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一群在天上飞的中国文化
都云鸽者痴,谁解其中味,一个人一旦爱上了鸽子,一生都不会改变,借用时下正火的筷子兄弟的《小苹果》就是,“你是我的小呀小信鸽,怎么爱你都不呀不嫌多”。
|
常听人说喜欢鸽子就像害了病,连睡觉满脑子都是鸽子,爱做鸽子梦。呵呵,其实,鸽子也是一种文化。今天,就侃一下信鸽与中国传统文化,涂鸦之笔,贻笑大方,哈哈……
看,它们在天上飞,它们不是神马,也不是浮云,它们是一群可爱的鸽子,一群可以自由地在天上飞的中国文化……
一、中国个文化渊源流长
《周礼》中把鸽子列为“六禽”之一。
秦汉时代,楚汉相争,盛传鸽子曾救了汉高祖刘邦一命。
盛唐时期,“鸽子宰相”张九龄飞鸽传书,给鸽子又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明朝的张万钟,爱鸽如子,积数十年养鸽之经验,著《鸽经》一书,分为:“论鸽、花色、飞放、翻跳、典故、赋诗”等六章,被誉为世上第一部研究鸽子的奇书,后被收录在康熙年间编纂的《檀几丛书》中。
清朝,屈大均著《广东新语.鸽》之广东“佛山飞鸽会”,每年五六月比赛:首赛清远东林寺;次赛飞来寺;再赛英德横万驿,为今鸽坛之“三关赛”雏形。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去湖南长沙,经桔子洲,毛泽东即兴出上句:“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周恩来见天心阁飞出群鸽,下联即成:“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从古至今, 鸽子之所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一方面是它们天生尤物,羽翼俊美;另一方面是它们意志坚强,身上暗合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它们是一群可以在天上飞的中国文化。
二、“人鸟合一”的中国鸽文化
1、说文解字“鸽”
“合”、“鸟”为“鸽”,不知大家发现没有,鸽子是浩瀚的中国汉字中,唯一的偏旁部首中有人有鸟,“人鸟合一”的鸟类,可见中国人对鸽子的宠爱,这也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理念(呵呵,说笑了)。
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飞鸽传书,为了完成使命,小小柔弱身躯,飞越千山万水,这本身就是“自强不息”的生动体现。另外,品行忠厚,受人之托,载信而飞,千里传佳音,也圆了“厚德载物”之说(呵呵,又说笑了)。
3、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义、忠、孝、信”
仁”就是爱,鸽子常常是爱的象征,是吉祥之鸟、平安之鸟、大爱之鸟……
“忠孝”和“义”,对国、对家叫“忠孝”;尽好自己的本分叫“义”。“苏武牧羊”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就是尽忠;曹操送关羽赤兔宝马,关羽依然舍曹操而保刘备,就是尽义。鸽中“不死必归”之鸟恰似人中的忠义之士——归巢途中身受重伤或被人猎捕之鸽,不管在外漂泊多久,忍受伤口的疼痛、酷暑、饥渴、严寒……始终一个信念,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为主人尽忠;富丽堂皇的鸽舍、精美可口的鸽粮、百般的呵护……始终一个信念,回到老主人身边,为主人尽义。
“信”,鸽子授信而归的品质就更不用说了吧。
鸽子,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它们对人无所求,给人带来的是极好的东西。
三、让我们的心纯洁如鸽子毛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几乎是狂躁的。时常狂热的追名逐利,甚至让利欲蒙蔽双眼,而做出为求利欲而不择手段的事……养鸽子应该是愉悦的。鸽界狂躁的人啊,还是回回神,静下心来赏赏鸽、品品中国传统文化吧……
让我们的心纯洁如鸽子毛,回归爱鸽的初衷,宠辱不惊,看棚前鸽飞鸽落;去留无意,望天空鸽去鸽来……
张森然
2014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