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鸽舍 |
|
傲鹰鸽舍 |
|
|
|
|
信息统计 |
傲鹰鸽舍
地 区:江 苏 文章总数:19篇 推荐篇数: 0篇 留言数量:4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 30 建立时间:2008-12-14 |
|
|
|
作者:傲鹰鸽舍
来源:转载
阅读:次
分类:收藏文章
发布时间:2011-8-24 7:50:37
|
|
关于赛鸽放飞训练的理论研究
我们将赛鸽高速回归的能力按比例划分:一是赛鸽必须具备优良的遗传特性和正常的生长发育水平;二是赛鸽日常饲喂管理水平和在家飞训练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能素质和心理素质;三是异地放飞训练对于提高赛鸽定向导航能力和机体有氧代谢供能的水平,使赛鸽在更远距离的放飞训练或竞赛活动中发挥出高速回归的运动能力。我们就是根据赛鸽放飞训练的特点,从理论研究探讨放飞训练涉及的三个重要内容,一是随着放飞训练距离的延长和选择不同方向的训练,赛鸽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定向导航能力;二是赛鸽经过反复多次的放飞训练,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和供能能力应得到有效提高;三是赛鸽放飞训练过程中,体能处于消耗阶段,心理的紧张程度表现在逃避陌生环境的高速归巢,赛鸽回归后,必须依靠食物营养的补充。消除运动性疲劳,加速体能的超量恢复。赛鸽回归后,经过合理的休息,缓解紧张的心理,促进放飞训练或竞赛中发挥高速回归的运动能力。
一、放飞训练前的适应性训练赛鸽放飞训练必须装笼运输到外面去放飞
如果赛鸽没有经历装笼的适应性训练,鸽子在完全陌生的运输笼内产生害怕或恐惧的紧张情绪,实验观察表明,鸽子紧张情绪表现出排水便和神经质的相互啄斗行为等。赛鸽害怕或恐惧的紧张情绪直接影响定向和导航系统的正常功能,还能影响赛鸽双翅肌肉运动的协调性。放飞后的鸽子由于还未能从紧张的心理中解脱出来,它们在寻找归巢的途中可能消耗大量的体能和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许多有经验的高手采取装笼喂食、喂水的适应性训练,使鸽子适应运输笼中的环境,缓解害怕和恐惧的紧张心理,减少运输过程中的体能消耗,使鸽子能够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寻找回归的方向和回归的途径。这就是赛鸽放飞训练之前装笼适应性训练的重要作用。赛鸽装笼适应性训练效果的观察有两项重要内容:一是鸽子在连续多日的装笼训练中能够正常的取食和饮水,身体没有明显消瘦的迹象。二是鸽子排出的粪便必须成颗粒状,而不是出现排水便或稀便的症状。只有这两项观察内容达到要求时,才能开始实施由近到远的放飞训练。
二、放飞训练与羽毛的质量赛鸽全身的羽毛对于提高自身飞行运动的升浮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赛鸽飞行运动时,双翼主、副飞行羽毛的质量,是指羽毛的长短与宽窄和羽毛破损的情况。幼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双翅羽毛和全身羽毛的脱换及生长新羽毛的质量,与幼鸽的健康状况和获取的饲料营养有关。许多有经验的赛鸽高手发现,幼鸽出棚后的第一次全身羽毛脱换之后,那些身体健康及营养良好的鸽子会长出高质量的羽毛,因此高手们只留下极少部分焕然一新的幼鸽,淘汰那些换羽质量较差的幼鸽,从而使高手们在放飞训练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年赛鸽羽毛的质量在放飞训练中显得更加重要,如果鸽子的健康状况和不合理的营养搭配,主飞行羽毛在脱换过程中生长缓慢,并且羽毛的生长长度较原来旧羽毛的比较稍短或者稍窄,正因为如此,有些赛鸽在前一年的竞翔活动中获得优异的赛绩,但后一年羽毛脱换后生长的质量出现主羽稍短或稍窄的问题,导致赛鸽飞行运动的升浮力和飞行程度的明显下降。因此,赛鸽在放飞训练之前必须严格检查每一羽鸽子的羽毛质量,出现下列情况不要进行长距离的放飞训练:
一是主副飞行羽毛刚刚脱掉,翅羽出现明显的空档。很容易导致赛鸽双翅肌肉收缩运动时力量的加大和频率的增高,使赛鸽机体无氧代谢供能比率的增加,不利于赛鸽保持长时间飞行运动的耐力。二是全身羽毛的手握感很薄,缺乏柔软性,可能是身体部分羽毛脱落,处于换羽阶段,还有可能是羽毛下部的羽绒部分或者绒毛生长发育的质量出现问题所致,导致赛鸽在飞行运动中的浮力下降,直接影响赛鸽有氧耐力素质的提高。由此说明赛鸽在放飞训练前应特别注意检查全身羽毛和双翅羽毛的质量。 三、放飞训练与体重的控制鸽子属于飞行的鸟类,身体的重量完全依靠双翅的收缩运动来抵抗地球的吸引力
实验研究证明,鸽子身体重量超过双翅肌肉收缩有氧代谢供能的限度时,它们必须尽快降落喘息。因此,鸽子在最初的短距离放飞训练时,回归的速度很慢,重要的原因就是身体重量的负担使双翅肌肉收缩运动不能适应机体有氧代谢供能的需要。为了提高赛鸽放飞训练的归巢速度和适应长时间飞行的需要,必须采取控制饲喂量和控制饲喂间隔时间的措施,以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实践中有鸽友采取每日一餐制的饲喂及合理的营养搭配,使鸽子的体重控制在有利于提高机体有氧代谢供能的范围。鸽群在家飞训练中充分表现出时间长和活动范围大的运动特点。这有利于鸽子在放飞训练中保持长时间飞行运动的需要。
最近,我们根据赛鸽有氧代谢呼吸能力发展特点,提出了赛鸽的饥饿训练。其科学的理论依据就是使赛鸽的体重在飞行运动中适应有氧代谢呼吸能力发展的需要。因此,赛鸽最初的放飞训练阶段采取控制饲喂量的措施或者采取饥饿训练的办法,是提高放飞训练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赛鸽放飞训练水平的提高,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和供能能力增强,双翅肌肉力量的增大,为了使赛鸽在更远距离的放飞训练或竞赛活动中有充足的能量物质储备,可以适当控制体重的增加,以适应竞翔运动对能量物质的需要。 四、放飞训练与定向导航能力赛鸽放飞训练有两个主要的作用,首先是在反复多次的放飞训练过程中启动和提高赛鸽的定向导航能力
其二是提高赛鸽保持长时间飞行运动的能力。一只优秀的赛鸽在几百公里或者上千公里的竞翔回归过程中,必须具备快速准确的定向导航能力,必须具备保持长时间不停歇的飞行运动能力,才有可能表现出高速归巢的行为。从理论上来看,赛鸽自身的导航器官的功能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有研究认为赛鸽内耳壶囊结构中的钙、铁、锰的含量与定向导航的能力有关。有鸽友发现,给赛鸽补充适量的钙和铁,能显著提高赛鸽的定向导航能力和归巢的速度。因此,根据赛鸽导航器官结构需要钙、铁、锰等物质的特点,在日常饲喂过程中适量添加这些营养物质是很有必要的。赛鸽竞翔运动科学研究表明,定向导航能力的发展显现出“定向遗传”的特点。因此,赛鸽在最初的放飞训练活动中可以采取不同方向的放飞训练,随着放飞训练次数的增加,扩大赛鸽的熟悉范围。在赛鸽的定向导航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再运用周围方向的放飞训练,使赛鸽在定向放飞的训练中建立比较稳定的定向条件反射活动,有利于赛鸽在竞赛活动中快速准确的定向导航,为它们高速回归争取更多的时间创造条件。 五、放飞训练与天气条件我们提出赛鸽放飞训练理论研究课题内容是以系统的训练要求进行
这里会遇到不同天气条件的影响,如晴天有利于赛鸽的放飞训练,阴雨天气条件会影响赛鸽的放飞训练,正因为如此,如果遇到恶劣的天气条件时放弃赛鸽的放飞训练,很可能将赛鸽系统的放飞训练计划打破,导致赛鸽运动能力下降或竞技状态的消失。根据赛鸽运动科学研究证明,鸽子飞行运动能力的提高是在运动消耗和体能超量恢复的过程中完成的。如果因为遇到恶劣天气条件中断放飞训练。可能使赛鸽已经提高的飞行运动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如何根据赛鸽体能超量恢复的基本原理和不同的天气条件进行放飞训练,值得人们深入地研究。
我们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首先必须保持赛鸽放飞训练的系统性,遇到适宜放飞训练的天气条件时,适当延长放飞训练的距离,遇到恶劣复杂的天气条件时缩短放飞训练的距离。这是因为赛鸽体能超量恢复的基本原理是放飞训练的基础理论。一般来说,晴朗天气条件以提高赛鸽定向导航能力和有氧代谢供能能力为主,阴雨天气和逆风的天气条件下不但能提高定向导航和有氧代谢供能能力,还有利于提高赛鸽无氧代谢供能能力。因为赛鸽遇到阴雨,潮湿天气条件时,羽毛的湿度增加,双翅肌肉收缩的力量加大,赛鸽在飞行运动中无氧代谢比率增加,加之潮湿的空气会增加赛鸽的呼吸难度,所以放飞训练的距离应控制在50公里左右的范围。赛鸽每次放飞训练回归后,必须对赛鸽的体能消耗程度进行评估,以便调整下次放飞训练的距离和选择不同的天气条件。 六、饥饿训练对放飞训练的作用中国有句老话叫“鸟为食亡”
鸽子在家养过程中依靠饲主的饲喂,正因为如此,赛鸽在生存中获取食物的欲望能激发赛鸽的回归欲望和归巢行为。我们根据赛鸽获取食物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采取适当的饥饿训练来激发赛鸽的归巢欲望。许多有经验的赛鸽高手开始采用饥饿训练的办法训练幼鸽和成年赛鸽。具体做法是:放飞训练的前一周左右开始有意识控制每日饲喂次数和每一餐的喂量,有鸽友将每日两餐制改为每日一餐制,每餐的喂量逐渐减少到原喂量的四分之一。经过一周左右的喂量控制,鸽子每日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饥饿状态,体内过量储存的能量物质必须分解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的能力显著增加,有利于赛鸽放飞训练时机体能量储备的分解代谢供能。经过一周左右的饥饿训练之后,鸽子的体重适量减轻,这更有利于双翅肌肉收缩运动时的有氧代谢供能,为鸽子保持长时间飞行运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鸽子经过饥饿训练的体验之后,获取食物的心理增加了鸽子对鸽舍的依赖,鸽子在放飞训练过程中的归巢欲望显著增强,如果鸽子归巢后能获得足够的饲料,使它们获得食物的欲望得到满足,一旦这种放飞训练与获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活动得到强化,赛鸽放飞训练的归巢速度就会显著提高。这就是饥饿训练能显著提高放飞训练效果的理论依据。 七、放飞训练的难度与间歇时间赛鸽异地放飞训练归巢的过程中显示两个特点:
一是鸽子由陌生的训练地放飞后,环境的条件刺激使鸽子产生害怕的紧张心理,为了逃避陌生的自然环境,鸽子凭借自身的导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寻找归巢的方向和归巢的途径。二是鸽子在逃避陌生环境的飞行活动中,放飞训练或竞翔的距离,达到一定的飞行时间的量度时,赛鸽必须激发运动潜能。换句话说就是赛鸽每日清晨家飞训练的持续时间在2-3小时,这个飞行运动的时间显示赛鸽正常的飞行运动特点,但是赛鸽在五百公里竞翔归巢时间如果是六至七个小时,这说明了赛鸽在竞翔活动中必须激发一定的运动潜能才能保持六至七个小时的飞行运动。运动科学研究证明,赛鸽放飞训练或竞翔运动激发运动机能潜力所需要的时间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储备。因此,赛鸽训练或竞翔归巢后,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休息和营养物质的补充,使赛鸽的体能储备出现超量恢复以后,再去进行放飞训练或竞翔,才能获取最佳的归巢效果。
我们曾对当年幼鸽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性研究,由五位鸽友在自己鸽队中选择6-8月龄的鸽子共计16只,于8月份进行放飞训练。连续七日进行100公里空距的放飞训练,均于当日归巢。第八日休息一天,第九日集鸽放飞180公里空距,结果在三日内无一归巢。这项实验说明,16只鸽子连续七日100公里空距的放飞训练是在8月份的夏季,但是连续七日的高温放飞训练使鸽子的体能消耗呈下降的趋势。归巢后的鸽子只有一个晚上的恢复时间,完全不能达到消除疲劳和体能恢复的要求,使处于疲劳状态的鸽子去训练180公里的结果是三日内无一归巢。许多有经验的鸽友凭借训练归巢赛鸽几日休息后的恢复状态,决定鸽子的继续训练和竞赛,这是一种实效的判断标准,因为有些赛鸽在几十公里的放飞训练中,需要数小时的飞行运动,表现出十分的疲劳。有的鸽子在两三百公里的竞翔中表现出高速回归的运动能力,再去竞翔500公里时,由于体能恢复未能达到500公里竞翔的需要,很可能一去不复返了。赛鸽因自身素质和健康的原因,在放飞训练途中遇到恶劣天气条件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素质水平高和十分健康的赛鸽能适应恶劣的天气条件,返巢后的进食和体能恢复的速度快,状态明显强于素质不高和健康水平较差的鸽子。鸽友应根据鸽子训练归巢后的恢复状态,决定下一次训练的时间间隔和训飞距离。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赛鸽竞翔运动采取多关综合名次的比赛,中间间隔休息和体能恢复的时间只有几天的时间,这就要求赛鸽具备较高水平的放飞训练,提高多关竞翔的能力,如有鸽友采取每周一次100公里至300公里的放飞训练,凡是不能适应这种训练距离和训练节奏的赛鸽必须淘汰,而少数留下来的赛鸽经过饲主的调整和精心护理,在多关竞翔或更远距离的竞翔活动中往往获得高位名次,这就是放飞训练的难度和间隔训练时间适应多关竞赛需要的具体表现。 八、体能恢复与放飞训练赛鸽放飞训练归巢后,由于体能物质的剧烈消耗和紧张心理的影响,鸽子的身体机能和心理均处于相对疲劳状态
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理论认为,赛鸽运动性疲劳与它们在飞行运动中能量代谢产物——乳酸的堆积有关。因此,国内外许多鸽友在饮水中适量加入“小苏打”和“碳酸饮料”,以帮助赛鸽消除机体内堆积的乳酸,加快疲劳症状的消除,并且收到较好的效果。有研究提出人或动物的疲劳症状同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过多和恢复不足有关。还有研究提出人或动物的运动性疲劳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主要表现,躯体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如赛鸽在多次放飞训练活动中,随着躯体性疲劳症状加剧,回归的速度明显减慢。我们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受躯体性疲劳的影响,500公里竞翔的赛鸽十多天之后仍然有恶劣天气条件下归巢的情况,而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如有的赛鸽在短距离的放飞训练中表现出快速归巢的行为,但是随着赛鸽心理疲劳症状的加剧,赛鸽可能中途寻找陌生鸽群为伴而不能归巢。因此,赛鸽放飞训练归巢后,必须根据它们的疲劳症状,准确判断赛鸽是以躯体性疲劳为主,还是以心理疲劳占优。
一般来说,赛鸽躯体性疲劳症状最典型的表现是眼睛色素变浅,双翼下垂。或者因为内分泌激素失调而出现排水便的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能量物质的补充,体能恢复到一定程度时,赛鸽眼睛色素能恢复或超过原来的深度。许多有经验的鸽友凭借赛鸽眼睛色素的深浅度判断它们体能恢复的效果,是有科学根据的。赛鸽心理性疲劳的行为性表现主要是对陌生自然环境的恐惧心理。有的赛鸽放飞训练归巢后,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能恢复,但它们每日出棚家飞训练的次数和时间明显减少。因此,鸽友对放飞训练归巢后的鸽子应注意观察。不属于心理性疲劳症状的其它因素要排除在外,掌握赛鸽的行为表现十分重要。赛鸽心理疲劳直接影响它们的定向导航能力的发展,许多赛鸽躯体疲劳程度并没有达到极限程度。而是因为心理性疲劳导致定向导航能力下降,使赛鸽凭借地形地貌来寻找归巢的途径。甚至导致不能归巢的结果。因此,赛鸽体能恢复阶段包括消除躯体性疲劳和缓解心理性疲劳的内容。从缓解赛鸽心理疲劳症状来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赛鸽放飞训练归巢后,保证鸽舍的安全性,避免赛鸽受到任何干扰和惊吓。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有经验的赛鸽高手采取连续几日关棚的方式,使放飞训练归巢的赛鸽在鸽舍内安静稳定地休息,经过几日的观察赛鸽情绪比较稳定时,再放出舍外进行家飞训练。并且收到较好的恢复效果。综上所述,赛鸽由起站放飞训练到最后决赛时,必须经过多次的放飞训练,其中消除运动性疲劳,促进体能储备的恢复,消除放飞训练过程的紧张情绪对赛鸽心理性疲劳的影响。值得鸽友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提出的观点仅供爱好者学习和参考。但是必须提出的是,经过放飞训练归巢后的赛鸽,体能恢复必须达到超量恢复水平,才能使赛鸽在下一次放飞训练活动中表现出高速回归的运动能力。那么如何在放飞训练中掌握赛鸽体能超量恢复的程度,可以通过观察眼睛色素的浓度,精神状态,喜欢飞翔的行为表现等来判断。
用蔽光法激发赛鸽归巢动机
最近读了两篇翻译文章,一篇介绍荷兰超级明星科尔·韩纳哈夫先生,他是目前荷兰屈指可数的几位拥有四座以上NPO全国鸽王奖杯的赛鸽家。他对幼鸽采用蔽光法进行管理和比赛。幼鸽在每年三月开始进行蔽光管理,直至6月末,并且在放飞训练和开赛之后实行鳏夫制管理。另一篇是介绍艾迪·夏拉肯提出的“鉴鸽要点”时说,“我还偏好鸽子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待在暗处的鸽子”,这类特性的幼鸽往往出现优秀的赛鸽。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不禁使我联想到一件有感而发的现象,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的一位同学开始养鸽,当时鸽舍完全利用瓦房屋顶部的空间,整个鸽舍只能从屋顶开一个小口子使鸽子出入,整个鸽舍的那点光亮只能提供赛鸽的取食和饮水,而其它地方似乎漆黑一片。也就是这样的条件,我这位同学赛鸽竞翔成绩独树一帜,连续几年获得多次冠军和前十名以内的名次。最不可思议的是从三百公里、五百公里、七百公里、一千公里、一千五百公里均出现冠军和多羽前十名的成绩。由于赛绩优异和经济条件的好转,他将屋顶鸽舍条件重新修建,增加鸽舍的透光性和空气的流通。或许是鸽舍的改建原因,仍然是原来那些鸽种,但此后多年再也没有重现过去的辉煌。正因为如此,使我产生了探讨赛鸽蔽光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动机。
一、蔽光管理对赛鸽视觉情绪的影响
赛鸽的蔽光管理就是白天的赛鸽在鸽舍内采取蔽光关棚的管理方式。根据动物科学研究表明、鸽子属于视觉情绪的鸟类,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鸽子对已经熟悉的栖架位置和巢位有严格的视觉定位,一但原来的位置改变或者形状变化,可能导致赛鸽视觉情绪的紧张或恐惧的心理活动;二是鸽子的视觉对物体的色彩特别敏感,即使是主人突然改变衣服的颜色,也可能刺激鸽子视觉感官,导致赛鸽情绪紧张,产生逃避行为;三是见到其它鸽子准备进行交配时,另一只鸽子受视觉情绪的刺激,往往会冲上去阻止交配行为的进行;四是优秀赛鸽宁死也不会进入不熟悉的鸽舍,特别是我国开展的超远程竞翔的赛鸽,历经数千公里,历时数日或者更长的时间返回故里的优秀赛鸽,它们都是鸟类视觉情绪的典型代表。由此说明,赛鸽的快速回归与它们的视觉情绪的继量与极性密切相关。更与它们对鸽舍的安全感、生存需要的感情性功能密切相关。
鸽舍在白天采取蔽光管理对赛鸽视觉情绪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其一,白天鸽舍蔽光能使赛鸽的视觉情绪处于安静的状态。有利于赛鸽增强对鸽舍的安全感。观察研究发现,白天鸽舍没有采取蔽光的条件下,由于占据位置的争斗使那些没有适当位置的鸽子失去对鸽舍的安全感。甚至有些胆小的鸽子另寻其它鸽舍安身。
其二,白天蔽光能激发赛鸽主动提高家飞训练效果。赛鸽经过一段时间的蔽光管理。它们在蔽光的鸽舍环境里面,由于视觉处于相对较暗的条件。鸽子只能在栖息位置安静体息,大脑神经系统也处于相对抑制状态。等到在固定的时间打开鸽舍出口,视觉在光亮的突然刺激作用下,赛鸽的视觉情绪处于兴奋和激动的状态,一但鸽群出棚飞翔活动,能够激发赛鸽飞行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活动范围。当赛鸽进棚取食饮水之后,又恢复到蔽光的鸽舍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蔽光适应,很容易使赛鸽适应视觉光亮刺激条件下的飞行活动的条件反射作用,这对于提高赛鸽的飞行速度和激发它们飞行运动的潜能,具有特殊的作用。
其三、蔽光能激发赛鸽归巢的动机。
赛鸽为什么表现出高速回归的行为,它的归巢动机是我们必须认识的问题。其中赛鸽适应鸽舍蔽光环境的心理需要,是激发赛鸽归巢最重要的动机因素之一。赛鸽由竟翔地放飞时,白天光线对视觉的刺激作用,与它们在蔽光的鸽舍环境形成极大的反差。如果赛鸽的视觉刺激完全适应了鸽舍蔽光条件,赛鸽为逃避白天强烈光线对视觉的刺激,回到它们已经适应的蔽光鸽舍,从而激发赛鸽尽快回巢的动机。只有当赛鸽的归巢动机与鸽舍的蔽光适应相结合时,赛鸽归巢的心理活动才能与定向导航和寻找回归路线有机的联系起来。
其四、蔽光适应能有效激发赛鸽飞行运动的机能潜力。我们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赛鸽竞翔运动的表现,提出了赛鸽竞翔回归过程的体能消耗实质上属于运动机能潜力激发的过程。因为最优秀的赛鸽在家飞活动中不可能表现出持续数小时或者十几个小时的飞行。而在异地竞翔活动中,赛鸽持续飞行数小时或者十小时以上。分速超过一千米以上。再从体内能量储备的消耗程度来看,一次竞翔五百公里归巢赛鸽体重明显下降,一般体重下隆30克--50克左右。这充分说明赛鸽持续飞行的时间、速度和体重下降的幅度,必然属于运动机能潜力激发的过程。赛鸽属于视觉情绪的鸟类,鸽舍的蔽光管理是为了减少光线对视觉的刺激,从而有利于赛鸽视觉情绪的控制,并且加强赛鸽对鸽舍的安全感。一但赛鸽白天由竞翔地放飞后光线对视觉的刺激作用,赛鸽的视觉情绪处于激动兴奋状态,从而为它们激发运动机能潜力提供了情绪兴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其五、蔽光管理能加速体能消耗的超量恢复速度。赛鸽竞翔返巢后,由于体能物质的剧烈消耗,需要一定时间的恢复过程,并且体能恢复的速度和恢复的效果与视觉情绪有关。赛鸽在蔽光的鸽舍环境条件下,较暗的环境能使赛鸽保持闭目养神的情绪状态,视觉情绪处于安静休息和减少了不必要的活动,使体能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为体能储备的超量恢复节省了时间,也为下一阶段竞翔比赛创造了有利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而在不蔽光的鸽舍环境,即使关棚,赛鸽的视觉情绪都会受到光线或其它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赛鸽的视觉情绪,导致赛鸽体能超量恢复时间的延长,继而影响赛鸽竞翔比赛的归巢速度。
二、幼鸽蔽光管理与暗环境的适应
幼鸽期是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对幼鸽的蔽光管理是使幼鸽对暗环境适应的关健时期。因为幼鸽时期对蔽光环境的适应性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幼鸽视觉情绪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换言之,当幼鸽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适应蔽光的性格特征。一但出棚受到光线的刺激作用,鸽子的视觉情绪处于激动的状况,有利于激发赛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家飞活动,当赛鸽由竞翔地放飞之后,光线对视神经的刺激作用,产生的视觉情绪能有效激发赛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运动机能潜力。这就是赛鸽适应蔽光环境对家飞训练和竞翔能力的作用。
幼鸽适应蔽光管理的性格特征发展最原始的开始阶段应该是出壳之后的暗环境 有关。根据长期有针对性的调查 发现,鸽舍内蔽光性最好的窝巢出生的幼鸽。往往成为本鸽舍最优秀的赛鸽。从理论研究角度认为,幼鸽出生在蔽光性最好的窝巢内,一直到能够出棚飞翔活动的这一段时间内,已经使幼鸽适应了棚舍内较暗的环境,一但这种蔽光适应形成了稳定的性格特征,能够促进它们的视觉情绪适应家飞训练和竞翔运动的情绪激发的需要。我们还通过父母鸽孵蛋育雏窝巢蔽光的实验对比,充分证明了幼鸽对鸽舍蔽光适应的早期发展的表现。
根据荷兰的科尔·韩纳哈夫先生的做法,他在每年的三月至六月末对幼鸽进行蔽光管理和比赛。我们认为这种具体的蔽光管理与比赛的有机结合,完全符合幼鸽生理逐渐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从理论上来探讨,虽然幼鸽出棚前的生长发育阶段采取蔽光管理,但是与赛鸽形成适应蔽光环境的性格特性尚不稳定,仍然需要在进入成年鸽阶段加以巩固,以便使赛鸽的性格特征形成适应蔽光环境。因此,从三月至六月末的四个月时间的蔽光管理是一种强化的手段是与幼鸽比赛相结合。韩纳哈夫先生的蔽光管理最有效的对比手段是与幼鸽比赛相结合,从理论上讲,蔽光管理是在鸽舍内环境,而比赛是白天进行的,幼鸽白天的视觉刺激在光线的作用之下,能够有效激发鸽子的情绪,即能激发幼鸽的还巢运动还能在视觉情绪的作用下激发幼鸽的运动机能潜力。一但幼鸽的蔽光适应和遇见白天飞行运动的条件刺激得到强化,肯定能够有效提高赛鸽的归巢速度。虽然韩纳哈夫先生没有说这种蔽光管理的作用,但他的竞翔成绩肯定了蔽光管理的效果。
三、蔽光管理与赛鸽的体能恢复
赛鸽由放飞训练到竞翔比赛,空中的飞行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储备。赛鸽竞翔运动体能消耗的特点充分显现出能量激发的性质。赛鸽经历一次长时间飞行运动之后,体重明显下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营养保证,提高机体的能量物质储奋。由于鸽子属于视觉情绪动物,在鸽舍内休息恢复阶段,鸽舍内的光亮与蔽光程度直接影响赛鸽体能恢复的速度和恢复效果。长期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赛鸽放飞训练或竞翔归巢后,喜欢长时间待在蔽光位置的赛鸽,体能恢复的速度快,效果好。而那些长期待在光线较强位置的赛鸽,因为眼睛长期受到光线的刺激作用。视觉情绪的兴奋作用,赛鸽体能恢复的时间明显延长。这种表现或许是优秀赛鸽在蔽光条件下的体能恢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正因为如此,赛鸽在蔽光的鸽舍环境(一般将鸽舍的光线调整到很暗的程度),限制鸽子离开巢位和栖架的行动能力,如果没有达到这种黑暗的程度,一但赛鸽的眼睛适应了黑暗的鸽舍环境,它们仍然能够自由行动,从而不利于赛鸽体能的恢复和储备。我们通过观看欧洲许多赛鸽高手蔽光管理的录像,他们的蔽光管理是尽可能减少光线进入鸽舍。但是直接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鸽舍蔽光与保证空气流通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各地天气炎热的条件下,要求鸽舍即有很好的蔽光效果,还需要有良好的通风透气效果。因此鸽舍的设计应该符合上述两个重要条件。
四、赛鸽蔽光饲养法与适合发挥的天气条件
赛鸽从幼鸽期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蔽光适应训练之后,由于视觉感光刺激对赛鸽情绪的作用,赛鸽在睛朗的天气条件下,很有可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竞翔归巢能力。因为其理由如下:其一、赛鸽在鸽舍内处于光亮度相对较低的蔽光环境,能够使赛鸽的视觉情绪处于相对安静平稳的状态。这有利于赛鸽安静地休息和体能的超量恢复。对此实验性研究也证明,赛鸽在蔽光环境体能恢复的时间短,超量恢复的效果明显,继续竞翔的体能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二、赛鸽适应蔽光环境最重要的心理表现是行为活动的蔽光性,它们在鸽舍内的蔽光环境仍然寻求最黑暗的位置,从而增强了对鸽舍的安全感。
从赛鸽竞翔归巢的动机来看,一但离开鸽舍的蔽光环境,在强烈太阳光线对视觉刺激作用下,更能有效激发赛鸽归巢的情绪动机。其三、赛鸽由竞翔地放飞后,太阳光线对视觉刺激作用还能有效激发赛鸽的运动机能潜力,特别是已经适应蔽光环境的赛鸽。观察研究发现,赛鸽在较黑暗的鸽舍环境对瞳孔放得很大,一但见到强烈的太阳光线时,瞳孔突然收得很小很小。或许是太阳光线对视觉神经的刺激作用,优秀赛鸽在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竞翔比赛中,往往能够快速回归。由此说明,适应蔽光环境的赛鸽在睛朗的天气条件下更容易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归巢能力。
五、适应蔽光赛鸽的表现和生理特征
观察研究证明,赛鸽适应蔽光环境的最佳时期是在幼鸽时期。研究发现,如果幼鸽出壳一直到出棚外出活动的这一段时期,它的巢位处在鸽舍内相对较黑暗的位置,那么这只鸽子能够表现出较好的蔽光适应性。具体行为表现在鸽舍内寻找较暗的栖息位置,而一但出棚活动又能表现出较长时间的飞行运动能力。
幼鸽出棚家飞之后的几个月时间又是一个适应蔽光的关键时期。根据荷兰超级明星:科尔·韩纳哈夫先生的做法,他在每年三月至六月底对幼鸽采用蔽光法进行管理和比赛。因为幼鸽期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一但幼鸽适应了鸽舍的蔽光环境,出棚就是飞行活动。进棚就是休息和进食的条件反射,能够有效培养赛鸽尽早归巢的动机和能力。
赛鸽适应蔽光鸽舍条件的典型表现就是在没有外出飞翔活动时,尽可能地躲在最黑暗的角落里。许多有经验的鸽友向我提供了他饲养的鸽群中个别优秀赛鸽的行为表现。因此,鸽友应特别重视那些长时间待在黑暗角落的赛鸽因为这种行为表现是典型的适应蔽光环境条件的表现。
赛鸽适应蔽光环境还可以从眼睛 瞳孔收缩幅度表现出来。原因是鸽子在蔽光环境条件下,使瞳孔尽可能扩张,一但强烈阳光刺激,鸽子眼睛瞳孔迅速收缩得很小,以减少过量光线对眼睛的刺激。而那些没有经过蔽光管理和训练的鸽子则不同,即使让眼睛直接对着太阳光,它们眼睛瞳孔的收缩不可能表现得很小很小。这就是蔽光管理与没有采取蔽光管理和训练的鸽子生理上的差别。
