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只机器人鸟在青问世
(图片中的鸽子为江源鸽舍信鸽)
山东科技大学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全球首只脑中植入微电脑电极的信鸽能够根据指令完成起飞\盘旋等动作.
8根微电极直通信鸽脑神经
昨天下午,记者跟随苏学成教授走上研究中心楼顶平台,几十只信鸽扑腾着翅膀飞出了鸽笼."来这边."苏学成随后将记者带到几个关闭的鸽笼前,记者看到,笼子里每只信鸽的头顶都装着一个特殊的仪器,就像给信鸽戴上了"皇冠".苏学成从鸽笼中抓出一只信鸽,这时记者才完全看清信鸽头顶的"皇冠",粉红色的底座与信鸽脑袋紧紧相连,底座中"埋"着几根细丝.苏学成告诉记者,信鸽之所以成为受人控制的机器人鸟,首先需要将8根微电极与家鸽脑神经相连,用牙科水泥作成的"皇冠"就是用来固定微电极的底座. 发出电信号机器人鸟走"8"字
"要想控制机器人鸟,只有微电极还远远不够."苏学成告诉记者,微电极只是用来控制信鸽动作的部分接收装置,微电极安装后,还要在信鸽身上安装一块刺激发生器,技术人员将使用计算机编辑各种具有一定规律的电信号编码,刺激发生器接收到信号,再通过植入信鸽脑内的微电极将这些电信号施加到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经核团,从而使信鸽在神经核团的控制下实现起飞、盘旋、左转、右转、前进等特定动作。 昨天下午,在山东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同课题研究小组的刘小峰博士给记者演示了机器人鸟完成指令的实验。在实验室,实验人员将一条宽6厘米的红色带子排成“8”字,将信鸽的翅膀绑起来,让信鸽按照指令沿红色带子完成整个“8”字的行走。每当信鸽行走路线出现偏差时,实验人员立即通过计算机对信鸽发出转向指令,信鸽随即重新回到正确路线。
用途广泛,搜救探测方面优势明显
苏学成告诉记者,目前机器人鸟已经可以完成最基本的动作,下一步他们将继续研究让机器人鸟完成更多高难度指令。对于现在的微电极和刺激发生器,苏学成并不满意 ,他说,目前仅刺激发生器的重量就超过10克,如果要让机器人鸟起到真正的实际作用,就必须缩小控制系统的体积,他们今后将争取把所有系统变成一块可以直接植入机器人鸟脑中的电子芯片。
“动物机器人比机电机器人具有更大的优势。”刘小峰告诉记者,机电机器人在执行行动中随时可能出现能源中断的可能,但动物机器人则可以规避这一“瓶颈”,而且在一些特殊环境中,由于动物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可以更加容易完成特殊任务。机器人鸟的应用范围则更加广泛,在搜救、探测、空中摄影、投递以及许多人类无法到达区域的探查,甚至在国防安全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中的图片由江源鸽舍拍摄,鸽子属逃笼回来的,此前我们并不知晓此项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