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形态结构与机能退化现象的探讨
关于赛鸽形态结构与机能退化的问题,本人尚未见到相关的探讨性文章。但是,我在赛鸽杂志的一篇记者采访报导中见到相关的内容。其中国内外赛鸽名家有人提到了有关赛鸽“形态结构与机能退化”的问题,然而没有具体的内容。随着我国赛鸽运动的发展,各地信鸽协会、赛鸽俱乐部及公棚赛鸽竞翔活动的开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赛鸽。经过爱好者多代定向培育,高位名次赛鸽在适应特定竞翔路线、空中距离、地势条件和季节性风向等,充分显示出优秀赛鸽所具备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水平”。为此,爱好者多爱选择优秀的赛绩鸽做种,或者选择有优良血缘关系的后代鸽做种,繁殖培育后代竞翔鸽。但其结果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因为一羽竞翔的冠军在同一次竞翔过程中,它的同胞兄弟或姊妹鸽可能名落孙山,甚至一去不复返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与它们的形态结构与机能退化有关。本文旨在通过对赛鸽形态结构与机能退化的理论探讨,丰富爱好者的学习内容。
一、赛鸽形态结构与机能退化解析
有关赛鸽形态结构与机能退化的理解遇到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例如:从赛鸽的体形上来说,由于竞翔赛线特殊的地势条件和季节性风向的差异,赛鸽实际竞翔最先回归的优秀个体中,体形大小的比率有明显的变化,有的赛线地处沿海,遇强劲的顺风天气条件。最先回归的优秀赛鸽以“超小体形”占优势。因此,我们认为赛鸽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优势,是在适应竞翔路线的地势条件、季节性风向、定向导航的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最优秀赛鸽特有的形态结构与机能水平。根据我们相关研究表明,赛鸽竞翔路线如果是山区地势条件,最适宜飞行的赛鸽体形应偏小,双翼主副飞行羽毛的结构应稍短等等。而平原地带的竞翔路线则有所不同,遇逆风天气条件时,增加了赛鸽飞行阻力,赛鸽最适宜飞行的体形也应偏小,双翼主飞行羽毛稍短,而副飞行羽毛宽长,翅膀羽毛的整体排列十分紧密。
赛鸽属于空中飞行的鸟类,两个翅膀肌肉收缩的力量与速度,耐力与协调,是它们机能素质的综合表现。但是,有的赛鸽在平原地区竞翔表现出高速飞行的能力,有的赛鸽更能适应山区的飞行。由此也说明了赛鸽的肌肉类型在适应不同的地势条件和季节性风向的方面的差异。
本文根据赛鸽适应赛线的形态结构与机能水平的实际表现,探讨如何解析和理解赛鸽形态结构与机能退化的内容。
第一,以赛线竞翔最优秀赛鸽的形态结构与机能水平作为对比。这里可能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有多少爱好者能够连续几年上手观察和感觉500公里左右前二十名以内的优秀赛鸽呢?因此,爱好者应多看当地最优秀的赛鸽,特别是能够上手感觉。甚至拉开翅膀观察主副飞行羽毛的结构。感觉一下翅膀的肌肉回收的力量。观察赛鸽眼睛内砂型的形态结构,色彩的构成及眼睛的光亮程度等。一般而言,在某赛线和特定时间段竞翔最优秀的赛鸽,其形态结构及机能水平适合本赛线竞翔需要,作为赛鸽机能和形态结构退化的对比条件,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和真实性。
第二、赛鸽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退化。首先是我们培育出来的赛鸽在实际竞翔中的表现,特别是那些表现不佳的鸽子,由于明显迟归,留下来又觉得没用。而那些已经丢失的鸽子就更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其实,对那些晚归的赛鸽与优秀赛鸽进行对比,人们会发现赛鸽本身的形态结构与机能水平,有一部分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例如,赛鸽竞翔500公里,第二日清晨才归。这说明赛鸽当日宿营时已经离鸽舍很近了。从赛鸽导航准确性来看,没有出现根本性的错误,这就需要看赛鸽的肌肉类型的力量、速度和耐力水平。还要分析赛鸽双翼飞行羽毛的结构特征。还要看赛鸽的体形大小和长短的结构特征。迟归赛鸽双翼肌肉松弛、无力或肉厚体重等,是肌肉形态结构与机能退化最明显的表现。由此说明,赛鸽定向导航的错误,体形大小、羽毛结构、肌肉类型的结构性变化等等。不能适应特定赛线竞翔需要,使得赛鸽明显迟归或者丢失,这些都与赛鸽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退化有关。