我在前面提到艾迪·夏拉肯的鉴鸽要点,他还偏好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待在暗处的鸽子。因为这类特性的幼鸽往往成为优秀的赛鸽。根据遗传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优秀赛鸽适应蔽光环境的行为表现。完全可能通过后天训练的基因方式遗传给下一代。实验研究证明,赛鸽的获得的蔽光适应的生理反映和心理特征经过多代选择性培育。其结果是子代幼鸽具有在鸽舍内选择暗处栖息的习性。
六、蔽光管理和比赛应注意的问题
赛鸽蔽光管理和比赛有两方面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是蔽光管理就是尽可能减少白天阳光进入鸽舍。根据欧洲各国高手采取蔽光饲养当鸽舍蔽光时,黑暗得伸手不见五指。这里就必须考虑鸽舍内的空气流通和高温天气条件对赛鸽的影响。特别是在高温天气条件下的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导致赛鸽中暑,继而出现呕吐和腹泻的症状。
二是赛鸽蔽光管理和比赛鸽最适宜的天气是睛天。鸽子的眼睛受阳光的刺激导致视觉情绪的激发,有利于赛鸽激发运动机能潜力。但是,竞翔返巢过程中遇到没有太阳的阴天条件时。赛鸽眼睛感受阳光刺激强度减少,视觉情绪的激发必然受到影响。经过长期的实验性研究证明,赛鸽管理经过长期的适光训练,绝大多数赛鸽在阳光充足的睛天表现出高速回归的运动能力,而一但遇到阴天条件时,赛鸽归巢的速度明显延迟,甚至还有部分鸽子在最后竞赛中在野外自然环境中游荡数日,一但天气睛朗他们才归巢。因此,我们认为赛鸽蔽光管理和比赛更适合睛朗的天气条件。本文提出的观谨供赛鸽运动爱好者共同学习和参考。
赛鸽运动潜能激发与体能恢复的研
研究证明,赛鸽在竞翔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快速返巢能力,是一种典型的运动机能潜力激发的过程。我们经过多年的赛鸽竞翔实验性研究,比较赛鸽环舍家飞训练与竞翔运动能力的所有表现,以及候鸟的长途迁徙的运动机能表现等,都证明了赛鸽放飞训练和竞翔返巢过程中的体能消耗是剧烈消耗的过程,表现出机能潜力激发出来的特点。有研究者根据赛鸽竞翔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探讨体内能量物质消耗的特点,并且提出:赛鸽竞翔500-700公里空距当日归巢,分速在1000米左右,体重减少30-50克之间,竞翔1000公里空距3-5天归巢,体重减少100-150克之间。根据它们竞翔前后的体重变化说明,赛鸽在500公里、700公里或者是1000公里竞翔返巢的飞行运动中,被消耗的体重在30克至150克之间,充分反映了体内能量物质在供给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时,是一个剧烈分解供能的过程。这说明,体内储存的能量物质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激发出来,供给飞行运动时的需要,必然影响赛鸽下一阶段竞翔时的体能恢复。从赛鸽竞翔速度来看,与赛鸽持续飞行运动时间密切相关。研究证明,它们在几百公里空距外,持续飞行数小时,分速超过一千米以上。甚至还有报导赛鸽在几百公里空距竞翔返巢的分速超过两千米以上。我国赛鸽竞翔运动历史悠久的上海市,竞翔一千公里空距也真正突破了当日归巢的大关,表现出赛鸽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运动,激发出最大的运动机能潜力,表现在竞翔返巢的活动中。 我们从赛鸽竞翔返巢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和竞翔特点的研究不难发现,任何获得优异成绩的赛鸽,都是经过环舍家飞训练,放飞训练和竞翔的过程,最终使赛鸽在最后的竞翔活动中表现出超常的运动能力。由于赛鸽在返巢活动中必须消耗大量的体能,因此,前一阶段被消耗的体能物质必须经过体能恢复的过程,才能为继续竞翔提供物质保证,这为我们研究赛鸽体能恢复对潜能激发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赛鸽竞翔对体能的影响 赛鸽在异地训练或竞翔活动中,受环境条件刺激的影响,情绪处于紧张状态,其中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支配和调节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以适应神经系统的兴奋和肌肉运动对能量物质的需要,在体内储备的能量物质分解供能的过程中,肾上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速度加快,分泌量增加。随着肾上腺激素大量进入血液循环,为脂肪分解供能创造了条件。这是赛鸽保证长时间飞行运动的物质基础。 赛鸽在竞翔返巢运动中,特别是持续数小时的飞行运动,它们体内储备的能量物质,如糖元、脂肪、蛋白质及骨骼中的钙元素等,在剧烈的飞行运动中被激发分解供能,以满足大脑神经活动和肌肉运动时的需要。特别是在长距离或者遇到恶劣的气候条件时,赛鸽返巢的时间明显延长,单位时间内体能消耗明显增加。特别是在竞翔活动中,骨骼中储存的钙元素大量溶解出来,因为钙元素是神经兴奋传导和肌肉收缩运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因此,赛鸽经历一次高难度的竞翔运动之后,由于骨钙的大量溶出,龙骨变细变软。这是赛鸽体能过量消耗最典型的特征之一。 赛鸽竞翔返巢过程中的体能消耗受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赛鸽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健康,促进赛鸽能量物质在激发过程中的分解过程,为它们的返巢运动提供能量。但是,有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导致的能量物质的过量消耗,会造成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内脏器官功能的病变。直接影响赛鸽下一阶段竞翔运动时的能量物质的分解。 赛鸽在竞翔返巢活动中表现出“能量物质激发”的特点,可以从返巢鸽的表现反映出来。许多赛鸽运动爱好者经过研究发现,有些赛鸽竞翔到离棚舍只几十公里或者几公里的归巢路线上,因体能衰竭而中途停歇或进入它棚的事实。进一步研究发现,赛鸽这种中途停歇的现象与体能极度消耗密切相关。其中相当一部分赛鸽经过短暂休息和食物补充,体能稍有恢复都能在第二天后返巢。这充分说明,体能过量消耗是导致赛鸽中途停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通过反复的放飞实验证明,由放飞地放出的赛鸽群,只要不是精疲力尽,它们是不会在放飞地降落的。 赛鸽由异地放飞后,由于司放点环境的地磁场和太阳方位的差异,加之环境条件刺激的影响,它们的情绪处于紧张的状态,因此逃避陌生环境,返回熟悉的巢棚而引发返巢的动机,激发归巢的行为。赛鸽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紧张状态时,有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同时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如果紧张度超过赛鸽大脑神经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使赛鸽的体能立即进入衰竭阶段,直接影响赛鸽返巢的运动能力。研究证明:赛鸽在竞翔返巢过程中,遇到十分复杂的地势或恶劣的天气条件,它们返巢的速度慢,归巢率明显降低。其中紧张情绪导致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赛鸽体能恢复与 运动潜能的相互关系 赛鸽经过环舍家飞训练、放飞训练之后的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才有可能促进体能的恢复,经过超量恢复阶段,最终促进赛鸽运动能力的提高。研究证明,赛鸽的环舍家飞训练与异地放飞训练,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条件下的飞行运动,因此放飞训练更能有效地激发赛鸽的“运动机能潜力”,达到适应竞翔的训练效果。但是,赛鸽在一定距离的竞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异竞翔成绩不是偶然的,必须经过家飞运动、放飞训练和竞翔的锻炼,由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过程,再经过食物营养的补充及合理的休息,使体内能量物质的储备达到或超过原来水平的恢复,才有可能在最后的竞翔运动中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 赛鸽在异地放飞训练或竞翔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激发最大机能潜力”的特点,因此赛鸽异地放飞训练和竞翔距离以及可能遇到的地势环境和恶劣的天气条件,直接影响到体能消耗的程度。研究证明,当赛鸽在复杂的地势条件下又遇到恶劣的天气条件时,即使放飞训练的距离很短,也可能导致大量赛鸽延迟返巢或者不能归巢的现象。 赛鸽由于神经活动类型的个体差异性特点,在相同的竞翔环境条件下的紧张情绪的维量和极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研究证明,赛鸽的紧张程度越高,对体能的消耗越大。如果紧张情绪的维量与极性超过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机能紊乱。直接影响赛鸽返巢的运动能力。加之赛鸽竞翔返巢飞行运动表现出最大机能潜力“激发”的特点,因此它们竞翔运动过程中的体内能量物质的储备和可能激发出来供能的能力,是体能恢复影响运动潜能的关键。我们经过长期的实验性研究认为,赛鸽经过放飞训练或竞翔返巢后的体能恢复不是一个简单的恢复过程,而必须是与赛鸽运动机能潜力激发相适应的恢复过程,与竞翔运动需要相符合的特点。从赛鸽竞翔五百公里或七百公里当日归巢的体能消耗特点来分析,有两个内容值得爱好者注意:一是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研究者经过实验证明,30-50克的体重作为能量物质消耗在飞行运动中,因此作为体能恢复的能量物质储存必须为赛鸽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以促进体内糖元、脂肪、蛋白质和骨钙的储存。赛鸽体内能量物质的储存涉及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根据体能恢复的实验研究了解到,赛鸽在一次五百公里竞翔返巢活动中的体能消耗,为体能的超量恢复创造了条件,但是被消耗的能量物质(如糖元、脂肪、蛋白质及骨骼中的钙元素等),并不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或超过原来水平的。根据体内能量物质出现超量恢复速度的研究证明,糖元的恢复比脂肪的恢复速度快,脂肪的超量恢复比蛋白质超量恢复的速度快,而骨骼中钙储存的超量恢复最慢,它涉及到钙营养的消化吸收和钙元素在骨骼中沉积的复杂过程。正是因为赛鸽在竞翔返巢过程中激发出有机体最大“机能潜力”的特点,因此体能的恢复和达到的超量恢复过程显得更加复杂。这为我们深入科学地研究赛鸽放飞训练和竞翔返巢后的体能恢复,提出了完全新的课题。二是赛鸽在体能恢复阶段达到超量恢复的能量物质的储备,能否在下一阶段更远距离的竞翔活动中充分激发出来,经过长期实验发现,它与赛鸽神经活动特性组合的不同类型有关,也与内分泌功能有关,还与定向遗传特性有关,更与体能超量恢复的时间有关。从体能超量恢复的时间和速度上来看,如果赛鸽的体能储备未能达到或超过原来的水平,赛鸽的体重明显不如竞翔前的水平,肌肉不丰满,没有弹性,龙骨细软等。经过竞翔实验表明,无论是返巢速度和归巢率都较低。如果赛鸽的体能储备导致体重的过量增加,直接给赛鸽飞行运动增加了困难,由于体重的过量增加,导致赛鸽在飞行运动中双翅振动的频率加快,肌肉快速收缩时产生大量的乳酸代谢产物堆积在大脑神经系统和肌肉中,很容易造成运动性疲劳,继而直接影响赛鸽持续飞行运动的时间。由于体重过量增加的能量物质储备,给内分泌功能在激发赛鸽运动机能潜力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困难,也就是说体内储存的脂肪等能量物质不能有效地被激发出来供能。运动科学研究证明,有机体体能的超量恢复是体内能量物质的储备与可能被激发出来供给运动时的需要相互协同作用,如果过量储存的能量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等),不能有效地被激发出来供给运动所需要的能量,说明有机体超量恢复的特性已经下降。由此可以认定:赛鸽体内能量物质的储存是为继续竞翔运动提供物质来源,这种能量物质的储存未能达到与竞翔运动需要相适应的水平时,赛鸽可能在更远距离竞翔返巢的中途因体能的耗竭而不能按期返巢,或有经过中途歇息之后待体能稍加恢复再完成后一段路程的可能。如果赛鸽体内能量物质的储存过量增加(指赛鸽在竞翔、训练的体能恢复期使体重过量增加)。给赛鸽飞行运动时的肌肉活动增加了困难,随着乳酸等大量代谢产物的堆积,同样影响赛鸽竞翔机能潜力的发挥。这就是体能恢复过程中的技术参数对赛鸽运动机能潜能激发的影响。专门从事运动科学研究的实验性研究证明,动物或人的运动能力的不断提高,应当是在体能“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的训练或竞赛运动,才能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 三、体能恢复与 潜能激发特点相适应 赛鸽在竞翔返巢运动过程中表现出快速飞行的运动能力,是在大脑神经系统支配和调节之下,内分泌系统、肌肉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赛鸽在潜能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消耗体内储备的能量物质,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也是超水平的发挥。因此,体能消耗中的能量物质的研究是体能恢复与潜能激发特点相适应的关键。研究证明,赛鸽在竞翔返巢运动中表现出“潜能激发”的运动能力,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量的增加,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从大脑和神经系统对能量物质的需要来看。赛鸽的准确定向和保持长时间飞行运动的能力,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支配调节下进行的,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糖类物质。由于糖类在供给大脑活动的能量消耗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氧气,因而糖类的供能与氧的供给密切相关。机体内氧的供给是依靠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来运输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直接影响到大脑中氧气的供应。但是,赛鸽经过多次放飞训练或竞翔运动之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运输氧气的过程中,其中一部分因为老化而失去载氧的能力,另一部分在运输过程中遭到破坏而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由此导致赛鸽血液中血红蛋白数量的下降,继而直接影响赛鸽大脑超常的氧需要的能力。虽然赛鸽体内能量物质储备充足,但是因为血红蛋白数量的降低、氧供应不足,赛鸽也不可能在竞翔运动中激发最大的机能潜力。 另外,赛鸽大脑产生的兴奋活动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兴奋传导到达肌肉,使肌肉产生收缩运动才能表现出飞行运动的返巢行为。大脑产生的神经兴奋传导是借助神经递质进行传导的,其中已酰胆碱和钙是神经兴奋传导的重要递质,上述递质在赛鸽运动潜能激发过程中,被大量消耗。例如,合成乙酰胆碱的原料离不开胆碱,乙酰胆碱的大量消耗也就意味着体内储存的胆碱被大量消耗,这种消耗在赛鸽潜能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衰竭的现象。而体内钙元素主要源于骨骼中储存的钙,赛鸽在激发运动潜能过程中,骨骼中储存的钙被大量溶解出来,以供给神经活动和肌肉收缩运动的需要。因此赛鸽经过长时间剧烈的竞翔运动之后,它们原来粗硬的龙骨变得细软,这就是骨钙大量溶出的具体表现。从上面的介绍不难看出,为了确保赛鸽大脑神经活动在下一阶段竞翔活动中表现出较高兴奋性,必须在体能恢复期内补充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合成乙酰胆碱的原料,以及骨骼中储存的钙元素和丰富的糖类物质。 第二,从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消耗来看。赛鸽在竞翔返巢的潜能激发过程中,肾上腺的功能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是加速体内能量物质动员和供能的关键。赛鸽经过多次放飞训练和竞翔活动返巢后,合成肾上腺激素的原料大量消耗,因此必须补充肾上腺激素合成的原料。运动科学研究证明,肾上腺激素是由酷氨酸在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生物转化合成肾上腺素。如果赛鸽的食物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的含量不足,直接影响赛鸽肾上腺功能恢复的效果。由于赛鸽竞翔运动中表现出激发最大机能潜能的特点,肾上腺的激素分泌量超过正常的功能,在赛鸽体能恢复阶段应特别重视对肾上腺功能的超量恢复,实验性研究证明,促进赛鸽体内酪氨酸酶的活动提高,能有效恢复肾上腺的功能,加快肾上腺素合成的速度。 第三,从血液运输能量物质的功能上来看。赛鸽在竞翔返巢运动中的潜能激发过程中,血液循环承担各种能量物质的运输。如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主要承担运输氧气的功能。赛鸽在保持长时间的飞行运动中,主要是有氧代谢供给能量,氧的运输能力与血红蛋白数量密切相关。另外是血液中的白蛋白的含量直接影响赛鸽竞翔运动时的潜能激发水平。有研究证明,血液中的白蛋白具有运输水份和激素的能力,其中肾上腺激素就是与白蛋白结合,经过血液循环而输送到相应的组织和器官。肾上腺激素是赛鸽运动机能潜力激发的十分重要的激素质,它能有效促进机体内糖元、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供能,也能加速机体内骨钙的溶出,为赛鸽保持长时间的飞行运动提供能量物质的保障。如果赛鸽血液中白蛋白的数量少,功能下降,势必直接影响肾上腺激素的运输能力。血液中的白蛋白在剧烈的循环活动中,一部分因老化而失去正常的运输功能,另一部分遭到破坏而损失。比较实验性研究发现,赛鸽竞翔前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数量有较明显的差异。因此,赛鸽放飞训练或竞翔返巢后的体能恢复期内,要注重补充合成白蛋白的营养物质,以确保赛鸽在潜能激发过程中肾上腺激素的运输功能。 白蛋白还具有运输水分的特殊功能。血液循环过程中水的运输主要是依靠白蛋白的运载功能。赛鸽在竞翔运动过程中,保持长时间的飞行运动和快速返巢的能力,必须大量消耗体内储存的水分,而体内水分的循环就是依靠白蛋白的运载功能实现的。运动生物化学的科学实验性研究证明,动物或人的血液中白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时,会导致水份过量储存在体内。如果赛鸽体内白蛋白含量较低,水分大量的储存在体内时,会导致体重明显增加,继而增加了赛鸽保持长时间飞行运动的难度。由于血液中白蛋白的含量较低,即影响对肾上腺激素的运输,还影响到快速飞行运动时运载水的功能。由此说明,赛鸽体能恢复过程中应重视合成白蛋白的食物营养的补充。 第四,从能量物质的消耗与储存来看。首先是体内储备的糖元、脂肪、蛋白质和骨骼中的钙元素。研究证明,赛鸽在不同竞翔距离的返巢运动中,由于可能遇到复杂的地理环境或恶劣的天气条件,无形中增加赛鸽飞行运动的难度,延长了返巢的时间。赛鸽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下的体能消耗更加剧烈。这是造成返巢率低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只有极少数赛鸽能够承受这种考验,充分表现出超强的运动能力。检查发现,在遇到恶劣天气条件下返巢的部分赛鸽,原来饱满的肌肉不见了,原来粗硬的龙骨出现细软的现象。这说明赛鸽在竞翔返巢过程中的潜能激发充分动用了体内蛋白质的储备和骨钙的储备,如果它们不具备这种激发潜能储备的能力,那么在遇到恶劣环境条件时,可能导致竞翔的失败。有研究者根据赛鸽竞翔不同距离返巢时体重变化的比较指出:竞翔五百公里和七百公里空距当日返巢,分速在一千米左右,体重减少30-50克,竞翔一千公里空距三到五日归巢,体重减少100-150克,这充分说明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物质(如糖元、脂肪、蛋白质和骨骼中的钙元素等)在这种特殊的时间段被剧烈的消耗掉。同时也说明,如果赛鸽不具备这种激发潜能的能力,它们也就不可能表现出快速返巢的能力,正因为如此,赛鸽的体能恢复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这种特点。从体能消耗和物质储存的过程来看,最先动用的能量物质是糖元的分解,如肌肉中和肝脏内储存的糖元分解供能,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机体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时,体内储存的脂肪成为能量物质供给能量的主要来源。如果体内储存的脂肪还不能满足运动需要时,机体会动用储存的蛋白质使其分解供给运动时需要的能量。动物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这是鸟类的专用能量”的观点,事实证明,那些非常优秀的赛鸽在竞翔返巢运动中,能够充分激发出机体的专用能量。由于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和肌肉收缩运动的需要,骨骼中的钙元素从骨组织中溶解出来,供给运动时的需要。因此赛鸽体能消耗从它竞翔前后的体重差别上表现出来,从龙骨的粗细软硬表现出来。运动科学的实验研究证明,人或动物经过一次剧烈运动之后,被消耗的能量物质(如糖元、脂肪、蛋白质等)不能达到或超过原来水平的恢复,那么在下一次运动过程中就不可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运动能力。我们对赛鸽竞翔运动特点的研究和体能恢复的实验认识到,赛鸽放飞训练或竞翔返巢后的体能恢复,能量物质储备的超量恢复表现出以下特点:即糖元的恢复比脂肪快、脂肪的恢复比蛋白质快,而骨骼中钙元素的超量恢复最慢。这为我们研究赛鸽运动潜能激发与体能恢复和超量恢复的特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根据赛鸽运动爱好者长期实验证明,有相当一部分赛鸽竞翔短距离返巢后,体能消耗很大,在规定时间的中距离竞翔时仍然未能恢复到竞翔前的水平,因此有经验的爱好者将这些赛鸽留在棚舍内继续恢复,当竞翔远距离时,这些留在棚舍内的赛鸽体能恢复到超量恢复的水平,如肌肉的丰满程度和龙骨的粗硬程度等,均达到或超过原来水平的恢复,再将它们送交长距离的竞翔,结果获得了非常优异的竞翔成绩,这种做法体现了赛鸽体能恢复与竞翔运动潜能激发特点相适应的具体表现。但是,随着赛鸽竞翔运动的发展,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速赛鸽竞翔和放飞训练后的体能恢复和超量恢复,是一项适应赛鸽竞翔运动潜能激发特点的科研课题。特别是在体能恢复阶段,重视骨骼钙储备的超量恢复,为赛鸽提供丰富的钙营养。食物钙营养的消化与吸收的关键与钙在骨骼中的沉积密切相关,从营养学研究理论看,除了补充钙之外,同时还应补充相应的维生素D,促进钙营养在骨骼中的沉积,加速钙储备的超量恢复。由于骨钙恢复的速度较糖元、脂肪、蛋白质超量恢复的速度慢、时间长,需要爱好者在实践中更深入的探讨和实践。 综上所述,赛鸽放飞训练和竞翔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与“机能潜力”的激发程度相关,因此赛鸽的体能恢复的措施和方法应与“潜能激发”特点的需要相适应。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中认识和掌握这种特殊要求,才能确保赛绩的稳步提高,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本文提出的观点谨供参考。
超量恢复对提高赛鸽运动能力的影响
赛鸽在放飞训练或竞翔运动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肌肉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它们在返巢之后,经过食物的补充及合理的休息,体内能源物质的储备达到或超过原来水平的恢复之后,在下一次更远距离的训练或竞翔运动过程中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能力,这就是超量恢复的特点。影响赛鸽运动后超量恢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即受营养物质补充的影响,也受内脏器官功能的影响,更受超量恢复规律的制约。我们从超量恢复规律和能量供应特点以及内脏器官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实验性研究,充分认识到,掌握和运用超量恢复规律和影响超量恢复的因素,对于指导赛鸽运动的饲养管理、放飞训练、竞翔比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肌肉运动时能量供应特点 赛鸽的飞行运动是肌肉收缩运动的结果,了解肌肉收缩时能量供应特点是掌握超量恢复的基础。 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三磷酸腺苷(ATP)的分解,其来源是糖或脂肪的氧化分解。 肌肉活动时,肌肉中的三磷酸腺苷在酶的催化下,首先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无机磷酸,同时释放出能量(每分子ATP分解为ADP可释放12千卡的热能)。它是肌肉收缩时唯一的直接能源。但是肌肉中三磷酸腺苷的储备量很少,所以必须边分解边再合成才能使肌肉活动得以持久。事实上,三磷酸腺苷一旦被分解就立刻从其它产物再合成。因为当肌肉中存在有二磷酸腺苷时,肌肉中的另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磷酸肌酸(CP)立刻分解为磷酸和肌酸,放出的能量(每分子CP分解为磷酸和肌酸时,可释放出12千卡的热能),供给二磷酸腺苷再合成为三磷酸腺苷。但肌肉中磷酸和肌酸的含量也很有限,也必须不断地再合成。磷酸肌酸再合成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糖的氧化分解。根据当时机体氧供应的情况,糖的氧化分解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当氧气供应充足时,来自糖(或脂肪)的有氧氧化;第二种,当氧供应不足时,即来自糖的无氧酵解,结果形成乳酸。乳酸最后在氧供应充足时,一部分又继续氧化,放出能量使其余部分再合成为肝糖元。 有氧氧化系指糖(或脂肪)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不,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供二磷酸腺苷再合成为三磷酸腺苷。 赛鸽在竞翔返巢的飞行运动过程中,以何种方式供能取决于需氧量与吸氧量的相互关系。当吸氧量能满足需氧量时,机体即以有氧氧化供能,当吸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时,其不中部分依靠无氧酵解。竞翔赛鸽飞行运动时的需氧量取决于运动强度,强度越大需氧量越大,无氧酵解供能的比例越大。例如,赛鸽在放飞训练或竞翔时,遇到顶风飞行运动,它们双翅振动的速度和幅度明显高于顺风时的飞行,虽然空中距离不远,但运动时的需氧量大于吸氧量。氧的充分供应是实现有氧氧化的先决条件,它们的吸氧能力越大,有氧氧化供能的水平也越高。许多研究证明,长时间的肌肉活动,机体的最大吸氧量与竞翔水平密切相关。赛鸽耐力水平不仅取决吸氧量绝对值大小,还取决于机体在剧烈的肌肉活动时能否持久充分利用最大吸氧的能力。 赛鸽体内糖元的储备也与有氧工作能力有关。它们在返巢的飞行运动中,随着肌肉糖元被消耗,肝糖元即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并进入到肌肉供给肌肉利用。有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在剧烈的肌肉运动开始后10-15分钟,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便已增加,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肌肉从血液中吸取葡萄糖的量增加。如果肝糖元的贮备不足,血液中的糖便可能降低而出现低血糖。低血糖首先将引起神经系统的机能发生障碍,使工作能力下降。赛鸽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完全依靠体内储存的糖元进行肌肉活动是无法满足能量供应的需要,因此必须经过脂肪分解代谢来供给运动所需要的能量。 脂肪的分解供能是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先在脂肪酶的催化水解成为脂肪酸和甘油。其中甘油在肝脏中氧化生成磷酸甘油醛,然后进入糖代谢途径。在氧气供应充足时,可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提供大量能量。另外,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的,在脂肪酸氧化酶系的作用下,使脂肪酸逐步氧化断裂为二碳单位的乙酰辅酶A,再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提供大量能量。由此可见,通过脂肪的氧化,机体可以获得大量的ATP。以单位重量计,它比糖和蛋白质高约2.5倍,所以脂肪是储存能量最高的物质。体内的脂肪除一部分氧化供能外,大部分以甘油脂的形式储存起来。 二、赛鸽竞翔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特点 从我国赛鸽运动的竞翔距离来看,一般分为五百公里级、七百公里级,一千公里级和一千五百公里以上级的竞翔。赛鸽即使在最短的五百公里级的竞翔运动过程中,完全依靠体内储存的糖元(如肌肉糖元和肝糖元)是它们无法满足长时间肌肉活动的能量需要。