现出特别强烈的求食行为,甚至当人去抓它的时候没有逃跑的表现。而那些内脏器官功能较强的鸽子,虽然它们饥饿的时间相同,由于机体在动员储存的脂肪分解供给能量的过程中,血糖浓度能够维持一段较长时间的相对恒定,从而有效地抑制了饥饿感的程度。它们没有极度饥饿的抢食行为,极个别赛鸽甚至表现出无所谓的特征。我们对两种截然不同表现的鸽子进行了饥饿状态时的血糖测定,同样证明了内脏器官功能好的赛鸽,维持血糖恒定的时间明显强于内脏器官功能差的鸽于。并且将两组不同表现及血糖测定后分组的鸽子进行放飞训练,证明内脏器官功能较强组的耐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特别是遇到恶劣的天气条件(如高温、雨天等)虽然它们未能按期返巢,但仍然表现出顽强的意志特征,最终返回故里。
四、饥饿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饥饿训练作为一种训练手段,是继异地放飞训练之后的一种尝试。因为赛鸽在放飞训练或竞翔运动过程中,能够获得的外源性能源物质极为有限,所以说它们动用体内储存的能源物质供给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竞翔运动的物质基础。一只健康的赛鸽经过有效的饥饿训练,能有效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体内能量物质的有效利用,以适应长时间肌肉训练手段及方法,值得广大爱好者深人细致地研究和探索,本文只是根据运动科学理论及实验结果,提出如下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健康的机体是饥饿训练的基础。对赛鸽群体实施饥饿训练之前,检查和评估赛鸽的健康状况,如果患病或感染体内外寄生虫导致体质下降,这种状况下饥饿训练的结果会造成机能衰竭。因此应对患病鸽给予有效治疗,促进体内能源物质的储备,然后再行饥饿训练。
第二,坚持早期训练的原则。幼鸽出壳40天左右,只要哺喂的营养能够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一般情况下生长都较迅速。由于幼鸽在生长发育阶段的能量代谢过程是以合成代谢为主,因此早期训练能有效地促进体内能源物质储备的分解代谢,使机体会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逐渐达到与运动需要相适应。幼鸽出棚后有一段学习取食的过程,由于它们最初取食量有限,身体的重量逐渐减轻,储备的能量物质大量消耗,为它们提早进人群体飞翔运动创造了条件。幼鸽在飞翔运动过程中,体内储存的能源物质在动员和供给能量时,促进了内脏器官的功能适应肌肉收缩运动的方向发展。许多事实证明,一部分经常抢不到足量饲料的赛鸽,处于半饥半饱状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能量物质的动员和分解供给能量处于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因而它们的运动能力明显强于经常饱食的赛鸽,同时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竞翔运动能力。我们经过多年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幼鸽早期的饥饿训练的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耐力素质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现出十分显著的差异性。
第三,实施饥饿训练时应采取关棚的方式。赛鸽处于饥饿状态时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例如处于饥饿状态时,内脏器官分解脂肪供给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增强。随着饥饿程度的加剧,从而引发赛鸽外出寻找食物的心理活动,其中一部分可能因缺乏寻找食物的经验而容易误人他棚,导致丢失。加之饥饿训练的本身是提高它们内脏器官的活动,促进体内能源物质分解供给,由于外出寻找食物,其结果根本没有达到饥饿的要求。因此,对实施饥饿训练的鸽群及个体,应采取关棚训练的方式,既可以避免丢失,又能够有效控制食物的摄取量,提高饥饿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第四,采取饥饿训练应注意逐渐减少饲料的饲喂量。我们曾做过两组实验,第一组采取逐渐减少饲料的方法,经过十天的减量过程,最后达到正常日饲料量的 10%,并且按这个饲料量标准持续6天;另一组采取突然中断饲料供给的方式,经过两天饥饿的鸽子已经表现出精疲力尽,羽毛松散的现象。从两种不同的方法分析结果认为,采取第一种逐渐减少饲料量的方法,能使赛鸽内脏器官的功能由消化吸收的会成代谢功能,逐渐转为以能量动员和分解代谢供给占主导作用,经过训练的鸽群在棚舍内的行为表现出更加有精神,合外飞翔运动能力明显提高。而连续两天断绝饲料供给的群鸽,体质明显下降,从而造成体能超量恢复时间明显延长。研究认为,突然中断能量物质的饥饿训练时间超过赛鸽所能承受的程度时,对它们的机体是一种伤害,甚至导致内脏器官功能的损伤。因此采取逐渐减少饲喂量的饥饿训练方法比较适合赛鸽竞翔运动的需要。
第五,饥饿训练之前,体内应有适量的能源物质储备。赛鸽体内储备的能源物质包括糖原、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这些营养物质是饥饿训练的能量来源,是饥饿训练的物质基础。如果赛鸽本身的能量物质储备不足,饥饿训练的结果则适得其反。
第六,饥饿训练应在放飞训练之前进行。这里特别强凋是在放飞训练之前,而不是正式的竞翔比赛。因为饥饿训练作为一种训练手段,旨在促进内脏器官动员和分解体内储存的能源物质供给肌肉运动的需要,提高赛鸽飞行运动的耐力水平,从生理上和心理上为放飞训练提供保证。其体内大量储备的能源物质被消耗,这个时期的体能储备应该达到或者超过原来水平的恢复,为下一阶段继续竞翔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赛鸽在初始的放飞训练与已经竞翔返巢后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完全不同,切不可混淆,以免导致竞翔的失败。
综上所述,饥饿训练过程时的能量消耗,与竞翔比赛后的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是一对矛盾,有待人们进一步深人地研究。本人只是从运动科学理论结合实验,对耐力素质与饥饿训练提出观点和方法,谨供赛鸽运动爱好者在实践过程中思考。
|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报刊、广电、网站或个人博客如需转载或引用须取得本人许可!
|
|
|
·话“鉴鸽” (4067次) |
2006-12-12 19:23:00 |
·冬季大蒜水的妙用 (4239次) |
2006-12-12 18:25:00 |
·信鸽伴性遗传的效用 (4184次) |
2006-12-12 18:23:00 |
·优生遗传战胜强敌 (3829次) |
2006-12-12 18:21:00 |
·金母选种法 (4401次) |
2006-12-12 18:19:0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