二、赛鸽定向导航机能的退化
优秀赛鸽具有高水平的定向导航能力。从赛鸽500公里左右的竞翔到1500公里以上级的归巢速度来看,快速准确和持久性的导航能力与它们定向导航器官的结构与机能水平有关。有研究认为,赛鸽耳蜗内的磁石结构可能与鸽子利用地磁导航有关。当然还有关于眼睛结构与功能和导航观点等等。可以肯定地说,赛鸽导航器官的形态结构与机能水平,是它们能否回归的先决条件。因此,不论竞翔距离的远近,那些高速回归的赛鸽在适应竞翔路线的“定向导航的功能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鸽友定向培育的多代选种、选配繁殖后代。使得赛鸽自身定向导航能力增强,赛鸽归巢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实际竞翔过程中仍然不乏迟归或者不归的赛鸽。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鸽子定向导航器官与机能的退化。有研究表明,优秀赛鸽在最初的异地放飞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建立“定向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活动的表现就是在几十公里或者更远的距离放飞后,赛鸽在起飞之后,直接朝着鸽巢的方向飞去。很快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能够最先独自回归的赛鸽,肯定具有高水平的定向导航能力。
但是,随群飞行的赛鸽中的相当一部分,由于导航器官及机能的退化,一但跟不上高速飞行的群体,可能中途停歇,然后再次起飞寻找返巢的途径。这是赛鸽定向导航器官及功能退化最典型的表现。赛鸽导航机能退化还可以从家飞训练活动中表现出来。从鸽群家飞训练的表现有两方面的特点,其一是优秀赛鸽往往自己组成小的群体,一但出棚,它们持续飞行的时间长,飞行活动范围很大。甚至在天空中与其它鸽舍的鸽群混合在一起。空中飞行高度明显上升。活动范围更大,飞行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平常飞行的速度。而那些导航器官及机能退化的鸽子则完全不同,它们的家飞活动始终在鸽舍附近的小范围之内绕圈飞行,一旦与其它鸽群混合,独自回归的时间明显延长,甚至有些幼鸽迷失游棚。正因为如此,我特别关注前辈们提出的一个观点,就是由近到远单只训放鸽子,那些迟归或者不归的鸽子,与它们导航器官及功能的退化有关。而那些在竞翔中表现优异的赛鸽,导航器官的机能水平较高,也最容易建立牢固的走向条件反射活动。
三、赛鸽体形结构的退化
赛鸽的体形结构主要与骨骼架构有关。骨骼的架构大,很容易形成大体形,骨骼的架构小,必然是小体形。赛鸽的体形大小对于适应特定赛线地势和季节性风向等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公棚决赛高速回归的前名次赛鸽中,很少见到大体形的赛鸽,显然大体形在适应特定赛线的竞翔遇到困难,但是,我们用中小体形配对繁殖的后代鸽中,可能出现中大体形的幼鸽。从遗传学与适应特定赛线竞翔需要的观点来看,大体形的出现属于适应性的退化现象。
赛鸽竞翔不论距离远近,都以高速回归为目的,因此,在实际选种、育种工作中一般都以中小体形为最佳条件。但在众多爱好者的棚舍内,仍然留存数量不少的大体形鸽子。如果继续使用大体形的鸽子指望通过选配达到繁殖中小体形的赛鸽成功的概率很小。如果用大体形的鸽子作保姆使用,则有利于提高幼鸽生长发育的质量。
赛鸽体形的退化还与幼鸽的不良生长发育有关。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不良生长发育的共同影响,骨架结构细小。这种细小体形给人的感觉就是软弱无力,不堪重负。不仅体形细小,两翼之间的胸廓与肩部的骨架结构很窄。实践证明它们根本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赛鸽。这种细小体形的出现也是赛鸽体形结构退化的具体表现。
四、赛鸽羽毛结构的退化
本人在过去的文章中提出了赛鸽羽毛结构适应顺风与逆风的不同结构特征。本人经过继续深入的研究发现,赛鸽双翼飞行羽毛的退化分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第一阶段是幼鸽出壳后一两个月,双翼飞行羽毛的生长基本定型,单羽毛的结构及整体排列能否适应竞翔的需要,据此来探讨羽毛结构退化的表现。单羽毛的结构中以第七至十支主飞行羽毛超长、羽翼较窄为不能适应飞行要求的退化表现。主副飞行羽毛的整体排列的羽轴之间的间距较大为退化的表现。副飞行羽毛单羽较短,展开翅膀观察主副飞行羽毛的整体排列发现,羽毛尖端的整体排列不能展现扇形的园弧形状,而是连成一条直线,或者是下凹的弧形状。