因此 ,它们必须动用体内储存的脂肪供给运动所需要的能量。 赛鸽的竞翔返巢是一种本能活动,异地放飞后的赛鸽会拼尽全力返巢。我们从竞翔实验和有关竞翔返巢赛鸽的表现了解到,它们为了逃避陌生环境刺激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的肌肉活动,力竭身死返回故里。有一部分赛鸽虽然返巢,由于运动过程中大量的能源物质被消耗。产生过渡疲劳,导致体能恢复时间延长,直接影响到下一次竞翔。更有极少数赛鸽在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中,由于脂肪供能代谢产物的过多堆积,导致内脏器官功能的严重损伤,终因不治而死亡。由此可见,赛鸽在竞翔返巢活动中,它们返巢速度越快(在不考虑风向和风力的条件下)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就越多。 赛鸽在竞翔返巢活动中,利用脂肪供给能量是长时间肌肉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脂肪氧化供能并不是在放飞一开始就能够满足肌肉运动的需要。脂肪在体内氧化时先在脂肪酶的催化下,水解成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组织中储存脂肪的动员,是由许多激素(如肾上腺素等)调节的,激素先与靶细胞膜受体作用,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腺苷酸增加,激活蛋白激酶,后者再激活脂肪酶使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甘油和脂肪酸分别在肝脏和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一系列转化过程,为长时间的肌肉运动提供所需要的能量。有研究证明,完全依靠脂肪氧化供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据认为,动物或人在长时间肌肉活动中,开始阶段90%为糖元供能,10%以下为脂肪供能,以后逐渐转为由脂肪供能,接近活动终止前,95%-98%的能量是来自游离的脂肪酸。由此可见,机体储备肌糖元和肝糖元的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脂肪供能,体内糖元储存量多时,对于缓解由脂肪动员到转为供给能量所需时间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运动后的超量恢复对再次竞翔的影响 赛鸽运动时能量消耗的多少和恢复的快慢,同肌肉活动的剧烈程度(运动强度)有密切的关系,国内外通过不同种动物实验材料都证实这一点。同时说明了运动时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不仅能得到恢复,而且这种恢复能超过原来的水平。我国的华明和蔡世钰等通过小白鼠的实验,证明了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有明显的超量恢复,而没经训练的动物则没有此现象产生,他们最后指出:“超量恢复是运动训练所引起的一种广泛的代谢适应”。由此可知,当剧烈运动时,能量来源强烈分解过程一旦终止,再合成过程便占明显的优势。因此,在系统的运动训练中,被消耗的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出现超过原来水平的恢复,这就叫做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动物实验证明,长时间运动后,不同能量物质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以磷酸肌酸最快,糖元次之,蛋白质最慢。还有研究表明,磷酸肌酸的超量恢复在运动结束后几分钟出现;肌糖元大约在运动结束后15分钟出现超量恢复;蛋白质的超量恢复比肌糖元出现得更晚;而持续时间长的耐力性运动结束后,被消耗的脂肪要到第三天才出现超量恢复。赛鸽经过一次大运动量的竞翔之后,第1-3天机能水平明显下降,到第3-5天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第5-8天才出现超量恢复。另外,还有许多研究表明了超量恢复具有其特点,例如,运动量相同而强度不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强度越大,超量恢复越明显。但是,运动量过大,超过一定范围,超量恢复过程延长。研究人员从动物实验中还指出,运动量增大时,肌糖元的消耗和恢复亦不是成正比例增加,体内不同器官糖元的恢复速度以肌糖元最快,运动后肌糖元的恢复速度超过肝糖元。 超量恢复能使体内被消耗的能量物质的储存和动员能力超过原来水平,促进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但是,运动后出现的超量恢复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一次运动训练之后出现的超量恢复,随着时间的延长,体内能源物质的储备和机能水平又会下降到原来的水平或者低于原来的水平。经过赛鸽的放飞训练和竞翔的实验表明,在运动后出现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训练或竞翔的效果最好。因此如何在赛后的放飞训练或竞翔之前,掌握和运用超量恢复的规律和特点,有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去探索,尽可能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放飞训练或竞翔,才能使竞翔水平不断提高。 四、影响超量恢复的因素 运动后的超量恢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但是影响超量恢复的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了解和掌握影响超量恢复的原因,对于指导赛鸽运动的饲养、训练或竞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实验性研究表明,影响超量恢复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长时间耐力运动过程中,脂肪代谢对肝脏功能的影响。赛鸽在长时间的运动过程中(持续几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体内脂肪分解供能成为主要物质,而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部位,脂肪的分解和合成等都在肝脏中进行。在超量恢复过程中,肝中合成的脂类是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出肝外的,其中所含的磷脂是合成脂蛋白不可缺少的材料,当磷脂在肝中合成减少时,肝中脂肪不能顺利地运出肝外,引起脂肪在肝中的堆积,形成“脂肪肝”。进而使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造成肝硬化。从运动角度说明,“脂肪肝”会影响肝糖元和脂肪的超量恢复效果。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肝脏中脂肪来源太多。如长时间过量供给高脂肪饲料或者长时间耐力运动消耗体内大量脂肪。(2)肝功能不好,此时肝脏合成脂蛋白的能力降低。(3)合成磷脂的原料不足,特别是胆碱或合成胆碱的原料(如蛋氨酸)缺乏以及缺少必需脂肪酸。因此,赛鸽在进行一定距离的放飞训练或竞翔比赛之前,饲料中应减少真脂的含量,适当增加糖和抗脂肪肝的食物,如磷脂、蛋氨酸、胆碱、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这样可以减少脂肪肝的浸润程度,有利于运动后肝糖元和脂肪的超量恢复。
第二、超量恢复对营养物的需求因素直接影响恢复效果。任何超量恢复都是一个需要能量的过程,即使是同一器官的不同能量物质的恢复速度也不同。肌肉中的ATP(三磷酸腺苷)是直接供能的物质。因此,肌肉中ATP在几秒钟内可以得到恢复。ATP的快速恢复能够为其它能源物质的超量恢复提供所需要的能量。从赛鸽放飞训练或竞翔返巢后的恢复实验表明,及时给赛鸽提供机体急需的ATP,对于超量恢复的速度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组与对照组恢复的差异性十分明显。
第三、给返巢赛鸽提供葡萄糖对于体内糖元的超量恢复至关重要。因为肌肉糖元的超量恢复大约在运动结束后15分钟出现,如果不及时提供机体糖元合成的原料,机体必然会从其它能源物质的动用来合成糖元。例如利用脂肪分解的产物,经过糖异生途径转为化为葡萄糖来供给糖元的合成。由于体内被消耗的脂肪在出现超量恢复的过程中,所需时间远比糖元的恢复时间长,及时提供葡萄糖即能为糖元合成提供原料,还能促进体内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可使糖元合成酶保持活性,有利于肌糖元和肝糖元的合成。此外,供给的葡萄糖还可以使合成脂肪酸和脂肪的原料和辅助因素及有关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加强脂肪酸和脂肪的合成速度,为赛鸽竞翔返巢后能量物质的超量恢复打下良了的基础,为加快机体的超量恢复和竞翔更远的距离提供能量储备。
第四、根据赛鸽在竞翔活动过程中能源物质消耗特点,补充超量恢复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我们在研究竞翔赛鸽返巢后的超量恢复过程中,把糖元、脂肪和蛋白质摆在十分重要位置,经过肝糖元和脂肪含量测定,说明其含量出现明显的超量恢复。再从超量恢复前后的血红蛋数的比较,经过超量恢复之后,血红蛋白数也有明显提高。但是,将这些赛鸽再去竞翔更远距离时,并没有获得意想中的效果。后来进一步研究发现,骨骼中被消耗的钙元素未能得到超过原来水平的恢复,从而直接影响到赛鸽快速返巢的能力。实验证明,钙是肌肉收缩所必须的物质,钙离子在骨骼肌及心肌的收缩与舒张过程中进出细胞内外,造成细胞内外的钙离子梯度的改变,从而维持肌肉的正常收缩与舒张功能。钙还是正常的神经冲动传导所必须的物质。此外,钙离子为多种酶激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包括三磷酸腺苷酶、脂肪酶和某些蛋白分解酶。有研究者发现,钙离子可诱导磷脂双层膜结构的形成,此膜对不同物质透过细胞的速率有很大的影响。在兴奋时,轴实膜构型的变化就是钙离子作用所致。线粒体膜上唯一的磷脂与钙离子有高度亲和性,而且此膜与具有高钙离子浓度的细胞外膜相对应,随时为钙离子发挥作用准备条件。这些都充分说明钙的消耗和超量恢复直接影响赛鸽运动能力的提高,因此赛鸽在放飞训练或竞翔返巢后,应特别重视钙元素的补充。 赛鸽体内钙的超量恢复与钙的代谢过程有关,主要包括肠道的吸收、肾脏中钙的再吸收和骨骼中钙的沉积三个环节。 影响肠道钙吸收的因素主要有摄入钙量的多少,饲料中磷钙的比值,摄入钙的解离状态及甲状旁腺素、维生素D、降钙素等。血液中的钙,在循环到肾脏时必然有一部分从肾小球滤出,然后在钙调节激素的影响下,根据机体钙平衡的需要,绝大部分再经肾小管重吸收而回到循环中去。 骨骼中钙盐的沉积是机体内钙的超量恢复的主要环节。当血钙较高,血流中钙磷元素含量(毫克/分升)的乘积大于40时,体液中的钙和磷便在骨的有机质中先形成胶体的磷酸盐,再沉积为骨盐。有研究资料表明,经常性地运动之后,经过钙的补充及合理的营养搭配,能显著增加骨密度和骨钙沉积的含量。我们对数只五百公里竞翔返巢鸽的实验证明,赛鸽经过长时间的肌肉活动,骨骼中大量的钙溶出进入血液循环,以供给神经冲动传导和肌肉收缩的需要,因此骨骼变细变软(指龙骨)。经过钙补充和合理的营养搭配,一段时间之后,实验组骨钙沉积比较明显,龙骨变粗变硬;而对照组没有钙的补充,完全依靠饲料中本身的钙量,结果在相同时间内,龙骨仍然软细,触感龙骨的硬度远不及实验组。我们经过一百公里范围再次放飞实验,实验组的返巢速度和归巢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骨钙沉积的超量恢复直接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
罗斌的“脑袋与骨架论”探讨(江门翔鸽研究所 尹涤生)
——与罗斌先生一席谈有感而发 □ 江门市翔鸽禽类运动保健品研究所 尹涤生 2004年大年初二,广州市体育局罗斌先生应江门市康华赛鸽公棚负责人的邀请,来江门市考察康华赛鸽公棚的准备情况。罗斌先生到达江门市后,本人与罗斌先生共同探讨了赛鸽“脑袋与骨架论”的有关观点。经过近十小时的共同探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罗斌先生不但具有赛鸽竞翔运动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具备非常扎实的运动科学理论基础。本文将这次共同探讨的结果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供赛鸽运动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一、脑袋与骨架论的定义 “赛鸽脑袋与骨架论”是罗斌先生在“岭南雄狮赛鸽网”公开发表的一篇讲座性文章,罗先生在该文中具体提出了“脑袋聪不聪明”和“骨架好不好”的观点。我们在共同探讨这两个名词的内涵过程中,根据赛鸽运动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特点,就赛鸽脑袋与骨架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首先是对赛鸽脑袋聪不聪明的定义,从赛鸽竞翔运动特点来看,任何竞翔运动都是将赛鸽运送到几百公里或者是上千公里以外放出,然后赛鸽必须凭借自身的定向导航能力确定正确的归巢方向和路线。赛鸽在竞翔返巢过程中,由于竞翔距离远近不同,归巢途中可能遇到复杂的地形和不同的天气条件,因此赛鸽在返巢过程中必须经常校正正确的归巢航向和路线。因此认定,赛鸽脑袋聪明与否,与它们竞翔过程中的定向导航能力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赛鸽在竞翔过程中,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条件直接影响赛鸽的归巢速度和归巢率,而那些十分优秀的竞翔赛鸽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游刃有余,遇到高温或者暴雨、顶风的天气条件时,能够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水平。而那些意志水平不高的赛鸽在遇到恶劣的天气条件时,可能中途停歇,寻找躲避的栖息环境,继而直接影响返巢的速度。由此认定,赛鸽在竞翔过程中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定向导航能力,还必须具备勇敢顽强的意志水平。 赛鸽由竞翔地放出后,由于受赛鸽群势的影响,在陌生的环境条件下赛鸽会紧紧地拥挤在一起。而那些十分优秀的赛鸽能够迅速地从集群飞翔的鸽群中脱离出来。我们经过在竞翔地放飞的观察了解到,赛鸽群在那些准确定向的个体带领下,迅速朝着返巢的方向飞去。这说明,优秀的竞翔赛鸽具备与竞翔运动特点相适应的性格特征。赛鸽的性格是表现在竞翔返巢活动中的归巢性及竞翔距离远近、返巢速度快慢、适应不同天气条件和地形条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赛鸽在竞翔返巢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主动探究环境变化的性格特征。罗斌先生在“赛鸽脑袋与骨架论”一文中提出,“有的鸽子在笼子里就定好了向,一出笼飞得很低就奔老巢去了”。这就是赛鸽主动探究环境变化的具体表现。二是不依赖群体的性格特征。从赛鸽竞翔返巢的报到情况来看,有的冠军鸽比第二名早几分钟也说明赛鸽独自归巢的真实性。甚至有的鸽主在报了第一名时,能再次见到第二名、第三名回归的现象,这都足以证明赛鸽脱离群体回归的性格特征。三是激发情绪的性格特征,赛鸽性格的情绪特征是在竞翔返巢活动中表现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的特征。赛鸽运动科学的研究证明,赛鸽竞翔运动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与赛鸽激发运动潜能的水平密切相关,没有激情的赛鸽也不可能在竞翔运动过程中表现出快速返巢的运动能力,没有激情的作用,赛鸽也不可能激发出运动潜能。四是感情性功能的性格特征。赛鸽在竞翔过程中的返巢行为说明它们对巢或巢地的感情因素有关,赛鸽是一种对鸽舍、配偶、雏鸽、饲主等有感情的动物,并且这种感情功能促进牢固记忆的发展,最近的研究证明,赛鸽的感情功能是激发赛鸽返巢的“动机力量”。也是促进赛鸽在竞翔返巢过程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发展的动力,使赛鸽的行为动机始终指向快速归巢的目标上。由此不难看出,赛鸽脑袋的聪明与否的定义包括了定向导航的能力,勇敢顽强的意志水平和与竞翔运动(包括竞翔不同距离、适应不同地形和天气条件等)相适应的性格特征。这为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全面综合地阐述脑袋的聪明与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其次是对“骨架论”的定义。我们曾从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诸方面结合探讨骨骼组织,并且达成共识,首先从骨架结构的生物力学的研究角度来看,骨是躯体的支架,鸽的骨骼洗净干燥之后仅为体重的1/25,为全部羽毛重量的1/2。骨骼刚洗净尚未干燥之时,其重量约为体重的1/16,与此相比,鸡的骨骼重约为体重的1/10,鹅的约为1/7。赛鸽的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其中胸骨是一块宽阔的骨板,胸骨腹面突起一块大而高的龙骨,胸大肌起始于龙骨的全长以及锁骨,其收缩使翅膀下压而推动鸽子前飞。翼骨包括肱骨、尺骨和桡骨,2块腕骨,掌骨和若干块指骨。胸大肌的一根腱穿过肌肉到达肩部和肱骨相连。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如果赛鸽的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不良,导致骨质变软,那么赛鸽在飞行活动中的肌肉牵拉骨骼运动时,必将损失相当一部分力。因此,从事赛鸽竞翔运动的高手们,凭借几十年如一日的经验总结发现,骨骼系统较发达的赛鸽,肌肉系统的水平也不低,并且赛鸽在起飞、降落或者在飞行运动中的双翅运动时,能清楚地听见双翅振动时发出的呼呼声。赛鸽具备了强壮的骨骼能减少飞行运动过程中力的损失,能有效提高飞行速度。这就是“骨架论”的运动生物力学的依据。除此之外,赛鸽在竞翔返巢运动过程中,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和肌肉收缩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无机盐”。无机盐是一切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份,具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第一是构成赛鸽骨骼组织。赛鸽骨组织主要含无机盐,其中阳离子主要为钙,其次为镁、钠等;阴离子主要为磷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等。第二是维持组织与体液间的正常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无机盐如K+、Na+、Cl-、HPO2-4等的适当含量对维持组织与体液间的渗透压平衡有调节作用。有些无机盐如:碳酸氢钠、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等本身就是缓冲剂,因而有调节和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作用。赛鸽在竞翔活动中肌肉收缩运动时的能量代谢强度很容易导致代谢产物“乳酸”的堆积,继而产生运动性疲劳症状。赛鸽本身的缓冲剂水平较高时,能有效缓解“乳酸”的堆积,从而延缓疲劳的发生。第三是维持神经和肌肉正常的应激性。赛鸽在竞翔活动中,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传导需要钙离子,而肌肉保持长时间的收缩运动也需要钙离子。第四是维持或影响酶的活性。如磷酸化酶和各种磷酸激酶需要镁离子,碳酸酐酶需要锌,细胞色素氧化酶需要铁和铜离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赛鸽在竞翔运动过程中,为了保持长时间定向导航和肌肉收缩运动对能量物质的需要,肾上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量明显增加,以促进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成能量物质供给长时间运动的需要。而机体在合成肾上腺激素的过程中,需要镁离子参与合成。第五是构成体内有特殊功能的化合物。有研究证明,“鸽子靠耳中的磁传感器导航”。日本广岛大学前校长、名誉教授原田康夫先生在这篇论文中指出,赛鸽内耳的“壶囊器官”中的“耳石”结构是由碳酸钙构成,“耳石”中有铁的成分,耳石还有其它微量元素。由此可见,骨架论的含义包括骨骼系统正常生长发育水平,和骨骼中无机盐的储备量有关。其中赛鸽的定向导航能力与碳酸钙和铁成份构成的“耳石”有关,由此判断赛鸽骨骼的生长发育水平和骨骼中无机盐的储备量,也能够反映出赛鸽“壶囊器官”的水平。赛鸽在竞翔返巢运动中,除了消耗大量储存的糖元、脂肪、蛋白质外,骨骼中储备的钙等无机盐类也被消耗。由于赛鸽竞翔运动表现出由近到远、反复多次竞翔的特点,被消耗的能量物质和骨骼中的无机盐类相比较,磷酸肌酸恢复最快,糖元(包括肌糖元和肝糖元)次之,在人或动物体能超量恢复的实验中证明,被消耗的脂肪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比蛋白质的恢复快,而蛋白质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又比骨骼钙等无机盐的快。由此看出,赛鸽经过一次长时间剧烈运动之后,被消耗的骨钙等无机盐的超量恢复时间最慢。这为我们探讨罗斌先生提出的“骨架论”注入了新的内容。 二、聪明脑袋如何来 在前面论述脑袋的定义过程中,首先确定了赛鸽竞翔定向导航能力,其二是必须具备勇敢顽强的意志水平,其三是与竞翔运动相适应的性格特征。 赛鸽遗传学的研究证明,具有优秀竞翔性能的赛鸽往往能够成为优秀的种鸽。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被绝大多数赛鸽运动爱好者所接受。目前,随着我国赛鸽竞翔运动不断发展、引进国内外优秀种鸽已经成为推动当地赛鸽运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许许多多的爱好者对于引进种鸽的认识模糊,特别是在引进一些种鸽到当地之后,繁育出来的子代鸽并没获得与期望值相适应的竞翔成绩,由此责怪提供种鸽的人未能出售真品。我们经过研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主要原因。其一,根据赛鸽运动科学的研究表明,赛鸽在竞翔返巢过程中建立的定向条件反射活动,是暂时的神经联系。如果经多代定向培育和结合神经活动类型的选配,若干代之后的赛鸽能够从父母代获得“定向遗传特性”。由于地球磁场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特点,赛鸽在获得定向遗传特性的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特点。因此,赛鸽运动爱好者在引种的过程中,应认真分析被引进种鸽父母代及其本身的竞翔路线的方向性特点。其二是神经活动类型的选配。有研究证明,赛鸽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是不同性格特征的生理基础。如有研究发现,有的赛鸽在竞翔五百公里返巢过程中,分速普遍超过一千五百米以上,但就是没有说明是在何种地形条件和天气条件下回归的。如果是在逆风条件下回归的,说明赛鸽具备非常顽强的意志水平,如果是在几级风力的顺风条件下归巢的,那么性格品质就另当别论了。由此说明,种鸽的选种与选配是一门很高的学问,有待人们在实践当中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其三是种鸽本身的机能状况。我们经过近二十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检验,进一步认识到种鸽的机能状态对胚胎发育和生长发育的影响。赛鸽属于卵生动物,鸽蛋在雌鸽体内胚胎发育的质量与种鸽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种鸽的机能状态受体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因此在种鸽交配产蛋之前,应提供含蛋白质丰富的饲料,同时还应补充象钙、锰和锌以及铁等微量元素的饲料。即能有效提高种鸽的机能状态,也能提高种蛋的质量。鸽蛋是在母体内形成的,其中的营养成份的含量直接关系到雏鸽的胚胎发育。有研究表明,雏鸽出壳后,脊髓已经基本发育从而确保了呼吸和正常的生理活动。事实上蛋在孵化过程中,雏鸽出壳时的器官和系统都已经形成,其中也包括与定向导航功能有关的“壶囊”结构。蛋在形成过程中的营养成份,也关系到壶囊器官中“耳石”结构的发育。由此说明,种鸽的机能状态与它们获得的营养成份有关,也直接影响鸽蛋胚胎发育的水平。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鸽蛋胚胎发育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幼鸽的生长发育。换言之,如果种鸽的胚胎发育水平不高,直接制约了幼鸽的生长发育,即使采取后天营养的补充也无法达到与竞翔运动相适应的水平。因此可以说种鸽在产下鸽蛋的同时就能决定赛鸽的竞翔价值。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种鸽的机能状态越好时,种雄鸽整天在追赶雌鸽,甚至追赶到雌鸽无法正常的获取所需要的饲料营养,这就是鸽友通常所说的追蛋。种雄鸽在开家放飞过程中的追蛋行为,对雌鸽的胚胎发育有致命的影响,不论是地上走或者飞翔过程中,雄鸽都是紧紧地追逐雌鸽,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此外,雄鸽在追逐的过程中,雌鸽由于缺乏正常的饲料来源,因而直接影响到鸽蛋在母体内的胚胎发育。再从国内外养鸡业的发展来研究,为了提高鸡蛋的产量,鸡场养殖户采取限制鸡大范围活动的小笼圈养法,尽可能减少运动对体能消耗的营养争夺,以提高鸡蛋的质量和产量。正因为如此,罗斌先生采取了关养下蛋的方法 。就是作为种鸽在交配产蛋期间采取关棚不放出外飞活动,或者是由外面引进的种鸽采取关棚不放的方式,促进种鸽的胚胎发育。同时给予营养价值高、搭配合理的饲料,以提高种雄鸽精子的活力和种雌鸽的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日本广岛大学名誉教授在《鸽子靠耳中的磁传感器导航》一文中说:“站在考虑使鸽子确实归巢的立场,综合上述内容我考虑到甚至连鸽子喂食也十分重要。含铁、锰和锌等微量元素的饲料有待开发。连续投喂含铁、锰等磁性微量元素的饲料,随着体内摄取增加,会增加耳石中的铁成份。人贫血时医生给补铁剂。铁作为运动员必需营养,是否鸽友会在鸽饲料中加铁呢?充分摄取铁可作翔归巢率高的鸽子”。因此种鸽在关养过程中,还必须饲喂含铁、锰和锌等微量元素的饲料,即能提高种鸽的机能水平,又能促进种鸽的胚胎发育,还能促进幼鸽的生长发育。 赛鸽的聪明脑袋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的意志水平与竞翔运动相适应的性格特征,即受先天遗传的影响,又受后天环境的制约。首先是幼鸽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因为雏鸽出壳后的生长发育阶段,是大脑和神经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的生长发育和机能完善的过程。上述器官和系统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完善,是赛鸽性格特征形成和发育的生理基础。因此应特别注重大脑和神经系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补充。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也直接与赛鸽的运动能力有关,因此在幼鸽生长发育阶段应补充丰富的钙营养。运动营养科学的研究证明,有机体钙营养的消化吸收与钙在骨骼中的沉积有关,为了促进钙营养的消化吸收和骨钙的沉积,应给予幼鸽补充维生素D,这对于幼鸽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内耳的壶囊器官中的耳石结构是由碳酸钙构成,补充丰富的钙营养以及含铁、锰和锌等微量元素,能有效促进赛鸽定向导航器官的功能完善。 其次是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完善,能有效促进赛鸽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赛鸽在环舍家飞训练中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定向导航能力的增强,赛鸽能够表现出持续运动时间长,飞行活动范围大的特点。赛鸽在环舍家飞训练的基础上,能有效提高放飞训练的效果,特别是赛鸽“耳石”结构的功能提高,放飞训练中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定向导航能力的增强,赛鸽能够表现出持续运动时间长,飞行活动范围大的特点。放飞训练的赛鸽能够快速形成“定向条件反射”活动、判定正确的归巢方向和回归路线,并且在飞行运动中激发运动潜能,表现出快速归巢的能力。赛鸽经过家飞训练和反复多次的放飞训练之后,能有效促进赛鸽的性格特征朝着竞翔运动的需要发展。这就是赛鸽脑袋聪明的具体表现。 三、粗壮发达的骨架如何来 我们在探讨赛鸽骨架论的过程中,了解到罗斌先生非常重视对幼鸽骨骼系统生长发育的营养学研究。幼鸽期是骨骼生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出壳四十天左右,骨骼的生长可达到成年鸽的水平,因此幼鸽期是骨细胞增殖最快的时期。幼鸽骨骼最主要的特性是骨的化学成份与成年鸽不同,骨组织中含有机物较多,含无机物较少,虽然骨组织的生长可达到成年鸽的水平,但骨密度的发育水平远不及成年鸽。因此,幼鸽骨骼正常生长和骨密度的增加,是幼鸽生长发育正常的重要标志。 幼鸽期骨骼的生长和骨密度的增加,直接关系到赛鸽竞翔运动潜力激发的水平。赛鸽在竞翔返巢运动中,定向导航的思维活动,肌肉快速收缩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钙元素,而钙的来源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主要依靠骨组织中钙储备的溶出,以适应竞翔运动潜能激发的能量物质的需要。此外,促进幼鸽期骨骼的生长发育和骨密度的增加,能提高骨的抗变形能力,继而有效提高赛鸽飞行的速度。正因为如此,罗斌先生从幼鸽的生长发育特点入手,除正常的饲料营养之外,额外补充幼鸽骨骼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钙营养,如葡萄糖酸钙等。为了促进钙营养的消化吸收,促进钙在骨骼中的沉积效果,提高骨组织的密度,同时补充“鱼肝油”胶丸,因为鱼肝油胶丸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类营养,能促进钙的消化吸收和骨骼中钙的沉积效果。 赛鸽在异地放飞训练或竞翔运动过程中,体内储备的钙被大量消耗,这说明机体储存的钙元素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我们根据运动科学理论的“超量恢复”原理认为,正是赛鸽在训练或竞翔运动过程中骨钙的消耗,为我们促进骨钙储备的“超量恢复”创造了条件。因此,在赛鸽的家飞训练,放飞训练或者竞翔运动之后,除了给予赛鸽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类饲料之外,还应特别注重钙营养的补充,以促进骨组织钙营养的超量恢复。运动科学的研究证明,在上述列举的营养物质的“超量恢复”过程中,被消耗的骨钙恢复的时间最长,这是每一位赛鸽运动爱好者必须掌握的知识。 关于罗斌先生“骨架论”的另一个话题是父母鸽“育雏”过程中对骨组织的影响。这个话题显得很不介意,但却十分重要。赛鸽育雏是它们对棚舍感情性功能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赛鸽在竞翔运动中激发运动机能潜力的情绪因素。但是,对于竞翔的赛鸽来说,育雏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体能消耗甚至超过一次大运动量的竞翔。有些赛鸽哺喂一对幼鸽之后,全身的肌肉少了许多,触摸龙骨时发现变得细小弯曲了。这就是体能消耗的必然结果。正是这个话题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赛鸽在哺喂幼鸽的过程中,如何恢复体能的问题,这个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二是采取“寡居”饲养方式,减少赛鸽交配、育雏对体能的剧烈消耗,又不影响赛鸽对棚舍、配偶、主人的感情性功能的培养和发展。因此,罗斌先生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总结经验,深入探索,近几年对参赛鸽采取了“寡居”的饲养和训练方式,减少赛鸽交配、育雏对骨组织钙营养的损失,从而在实际竞翔活动中收到比较好的效果。由此说明,骨架论是建立在运动科学的基础之上,健壮的骨骼系统是促进赛鸽竞翔运动能不断提高的物质基础。 四、聪明脑袋与健壮骨骼的评价 关于如何来评价赛鸽的聪明脑袋和健壮的骨骼,对我来说的确不是内行。但是,经过与罗斌先生在猴年初二一席谈之后,我想把心理学原理与中国的中医基本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解释方法,权当提出来供爱好者参考。 1、聪明脑袋的评价 赛鸽的聪明脑袋可以从它们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特别是赛鸽表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应当是有活力、有生气。如赛鸽在环舍家飞训练中、表现出持续运动时间长、活动范围大的特点、甚至表现出集群飞得无影无踪、过了很长时间才气喘呼呼地回来了。 赛鸽注意力集中的品质是评价聪明脑袋的关键。赛鸽在竞翔返巢活动中,定向导航的思维活动,保持长时间飞行运动,对棚舍配偶的感情性功能等,都需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使赛鸽的行为动机、思维活动始终指向归巢。赛鸽在环舍家飞活动中能够保持长时间、大范围的飞翔活动、必须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赛鸽具有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品质还在棚舍内的休息表现出来,在没有特殊干扰的条件下,注意力水平比较高的赛鸽能在它占有的栖架或巢格内保持长时间的安静状态,而注意力品质比较差的赛鸽就很难保持安静的状态,甚至可能在棚舍内到处活动。 赛鸽聪明脑袋表现出非常独立的性格特征。赛鸽虽然喜欢群体生活的环境,但也会表现出独立的性格特征。因为赛鸽在棚舍的群居生活中彼此熟悉,而对不熟悉的群体或个别不熟悉的鸽子能很快辨出来。正是因为赛鸽具备独立的性格特征,所以它能从成百上千只的放飞群体内主动脱离出来,朝着返家的方向飞去。如果赛鸽害怕离开群体,那么在近距离的单只放飞训练过程中就会被淘汰。赛鸽独立的性格特征还表现在环舍家飞训练中,经常带着鸽群远飞的那几只鸽子充分显示出独立的性格特征。而它们回到棚舍之后,又绝少与其它鸽子长时间待在一起,甚至有些行为活动完全是独来独往。 赛鸽的聪明脑袋有赖于健康的体魄,中医学理论认为心藏神,“神”在中国中医学里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有病时,则可表现“神不安”,即大脑皮层功能的紊乱。中国中医学理论中的“心”并不完全等于现代医学中的心脏,还在生理上代表了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一些器官的功能。中国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功能正常舌质淡红。心血不足(相当于贫血和神经官能症等),可见舌质较淡、眼睛无光泽;心火过盛(相当于赛鸽处于神经兴奋状态),表现为舌质红绛和烦躁不安症状;心气衰竭(相当于心脏功能不全),可见舌质变紫、气促。这些可以直接影响赛鸽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中国的中医理论运用到赛鸽脑袋的聪明与否还有独特的见解。通常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可以通过眼睛判断赛鸽的优劣,由此在所有赛鸽杂志当中,都把鸽眼的大幅照片刊出来,供赛鸽运动爱好者学习和欣赏。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血正常时,可使韧带、肌肉、肌腱和滑囊得到充足的营养,四肢关节活动自如。肝血足时,眼睛玻璃体光滑明亮,赛鸽眼睛色素明显加深。此外,赛鸽的脚指甲和啄甲骨坚韧而有光泽。中医理论还认为,肝主谋虑,它与精神活动和情绪有关,精神和情绪变化对肝有影响。因此肝病亦常影响到赛鸽精神和情绪的异常,赛鸽在竞翔活动中,由于长时间的耐力运动,体内脂肪代谢会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果脂肪代谢产物不能正常地排泄出来,极有可能堆积在肝脏而形成“脂肪肝”,继而导致肝脏的病变。由此说明,维护赛鸽正常的肝脏功能是提高赛鸽聪明脑袋的生理条件。 2、健壮骨骼的评价 人们在评价赛鸽健壮骨骼的过程中,通常是靠手对龙骨和耻骨的触摸进行评价。我们运用中国中医的基本理论来评价赛鸽健壮的骨骼,似乎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中医基本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肾对骨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肾气足,则骨骼坚固,且能促进骨折的愈合。肾气的充足与否又可反映在“听力”和“毛发的润泽情况上”。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我们认为赛鸽健壮的骨骼评价除了我们采取用手触摸之外,应该从赛鸽的“听觉功能”和“全身羽毛的润泽综合评价。实验研究表明,采用中医药补肾的配方能有效促进赛鸽骨骼的生长发育和骨骼物质的超量恢复,同时赛鸽的听觉功能十分敏锐,赛鸽只是听见上楼梯的轻微脚步声,而没有见到人时就已经集群飞上了天空。此外,健壮的骨骼还表现在赛鸽全身羽毛的润泽上。那些骨骼健壮的赛鸽颈部羽毛闪现出浓厚的孔雀蓝光泽,羽翅上的羽毛色泽清晰、光滑油亮,并且紧紧地贴在身体上,绝不会见到羽毛蓬松的现象。 综上所述,本文只是根据罗斌先生提出的“脑袋与骨架论”从理论上阐述,在此感谢罗斌先生提供有关资料,也请赛鸽运动爱好者共同探讨。
幼鸽生长发育
赛鸽培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幼鸽生长发育阶段。幼鸽从出壳到飞翔训练,是其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能否正常地生长发育,直接影响竞翔运动能力的发展。随着赛鸽竞翔运动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幼鸽的培育,其中选择和使用促进幼鸽生长发育的保健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幼鸽生长发育特点和赛鸽竞翔运动要求,探讨幼鸽营养保健品的功能,旨在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保健品功能的认识。 一、幼鸽生长发育特点 生长是指细胞的增多和增大,主要表现为各器官大小,长短及重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完善和成熟。作为竞翔赛鸽,它们在幼鸽期的生长发育包含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因此生长是量的增加,发育是质的变化。 幼鸽的生长发育必须与竞翔运动特点相适应。因为赛鸽运动表现在准确定向和持续飞行运动两方面的特点,途中寻找食物和水源的能力,逃避天敌和人为捕捉的能力,因此脑和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显得非常重要。幼鸽出壳后,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是同时进行的,出壳后的幼鸽骨髓已基本发育成熟,这就确保了呼吸、消化、血液循环和排泄等器官的正常活动。在发育过程中,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最早,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是促进赛鸽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发育的关键。淋巴系统发育也较早,它是促进幼鸽免疫功能提高的关键。幼鸽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不仅表现为身长体重的增加,以及发育时间和速度不同,还表现为器官逐渐分化,功能逐渐成熟。如脑在逐渐增大和增重的过程中,皮层的记忆、思维等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幼鸽在棚舍内能够辨认出自己出生的巢位和出棚后能辩认巢棚,这就是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获得“印刻”的结果。在脑和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某一器官的发育可以促进另一器官的发育。如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能促进骨骼和肌肉等运动系统的生长发育。 二、影响幼鸽生长发育的因素
幼鸽的生长发育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共同影响。遗传是决定生物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幼鸽生长发育的内在因素。如父母鸽的体长、体型、羽色、眼砂色素、神经活动类型等。均可影响幼鸽的生长发育。由于赛鸽的神经活动类型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会表现出脑和神经活动特性的差异,因此遗传因素决定幼鸽生长发育的可能性。但是后天环境刺激及营养决定幼鸽可能生长发育的现实性,如幼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不良刺激,由感觉器官的神经通路传达到内分泌腺(如甲状腺、垂体腺、肾上腺等)所分泌的激素直接影响幼鸽的生长发育。 营养对幼鸽的生长发育最为重要。幼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是细胞的增多和增大最快的时期,如果错过这一关键时期,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将不再增加。如脑细胞和神经细胞,骨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的生长发育均受到影响。营养不良可导致脑脱氧核糖核酸(DNA)这种供染色体复制以使细胞增殖的必需成分的含量非常缺乏,从而影响脑细胞的增殖。
幼鸽期是骨骼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幼鸽骨骼最主要的特性是骨的化学成分与成年鸽不同,骨中含有机物较多,含无机物较少,因此骨易变形。骨骼的生长速度很快,出壳四十天左右,骨骼的生长发育可达到成年鸽的水平。幼鸽骨骼的生长发育受钙、磷等营养素的制约。饲料中钙与磷的比例,维生素D的供给,体内降钙素的分泌等,直接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钙的沉积。影响骨钙吸收还与其它营养素有关,其中许多微量元素能够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 幼鸽的免疫功能是抵抗疫病和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之一。幼鸽出壳后的一段时间,由母体带来的免疫功能逐渐丧失,而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建立,因而很容易遭受病菌的侵蚀。受疾病的影响,幼鸽的生长发育也会受阻。某些疾病对脑和神经系统的影响很大,由于幼鸽脑和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从而使幼鸽丧失竞翔运动能力。 三、幼鸽营养保健品应具有的主要功能 幼鸽正常的生长发育关系到能否成为优秀赛鸽的关键,因为赛鸽在竞翔过程中依靠大脑的活动来确定正确的返巢方向,持续飞行运动,寻找食物和水源,躲避天敌和人为的捕捉。随着近年来赛鸽运动的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幼鸽营养保健品的重要作用,我们经过十几年的实验性研究认为,幼鸽营养保健品是在饲料营养基础上的一种补充,并且应该具有如下几点主要功能,才能确保幼鸽正常的生长发育适合竞翔运动特点的需要。 (一)提高细胞活力,促进合成代谢的功能。幼鸽出壳后是组织和器官细胞增加和细胞增殖最快的时期。如脑细胞和神经细胞、骨细胞和内脏器官等。有研究表明,幼鸽出壳后的前48小时,体重可增加一倍。还有研究表明,幼鸽在迅速生长发育阶段,细胞增加和细胞体增殖与细胞的活力有关,因此提高幼鸽细胞活力能促进生长发育。近年来人们对核酸的研究证明,核酸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都有密切的关系。天然的核酸分为两大类,即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DNA主要分布于细胞中,RNA可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RNA是蛋白质合成不可缺少的物质,凡是生长或分化旺盛的组织细胞,其蛋白质合成都很旺盛。随着核酸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已经知道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单核苷酸,目前核苷类生化制品作为营养保健品得到广泛运用。如脉苷三磷酸在改善各种器官的功能状态,提高细胞的活动能力,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等方面,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实验证明,幼鸽期给予脉苷三磷酸纳的营养补充,对幼鸽脑和神经系统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以条件反射刺激测试结果表明,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对巢位及棚舍的“印刻”,以及运动能力试验,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二)促进幼鸽免疫功能的提高,是营养保健品的重要功能之一。幼鸽出壳后,由遗传获得的免疫功能在一段时间之后会大大降低,而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完善,因而很容易遭受各种病菌的侵袭。受某些疫病影响,可使正常的能量代谢遭到破坏,尤其是体温过高时,营养物质消耗增加。有些疾病还可能影响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功能,直接影响幼鸽的生长发育,甚至受某种病毒影响会危急到幼鸽的生命。作者曾在广东沿海某赛鸽公棚了解到,由于广东气候条件特殊,春初和秋末是坟子大量滋生的时期、幼鸽受蚊子叮咬后,很容易感染鸽痘病毒,以皮肤发生典型的痘痂或在喙部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伪膜为特征。对这部分感染鸽足环统计数据表明,受感染的鸽子都会集中在某些饲主,而其中一位参赛六十多羽的饲主只有一只鸽子受感染。这充分说明了幼鸽免疫功能在抵抗鸽痘病毒的重要作用。现代医学对疫病的斗争,强调了用药物等治疗手段,而忽视了如何维持健康的、功能正常的免疫系统。免疫功能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形式。在细胞免疫中,白细胞可称为T淋巴细胞,它能鉴别与破坏病毒、细菌与霉菌。体液免疫能产生抗体,这不是细胞,而是特殊蛋白质,它的化学结构与特殊的抗原表面结构相结合。抗体是由另一种白细胞所产生的,称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产生并成熟,当B淋巴细胞遇到抗原时,便会让B淋巴细胞所产生的抗体去识别。另外一种免疫系统是淋巴系统。最近认为肠系统和附近的淋巴管和淋巴结也是免疫系统,而且是最大的免疫系统。运动科学研究证明,耐力素质水平较高的有机体,体内淋巴细胞的数量较多。这说明了淋巴系统的功能对赛鸽耐力素质的影响。还有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生长发育与免疫系统健康的功能密切相关。 如何促进幼鸽免疫功能的提高呢?近年来的研究证明,植物中的有效成分能促进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如某些植物中含有的必需脂肪酸是免疫系统健康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现代植物类药理学研究证明,许多植物类的有效成分能促进有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如刺五加的有效成份在细胞免设功能影响实验证明,每日给予刺五加根提取物一次,连续十五日,可明显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对体液免疫功能影响实验说明,以肺炎双球菌做抗原免疫家兔,结果表明,刺五加具有提高特 异性抗体生成的作用。刺五加不但能增强正常动物的免疫功能,而且对免疫功能受抑制动物也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此外,山楂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植物果实,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功能。有实验表明,给兔皮下注射100%山楂注射液0.2ml/kg/日,连续注射9日,在注射后第2、5日皮下注射抗原(20% SRBC),第十日测定血清溶菌酶含量,血清血凝抗体滴度,心血T淋巴细胞E玫瑰花环形成率及心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有显著提高,表明山楂具有显著增强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为能有效促进幼鸽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我们曾选择多种植物相互配伍,制成胶丸,每丸含植物成份0.5克,给幼鸽喂服,每日一丸,从幼鸽出壳后第八日开始,连喂三十日。实验结果表明,喂服后的幼鸽在抵抗蚊子叮咬感染鸽痘病毒的实验中,没有一只幼鸽出现鸽痘病症状。而对照组鸽痘病毒症状出现率达到63%。从而说明,植物有效成分对于增强幼鸽免疫功能的效果十分显著。
刺五加
山楂 (三)促进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幼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每日必须食入大量的营养物质,才能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幼鸽食物中的糖类、蛋白质类、脂肪类、维生素类及矿物质类等,必须经过消化和吸收才能被机体利用。有研究表明,消化不良一般是一些消化系统疾病所表现的症状;吸收不良是机体不能正常吸收营养素。不能吸收营养素的原因有:缺乏适量的消化酶,缺乏胆液等。因此幼鸽营养保健品应具有帮助消化和吸收的酶或辅酶,如淀粉酶、溶蛋白酶、脂肪酶等,以促进幼鸽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酶 (四)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的功能。幼鸽期是骨骼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其中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幼鸽骨骼正常的生长和骨密度的增加,与它们的运动能力密切相关。钙是神经冲动传导和肌肉收缩运动必不可少的物质,赛鸽在竞翔运动过程中,钙的来源主要依靠骨钙的溶出。幼鸽骨骼正常生长和骨密度增加,促进了骨钙的储存,为飞行运动和竞翔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食物中的钙吸收受诸多因素影响。有研究证明,骨骼中钙的储存包括肠道钙的吸收,肾脏中钙的再吸收和骨骼中钙的沉积三个环节。影响肠道钙吸收的因素主要有摄入钙量的多少、饲料中钙磷比值、摄入钙的解离状态及甲状旁脉素、维生素D的供给量、降钙素等因素有关。现实供给幼鸽的谷物豆类饲料中,钙的含量较低,钙与磷的比值不利于幼鸽对钙的吸收。因此,促进幼鸽骨骼生长发育功能,应特别注重钙量的补充。骨骼中钙的沉积是骨骼生长发育的主要环节,当血钙较高,血液中钙磷元素含量达到一定比值时,体液中的钙和磷便在骨的有机质中先形成胶体磷酸盐,再沉积为骨盐。有研究表明,经过钙制品的补充及合理营养搭配,能显著增加骨密度和骨钙沉积的含量。由此可见,幼鸽营养保健品应具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见解谨供爱好者参考,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赛鸽气囊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2008年四月初的北京之行真可谓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使我有幸遇见一位鉴鸽高手。这位鉴鸽高手通过他多年摄影的经历,见识过许许多多十分优秀的赛鸽。加之他本身具有几十年的饲养赛鸽的经验,当我向他讨教有关优秀赛鸽的一些体征时,其中就涉及优秀赛鸽的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他向我描述用手握住赛鸽下腹部的感觉,能够感到赛鸽的身体如同柔软充气的球体,身轻而饱满的赛鸽很可能是一羽非常优秀的赛鸽。当时我并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回来之后,经过查阅有关资料,使我找到了有关赛鸽气囊结构与功能发展的理论依据,本文将赛鸽气囊的理论研究提供给广大爱好者,相信您也能从中体验到这种“柔软充气球体的感觉”,并且提高自己鉴鸽的水平。 一、赛鸽特有的呼吸器官——气囊 根据鸽子身体结构的解剖学研究证明,鸽子体内有9个气囊。由极薄的壁构成,均与肺相通,是特有的呼吸器官。其中两个后胸气囊,分别连接两肺的侧面;两个前胸气囊,分别连接两肺的腹面;一个锁骨间气囊,位于胸前端和锁骨的下方连接两肺;其两侧各在肩下连有一个附属气囊;还有两个颈气囊位于颈椎。而其中一部分气囊的远端分布在体腔内各器官间、皮肤下和一些骨的空腔里。 关于鸽子气囊的功能和作用研究表明,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根据研究发现,鸽子在没有做双翅飞行动作时靠胸腔的扩大和缩小使肺进行换气呼吸。但鸽子飞行时,由于胸骨和肋骨固定不动,依靠双翼上抬和下扑,使气囊里的空气出入经过肺与外界交换进行呼吸。第二是赛鸽在空中飞行活动时,空气充入气囊结构的充气量越大,越有利于赛鸽在空中减轻身体的比重,从而有利于赛鸽在空中飞行运动时减少能量的消耗,延长飞行运动时间的特点。第三是气囊贮存大量空气时,能够调节赛鸽飞行运动时的体温。有研究表明,赛鸽在竞翔回巢的飞行运动中,随着肌肉运动时间的延长,体内能量物质消耗过程中导致体内温度的升高。鸽子正常的体温是41.3度左右,越长时间飞行运动时的能量代谢使体内温度远远超过正常的体温。但是优秀赛鸽经过数小时或者十几个小时的高速飞行运动后归巢,是因为发达的气囊贮存的大量空气在体内与外界的交换中,能使过高的体温下降,从而有利于赛鸽保持长时间的飞行运动。 赛鸽竞翔运动的价值就是它在空中飞行运动的持续时间和归巢的飞行速度。鸽子双翼上抬和下扑动作使气囊扩大和缩小,使气囊里的空气出入肺与外界换呼吸的方式,是赛鸽特有的呼吸方式。赛鸽发达的气囊在充满空气的同时,使赛鸽在空中飞行时减轻身体的比重。还能调节体温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赛鸽保持长时间的肌肉活动和高速度的飞行运动,这就是气囊的功能和作用。
二、优秀赛鸽必须具有发达的气囊 赛鸽属于空中飞行运动的鸟类,发达的气囊结构和充气量水平是赛鸽速度和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从赛鸽气囊的三个主要功能和作用来探讨优秀赛鸽的耐力和速度素质发现。 发达气囊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气囊结构的远端分布在体腔内各器官间、皮肤下和一些骨的空腔,还有肩下两侧有一个附属气囊和两个颈气囊。这些气囊结构的充气量水平越高,越能体现赛鸽发达气囊的特征。并且还能够用手握住赛鸽下腹部时感觉到肌肉中和皮肤下有明显的充气表现,使人感到身体饱满而体重较轻的感觉。二是气囊与肺相通,肺与气囊之间的通气量水平也是优秀赛鸽有氧代谢呼吸能力最重要的生理指标。因为有研究表明,赛鸽在空中飞行运动时,由于胸骨和肋骨固定不动的特点,鸽子的呼吸活动主要依靠双翼上抬和下扑的肌肉运动,使气囊扩大和缩小时使空气出入经过肺进行呼吸。因此赛鸽发达的气囊结构和健康的通畅的气囊与肺的通气量水平,为赛鸽的飞行活动创造了有利于飞行运动的条件。一般而言,赛鸽发达的气囊结构和正常健康的气囊与肺之间的通气量水平,为赛鸽的家飞训练和放飞训练创造了有利飞行活动的生理条件。我们能够从赛鸽每日家飞训练中的表现观察哪些鸽子具有发达的气囊结构。 赛鸽发达的气囊结构还能从鸽子飞行动作中表现出来。鸽子在空中飞行运动时,颈部有明显鼓起气来的感觉,似乎从视觉感觉上觉得颈部缩短了一些。这说明颈气囊中充满了空气。赛鸽身体内各器官之间和皮肤下的气囊结构如果充满了空气时,也能从它们的飞行动作的体形表现出来。观察时有明显鼓起来的感觉,并且双翅振动幅度小,飞行运动的鸽子显得双翼动作协调而轻盈。而那些气囊结构与功能不发达的鸽子则完全不同,首先是颈部显得细长,没有充气鼓气未有缩颈的视觉感受。身体似乎感到紧细、双翅动作僵硬,上下扑动感到吃力的感觉。因此,人们可以凭借握住赛鸽身体的手感,观察鸽群中赛鸽持续飞行运动时间、活动范围、以及飞行动作等。判断优秀赛鸽的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但是,必须指出,优秀赛鸽发达的气囊结构并不是它一定能够表现出高水平的功能,这还与异地放飞训练有关。首先从家飞训练时间与竞翔训练持续时间能够达到2-3小时是很难见到的现象,而一次500公里的竞翔运动,赛鸽归巢的分速超过一千米所需要的飞行时间在8小时以上。因此,越是能够接近这个竞翔距离的异地放飞训练,越能使赛鸽气囊结构的功能水平达到适应竞翔运动需要的特点。而那些不具备500公里当日归巢的鸽子,它们的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只能说明不能适应竞翔距离和特殊天气条件的需要。虽然经过有系统的放飞训练和竞翔运动能够提高赛鸽气囊的功能和水平。但是由于赛鸽气囊结构的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当赛鸽竞翔相同的竞翔距离而遇到恶劣的天气条件时,只有那些具备发达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的赛鸽,才能有上佳的表现。我们从优秀赛鸽飞行运动的生理机能水平的共性研究表明,发达的气囊结构和气囊充气量的水平是优秀归巢赛鸽的生理水平的共性。这种生理水平的共性不仅从短距离高速回归的赛鸽身上表现出来,而且还从中长距离和超远距离前名次归巢赛鸽身上表现出来。因此,优秀赛鸽气囊结构的功能水平的具体表现,为我们鉴鸽和选派参赛的选手鸽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三、幼鸽的先天遗传 对气囊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随着赛鸽竞翔运动的发展,鸽友越来越重视引进优良性能的种鸽培育后代选手鸽。我们过去对优良种鸽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它们的神经活动类型、定向导航能力和高速回归的能力。很少有鸽友从赛鸽气囊结构和功能发展的遗传结构方面进行探讨。由于有众多鸽友更加喜欢通过观察优秀赛鸽的眼睛,希望从眼睛中的色素深浅、眼砂结构等寻找优秀赛鸽的眼睛特质,从而更加忽视了赛鸽身体内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的特质。从气囊结构的遗传特性来看,父母鸽发达的气囊结构能够遗传给子代鸽,使子代继承父母鸽发达的气囊结构。如果父母代本身的气囊结构能够适应竞翔运动的需要,其发达的气囊结构充入大量空气的性能,也能够在子代鸽的身上表现出来,这就是赛鸽身体器官结构性遗传最典型的特点。如果父母鸽本身的气囊结构不能适应竞翔运动的需要,又没有在异地竞翔活动中显示出发达的气囊结构及功能水平,那么后代鸽就不可能表现出发达的气囊结构。由于赛鸽的气囊具有使赛鸽减少飞行运动的身体的比重,从而有利于减少体能物质的消耗,延长赛鸽肌肉运动时间,提高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作用。发达气囊的充气量水平还能有效调节赛鸽的体温,使赛鸽在越长时间的耐力飞行活动中,使升高的体温维持在机体能够承受的范围,有利于赛鸽保持长时间和高速度的飞行运动。由此不难看出,赛鸽发达的气囊与它们的遗传结构密切相关。我们从赛鸽是否具有发达的气囊结构,更能直观地判断赛鸽的飞行运动能力。 四、幼鸽生长发育水平 对气囊结构的影响 任何一羽优秀的赛鸽都经过了幼雏出壳后的生长发育阶段的成长过程。有研究证明,雏鸽出壳后的生长发育阶段,即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组织和器官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身体内各气囊结构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由于赛鸽身体内的气囊结构由“极薄的壁构成”,合成薄壁的材料是气囊生长发育的物质条件。如果在幼鸽生长发育阶段饲料营养中缺乏气囊薄壁生长的营养物质,肯定会影响鸽子气囊结构的生长和发育。例如气囊结构中极薄的壁是一种具有很大弹性的物质,当空气充入气囊时,薄壁的弹性增大,能够使气囊充入更多的空气。当双翼作上抬和下扑的飞行动作时,使气囊扩大和缩小,空气在气囊出入经过肺与外界交换进行呼吸,从而有利于赛鸽保持长时间的飞行运动。如果幼鸽在生长发育阶段缺乏某些营养物质的供给,造成赛鸽气囊结构性生长发育不良,势必影响赛鸽气囊功能水平的发展。其中气囊薄壁的弹性和张力的功能水平,是发达气囊明显的标志。当我们用手握住幼鸽的下腹部时,发达气囊的功能即会从手感的鼓涨体验到。这说明幼鸽气囊结构和功能正常的生长发育结果。但是我们仍然能见到父母鸽非常优秀,由于幼鸽不良的生长发育,导致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低下,其结果自然不可能表现较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幼鸽在生长发育阶段出现呼吸系统病症,更加影响肺与气囊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因此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是确保幼鸽正常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手段。由于鸽子在空中飞行运动时主要依靠双翼上抬和下扑动作,使气囊内的空气出入肺进行呼吸的特殊呼吸方式,因此我们可以从幼鸽家飞训练的表现观察它的气囊的功能水平。幼鸽出棚后的几个月时间是它的最喜欢飞行运动的阶段,发达的气囊结构和较高的功能水平是幼鸽长时间、大范围飞行活动的生理条件。如果在幼鸽期都不能表现出长时间和大范围飞行活动行为,说明鸽子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的发展受到限制,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赛鸽了。
五、放飞训练促进气囊功能的发展 对赛鸽放飞训练和竞翔比赛归巢时的呼吸观察表明,赛鸽气囊的充气量水平越高,能量代谢过程中的“有氧代谢呼吸能力”越强,鸽子归巢时疲劳症状不明显,呼吸频率不是很急促的特点。如果赛鸽属于群体同时回归降落屋面时的观察和比较更能说明问题。气囊充气 量水平越高的鸽子与气囊功能水平稍差的鸽子相比较,有明显的表现。气囊功能水平高的赛鸽降落屋面时不需要停顿即进入棚舍内寻找水源喝水;而气囊功能水平稍差的鸽子需要在屋面作休息停顿,然后才进棚饮水。这说明了鸽子还没有缓过气来的行为表现。 赛鸽放飞训练是提高气囊功能水平最有效的训练手段。特别是接近竞翔比赛距离的放飞训练显得更加重要。例如500公里竞翔比赛要求赛鸽历时6-7个小时飞行运动归巢。这就要求赛鸽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达到竞翔运动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放飞训练手段,充分挖掘赛鸽气囊功能的潜力。赛鸽气囊功能水平的发展必须采取由近到远的系统放飞训练。并且根据赛鸽体能消耗和体能恢复的程度,结合当时的天气条件,坚持不间断的放飞训练。通过不间断地放飞训练手段,淘汰那些气囊功能水平差的鸽子。因为气囊功能水平越高的赛鸽,身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越强,体内乳酸产生和堆积越少,体能恢复的速度越快,超量恢复的时间越短的特点。而那些气囊功能水平较差的鸽子,有可能在最初几次放飞训练中,由于生理条件不能适应放飞训练,可能隔日归巢或者丢失的结果。而那些气囊功能水平较高的赛鸽经过严格的放飞训练或竞翔比赛,气囊功能的潜力充分显示出来,用手握住赛鸽的下腹部时能体会到有明显充气鼓涨的感觉,体重较轻而身体饱满。这时的赛鸽状态肯定能够适应竞翔运动的需要。 六、情绪性质对气囊功能的影响 赛鸽的情绪性质在飞行活动中有两种不同的体验。一是赛鸽主动出棚家飞训练活动的情绪表现,这种主动出棚飞翔活动的情绪性质是以愉快、激动的情绪兴奋性表现出来。当这种情绪性质得到发展时,呼吸系统和气囊的神经肌肉更加协调和放松,从而有利于赛鸽的深度呼吸,有利于气囊充气量的增加。如果每一次清晨出棚家飞活动的鸽群能够持续飞行数小时,飞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能够促进气囊功能的发展和提高,有效提高赛鸽有氧代谢呼吸能力。凡是具有先天遗传优势的赛鸽,加上经过长期家飞训练,具有发达气囊结构的充气量水平能够充分地显出来。从赛鸽身体的皮肤下能触摸到充满空气的感觉,肌肉的弹性明显增强的特点。二是紧张害怕的情绪性质对气囊功能的影响。紧张害怕的情绪性质能使赛鸽心跳频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的同时使呼吸急促和呼吸深度变浅的特点。赛鸽紧张害怕的情绪性质还导致肌肉的紧张度增加,皮肤紧缩度的增加。由于赛鸽的气囊的一端与肺相通之外,远端部分有的体腔内各器官间、皮肤下等的一些空腔里。因此,赛鸽紧张害怕的情绪性质会阻碍气囊功能的发展。特别是赛鸽在异地放飞训练的最初几次,由于缺乏对陌生运输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异地放飞后的赛鸽往往在空中反复绕圈飞行,寻找归巢的方向和归巢路线。当赛鸽经过多次放飞训练,它们适应了陌生的自然环境,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正确的归巢方向时,它们的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呼吸器官和气囊的功能水平才能有效提高。缓解赛鸽异地放飞训练和竞翔比赛紧张害怕情绪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反复多次放飞训练使赛鸽适应陌生的自然环境,缓解过度紧张害怕情绪的同时,使肌肉的协调性增强,气囊进一步的开放。二是经过配对,孵蛋、幼鸽出壳时期赛鸽内分泌系统导致的生理性变化,使赛鸽的生理变化的注意力转向归巢活动,以此缓解赛鸽紧张害怕情绪。使赛鸽呼吸器官和气囊的功能水平充分显出来,达到肌肉长时间运动和高速归巢的目的。以上就是情绪性质对气囊功能发展的影响。 七、赛鸽发达气囊的感性认识 赛鸽发达气囊即能显示它们有氧代谢呼吸能力,还能显示赛鸽的耐力素质。因此,从赛鸽身体的感性认识去了解它们是否具备发达的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对于选择种鸽,选送比赛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是赛鸽发达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的整体认识。本文前面提到那位鉴鸽高手多年积累的鉴鸽经验是汇集了从500-3000公里竞翔归巢中的优秀名次鸽。用他的语言对赛鸽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的整体描述是:用手握住赛鸽下腹部能感觉到身体象充满气体,柔软而富有弹性,身轻而饱满。 其次是各个气囊部位用手触摸的感觉。赛鸽有两个前胸气囊,分别连接两肺的腹面,气体进入肺后能充入两个前胸气囊。如果赛鸽具有发达的前胸气囊,能感觉到前胸部位有明显充气鼓涨的特性。赛鸽还有两个后胸气囊,分别连接两肺的侧面。气体进入肺后也能充入两个前胸气囊。如果赛鸽具有发达的前胸气囊,用手握住赛鸽下腹部时,由于手的握力作用,发达的气囊结构和功能作用能使后胸气囊充入空气,以抵抗手的握力作用对身体的挤压作用。赛鸽发达的气囊功能还能从锁骨间气囊表现出来。锁骨间气囊位于胸前端和锁骨的下方连接两肺。由于赛鸽飞行时胸骨和肋骨固定不动,靠双翼上抬或下扑使气囊扩大和缩小,使气囊里的空气出入经过肺进行呼吸。因此,用左手握住赛鸽身体的下腹部时,能感觉到赛鸽掖下有明显鼓涨充气的现象,说明鸽子锁骨间气囊具有良好的充气功能。这时用右手将鸽子的翅膀抬起大约成直角状态,鸽子被抬成直角状态的翅膀有明显的抖动现象。这是上抬翅膀使气囊扩大的条件反射作用的结果。而锁骨间气囊不发达的鸽子往往见不到上抬翅膀颤抖的现象。除此之外,由于一部分气囊结构还能从皮肤下面充气表现出来。这使我想起了用手抓住“燕子”的感觉。“燕子”捕捉食物是在空中飞行活动中进行的,它们在空中持续飞行的时间可以从长途迁移和每日的飞行能力上表现出来。但是,当我们用手指抓住“燕子”的身体时,感觉就像充满气体而富有弹性的棉花团一样。 赛鸽发达的气囊还能够从外形上表现出来。例如当赛鸽两个前胸气囊、两个后胸气囊和位于胸前端的锁骨间气囊充入空气时,双翅肱骨的两个肩部有明显外展的表现。如果赛鸽气囊充气量越大,双翅肱骨的两个肩部离开前胸掖下的距离越远。而气囊充气量水平越低的鸽子双翅肱骨的两个肩部越是紧贴掖下的前胸部位。而从赛鸽飞行动作来看,鸽子双翼上抬和下扑动作的振动幅度越小,越能减少肌肉能量的消耗。其中与赛鸽羽毛的质量有关,同时也是发达气囊结构和功能的表现。赛鸽双翼振动幅度小,频率快而有节奏的飞行动作为机体有氧代谢供能创造了条件,也是长时间飞行活动的需要。这就是优秀赛鸽长时间的飞行运动耐力素质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赛鸽发达的气囊结构与先天遗传和生长发育水平有关。因此选种是培育优秀赛鸽的基础。鸽友除了重视眼睛、身体形态结构、羽毛质量之外,还应特别重视鸽子本身的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因为赛鸽发达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是机体运动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生理基础,也是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从优秀赛鸽生理结构来看,发达的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是优秀赛鸽必须具备的生理条件。 本文提出的观点仅供鸽友共同学习和参考。
赛鸽胚胎发育对日后运动能力的影
我们提出赛鸽胚胎发育对竞翔运动能力的影响,是赛鸽运动科学研究的新课题。我们认为赛鸽胚胎发育主要涉及种鸽优秀的遗传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问题。随着生命运动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赛鸽的胚胎发育水平越来越引起爱好者的重视。总结国内外过去的竞翔经验和体会,有一些在竞翔活动中屡创佳绩的赛鸽作育出的子一代鸽,在竞翔活动中并没有获得达到或者超过父母代的成绩,而是到了子二代或者子三代鸽才有所表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优秀赛鸽作为种鸽繁殖后代的过程中,鸽友缺乏赛鸽的遗传基本理论的认识,特别是关于赛鸽运动特点与遗传关系的认识。从而更加不懂得赛鸽胚胎发育的意义和作用,通常只能听见“赛的就是那么一滴血”的肤浅认识。 本文根据本所长达二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结果,希望使广大赛鸽运动爱好者对胚胎发育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 赛鸽的胚胎发育是指种鸽精子和卵子形成过程中携带的遗传物质具有稳定的DNA结构。当精子和卵子在雌鸽体内结合成受精卵之后,稳定的DNA结构为优良的遗传信息的转录与复制创造稳定的遗传条件,使幼鸽获得优秀的遗传基因。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单位,由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提出的术语,用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根据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研究,这种遗传物质座落在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上载有成百成千的基因,各占一定的位置,互相成直线性排列。基因的含义有三方面内容,1、在控制性状发育上(如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是作用单位;2、在性状的变异上是突变单位(如赛鸽祖代或父母代中从来没有出现中长距离快速回归的赛鸽,而由于性状的变异后代中突然出现多只中长距离快速回归性能的赛鸽);3、在杂交遗传上是重组或交换单位。是具有短距离高速回归的赛鸽与中长距离稳定归巢性能的赛鸽杂交后,种鸽的性能在后代鸽遗传性能上的重新组合或者交换。根据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证明,基因是核酸链(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上的一个区段,具有特定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为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有自我复制的能力。通过科学研究者进一步的研究还指出:基因有一定的内容结构,一个基因内部的不同位点可以发生突变和交换,产生不同的突变型和组合形式。根据基因多效性的研究证明: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若干性状,而一个性状也可以受若干基因的影响。生命运动科学研究发现:具有优秀竞翔性能的赛鸽作为种鸽繁育的后代,并没有达到或者超过父母代的竞翔能力,甚至远远低于父母代的竞翔成绩(即使是按父母代的定向遗传特性的竞翔路线与方向也是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遗传信息传递物质的功能没有达到有效转录和翻译的效果。正是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为我们提供了遗传信息功能与赛鸽胚胎发育对运动能力影响的思路,也为我们研究赛鸽胚胎发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从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角度、结合赛鸽竞翔运动特点,认为赛鸽胚胎及其发育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与定向遗传特性有关,与神经活动类型的遗传性有关,与运动器官生长发育水平有关。下面从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1、赛鸽胚胎发育与定向遗传特性 众所周知,赛鸽竞翔的返巢运动必须依靠自身的定向导航系统,判定正确的归巢方向和路线。有充分的研究证明,赛鸽在竞翔活动中获得的定向导航能力和回归路线的认知图形,能够通过因素的影响,竞翔的方向和路线与定向遗传特性相符合时,能促进定向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随着定向遗传特性的多代强化,赛鸽的竞翔速度和竞翔距离明显提高。例如,我国的江苏和上海地区赛鸽竞翔路线选择西北方向,经过赛鸽运动爱好者有选择性的多代繁育和竞翔,赛鸽的回归路线的认知图形和定向遗传特性得到强化,为后代鸽竞翔速度的提高和竞翔距离的延长提供了遗传条件。不仅仅是国内如此,在欧洲进行的巴塞罗那国际赛线也充分表现出赛鸽对方位认知图形和定向遗传特性。欧洲各国的赛鸽运动爱好者根据竞翔路线和竞翔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优秀的赛鸽或者种鸽来培育后代、经过长期的竞翔实践,才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这是后代鸽获得定向遗传的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赛鸽在竞翔返巢活动中获得的路线认知图形和定向导航的性能,是通过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并且作为遗传素质在竞翔返巢活动中充分挖掘出来,经过反复多次的放飞训练和竞翔比赛,又使赛鸽的定向遗传性能和对路线认知的特性得到强化。 但是,在实际配种和繁育后代鸽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赛鸽运动爱好者选择两只非常优秀的赛鸽交配育种,培育出来的后代并不与他们期望的结果一致。有的子代在训放过程中未能返巢,有的竞翔较近的距离表现良好,而到最后竞翔时则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即与父母代的路线认知图形和定向导航的遗传特性有关,更与种鸽的胚胎发育有关。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定向遗传特性与胚胎发育的中心话题。 根据人和动物组织胚胎学的研究表明,生命体优良的遗传性能应具备如下的条件:第一是父本和母本必须具有优秀的遗传特性。如赛鸽在竞翔返巢活动中建立的“定向条件反射”和对方位路线图形的认识。并且是在反复多次的放飞训练和竞翔活动中得到强化,作为心理素质的遗传特性在基因中表现出来。第二是种鸽的身体机能水平对后代鸽遗传素质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健康的机体是生命体达到机能高峰的生理条件。如果种鸽的健康受到影响导致身体机能水平的下降,必将影响精子的活动和卵子正常的发育。一般来说,赛鸽在经过一个赛季的竞翔运动后,体能素质明显下降,甚至出现长期疲劳的状态,继而直接影响赛鸽的遗传性能。第三是环境对赛鸽心理的影响。赛鸽在竞翔返巢过程中,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和复杂的地理环境、赛鸽的心理活动处于紧张的状态,它可能以害怕或恐惧的紧张极出现,也可能以“应激状态”的紧张极出现。这种紧张情绪的影响并不会马上消失,而是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对赛鸽的心理产生影响。我们经过长期研究了解到,有的赛鸽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竞翔返巢后,表现出不愿意出棚活动的现象,即使人为驱赶出棚,没有飞翔多长时间又马上回到棚舍内躲起来。这就是竞翔环境条件刺激对赛鸽心理活动影响的具体表现。环境条件刺激对赛鸽心理的影响还表现在引进的种鸽异地饲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一些十分优秀的竞翔鸽被出售到异地作为种鸽,其中一部分在异地饲养过程中已经熟悉当地的环境开家放飞。但是仍然有赛鸽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从异地返回原来的棚舍。我们也曾经例举过北京一位爱好者从江苏地区引进一羽非常优秀的种鸽,它在北京近两年的饲养过程中,这羽优秀的种雌鸽就是不下蛋,结果只好将这羽雌鸽送回。这羽雌鸽回到自己原来的棚舍之后,不但能够正常产蛋,而且孵出来的幼鸽参加当地远距离和超远距离的竞翔,仍然获得了十分优异的竞翔成绩。由此说明,竞翔环境和改变赛鸽最初的生存环境,对它们的心理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影响种鸽正常的产蛋。从赛鸽胚胎发育的基本原理不难看出,环境条件对赛鸽胚胎发育的影响,是促进种鸽正常的胚胎发育还是影响种鸽胚胎发育,与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密切相关。我们从许多有关资料探讨从国内外引进的种鸽在异地(指原来的竞翔路线和竞翔方向的改变)繁育出的子一代鸽的竞翔成绩与父母代的竞翔成绩相比较发现,异地培育的子一代绝大多数都不能达到父母代的竞翔距离和竞翔速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改变影响心理活动进而影响正常胚胎发育的结果。 根据遗传学的研究表明,赛鸽定向遗传性能受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的共同影响,表现在基因的核酸链储存和传递“定向遗传信息”的功能和机能水平和环境条件对心理的影响。赛鸽具有较高水平的身体机能素质和良好的环境条件,才能为赛鸽的胚胎发育创造最佳的遗传信息储存和传递的功能。这为我们研究赛鸽胚胎发育影响定向遗传的效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赛鸽胚胎发育与神经活动类型 运动科学的研究证明,赛鸽在适应不同天气条件和不同地理环境的竞翔返巢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竞翔速度,充分表现出个体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实验研究表明,赛鸽受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有的赛鸽适合中短距离竞翔,有的赛鸽更适合长距离或超长距离的竞翔。有的赛鸽在较好的天气条件下表现出快速返巢的能力,而有的赛鸽能克服恶劣天气条件的影响,表现出勇敢顽强的品质。根据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研究证明,动物的神经活动类型主要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巴甫洛夫的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为我们研究赛鸽胚胎发育与神经活动类型的遗传特性,提供了非常科学的理论依据。 赛鸽属于卵生胚胎的鸟类动物。蛋的生成是在母体内发育成受精卵之后,经过十八天左右的孵化过程。幼鸽的生成是在鸽蛋内形成的。根据卵生组织胚胎研究表明赛鸽由卵转变成雏鸽的过程,是在鸽蛋孵化过程中形成的。从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研究表明,发育脑的中间部分称为中脑。到成熟期后,中脑与早期的胚胎形较为相象。这项研究说明,中脑作为脑的中间部分主要依靠早期的胚胎发育。还有研究表明,卵黄囊是禽类胚胎发育所需要营养物质的储存场所,出现较早,存在的时间长。在前肠和后肠形成的同时,内胚层和与之紧贴的脏壁中胚层沿卵黄表现延伸,将整个卵黄包围而形成卵黄囊。雏鸽出壳前不久,缩小的卵黄囊被拉入腹腔,由于卵黄囊可通过囊壁上的血管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赛鸽运动时呼吸功能和气囊的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胚胎发育的影响。从鸽卵的外胚层来看,外胚层是位于胚体表面的胚层。在赛鸽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形成皮肤及其衍生物;神经系统、视网膜、角膜、结膜和晶状体;内耳上皮,外耳道和鼓膜外层上皮;腺垂体、神经垂体、松果体和肾上腺髓质部等。从鸽卵的内胚层来看,主要分化成为从咽到直肠的上皮以及肝、胰和胆囊上皮;喉、气管、支气管树直至肺泡的上皮等。从鸽卵的中胚层来看,主要形成, 肌肉、骨骼、软骨、血液和固有结缔组织等。我们从鸽蛋的结构和功能不难看出,赛鸽是在鸽蛋的孵化过程中逐步发育成雏鸽,其中外胚层对于赛鸽神经系统的胚胎发育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神经褶愈合形成神经管时,在神经管的背面两侧形成神经嵴。在胚胎进一步发育过程中,横向分成许多节,迁移到神经管腹侧,形成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转移到胚体其它部位则形成内脑神经节或参与组成肾上腺髓质结构等。雏鸽出壳前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已经形成,而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都是在母体内形成鸽蛋的过程中完成的。其中鸽蛋的蛋白质含量在雏鸽脑和神经系统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十分重要,而合成蛋白质的质量成为赛鸽神经活动类型发展的遗传因素。有研究证明,赛鸽在胚胎过程中,鸽蛋的蛋白质合成来自氨基酸,其中可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两大类。必需氨基酸是指赛鸽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及数量不能满足正常胚胎发育的需要,必须由所提供的饲料或其它保健用品补充。早期动物实验发现缬氨酸、壳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赖氨酸、笨丙氨酸、色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为必须氨基酸,现证实鸽的机体能合成足够量的精氨酸和组氨酸。而对赛鸽胚胎发育的需要的研究表明,除上述十种氨基酸外,尚需补充甘氨酸、胱氨酸和酪氨酸。运动科学的研究还证明,人或动物在保持长时间肌肉运动过程中,肾上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量增加,以促进糖元、脂肪的供能。而肾上腺激素合成的原料主要来源蛋白质分解出来的酷氨酸。由于赛鸽在胚胎过程中合成鸽蛋的蛋白质质量问题,如果其中酪氨酸缺乏时,导致赛鸽破壳时顶破蛋壳的力量不足,继而出现死胎的现象。另一类是非必须氨基酸,是指赛鸽体内能通过氨基移换过程合成或需要量较少。一般赛鸽常用饲料中的含量能保持赛鸽胚胎发育的需要。 赛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饲料及其它保健用品的合理搭配,才能有效提高种蛋胚胎发育的质量,从而为赛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提供所需的营养。如果赛鸽在胚胎过程中种蛋的胚胎发育和雄性精子形成所需要的氨基酸缺乏,或者搭配不合理,都会直接影响胚胎过程中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曾经非常优秀的赛鸽在培育后代的过程中,由于爱好者尚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神经活动类型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的认识。因此赛鸽运动爱好者有从理论上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 3、胚胎发育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赛鸽经过孵化出壳后,进入生长发育的过程。我们对雏鸽出壳后的求食欲分组比较发现,种鸽(包括种雄和种雌鸽)饲喂了我所研制的“耐久力”添加剂后出壳的雏鸽,求食欲明显增强。而没有饲喂“耐久力”添加剂的出壳速度明显延长,雏鸽求食欲不强。根据雏鸽出壳六日龄生长速度比较,身长和体重经过统计学处理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我们还对20日龄幼鸽的“定位能力”进行测试比较发现,种鸽和幼鸽都饲喂了“耐久力”添加剂的幼鸽组,第一次移出棚舍外活动时,100%的幼鸽都能迅速返回到棚舍内,并且准确无误地回返到原来的巢位。而没有饲喂“耐久力”的幼鸽组只有40%返回到棚舍内,而能回到原来巢位的只有32%。这项实验说明:种鸽(包括雄鸽和雌鸽)在交配过程中的胚胎形成期内的胚胎发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幼鸽的遗传素质基础。雏鸽出壳后的素质基础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幼鸽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心理的发育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我们在2003年连续三次五百公里和一次七百公里的竞翔实验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4、胚胎发育对运动器官和系统的影响 我们研究和探讨赛鸽胚胎发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运动器官和系统的基础作用。有研究证明,赛鸽的胚胎发育是器官和系统形成的时期,而出壳后的生长发育阶段,是各器官系统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增多和增大最快的时期。赛鸽在胚胎发育期器官和系统形成时的一切营养物质均有赖于种鸽胚胎过程中鸽蛋的营养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种鸽的精力活力和鸽蛋的胚胎发育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运动器官和系统的形成质量,继而又影响到生长发育的速度和赛鸽的运动能力。还有研究证明,雏鸽出壳时,脊髓已经基本发育成熟,这就确保了呼吸、消化、血液循环和排泄等器官的正常活动。根据运动科学的研究证明,在耐力素质要求比较高的运动活动中,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主要担负有氧代谢的能量运输和氧气运输的功能,而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水平直接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幼鸽出壳时脊髓成熟发育的机能水平高低密切相关。换一句话说,赛鸽在具有优秀的遗传性能基础之上,充分认识种鸽胚胎发育特点和赛鸽竞翔运动特点,从营养学和遗传学等各个方面,全面提高种蛋的质量,为孵化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全面提高胚胎的质量,才能为今后的生长发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种鸽的优秀遗传性能未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得到加强,势必直接影响生长发育的水平和质量。赛鸽在家飞训练、放飞训练和竞翔活动也不可能表现出长时间飞行运动的能力。由此可见,赛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脊髓发育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生长发育的水平。我们正是借鉴于赛鸽胚胎发育的理论认识,采取了一系列的实验性研究,把中国的中医药理论运用到实验中去。我们在近二十年的实验中,采用草本植物为原料,饲喂种鸽来促进胚胎发育,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充分说明了促进种鸽的胚胎发育质量是提高竞翔运动能力最关键的一步。 5、胚胎发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有关鸽子的胚胎发育的理论研究和促进胚胎发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特别是随着国内外饲料工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重视禽类胚胎的营养储备。但是,有关赛鸽的胚胎发育的研究证明,完全按禽类胚胎发育的观点来研究和生产相关的产品,那就完全错了。因此,我们根据赛鸽胚胎发育理论研究和竞翔实验的经验,探讨赛鸽胚胎发育的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前面介绍的理论特点说明,赛鸽胚胎发育应有助于种鸽的“定向遗传基因”的强化,这是赛鸽胚胎发育的核心理论。因为赛鸽竞翔运动必须依靠自身的导航系统,确定正确的返巢方向,其中“定向遗传”的基因由种鸽的精子和卵子携带。经过胚胎发育促进“定向遗传物质”的形成。国内外有些专门从事赛鸽竞翔运动的专家学者,对赛鸽的“定向导航”能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中经过对赛鸽脑结构的研究发现,脑内的磁性物质与赛鸽的导航能力有关。日本广岛大学名誉教授、前校长原田康夫提出了“鸽子靠耳中的磁传感器导航”的理论研究课题,并且通过实验证明了耳中的壶囊器官及壶囊之耳石与赛鸽的定向导航有密切的关系。原田康夫根据他的研究进一步指出:碳酸钙构成耳石,还有其它微量元素。正是赛鸽靠耳中的磁传感器——壶囊中耳石导航,因此赛鸽是在瞬间判定磁场方向,瞬间改变方向。原田康夫的研究为我们研究和探讨赛鸽胚胎发育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因为任何从事赛鸽胚胎发育研究和有关产品的开发,都应该遵循赛鸽竞翔运动的“定向导航”理论研究和实验的结果,否则将会把自己的研究引入歧途。 赛鸽运动爱好者在培育赛鸽的过程中,更应该学习和掌握赛鸽竞翔运动与胚胎发育的基本理论。运动科学研究证明,赛鸽在竞翔活动中能不能返巢与导航能力有关,而归巢速度的快慢与赛鸽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赛鸽的神经活动类型与后天的发展有关,但更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种鸽作为后代鸽先天遗传基础,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素质显得十分重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许多多的爱好者只注重“血统”而忽视了种鸽本身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加之完全按普通的饲料营养不能满足种鸽胚胎的需要,造成幼雏出壳困难,甚至还需要人工剥壳的现象。这样出壳的雏鸽受先天力量不足的影响,即使在出壳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提供最合理的营养搭配,也无法使它在日后的竞翔运动中激发出最佳的运动潜能,这就是胚胎发育对赛鸽神经活动类型影响的具体表现。 赛鸽运动爱好者在选择有关促进种鸽胚胎发育用品之前,应首先对该产品的功能有清醒了解。特别关系到幼鸽定向遗传特性和神经类型发育特点的理论和评价标准的学习和掌握。我们根据多年的实验评价,提出如下参考意见:第一、赛鸽的胚胎发育有两个阶段。一是鸽蛋形成的体内胚胎阶段,携带遗传物质的精子与卵子在母体内形成带壳的鸽蛋。这一环节是种鸽胚胎发育最为重要的一环。研究证明,这一环节将决定赛鸽的遗传素质高低。二是鸽蛋在孵化过程中外部环境的温度等对孵化的直接影响。爱好者选择饲料的营养成份以及饲料添加产品的营养等, 应能充分满足种鸽胚胎发育的需要。 第二是雏鸽出壳速度的比较。赛鸽遗传素质水平高,雏鸽出壳速度很快,因为雏鸽的出壳速度与它们在蛋内顶破蛋壳的力量与速度有关,其力量素质的综合表现是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肌肉系统、大脑和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具体表现。 第三是幼鸽未出棚舍定位能力的表现。众所周知,赛鸽竞翔运动是人为把它们送到几百公里乃至几千公里外放飞,然后赛鸽凭借自身的定向导航能力返巢的过程。由于赛鸽定向导航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未出棚舍的幼鸽进行定位能力测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幼鸽在胚胎发育阶段获得的遗传素质水平高,第一次将它们移出棚舍外面,当它们还不能飞翔运动的条件下,它们能表现出快速返回棚舍的行为,并且还能准确地回到自己原来的巢位。其中有一部分幼鸽还没完全学会自己取食,就已经开始到棚舍外面飞翔活动了。 第四是家飞训练的评价。幼鸽的遗传素质在家飞训练中表现出来。具有优秀遗传特性和正常胚胎发育的赛鸽,有家飞训练时间长、活动范围大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特点表现出飞得“无影无踪”。只有赛鸽具有较高水平的导航能力,才能在家飞训练中有如此的表现,这是不可争辨的事实。 综上所述,赛鸽的胚胎发育作为先天因素影响后代鸽的定向遗传、神经活动类型的形成和发展;胚胎发育的质量直接影响运动器官和系统的形成,继而影响到赛鸽的生长发育的水平。这些影响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直接影响到赛鸽竞翔运动能力。本文提出的观点旨在引导赛鸽运动爱好者十分重视赛鸽的胚胎发育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促进我国赛鸽运动的发展。
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赛鸽的感情素
我们在研究赛鸽竞翔归巢动机和高速回归的运动能力时发现,优秀赛鸽的情绪性质更多是与它们对鸽舍的“感情性功能”联系起来。我们经常看到赛鸽运动爱好者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到有关培养赛鸽感情的内容。最近本人又读到一篇有关赛鸽感情性功能表现特别突出的文章。据他本人介绍,他在鸽舍外等待竞翔赛鸽归巢时,人们亲眼见到返巢的冠军鸽并不是最先进入棚舍,而是直接落在饲主的手上。这不能不说明归巢赛鸽与饲主之间的感情达到如此深厚的程度。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赛鸽是一种具感情性功能的动物,由于眼睛视觉功能的高度发展,在幼鸽时期的敏感期内对鸽舍内外环境形成“视觉印记”的特点,并且对鸽舍内外环境形成牢固的记忆。加之赛鸽导航系统的功能在获得“定向遗传”的基础上,具有感受地球磁场定位的能力,因此表现出异地竞翔返巢的感情性功能的行为表现。正是因为赛鸽对鸽舍的感情性功能的作用,从而极大地缓解了赛鸽在异地竞翔过程中的紧张情绪,为赛鸽竞翔返巢运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条件。
赛鸽也有丰富的情感 赛鸽的感情性功能作为竞翔运动的素质结构显得十分重要。优秀的赛鸽在多次竞翔返巢活动中的上佳表现,综合性地体现了赛鸽本身对鸽舍和饲主的感情素质。本文根据赛鸽感情素质对竞翔返巢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深入探讨赛鸽感情素质的具体内容,以便使赛鸽运动爱好者在饲养和管理过程中注重培养赛鸽的感情素质,提高赛鸽竞翔回归的运动能力。 一、赛鸽的感情素质对返巢动机和行为的影响 我们在研究赛鸽竞翔归巢动机的情绪性质了解到,赛鸽为了摆脱环境条件(包括竞翔过程中自然环境条件和地球磁场变化等因素的条件)刺激对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它们即表现出逃避的行为。赛鸽为了摆脱和消除环境造成的紧张心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尽快返巢。但是赛鸽往哪个方向飞才是正确的归巢路线呢?首先与赛鸽的归巢欲望连系起来,其中赛鸽归巢的欲望与它们对鸽舍的感情深厚程度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赛鸽在竞翔前的配对成功、孵蛋、雏鸽刚出壳的感情性功能的作用下,更能激发赛鸽归巢的欲望。这就能够使赛鸽逃避竞翔环境的行为动机及行为活动始终与鸽舍联系起来。其次是赛鸽的返巢欲望与它们自身的导航系统的功能水平有关。赛鸽由竞翔地放出后,它们朝哪个方向飞才是正确的归巢路线呢?实验研究表明,当赛鸽由竞翔地放出后,暂时不能确定归巢方向的赛鸽群会在放飞地上绕圈飞行。特别是最初几次放飞训练的幼鸽表现特别明显。由此说明,赛鸽在竞翔过程中,它们对鸽舍的感情内容的深厚程度是引发赛鸽归巢的动机力量。而较高水平的定向导航能力是确保归巢的重要条件。赛鸽在竞翔返巢过程中的速度快慢与赛鸽的感情素质、导航能力和机能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赛鸽感情素质的具体内容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赛鸽感情素质的特点及其培养 赛鸽的感情素质与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赛鸽的需要具有如下的特点和具体内容。 1.定向遗传的特点 人们从赛鸽竞翔运动的历史发展和遗传特性了解到,赛鸽在竞翔返巢活动中建立的“定向条件反射”的暂时神经联系和对于竞翔回归路线的方位认知图形,能够通过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出生后的幼鸽能够凭借自身获得的这种遗传特性和导航器官的功能寻找返家的途径。本人已很多次听到鸽友讲述他们认为是奇怪的现象,就是一只还没有出巢的幼鸽,送给十几公里或者更远距离的朋友饲养,没有多长时间它居然又回到出生 的棚舍,甚至还站回原来的巢格内。本人曾先后三次遇到这种未出巢幼鸽从朋友家回归的现象。对于这种未出棚舍幼鸽回归现象的最佳解释,是因为赛鸽自身导航系统的遗传特性的定位能力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正是赛鸽的遗传特性表现出来的定位能力,使它们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继而回归旧鸽舍的感情表现。 2.视觉印记的特点 赛鸽的感情素质与幼鸽期获得的“视觉印记”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曾多次了解到因鸽舍重新修建导致原来优秀竞翔赛鸽竞翔不归的现象。赛鸽的视觉印记是在幼鸽期的敏感期内对鸽舍内、外环境特点形成“牢固记忆”的现象,如赛鸽占据栖息架和巢格的位置和朝向等形成牢固的记忆。有研究证明,赛鸽离开原鸽舍几年之后,重新回到原鸽舍时它们仍旧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我们对竞翔的归巢赛鸽的表情分析了解到,当竞翔赛鸽归巢重新回到它占有的巢格时,它们不时地在巢格内转着圈地咕嘟咕嘟地叫,充分表达出对巢位的深厚感情色彩。但是,如果鸽舍内外环境加以改变,如物体的位置朝向或者颜色等,都可能使赛鸽产生紧张的情绪,破坏赛鸽“视觉印记”形成的对鸽舍的感情。因此,为了维护赛鸽的视觉印记对鸽舍的感情特点,饲主不得任意改变鸽舍内外环境物体的位置或者朝向,特别是在赛鸽的放飞训练或竞翔期间的任何细小的环境物体的变化,都有可能破坏赛鸽的视觉印记建立的感情因素。
很好的利用赛鸽的感情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其归巢速度 3.需要食物和水的感情特点 有关赛鸽需要食物和水的重要性对每一位饲养者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真正根据赛鸽对食物和水的生理需要来培养和提高赛鸽的感情素质,有待人的深入地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内涵。我们在前面介绍那位竞翔高手的冠军鸽回归时直接落在饲主的手上,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赛鸽直接飞到饲主手上取食的行为表现。赛鸽能够飞到饲主手上取食的行为是鸽子与饲主之间感情深度的具体表现,饲主只有在平时的饲养过程中充分了解和掌握赛鸽对于食物需要的特点、才能有效地运用饲料的控制手段培养和提高赛鸽的感情素质。由此说明供给赛鸽的饲料量和饲料的种类,以及饮水的需要是培养赛鸽感情素质的重要手段。实验研究表明,赛鸽对某些高营养质量的饲料表现出独特的需要特点。如花生作为特殊的饲料是培养赛鸽感情的重要内容。当赛鸽在哺喂幼鸽期间,逐渐地引诱赛鸽能够主动飞到饲主手上取食花生时,更能培养赛鸽与饲主的感情。 4.一夫一妻制的感情特点 赛鸽一夫一妻制的感情特点表现在雌雄鸽结为夫妻关系后能够维持终生的配偶关系,研究发现,赛鸽除了人为地放飞训练或竞翔活动的需要出现配偶分开的现象,一般正常情况下配偶之间不会出现长时间分开的现象。当配偶中有一只在孵蛋时,配偶之间有分开的行为表现。当喂幼鸽时,因饲料中缺乏矿物质以及其它物质时,其中一只赛鸽可能随群外出寻找需要的食物而出现配偶的短暂分开。一般健康的赛鸽都会表现出夫妻不弃不离的现象。人们在放飞训练或竞翔中发现,返巢赛鸽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夫妻分离后,更能加深配偶之间的感情。因此,随着赛鸽竞翔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爱好者采用夫妻分居的“寡居法”来加深赛鸽夫妻之间的感情培养。当赛鸽放飞训练或者竞翔上笼前让夫妻之间短暂见面,然后再将赛鸽送出训练或竞翔比赛。当赛鸽归巢后可再次获得与配偶相见或者相聚一段时间的待遇。以此来加深赛鸽夫妻之间的感情,激发赛鸽快速归巢的欲望。
对配偶的思念也可以激发鸽子的归巢欲 5.孵蛋和喂雏的感情特点 人们经过多年竞翔经验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赛鸽孵蛋和喂雏鸽期间对竞翔归巢速度的作用。因此,有许多赛鸽运动爱好者利用赛鸽孵蛋和喂雏鸽的时机。调整出赛的时间,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清楚地知道,正在孵蛋期间的赛鸽竞翔归巢后会很快替换正在孵蛋和喂雏的配偶,甚至原来见到主人伸手进入巢格逃避的行为也转变为用翅膀攻击的行为表现。这说明赛鸽对护蛋和护雏的感情性功能明显增强。赛鸽孵蛋和喂雏是它们对鸽舍感情性功能程度的具体内容。因此在赛鸽孵蛋或者喂雏期间进行放飞训练或者竞翔是培养和提高赛鸽感情素质的重要内容。 6.赛鸽对鸽舍内环境要求的特点 我们曾经对鸽群在鸽舍内休息环境的行为进行观察。白天进入鸽舍内的光线明暗程度对群体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似乎更喜欢在比较暗的环境条件下安静地休息。实验观察了解到,白天将鸽舍的光线调整到比较暗的程度时,绝大多数鸽子都能在栖架或巢位内闭目养神。而在规定的时间将它们放出舍外飞翔运动时,赛鸽群体飞行运动的时间明显延长,活动的范围明显扩大。这说明白天调整鸽舍光线进入的程度是培养赛鸽对鸽舍感情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内有关报导,某些鸽舍内的特殊位置经常出现一些十分优秀的赛鸽,而这些特殊位置的共同特点往往是整个鸽舍最不引人注意的黑暗地带。正因为如此,国内国外一些竞翔高手根据赛鸽“视觉情绪”特点和对鸽舍环境条件的要求。在白天有意识地调整鸽舍光线进入的程度,使鸽舍保持在一个比较暗的条件,以此来培养和提高赛鸽对鸽舍环境的感情素质。鸽舍是赛鸽生存和繁殖后代的环境。我们通常听说的为赛鸽创造卫生清洁、安静舒适的鸽舍内环境,以此来培养和提高赛鸽对鸽舍的感情,其中在白天将鸽舍内的光线调整到一种比较暗的程度,是提高赛鸽感情素质的重要手段。 三、赛鸽综合感情因素与感情素质的提高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赛鸽感情素质涉及的具体内容。从许多赛鸽运动爱好者的实践过程了解到,他们也采用了相应的感情培养措施,但竞翔的结果并不尽人意。从赛鸽竞翔返巢动机的感情因素来看,赛鸽逃避竞翔环境对紧张心理的影响,使它们的逃避动机始终与归巢紧紧地联系起来。其中某一种感情因素还不足以使赛鸽维持整个赛季的竞翔需要。例如赛鸽获取食物和水的感情因素,当赛鸽在短距离竞翔时,它们能够表现出快速归巢求取食物的需要。如果再去竞翔更远的距离而遇到恶劣的天气条件时,获取食物和饮水的生理需要可能转化为中途寻找食物和水源的动机。要么在自然环境中寻食找水,或者中途进入其它鸽舍获取食水的行为表现。如果赛鸽在竞翔归巢过程中达到忍受饥饿与干渴的程度,坚定不移地奋飞疾归,那么必然还有更加能够激发赛鸽行为的感情因素在起作用。如赛鸽竞翔期间正在孵蛋或雏鸽即将出壳的感情因素,或者赛鸽快速回归后能够再次见到即将临产的配偶等感情因素的共同作用。我们长期研究赛鸽多次放飞训练或竞翔活动中表现出高速回归的运动能力和比较稳定的归巢性能,都充分体现了赛鸽的感情素质综合因素比较丰富的特点。如赛鸽获得的“定向遗传”特性表现的感情性功能在确定回归方向和路线的能力;由“视觉印记”建立的牢固记忆对鸽舍环境追求的感情表现;赛鸽经过饥饿的情感体验和获得主人对于食物奖赏的感情培养,使赛鸽知道只有迅速回归才能获得它们所需要的食物;赛鸽配偶之间经过多次分别或者再次相见相聚的感情体验之后,更能激发赛鸽竞翔回归的欲望;赛鸽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在共同轮流孵蛋和哺喂雏鸽的过程中不断深厚和发展的过程;赛鸽的一切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都离不开固定的鸽舍环境;追求安静舒适的生存环境是赛鸽感情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上述说的具体内容都与赛鸽的感情素质的综合发展有关。因此,人们对于任何一次竞翔的成功与失败,都必须从赛鸽感情的综合内容的素质来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认识那些你认为无法解释的失败内容。例如,一位鸽友竞翔两百公里时,他的一只雄性雨点鸽正值孵蛋中期,这只雄性赛鸽由竞翔地放出后几小时内快速归巢了;当再次去竞翔三百公里时,雏鸽出壳三天时间,在感情性功能的驱使下,这只雨点雄鸽当日归巢。第三次去竞翔五百公里时,哺喂的幼鸽已经出壳长到了十八天,由于哺喂的原因,准备出赛的雄鸽远不是孵蛋前的体能,结果竞翔未归。这说明赛鸽哺喂幼鸽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感情素质,但是过量的体能消耗,又是导致雄鸽竞翔无法归巢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不得不在培养和提高赛鸽感情素质的同时,提出值得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供赛鸽运动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利用鸽子的一切生理需要,可以提高其感情素质 四、赛鸽感情素质的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有许多赛鸽运动爱好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就是我采取了与感情培养内容密切相关的手段,但结果并不尽人意,我认为那些有前途的鸽子竞翔未归,而对那些不太喜欢的鸽子反而在竞翔活动中归巢,甚至获得高位名次。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强调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 赛鸽导航系统功能与感情素质的关系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就是赛鸽对鸽舍的感情内容的深厚程度是引发它们归巢的动机力量,而赛鸽具备较高水平的定向导航能力是引导赛鸽归巢的条件。换言之,赛鸽由于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或者由于体能物质的剧烈消耗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赛鸽导航器官和系统功能的下降,赛鸽由竞翔地放出后以及归巢途中无法判定正确的归巢方向和路线时,人们采取的一切感情培养手段将没有任何意义。这就要求赛鸽运动爱好者进一步地学习和掌握有关赛鸽导航系统功能的基础理论知识。赛鸽只有在放飞训练或竞翔活动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定向导航能力,感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为竞翔返巢运动发挥出巨大的运动潜力。这就是赛鸽导航系统的功能水平与感情素质之间的关系。 (二)赛鸽感情素质培养的长期性 我们经常看到赛鸽运动爱好者对于培养赛鸽感情短期性的理解。赛鸽对饲主和鸽舍的感情发展是一个从幼鸽到成年鸽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获得食物需要的生存环境到生儿育女的发展过程。我们总结国内外优秀赛鸽高手的经验了解到,他们注意培养赛鸽的感情素质都无一例外地从幼鸽期开始。首先通过饲料的数量和种类的控制来培养幼鸽对饲主和鸽舍的感情,只有当幼鸽在放飞训练归巢的前提条件下,它们才能获得所喜欢的饲料种类和足量的饲料。以此来培养幼鸽的感情素质。到了成年鸽的婚配阶段,采取雌雄分棚饲养和管理的办法。对于当年准备参加竞翔的赛鸽要求更加严格,除了采取控制饲料量和不同种类的办法之外,只有赛鸽经过放飞训练或者竞翔归巢之后,才能获得与配偶见面或者相聚几日的奖赏。这些具体的培养感情的方法都说明了赛鸽感情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培养和强化的过程。 (三)根据赛鸽的需要加深感情体验的程度 一般有多年饲养经验的爱好者都能够掌握赛鸽的生理需要的内容。如对饲料营养和水的需要,需要安静舒适的舍内环境和固定的栖架及巢位。赛鸽成年后需要配偶及生儿育女的繁殖过程。赛鸽为了表达自身健康和愉快的情绪,它们喜欢成群结队地在鸽舍周围长时间的飞翔运动。我们经过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验性研究了解到,赛鸽感情素质不是一般生理需要的情感表现,而是在生理需要的过程中具有一定深度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例如,经常饱食的赛鸽就很少体验饥饿状态的感受。只有经常体验到饥饿和干渴的赛鸽,才能具有对饲主和鸽舍的深厚感情。正因为如此,许多受好者都发现一种特殊的现象,那些从幼鸽开始经常抢不到足够饲料的鸽子,外表既不漂亮、肌肉也不丰满但是它们由于深刻地体验到饥饿的感受,更加促进了对鸽舍的感情素质的发展。因此在竞翔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稳定的归巢能力。 赛鸽夫妻之间的感情表现在不离不弃的行为活动中。许多有经验的爱好者为了加深赛鸽夫妻间的感情深度,采取了雌雄分棚饲养和训练的方法。只有赛鸽在放飞训练或竞翔归巢后,才能准许同配偶相见或者相聚一段时间。赛鸽属于视觉情绪的动物,配偶之间的时分时聚的情感体验过程,其中包括配偶分开后的悲伤,相见时的兴奋,两种不同情感过程的体验,更能加深配偶之间的感情。目前,国内外许多爱好者采取雌雄分棚饲养和配偶分居的方法,但是要从赛鸽感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理论上真正弄清,还需要人们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切不可一味地模仿和照搬。 (四)赛鸽感情素质的个体差异性特点
鸽子的各项感情素质有强有弱,鸽友要找准最强的感情素质加以利用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对赛鸽的素质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提出了赛鸽素质结构的个体差异的观点。其中赛鸽感情素质的个体差异是赛鸽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有的感情内容对于赛鸽竞翔返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有的感情内容对赛鸽竞翔返巢起到阻碍作用。如有的赛鸽对本舍鸽群的感情较深,任何情况下都能见到它在群体之中的情感表现,一但在竞翔活动中遇到恶劣天气条件,需要它们独自归巢时,它们依赖群体的感情因素对于独自归巢的行为将会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那些有丰富经验的爱好者提出了赛鸽单只放飞训练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杜绝赛鸽竞翔依赖群体的感情发展。 赛鸽感情素质的个体差异受先天遗传的制约,又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赛鸽感情素质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赛鸽与饲主亲和力的个体差异。有的赛鸽经过训练之后亲和力较差。二是感情体验深度的个体差异性。有的赛鸽对于自己占据的巢位和栖息架保持长期稳定的感情深度,而有的赛鸽经常变换位置。三是感情转移的个体差异性。有的赛鸽之间结为夫妻关系之后(包括两只雌鸽之间或者两只雄鸽之间),始终维系和保持这种夫妻之间的感情关系。而有的鸽子受第三者的引诱,出现原来配偶之间的关系改变和感情转移现象。由此说明,赛鸽的感情素质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人们根据这些个体差异的具体表现,有选择性地培养和提高赛鸽的感情素质。经过有目的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手段之后,对那些有利于促进赛鸽竞翔归巢的感情发展手段,要不断地完善,而对那些感情素质较差的鸽子尽早地淘汰,以节省人力和物力,使之运用到那些感情素质较高的赛鸽中去。
情绪维量极对赛鸽体能因素的影响
赛鸽的情绪是它们与环境、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代表着感情性反映的过程,是一种多成分、多维量、多种类、多水平的复合心理过程。无论在动物或人类,感情性反映的发生都是脑的活动过程。情绪的维量与极性是情绪在其所固有的某种性质上,存在着一种可变化的度量。例如赛鸽在陌生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紧张是情绪具有的一种属性,在其紧张特性上可以有不同的幅度,紧张度就是情绪的一个维量。情绪维量对赛鸽竞翔过程中的体能消耗及返巢后体能超量恢复的影响,是我们研究和了解赛鸽情绪特点,指导赛鸽的饲养和训练、竞翔与比赛的理论依据。 一、情绪的主要功能 情绪是以赛鸽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主要指赛鸽的需要和追求的目标。例如,赛鸽竞翔的返巢行为就是为了摆脱环境刺激的影响而产生的逃避行为。当它们返巢后,追求的目标已经达到。因此,赛鸽的情绪在构成上有外显行为、内在体验和生理唤醒等多种成份。情绪的发生“惊扰”整个有机体,唤醒神经系统各水平的活动。情绪的每一次发生,都兼容生理和心理、本能和习性诸因素的交叠。正因为如此,情绪表现出以下主要功能。 1.情绪是赛鸽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赛鸽情绪的产生是环境条件刺激的性质和强度引起的必然结果。它们在安静舒适的棚舍,表现出愉快的情绪;而在陌生的竞翔环境或不喜欢的棚舍,表现出紧张或惧怕的情绪。甚至在情绪的促使下,由情绪动机引发逃避的返巢行为。赛鸽在竞翔过程中,当特定的返巢行为模式、生理唤醒及感受状态三个成份出现后,就具备了情绪的适应性。因此,赛鸽情绪适应竞翔运动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改善和完善它们的生存条件。 2.情绪是激发赛鸽心理活动和返巢行为的动机。情绪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动机是发动和指引并维持躯体及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赛鸽竞翔是什么原因促使它们从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外返巢,动机是解释赛鸽这种返巢行为的依据。动机这一概念是由心理学家伍德沃斯(R.wood worth)率先引入心理学的,他把动机视为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伍德沃斯研究认为:在指向特定目标活动中,最初的刺激激发有机体释放一种能量。例如赛鸽从进入竞翔开始,受环境条件刺激的影响,情绪处于紧张的维量级,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能,支持赛鸽竞翔过程的导航和保持长时间肌肉运动。情绪引发的返巢动机,涉及赛鸽运动的全部内在机制。 3.情绪是赛鸽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绪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操作规律。作为脑内的一个监测系统,情绪对其它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例如,赛鸽竞翔过程中,情绪维量上的紧张极对定向导航和运动能力有两方面组织作用。处于应激状态或者处于获得恐惧状态下的紧张极情绪,对导航和持久运动起到协调组织的作用;而处于极度恐惧状态下的紧张极情绪,对导航和肌肉运动起到破坏和瓦解作用。情绪的组织功能体现在对动物的认识操作效果和记忆的影响。有研究证明,影响动物认知操作效果取决于情绪的性质和强度。例如,赛鸽竞翔过程突然遇到恶劣的天气条件,环境刺激的性质和强度引起情绪维量极的变化,给它们定向导航和肌肉运动带来直接的影响,继而影响赛鸽返巢速度和归巢率。鲍维尔的研究表明:当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时,更容易与紧张情绪状态的感受相对比。例如赛鸽在棚舍内外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愉快情绪的感受,更容易与竞翔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紧张情绪感受相对比。这说明,情绪具有干预赛鸽记忆效果的作用,也是赛鸽竞翔成功并获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因素之一。 二、赛鸽的情绪特点 赛鸽属于鸟类,它们的情绪特点及其表现,是指导人们从事赛鸽运动的关键。有研究表明,鸟类对形式的敏感程度远比其它动物强,这与它们的脑、眼结构有关。鸟类的结构不如哺乳动物和人先进,但视觉能力高度发达,成为动物中的视觉冠军。它们的眼睛水晶体曲率的调整能力是所有动物中最强的。人的眼底只有一个中央凹(视觉敏感区),上面的感光物质约为每平方毫米147,000个,鹰却有正副两个中央凹,上面的感光物质约为每平方毫米1,000,000个。还有的高空飞行性动物有三个中央凹。温伯格在《生物学》中指出,哺乳动物中除了人以外,多数没有色彩感觉,而鸟类作为整体来看,它们眼中可以展现高于其它动物最清晰的彩色视象。鸟类由于种种原因,脑的发展受到限制,脑皮层、大脑均较小,主管运动的纹状组织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脑的不平均衡状态,脑低眼高,遂使鸟类的行为易受视觉情绪的影响。 赛鸽属于鸟类的一种,其行为受视觉情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赛鸽出生后对环境具有视觉“印记”的特点,这是由视觉获得的条件刺激,在“敏感期”内产生牢固记忆的结果。一般来说,一只非常优秀的赛鸽对棚舍内外环境形成牢固的记忆,因此它们对环境具有较严格的选择性。当赛鸽进入竞翔笼,经过长途运输到达放飞地后,受环境条件刺激产生的视觉情绪变化,引发它们返巢动机,激发它们的返巢行为。 第二、赛鸽的视觉情绪还表现在它们见到其它鸽子的交配行为时对情绪的影响。当雄鸽跳到雌鸽背上准备交配时,受视觉情绪的影响,多数是雄鸽,也有部分雌鸽,引发攻击交配鸽的动机和行为表现。 第三、赛鸽对棚舍内巢位的空间视知觉能力特别强,即使是巢位的形状和色彩类同,它们仍然能凭借视觉能力作出准确的判断。当另一只赛鸽进入它的巢位时,受视觉情绪影响,能很快引发攻击入侵者的动机行为,甚至受这种情绪的影响,激发机体发挥的最大的体能。 第四、雄鸽受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对配偶施加追蛋的行为刺激,甚至有部分雄鸽不准雌鸽离开巢位。当雌鸽生下第一个蛋在巢位时,雄鸽受视觉情绪影响,引发停止继续追蛋的动机行为。如果它们在孵蛋期间,饲主将巢内的蛋取走,在没有蛋的条件刺激下,导致视觉情绪的变化,不需要多长时间,它们就不会在巢内继续孵化行为了。 由上面提出的具体表现说明,赛鸽的情绪活动更容易受视觉情绪的影响,它们在竞翔环境中,受环境条件刺激,产生紧张的情绪。当它们返巢后,表现出愉快的情绪,这些都与它们的视觉情绪密切相关。 三、情绪维量极与体能消耗 情绪的维量(dimension)系指情绪在其所固有的某种性质上,存在着一个可变化的度量。赛鸽在竞翔过程中,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由视觉获得的刺激产生的紧张是情绪具有的一种属性。在其紧张这一特性上可以有不同的幅度,有的可能以恐惧或极度恐惧的紧张程度表现出来,因此,紧张度就是情绪的一个维量。情绪的维量幅度变化有一个特点,即维量具有两极性。赛鸽竞翔运动过程中,紧张维量的两极为“松缓-紧张”。情绪的维量与极性理论代表者冯特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情绪可在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驰这三个维量被度量。赛鸽在竞翔运动中,为了摆脱环境刺激对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情绪处于紧张、激动和不愉快的维量极。一般来说,赛鸽返巢速度越快,这种情绪维量极的强度越大,单位时间内体能的消耗也越大,对它们心理和生理的影响程度也越深刻。如果赛鸽紧张情绪的维量极超过赛鸽本身的承受极限时,情况则完全不同,例如美国心理学家W?坎农对紧张的比较进行研究,提出了有机体因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而引起心脏病变。为了验证坎农的假设,精神病学家K?里切特用老鼠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把一只老鼠投入水中,让它游泳直至精疲力竭。如果水处于室温条件下,老鼠游泳长达80小时,如果水过冷或过热,老鼠游泳不超过20-40小时,就会沉入水中。在实验中,里切特发现,老鼠受到惊吓后紧张情绪的影响,在水里乱划了一阵子,约一、二分钟就会象石头一样沉到水底,这是由于过度刺激了老鼠的恐惧反应,以致老鼠立即进入衰竭阶段的结果。在衰竭阶段,主要不是交感神经系统和肾上分泌活动(交感神经系统和肾上腺分泌活动促进体内能量物质的分解并供给能量),而是由副交感神经系统取而代之(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促进能量物质的合成代谢)。事实上,赛鸽由鸽舍进入到竞翔笼开始,经过长途运输过程到达竞翔地放飞,直到它们返巢的全过程,在环境条件刺激作用下,赛鸽的情绪不是单纯的紧张状态,而是包含着不同维量极的紧张状态。它可能以恐惧情绪形式出现,也可能以高唤醒水平的潜在形式而存在。它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持久的。有研究表明,紧张的情绪活动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特别是赛鸽进入竞翔笼后,经过长途运输到达竞翔地放飞的过程。紧张情绪的维量极越大,体能消耗越明显。因此,有许多赛鸽受体能过度消耗的影响,最终导致延迟归巢或者竞翔的失败。主要就是与紧张情绪微量极的增加因素有关。最近的研究说明,赛鸽在同等竞翔环境条件刺激作用下,有的赛鸽紧张情绪微量极表现出恐惧的状态,甚至这部分赛鸽在最初的放飞训练过程中未能返巢。而有一部分赛鸽在放飞训练以及最后的竞翔中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这与它们情绪维量极表现的大脑及神经生理基础有关。俄国生理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指出了由神经活动特性组合成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在适应竞翔运动过程中,紧张情绪维量极的差异性。那些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较强的赛鸽,能够适应竞翔环境条件刺激强度和性质的变化,运动过程中体能消耗与情绪维量能够适应竞翔需要。而那些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较弱的赛鸽,在短距离表现出快速返巢的情绪特点,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再去竞翔更远的距离时,受体能过度消耗的影响,很可能导致再次竞翔的失败。这就是紧张情绪维量极对赛鸽体能消耗的影响。 四、情绪维量极 与体能超量恢复 赛鸽体能超量恢复是运动消耗的必然结果。只有当赛鸽在运动过程中有效地消耗体内储存的能量物质,体能储备的超量恢复才能成为可能,这是赛鸽运动能力不断提高的生理基础。而情绪成为体能超量恢复的因素,是促进和加快超量恢复还是制约和影响超量恢复,与赛鸽的情绪性质和维量有密切的关系。从神经生理科学来看,情绪的产生在神经生理上是多水平整合活动的结果,其中自主神经系统与情绪密切相关。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两个分支系统构成。当赛鸽在竞翔活动中产生紧张情绪时,在交感神经系统支配下,加速体内能量物质(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骨骼中钙元素)的分解,以供给剧烈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当赛鸽返巢后,紧张的情绪得到有效缓解,愉快、平静、松驰的情绪得到增强,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优势兴奋状态,支配和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加速被消耗能量物质的合成,为体能超量恢复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是愉快、平静、松驰的情绪维量促进体能超量恢复的神经生理基础。但是,赛鸽的神经活动特性组合的神经活动类型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即使在同等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供给的条件下(排除其疾病和人为因素干扰导致的情绪变化),有的赛鸽体能超量恢复的速度很快,有的则很慢,甚至有的赛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因此,许多有经验的赛鸽好手,特别注意环境条件刺激对赛鸽情绪的影响,对于放飞训练返巢或者准备继续竞翔的赛鸽,从根本上保证它们维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除了饲主本人之外,绝不准许陌生人干扰赛鸽的情绪,以免给赛鸽造成紧张的情绪而影响体能超量恢复的速度和效果。 综上所述,赛鸽的情绪特点表现出受视觉情绪的影响很大,包括对物体的方位、形状和色彩等。在竞翔活动中,通过使赛鸽适应竞翔笼和长途运输环境训练,能有效地降低赛鸽紧张情绪维量极对体能的消耗和影响,以节省更多的能量运用到赛鸽放飞后的返巢运动过程中去。许多信鸽爱好者的实践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并且取得了优异的竞翔效果。但是切不可忽视了情绪对体能超量恢复的影响。赛鸽没有体能超量恢复的过程,运动能力也不可能稳步提高。虽然情绪是外界环境条件刺激的必然结果,但是情绪维量极的变化与它们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根据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认为:动物的神经活动类型主要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但在一定程度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这种后天因素包括环境条件刺激因素和营养因素。近期我们研究了促进赛鸽体能超量恢复的保健用品:“超量恢复丸”,就是用来调整赛鸽情绪维量极,加速体能超量恢复效果。经过竞翔实验,效果非常显著,特别是有两只外地竞翔赛鸽于二00一年四月底进入我们实验棚舍,我们运用“超量恢复丸”消除疲劳,加速体能超量恢复,经过开笼放飞后,于同年六月十九日竞翔广西南宁五百公里,其中脚环号为广东2000-149710灰 雄鸽获得第二名,另一只脚环号为CHN2000-02999号 雨点黄眼 雄鸽获第十一名。这次实验充分说明,通过保健方式调整赛鸽情绪,加速体能超量恢复,适合赛鸽运动特点的需要,值得广大信鸽爱好者更加深入地研究
论有氧代谢呼吸能力与赛鸽体重控
对赛鸽竞翔运动时的持续飞行时间和飞行的速度研究表明,运动中充分显示了机体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特点。赛鸽有氧代谢呼吸能力是指赛鸽高速飞行运动时,呼吸系统的 吸氧量能够适应机体有氧代谢供能的需要。由于赛鸽属于鸟类,在空中飞行运动时,身体的重量是依靠双翅的扑动来支撑。其中双翅肌肉收缩的力量大小和速度快慢与赛鸽自身体重密切相关。如果赛鸽的体重超过了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范围,双翅肌肉收缩运动时的无氧代谢供能的比率增加,而有氧代谢供能的比率下降,直接影响赛鸽保持长时间飞行运动能力的提高,我们研究赛鸽有氧代谢呼吸能力与控制体重的关系就是根据赛鸽竞翔运动能量消耗的特点,在家飞训练、放飞训练和竞翔活动中,有效控制体重的下降或增加,不断提高赛鸽有氧代谢呼吸能力,促进赛鸽竞翔运动能力的发展。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赛鸽呼吸器官结构的最大特点是肺与气囊的特殊结构。肺与气囊具有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及散发体热的功能和作用。赛鸽有左右两侧肺,有开口通向各气囊。赛鸽共有九个气囊。从赛鸽肺与气囊的结构来看,其功能和作用有以下特点: 一是空气进入肺后能充入各个气囊,因此肺与气囊之间的通气量水平,直接影响气囊的充气量水平。 二是空气充满气囊能使赛鸽飞行运动时减轻身体的比重,提高赛鸽空中飞行运动的浮力作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表明,赛鸽飞行运动时身体比重的减轻和浮力作用的增加,能减少体能物质的消耗,使双翅肌肉的收缩运动适应有氧代谢呼吸和供能的需要。 三是气囊贮存大量空气时,有利于赛鸽飞行运动时调节身体的温度。赛鸽在竞翔回归过程中,保持长时间的飞行必须消耗大量的能量物质,导致体内温度的升高,如果升高的体温得不到有效控制,直接影响赛鸽运动能力的发展。 四是赛鸽飞行运动时由于胸骨和肋骨固定不动,主要靠双翼上抬或下扑动作使气囊扩大和缩小,使气囊内的空气出入经过肺与外界交换进行呼吸。因此赛鸽气囊的较高充气量水平是优秀赛鸽必须具备的生理条件,也是减轻身体比重的重要条件。 但是,赛鸽在幼鸽时期,心肺功能的水平远远未能达到竞翔运动的要求,必须随着年龄的增加,在家飞训练和放飞训练中提高身体有氧代谢供能的运动能力。 二、体重对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影响 赛鸽在不同时期体重的变化很大。一般分为幼鸽期和成年期两个特殊的阶段。根据两个阶段研究赛鸽体重对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影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幼鸽期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当幼鸽出壳生长到三十天左右,父母鸽明显减少幼鸽的喂量,有利于通过饥饿的控制使幼鸽自己学会进食,同时使幼鸽的体重明显下降,有利于幼鸽学会跟随成年鸽群或自己飞翔运动。观察研究发现,幼鸽体重的减轻,有利于它们飞翔运动,而肥胖的体重不利于幼鸽保持较长时间的飞翔运动。许多有经验的鸽友发现,经常抢不到饲料的幼鸽很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赛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未能饱食的幼鸽体重受到一定的控制。使它们的体重更加适应有氧代谢呼吸能力发展的需要。而那些经常饱食的幼鸽则完全不同,过量增加的体重造成它们飞翔运动时双翅肌肉收缩力量的增大,速度的加快,导致肌肉收缩运动无氧代谢呼吸频率的急剧上升,鸽子没有飞行多长时间就显现出气喘嘘嘘的表现。 幼鸽期是有氧代谢呼吸能力提高和继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幼鸽出棚后的最初几个月表现出喜欢飞翔运动的特点。如果它们的体重能够适应有氧代谢呼吸运动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家飞训练之后,它们能充分表现出大范围和长时间飞翔运动的特点。并且随着家飞训练水平的提高,心功能和肺与气囊的功能水平更能适应机体有氧代谢供能的需要。从而为放飞训练或竞翔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出棚后的幼鸽体重过重,不能适应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运动的需要,它们在飞翔运动中感到很吃力,不需要多长时间就会从喜欢飞翔运动的群体中脱离出来。由于不能保持正常的家飞训练,它们有氧代谢呼吸能力得不到提高,直接影响放飞训练或竞翔比赛的归巢速度。甚至导致竞翔的失败。由此可见,在幼鸽期通过饲喂量的控制,使幼鸽的体重适应有氧代谢呼吸运动的需要,是提高家飞训练效果和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关键时期。值得赛鸽运动爱好者借助相关理论在实践中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 2.成年赛鸽体重对竞翔能力的需要 我们指的成年赛鸽一般是它们已经进入性成熟期的赛鸽。从赛鸽竞翔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空距的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来看,机体能量代谢的绝大部分属于有氧代谢供能,肺与气囊的通气量和气囊的充气量水平能够为机体提供充足的氧气。但是,赛鸽的体重超过一定的限度,使赛鸽双翅肌肉收缩的力量增大,速度加快,必将导致机体无氧代谢供能比率的增加,能量代谢产物——乳酸堆积在大脑和肌肉,容易造成运动性疲劳。反之,如果赛鸽的体重过轻,竞翔返巢活动中需要消耗大量储备的能量物质,一旦体内储存的糖元和脂肪不能满足赛鸽一次性高速飞行运动的需要,直接影响赛鸽当日归巢运动能力的发展。 成年赛鸽的体重在飞行运动中与身体羽毛的质量和翅羽的长短宽窄有关。特别是在换羽时期,身体和翅羽的脱换直接影响赛鸽的飞行活动,加之受体重的影响,使双翅肌肉收缩的力量增大,速度加快,造成机体运动时呼吸的困难和无氧代谢供能比率的增加。因此,成年赛鸽在换羽期的放飞训练或竞翔运动,必须采取有效控制饲料喂量,减轻身体的重量,使赛鸽的飞行运动朝着有氧代谢呼吸运动的方向发展,达到提高放飞训练效果和提高竞翔比赛能力的控制效果。 三、优秀赛鸽自身控制体重的能力 许多有经验的鸽友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在竞翔比赛中有上佳表现的赛鸽进食速度很快,最先离开食槽去饮水的鸽子很可能是一只优秀的赛鸽。而那些围在食槽边一直吃到食袋鼓鼓的鸽子很可能导致身体过度肥胖,无形中增加了双翅飞行的困难,造成机体无氧代谢供能比率的增加和呼吸的困难,继而直接影响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发展,最终导致竞翔比赛的失败。 许多专门从事鸟类研究的专家学者发现,长途迁徒的鸟类具有自我控制体重的的能力。例如生活在我国的“燕子”。当春天到来时由海南迁徒到我国的北方地区生活,当冬天快到来的时候又从北方迁徒到海南。它们在准备迁徒之前要加倍获取食物,以增加体内脂肪的储备。当脂肪储备到一定程度时又能控制捕食量,为长途迁徒作好充分的能量储备。优秀赛鸽控制食量的特点与它们经常保持较高水平的家飞训练是分不开的。我们根据对鸽友的调查和“公棚赛鸽”的调查研究发现,经常饱食造成身体肥胖或者体重过量的鸽子,它们家飞训练的持续时间及活动范围明显低于能够控制食量的赛鸽,优秀赛鸽自身控制进食量的特性是使自身的体重在适应飞行运动中保证了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我们观察许多鸽舍鸽群的家飞训练和“公棚”鸽群的家飞训练时,能明显见到两种不同的情况。那些进食速度快,又能有效控制食量的赛鸽在家飞训练中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飞行训练效果。经过一定程度的放飞训练之后,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进一步提高,只要它们具有快速准确的定向导航能力,必将在竞翔活动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而那些体重过量的赛鸽则完全不同,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较低,不需要多长时间的飞行运动即表现出气喘嘘嘘。受到家飞训练水平的影响,它们不敢做长时间和大范围的飞行运动,因此在异地放飞训练或竞翔运动中延迟归巢,甚至不能归巢。 四、控制饲喂量和饲料营养的搭配 从前面的介绍已经清楚地知道,赛鸽过量增加的体重直接影响它们飞行运动时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继而影响家飞训练效果和放飞训练的归巢速度。使赛鸽保持正常体重的最有效办法是有效控制饲料的喂量。欧洲一位赛鸽家曾经针对赛鸽的体重控制问题,提出了饲主要数着饲料喂鸽的理念。其目的是控制喂量保证赛鸽的体重适应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需要,促进赛鸽家飞训练水平的提高。 供给赛鸽食用的种子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含量不尽相同,其中所含有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有效控制喂量的基础上,根据赛鸽对能量物质的需要,对饲料营养进行合理搭配。我们经过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验性研究,对于出棚飞翔的幼鸽及成年赛鸽每日饲喂量和营养搭配,提供参考意见。 1.出棚后的幼鸽喂量及营养搭配 许多有经验的鸽友采取当年幼鸽分棚饲养的方法。其目的是根据幼鸽生长发育情况,实施喂量的控制及适合幼鸽的营养物质搭配。 幼鸽出棚前的生长发育阶段,体重迅速增加。到了一定时间,父母鸽为了生产下一窝蛋,哺喂幼鸽的食量急剧减少,幼鸽体重也随之下降,被迫学会自己获取饲料。这有利于幼鸽出棚后的飞翔活动。实验研究表明,幼鸽出棚后,需要不断地煅炼双翅的力量,提高它们飞翔运动的能力。这一时期的体重是控制幼鸽飞翔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原因。对同一时期出棚的鸽子进行比较发现,幼鸽出棚很长一段时间内体重的重量不适应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发展的需要,双翅肌肉收缩的力量加大,速度加快其结果导致机体无氧代谢供能比率的增加,幼鸽不需要飞行多长时间就气喘嘘嘘地降落在鸽舍屋顶休息了。而那些体重较轻的幼鸽则完全不同,如果它们的体重能够适应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需要,它们间歇飞行的次数明显增多,持续飞翔运动的时间延长,飞翔活动的范围也明显。我们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一些没有将幼鸽分棚饲养的鸽舍,那些体重能够适应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幼鸽,在很短时间内能够跟随成年鸽群飞翔活动。随着运动能力的迅速提高,幼鸽的肺与气囊的通气量水平和气囊的充气量水平明显高于那些体重过重而懒于飞翔运动的幼鸽。 幼鸽出棚后的两至三个月时间是有氧代谢呼吸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幼鸽适当的体重,提高家飞训练效果,促进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发展。实验研究发现,前一天晚餐饲喂量达到饱食,第二天清晨鸽子食袋内仍然存有部分未经消化的饲料时,鸽群家飞训练的持续时间明显减少,活动范围也明显缩小。按上述饲喂时间和饲喂量大约一周的时间,鸽群清晨家飞训练效果明显降低,而体重明显增加,直接影响幼鸽家飞训练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发展。凡是有条件将出棚幼鸽分棚饲养的鸽主或者是“公棚”饲养的幼鸽,在两至三月龄时期必须严格控制饲喂量和饲喂时间。保证幼鸽在清晨飞翔活动时食袋内没有饲料储存,从而有利于鸽子将消化吸收的功能转化为飞翔运动的功能上来。并且以适当的体重减轻双翅肌肉收缩运动的压力,促进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幼鸽出棚后的两至三个月时间仍然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饲料营养搭配要保证它们获得足够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促进幼鸽大脑及神经系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蛋白质和钙营养的合理搭配,值得爱好者深入细致的研究。 2.成年赛鸽的喂量及营养搭配 一般来说赛鸽进入发情和生育期后显示出成年的特性。随着幼鸽期家飞训练水平的提高,充分显示了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与体重相适应的特点。但是,赛鸽进入发情、交配和叮蛋时期,主动获取饲料的量明显减少,雌雄赛鸽的体重也明显下降。因此有经验的鸽友将追蛋的雌鸽和雄鸽关进准备下蛋的巢格内,即能减少雄鸽追蛋过程中的体能过量消耗,还能使鸽子获得身体所需要的饲料营养。赛鸽在交配和下蛋前后,适当增加蛋白质饲料的喂量,保健砂中添加钙粉和贝壳粉,实验研究表明,雌鸽在胚胎蛋的前一周左右,食进钙的量明显增加。包括钙石粉、鸡蛋壳、贝壳粉等。 成年赛鸽进入孵蛋期后,饲料喂量及营养搭配应保证赛鸽的体重适应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发展。如赛鸽在每日家飞训练中的表现清晨放出鸽舍的鸽群能持续飞行运动一小时以上。说明赛鸽体重能够适应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发展的需要。如果赛鸽清晨(遇到适宜飞翔运动的天气条件时)出棚飞翔运动持续时间短、间歇次数多、甚至飞翔很短的时间降落后表现出张嘴喘息的症状,说明机体有氧代谢呼吸出现缺氧的表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翅振动过程中肌肉收缩运动时无氧代谢供能比率增加,这与身体重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调整饲料的喂量。实验研究表明,前一天下午过于饱食的赛鸽,由于导致第二天清晨食袋内存有部分饲料,直接影响它们保持长时间大范围的飞翔效果。如果这种饱食持续一周的时间,赛鸽体重明显增加,家飞训练效果显得更差。 赛鸽在家飞训练、放飞训练或竞翔回归之后,饲料中应尽可能减少蛋白质饲料的喂量,如减少豆类饲料的喂量。因为蛋白质在消化过程中必须将它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机体吸收,因此需要消耗一定的体能物质。再者是蛋白质的储备导致身体重量的比重增加,不利于赛鸽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赛鸽进入放飞训练阶段,除了有效控制饲料的喂量和控制体重过量增长,应选用含糖类高的饲料喂鸽,如谷类和麦类饲料中的淀粉可以转化为肌糖元和肝糖元储存,更多的糖类还可以通过糖异生的途径转化为脂肪储存。赛鸽在放飞训练或竞翔活动中,有氧代谢呼吸能力是高速回归的生理基础,而糖元的储备和脂肪的储备又是赛鸽高速回归最直接和最经济的能量来源。 赛鸽训练结束或竞翔回归后,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蜂蜜、多种维生素和适量的食盐是十分重要的手段。能及时补充机体需要的糖份,加快肌肉糖元和肝糖元的合成、。既能为赛鸽提供能量储备,又能有效控制体重过量增长。 五、翅羽生长发育质量的鉴别对控制体重的参考作用 许多有经验的鸽友发现,赛鸽在飞行活动时双翅扑动发出清晰的“唰唰”声音,这是赛鸽翅羽性能良好的表现。国内外许多有经验的鸽友在赛鸽竞赛前十分注意选送这样的鸽子去比赛。 赛鸽受遗传或后天的影响,翅羽的长短、宽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身体重量基本相同的鸽子中,翅羽质量水平高的鸽子在飞行运动中能保持身体在空中的浮力和向前的推进力。最近有欧洲国家的鸽友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赛鸽竞翔几百公里或者更远的距离时,必须使赛鸽体内的能量储备达到一定的储存量。否则赛鸽很可能因体能物质的储存量不够,而直接影响赛鸽高速飞行运动对能量物质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在饲料供给和营养物质搭配时应保证赛鸽翅羽生长发育的需要,以便提高翅羽生长和发育的质量,使赛鸽在飞行运动中提高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同时,能够适应高速竞翔运动时的需要。这就是赛鸽翅羽质量的鉴别与控制体重的参考。 综上所述,赛鸽有氧代谢呼吸能力与控制体重的研究说明,赛鸽在家飞训练中身体的重量超过了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限度,它们就不可能表现出长时间和大范围的飞行运动。赛鸽经过有效的家飞训练、放飞训练、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提高,为赛鸽适当增加体能储备创造了条件。鸽友也必须根据赛鸽训练回归的具体表现,调整和控制体重。从家飞训练情况来看,赛鸽群某一次长时间大范围的飞行运动结束后,站在屋顶有长时间张嘴喘息,双翅下垂的表现,说明鸽子的体重还不能适应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鸽友应适当减少每日的喂量,使体重能够适应有氧代谢呼吸能力发展的需要。赛鸽经过多次放飞训练或短距离竞翔运动之后,有氧代谢呼吸能力明显提高,赛鸽竞翔几百公里能够当日归巢。如果继续竞翔更远的距离时,必须适当增加赛鸽体能物质的储备。饲料喂量根据需要适量增加,并且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葡萄糖或者蜂蜜,以增强赛鸽的竞争能力
饥饿训练的理论研究与对于赛鸽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赛鸽竞翔运动必须具备的素质,它是赛鸽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具体表现。人们为了有效提高赛鸽长时间飞行运动的耐力水平,采用了经常性训放手段,并且在竞翔比赛活动中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但是,在异地放飞训练中的最初阶段,有相当一部分赛鸽因内脏器官的功能还没达到与放飞训练的耐力素质相适应的水平,因此一部分训放鸽迟返巢或者在中途丢失。并非这一部分迟归鸽和丢失鸽本身不行,许多事例说明,其中相当一部分鸽子在异地棚舍经过新主人的饲养和训练之后,再经过训飞和竞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作者曾于2001年四月遇到一只环号为“2000—19—148710”灰雄鸽,该鸽羽条上盖有岭南印记,从它到来的情况分析,显然是一只竞翔未归的赛鸽。经过近两个月饲养和调理,体能明显恢复,让其配对后开条,于六月十九日竞翔五百公里南宁获得第二名。这只灰雄是何地的,当时是训练还是竞翔?作者希望鸽主能与我们联系,以使我们的科研工作进一步深人。赛鸽在一两百公里空距的放飞训练过程中,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需要经过两小时以上的持续飞行运动,耐力素质水平差的鸽子很难承受这种运动量,从而导致大量赛鸽丢失的现象。 如何促进赛鸽内脏器官的功能以适应耐力素质的发展,为它们放飞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放飞训练效果呢?本文试以运动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饥饿训练的理论依据、途径和方法,旨在寻找一条促进赛鸽耐力素质发展的新途径。 一、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和具体表现 我们在探讨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和具体表现时,首先要弄清两个基本概念:第一,什么叫耐力?它是指有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对抗疲劳的能力。第二,指赛鸽在几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空距的竞翔返巢活动中,它们以一定的速度飞行,并且是持续几个小时或十几个小时的肌肉活动。从赛鸽的飞行时间和速度上充分表现了耐力或超长耐力的特点。 赛鸽的耐力素质具体表现在它们的竞翔飞行运动中。从一般耐力的生理基础分析,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首先是大脑皮质的机能。它是耐力素质表现出来的神经系统和脑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这种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大脑皮质具有长时间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转换的能力;大脑皮质中参与活动的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得到改善;能够改善运动器官和植物性器官机能之间的协调性。其中内脏器官的活动强度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器官的活动强度,吸氧量和需氧量达到平衡。 第二是内脏器官机能水平的提高,能保证运动器官运动时间延长。赛鸽在竞翔归巢运动中,长时间的肌肉活动时,血液循环、呼吸和排泄等器官的活动,必须与飞行运动相适应,以满足大脑和神经系统、肌肉收缩运动对能量物质的需要。 第三是机体能量供应特点。赛鸽在长时间(如几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飞行运动中,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并不大,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能够保证每分钟供给需氧量。另外,在长时间耐力运动中,肌肉中糖原、肝糖原逐渐消耗为能使肌肉继续工作提供能量的来源,机体必须动员脂肪供能来满足飞行运动的需要。随着运动时间延长,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增大,提高了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由此可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机体动员脂肪供能的能力和水平,是赛鸽在竞翔返巢活动中耐力素质的物质基础。 二、耐力素质的机体能量供应 从耐力素质发展因素分析,提高动物心血管耐力是耐力素质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证明,心血管耐力是循环系统保证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营养及氧的供应和运走代谢废物的能力。其中内脏器官机能的提高,能保证运动时间的延长。 赛鸽在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时,血液循环、呼吸和排泄器官的活动必须与飞行运动相适应,以满足肌肉收缩运动时对营养物质和氧的需要。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耐力素质水平高的赛鸽,其机体能量代谢绝大部分为有氧代谢供能,随着运动过程中肌肉中的糖原和肝糖原逐渐消耗,机体动用脂肪供能的比例增大。 体内脂肪的分解代谢是肌肉长时间活动时能量供应的重要来源。运动科学研究证明,同样重量的脂肪和糖在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时,脂肪释放的能量较多,加之体内储存的糖原极为有限,利用脂肪供应能量显得十分重要。体内各组织细胞除成熟的红细胞外,几乎都有氧化脂肪或其分解产物的能力,一般情况下,脂肪在体内氧化时先在脂肪酶的催化下,水解成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组织中储存脂肪的动员是由许多激素(如肾上腺素等)调节的,这些激素先与靶细胞膜受体作用,激活腺着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腺着酸增加,激活蛋白激酶,后者再激活脂肪酶使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 在肝脏中,甘油首先磷酸化生成磷酸甘油,再氧化生成磷酸甘油醛,然后进人机体糖的代谢途径。在氧气充足时,可经三验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提供耐力运动所需要的大量能量。除甘油供能外,脂肪酸的分解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的,在脂肪酸氧化酶系作用下,使脂肪酸逐步氧化断裂为二碳单位的乙酸辅酶,再经三坡酸循环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脂肪酸在肌肉等组织中能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提供能量。但在某些器官,主要是在肝脏中脂肪酸的氧化很不完全。因而体内经常出现一些脂肪酸氧化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是乙酸乙酸、羟基丁酸和丙酮,它们是脂肪分解的正常中间产物,在细胞和血液中无有少量存在。当赛鸽竞翔时长时间的肌肉活动或者处于饥饿状态时,就会出现乙酸乙酸—羟基丁酸和丙酮增多的现象,这类物质在运动化学术语中总称为“酮体”。肝脏线粒体中富含酮体生成的全套酶系,故肝脏是生成酮体的主要器官。在机体脂肪氧化供给能量的过程中,酮体是联系肝脏与肝外组织(如肌肉收缩运动,肾脏的排泄运动等)之间的一种特殊运输形式,其生理意义在于体内脂肪氧化供给能量的过程中,器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分工问题,一方面利用肝脏特有的诠活性脂肪酸氧化酶系和酮体生成酶系,快速地氧化分解脂肪酸产生酮体,转给肝外组织利用,另一方面则因脂肪不溶于水,在血液中运输有困难,而酮体却是水溶性物质,便于运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酮体浓度相对恒定。但赛鸽在长时间的耐力运动或者处于饥饿状态,体内血糖含量有降低的趋势时,肝脏中大量利用脂肪酸所产生的酮体成为脑组织、肌肉组织等以获取能量的重要物质。 从脂肪供能体系中清楚地了解到,赛鸽机体动员脂肪供给肌肉长时间活动,是耐力素质能量的主要来源。赛鸽机体在调节脂肪供能过程中,是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的作用来实现的,其中激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更加明显,对脂肪代谢影响较大的激素有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性激素等。其中促使赛鸽保证长时间肌肉收缩运动时脂肪的动员和氧化供给能量的激素有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赛鸽在竞翔返巢运动过程中,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上述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例如肾上腺素可促进肌肉糖原和肝糖原的分解,并供给肌肉运动所需的能量。另外对脂肪代谢的影响是增强脂肪动员与氧化供能,使赛鸽机体处于能量动员状态。脂肪在分解代谢过程中,经过一系列转化成为葡萄糖,再经糖异生途径维持运动时血糖的相对恒定。糖异生途径是脂肪转化供给能量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赛鸽在长时问的飞行运动中,或者在竞翔途中缺乏食物来源而处于饥饿状态时,保证机体所需能量的供给。赛鸽竞翔或实验证明,能够经受长时间饥饿的赛鸽,说明体内储存的脂肪在分解代谢的能量动员和供给能量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功能。 我们从肌肉长时间收缩运动的供能体系中,了解到脂肪供给能量是赛鸽耐力素质的物质基础,因此采取放飞异地的训练方式能提高赛鸽长时间肌肉活动的能力。但是,在异地放飞训练的最初阶段有相当部分具有潜能的鸽于未能归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缺乏赛鸽科学理论和实践认识而导致的结果。总有那么一些信鸽爱好者认为,放了出去能归巢的鸽子是好种,能取得冠军的鸽子是极品,未能返巢的鸽子成为自然淘汰的对象。我们在长期研究过程中,以运动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认识到赛鸽处于饥饿状态时,在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和支配下,能有效提高赛鸽机体动员脂肪供能的能力。随着赛鸽饥饿状态时生理变化的发展,其心理活动也随之发展变化。从而为最初的异地放飞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们探讨饥饿训练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饥饿训练对内脏器官功能的影响 赛鸽处于饥饿状态时,随着机体内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受植物性神经的支配,体内某些器官(如肾上腺)的活动开始增强,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开始增加。受肾激素的影响,体内储存的脂肪转化供给能量处于动员状态,脂肪动员经肝脏进一步转化为葡萄糖进人血液循环,以此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并提供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一般来说,内脏器官功能较强的赛鸽在处于饥饿状态时,体内相应器官组织分泌激素的能力较强,动员脂肪转化供给能量的速度较快,并且持续时间也较长。虽然它们在一段时间内获得的食物十分有限,或者没有获得食物,但随着机体动用脂肪供能体系的完善,它们的饥饿行为反而降低。例如,那些内脏器官功能较差的鸽子,见到饲料或者听见供食信号时,表现出拼命的抢食行为或急速的回棚等食的现象。甚至还能见到一些鸽子在食粮边吃到最后才肯离去。实验表明,鸽群处于饥饿状态时(是指鸽子在连续半小时之内没有排粪表现),听见发出供食信号即刻站在食槽边等待的鸽子,它们的内脏器官在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经过放飞训练或竞翔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有关介绍赛鸽的经验的文章中提到一些非常优秀的长距离赛鸽行为表现,也证明了我们实验结果。那些特别优秀的赛鸽,在持续数小时的中短距离或连续几天的超长距离竞翔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动员脂肪供能的能力和忍饥挨饿的能力。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它们内脏器官的功能完善,能够适应长时间耐力运动时能量供给的需要。 饥饿训练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必须依据科学理论指导。我们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刺激理论为依据,减少饲料供给量作为条件刺激,使赛鸽产生饥饿的行为表现为非条件刺激,两者有机结合。经过饥饿训练的赛鸽,其内脏器官的功能在动员和分解脂肪供给能量的能力上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在飞行运动能力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经过饥饿训练的赛鸽群体表现出更加喜欢作环合家飞运动的特点。研究表明,赛鸽环舍家飞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是它们自主性的飞翔运动,它们在已经熟悉的环境中飞翔时间长短及活动范围大小,是依照当时内脏器官功能和机能水平的状况。经过了饥饿训练的赛鸽群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在能量的动员和脂肪供给能量的过程中,机能水平明显得到改善。实验研究表明,它们持续飞行的时间和间歇飞翔的次数明显高于经常饱食的对照组。它们飞行活动范围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表现出更加喜欢飞翔运动的特点。 第二,经过饥饿训练的赛鸽,随着内脏器官动用脂肪供能能力的增强,它们在放飞训练过程中的返巢速度和归巢率明显提高。与没有经过饥饿训练的对照组相比较,放飞训练的空距也明显延长。 第三,经过极度饥饿训练后,学会在自然环境中寻找食物而仍然生存下来的赛鸽,在放飞训练或竞翔活动中具有忍饥挨饿的意志特征,相当一部分赛鸽在竞翔中经过十几天或者更长的时间,仍然返回故里,并且在下一站竞翔过程中,往往成为竞翔的优胜者。 第四,经过一定程度的饥饿训练,从它们行为的具体表现中可以挑选出适合竞翔发展的优秀赛鸽。鸽群在饥饿训练过程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其中一部分鸽子由于内脏器官功能较差,或者有病及受体内寄生虫等因素的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在动员脂肪能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时,并没有达到有效抑制饥饿感的程度,因而这一部分鸽子见到食物时表现出特别强烈的求食行为,甚至当人去抓它的时候没有逃跑的表现。而那些内脏器官功能较强的鸽子,虽然它们饥饿的时间相同,由于机体在动员储存的脂肪分解供给能量的过程中,血糖浓度能够维持一段较长时间的相对恒定,从而有效地抑制了饥饿感的程度。它们没有极度饥饿的抢食行为,极个别赛鸽甚至表现出无所谓的特征。我们对两种截然不同表现的鸽子进行了饥饿状态时的血糖测定,同样证明了内脏器官功能好的赛鸽,维持血糖恒定的时间明显强于内脏器官功能差的鸽于。并且将两组不同表现及血糖测定后分组的鸽子进行放飞训练,证明内脏器官功能较强组的耐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特别是遇到恶劣的天气条件(如高温、雨天等)虽然它们未能按期返巢,但仍然表现出顽强的意志特征,最终返回故里。 四、饥饿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饥饿训练作为一种训练手段,是继异地放飞训练之后的一种尝试。因为赛鸽在放飞训练或竞翔运动过程中,能够获得的外源性能源物质极为有限,所以说它们动用体内储存的能源物质供给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竞翔运动的物质基础。一只健康的赛鸽经过有效的饥饿训练,能有效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体内能量物质的有效利用,以适应长时间肌肉训练手段及方法,值得广大爱好者深人细致地研究和探索,本文只是根据运动科学理论及实验结果,提出如下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健康的机体是饥饿训练的基础。对赛鸽群体实施饥饿训练之前,检查和评估赛鸽的健康状况,如果患病或感染体内外寄生虫导致体质下降,这种状况下饥饿训练的结果会造成机能衰竭。因此应对患病鸽给予有效治疗,促进体内能源物质的储备,然后再行饥饿训练。 第二,坚持早期训练的原则。幼鸽出壳40天左右,只要哺喂的营养能够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一般情况下生长都较迅速。由于幼鸽在生长发育阶段的能量代谢过程是以合成代谢为主,因此早期训练能有效地促进体内能源物质储备的分解代谢,使机体会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逐渐达到与运动需要相适应。幼鸽出棚后有一段学习取食的过程,由于它们最初取食量有限,身体的重量逐渐减轻,储备的能量物质大量消耗,为它们提早进人群体飞翔运动创造了条件。幼鸽在飞翔运动过程中,体内储存的能源物质在动员和供给能量时,促进了内脏器官的功能适应肌肉收缩运动的方向发展。许多事实证明,一部分经常抢不到足量饲料的赛鸽,处于半饥半饱状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能量物质的动员和分解供给能量处于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因而它们的运动能力明显强于经常饱食的赛鸽,同时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竞翔运动能力。我们经过多年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幼鸽早期的饥饿训练的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耐力素质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现出十分显著的差异性。 第三,实施饥饿训练时应采取关棚的方式。赛鸽处于饥饿状态时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例如处于饥饿状态时,内脏器官分解脂肪供给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增强。随着饥饿程度的加剧,从而引发赛鸽外出寻找食物的心理活动,其中一部分可能因缺乏寻找食物的经验而容易误人他棚,导致丢失。加之饥饿训练的本身是提高它们内脏器官的活动,促进体内能源物质分解供给,由于外出寻找食物,其结果根本没有达到饥饿的要求。因此,对实施饥饿训练的鸽群及个体,应采取关棚训练的方式,既可以避免丢失,又能够有效控制食物的摄取量,提高饥饿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第四,采取饥饿训练应注意逐渐减少饲料的饲喂量。我们曾做过两组实验,第一组采取逐渐减少饲料的方法,经过十天的减量过程,最后达到正常日饲料量的 10%,并且按这个饲料量标准持续6天;另一组采取突然中断饲料供给的方式,经过两天饥饿的鸽子已经表现出精疲力尽,羽毛松散的现象。从两种不同的方法分析结果认为,采取第一种逐渐减少饲料量的方法,能使赛鸽内脏器官的功能由消化吸收的会成代谢功能,逐渐转为以能量动员和分解代谢供给占主导作用,经过训练的鸽群在棚舍内的行为表现出更加有精神,合外飞翔运动能力明显提高。而连续两天断绝饲料供给的群鸽,体质明显下降,从而造成体能超量恢复时间明显延长。研究认为,突然中断能量物质的饥饿训练时间超过赛鸽所能承受的程度时,对它们的机体是一种伤害,甚至导致内脏器官功能的损伤。因此采取逐渐减少饲喂量的饥饿训练方法比较适合赛鸽竞翔运动的需要。 第五,饥饿训练之前,体内应有适量的能源物质储备。赛鸽体内储备的能源物质包括糖原、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这些营养物质是饥饿训练的能量来源,是饥饿训练的物质基础。如果赛鸽本身的能量物质储备不足,饥饿训练的结果则适得其反。 第六,饥饿训练应在放飞训练之前进行。这里特别强凋是在放飞训练之前,而不是正式的竞翔比赛。因为饥饿训练作为一种训练手段,旨在促进内脏器官动员和分解体内储存的能源物质供给肌肉运动的需要,提高赛鸽飞行运动的耐力水平,从生理上和心理上为放飞训练提供保证。其体内大量储备的能源物质被消耗,这个时期的体能储备应该达到或者超过原来水平的恢复,为下一阶段继续竞翔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赛鸽在初始的放飞训练与已经竞翔返巢后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完全不同,切不可混淆,以免导致竞翔的失败。 综上所述,饥饿训练过程时的能量消耗,与竞翔比赛后的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是一对矛盾,有待人们进一步深人地研究。本人只是从运动科学理论结合实验,对耐力素质与饥饿训练提出观点和方法,谨供赛鸽运动爱好者在实践过程中思考
赛鸽的应激反应
赛鸽的应激反应 现在的赛鸽比赛比起前几年可谓日新月异,不论是在比赛强度上还是飞行分速上都在不断地提高。为了追求赛鸽在比赛中有更出色的表现,鸽友对赛鸽的管理也就日益精细,训练的次数和强度也日益增加,使用的保健药物也种类繁多,赛鸽的饲养和管理也向着大规模集约化、工厂化饲养方式转变。利用更多的现代化手段刺激赛鸽的身体、心理,使赛鸽更加强壮、飞得更快、归巢欲更强烈。不可否认,这种改变可以使赛鸽的比赛成绩有所提高,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应激反应就是其中的一种。
应激反应在鸽友们听来,远远比新城疫、沙门氏菌来的生疏,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Stress在英文中是紧张、紧迫、压力的意思,这一理论是由加拿大学者HansSelye最早于1935年提出的,简而言之应激反应(stress)是赛鸽在受到外界刺激后,其机体为了应对这种刺激而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Stress这个词直接揭示了导致应激反应的原因——凡是能够使赛鸽紧张的因素都可以引起应激反应的发生,如:幼鸽离巢、免疫接种、装笼训放、高密度、运输、伤痛、寒冷、饥饿、干渴、等。 赛鸽机体为什么要产生应激反应?对赛鸽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要想全面了解应激反应,还要从赛鸽的祖先——野生的原鸽或岩鸽的生活讲起,赛鸽的祖先生活在地球上广大的地域中,小群生活在丘陵和低山地区,是一种不迁徙的留鸟,采食植物种子和嫩芽为食。这就决定了他们生活在生态金字塔的底部,他们上面有各种各样以他们为食的肉食动物。为了生存,他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出现危险就要随时做出反应。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揭示野生鸽子应激反应的形成。一只野鸽在看到有猛禽出现在它上空时,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神经系统就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还导致血液中一系列激素含量的变化,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迅速上升,这种变化使心跳加快血液输出量上升、呼吸变深变快使血液的含氧量上升、血糖和血压升高为心脏、脑、肌肉等组织器官提供充足的能量物质和血液供应,此时的野鸽身体已经做好了逃跑的准备,随时可以在几秒钟的时间从静止状态进入到高速飞行状态。
应激反应最初的作用使野鸽能够迅速应对不良刺激,从而远离了可能丧失生命的危险境地。但是如果应激反应持续的时间过长、强度过大就会给机体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现在的赛鸽依然承袭了其祖先作为被捕食者的一些特点,虽然被人类驯养了一千多年,但诸如胆小、神经质、紧张的情绪可以互相感染等特点依然如故,加上人为管理的刺激数量远远超过了其野生的祖先,造成赛鸽更加容易出现应激反应。 现在我们从生理和生化角度来分析一下应激反应给赛鸽带来的不良影响。从生理角度看,上面提到过赛鸽在应激反应的时候,身体通过神经和激素调节使体内大部分的血液流动到要应对刺激的相关组织和器官,而消化系统等暂时“用不到的器官”就会出现供血不足的状况。供血不足可以导致消化道水肿、粘膜上皮坏死缺损,再严重可以发展到溃疡,这时的消化道抵抗力降低、粘膜缺损、吸收营养的能力下降、细菌病毒可以通过粘膜损伤感染消化道。从生化角度来看,赛鸽产生应激反应后,血液中含量升高的激素都有提升血糖的作用,由于赛鸽体内的葡萄糖储备是有限的,如果应激反应时间过久,体内的葡萄糖严重消耗,为了维持高血糖,机体就要动用储存的糖原和分解蛋白质,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机体出现酸中毒、新陈代谢紊乱、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抵抗力下降等不良反应。
在了解了应激反应的发生机理后,我们就可以有预见性地检查在赛鸽管理训练比赛过程中,有哪些环节突然的变化,就值得我们注意,下面我总结了一些在临床上见到的、容易出现应激反应的环节。 1.幼鸽刚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饲料、同伴,甚至其他赛鸽的攻击,使幼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 2.在给赛鸽注射疫苗的时候,特别是全群捕捉注射时,紧张情绪可以在鸽群中蔓延,加上注射的疼痛,常使鸽群出现应激反应。 3.第一次装笼训放时,常使幼鸽十分紧张不安,要加以关注。在训放和比赛的运输过程中,尤其是运输笼中闷热拥挤的环境,对赛鸽的不良影响更大。 4.天气冷热突变时,也能使赛鸽出现应激反应。 5.突然大比例地更换饲料、饮水里突然添加有异味或颜色的药物、更换管理人员时,赛鸽一时不愿接受,也可以造成精神压力。 6.鸽棚中个体密度高,使赛鸽个体间的距离很近,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争斗。更换巢箱、添加电子踏板等改变赛鸽熟悉环境也能造成赛鸽的压力。 7.劳累也是导致赛鸽出现应激反应的诱因。 8.过度的惊吓,用鞭炮强制飞行;猫狗的攻击,也可以导致应激反应的发生。 9.突然改变赛鸽进食飞行休息的时间规律也是原因之一。 赛鸽应激反应在临床上实践中因轻重程度不一样,其具体表现也不尽相同,症状的表现还与赛鸽品种、刺激的形式、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受到刺激后毫无症状地急性猝死,而且常发生于强壮的赛鸽,但是慢性的应激反应通常不易被赛鸽的主人察觉或者与其诱发的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互掺杂不易分辨,有时则需要进行血液或实验室检查。
针对应激反应的发生,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其主要原则是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如果一定要进行装笼、训放等必须的操作,应该采取循序渐进地训练,例如:幼鸽在装笼训练的时候,第一次将幼鸽装在运输笼中,但笼子并不拿出鸽棚,使幼鸽虽然置身于笼中,却依然能够听到熟悉的声音、透过笼子的缝隙看到熟悉的环境,而且装笼的时间也就10-20分钟。在以后的装笼训练中,观察幼鸽的反应,逐渐将时间延长并把笼子移出鸽棚外,甚至在笼中过夜。遇到环境,气候突然变化时注意尽量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对赛鸽的影响。 在饲养管理注意一些细节管理,被证明对于防止应激反应的出现是有很大帮助的。以下是一些鸽棚的好经验,我总结后推荐给鸽友们。 ——鸽棚要减少饲养的密度,减少赛鸽为了争抢巢箱、栖架而打斗。 ——鸽棚要做到能通风能控温,通风可以使赛鸽的呼吸道免于尘埃、氨气的刺激。控制温度可以使赛鸽不会受到寒冷和酷暑的影响。 ——管理要规范,管理员的服装、放飞时间、喂食的时间、饲料的构成、食物饮水的位置都要减少变化,如要必须变更,也应该逐渐变化。 ——在捕捉赛鸽的时候,应该做到轻、快、准。避免使整群的赛鸽受惊乱飞。注射完疫苗后,应让赛鸽在安静、黑暗的环境中充分休息。 ——夏天要提供洁净而充足的饮水,冬天不能让饮水冻结成冰。 ——在可能出现应激反应时或者赛鸽受到刺激后,可以采取饮水中添加全价维生素、电解质、葡萄糖,可以有效降低应激反应的发生。 ——防止猫、狗等有害动物进入鸽棚。 ——运输赛鸽尽量选择在夜间进行,但冬季时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上述措施只是一部分,具体的预防工作还要依靠鸽友们根据自已鸽棚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想象力,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鸽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报刊、广电、网站或个人博客如需转载或引用须取得本人许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