这是赛鸽主副飞行羽毛形态结构退化的典型表现。第二阶段是幼鸽至成年期发展的脱毛换羽,从副飞行羽毛换第一支羽毛开始,新羽毛的生长短了许多,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台阶,这是羽毛不良生长发育导致退化的表现,直接影响赛鸽的飞行训练效果。赛鸽全身羽毛的形态结构退化现象还从其它方面表现出来,例如,全身小羽毛的退化现象导致全身羽毛叠加蓬松不紧,羽毛表面出现皱褶。尾羽出现宽长松散的现象等。
五、气囊结构与功能的退化
赛鸽与肉鸽生理机能的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气囊的结构与功能水平的巨大差异。动物科学家根据鸟类生理机能水平的研究认为,赛鸽体内发达的气囊结构和充气量水平,能有效提高身体在空中的浮力作用,减少重力作用。由于赛鸽的气囊结构属于第二呼吸器官,发达的气囊有利于增强飞行过程中气体的交换,提高机体有氧代谢呼吸能力。因此,优秀赛鸽必须具备发达的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事实上赛鸽自身的气囊结构及功能水平在不同的个体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有的赛鸽适应中短距离的竞翔,如果当日未归,你就别指望它在后来的时日中归巢了,还有的赛鸽既适应中长距离的竞翔,也能适应超远距离的竞翔。例如上海市2012年6月竞翔1500公里,已知前三名用三天的时间完成了1500公里的竞翔飞行,平均每天飞行500公里。如果赛鸽不具备发达的气囊结构及功能水平,它们就不可能只用三天的时间归巢了。由此发现,凡是优秀的赛鸽,其自身必然具有特别发达的气囊结构。
赛鸽的气囊结构及功能水平的发展主要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一般采用具有优秀竞翔表现的赛鸽或选用优秀品种血缘关系的鸽子,繁殖后代。但是,既使是优秀赛鸽交配繁育的后代鸽中,仍然会遇到鸽子气囊结构及功能退化的问题。首先从家飞表现来看,赛鸽本身很善于出棚家飞活动。由于本身气囊结构与功能的退化,导致它们在空中飞行活动时的呼吸困难,不需要多长时间,降落的鸽子即张开喉咙喘气,气囊结构欠佳和运动量的不足,过剩的营养物质储存,导致体重明显增加,更加影响它们的家飞训练效果。至于异地放飞训练和竞翔的结果是不乐观的,也是可以预料到的。其二是手感的体验,气囊结构及功能发达的鸽子能通过手感明显感觉到,当手握鸽子身体时产生一种压力刺激作用,鸽子的气囊通来呼吸空气的条件反射,能明显感觉到身体皮下空气的膨涨,坚持日常家飞训练的赛鸽这种“呼吸膨涨”的效果十分明显。换言之,气囊结构与功能水平越发达,“呼吸膨涨”的效果越明显。气囊功能退化的鸽子显然是肉厚体重,手感基本失去了“呼吸膨涨”的感觉。
六、肌肉结构及功能的退化
赛鸽的肌肉结构在适应竞翔飞行距离、地势条件、季节性风向等,组合成不同的类型,有研究已经证明,赛鸽的肌肉结构分为白肌纤维与红肌纤维两种,白肌纤维结构较粗,肌纤维收缩力量大,但不耐久。红肌纤维结构较细、收缩力量不如白肌纤维,但能耐久。还有研究证明,红肌纤维结构中还分为快速红肌与慢缩红肌,因此,红肌纤维结构既具有快速收缩的功能特性,也具有耐久的功能特性。有研究表明,最优秀的中长距离赛鸽肌肉纤维的红肌纤维比率明显多于白肌纤维。从遗传的观点来看,肌肉中白肌纤维与红肌纤维的组成比率主要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因此,优秀赛鸽肌肉中白肌与红肌纤维组合的比率,与遗传密切相关。那些速度快、耐力水平高的赛鸽,肌肉中红肌纤维占绝对的优势比率,但是赛鸽受先天遗传的影响,肌肉纤维白肌与红肌的比率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肌肉中白肌纤维的比率远远超过红肌纤维的比率,由于白肌纤维的结构较粗,导致幼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肉厚体重,甚至出现完全像肉鸽的肌肉结构。
这就是赛鸽肌肉结构不能适应实际竞翔需要的退化现象。赛鸽肌肉的另一种退化现象是从肌肉的功能上表现出来。幼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先天遗传与后天营养不良的共同影响,鸽子的肌肉明显软弱无力,特别是双翼主管飞行动作的肌肉,在牵拉翅膀回收时能明显感觉到软弱无力的现象,这种肌肉类型根本不可能在空中保持长时间高速度的飞行。赛鸽的肌肉退化现象还可以从尾羽肌肉收缩力量及尾羽毛的叠加程度表现出来。例如,当赛鸽准备降落时,为了有效降低下落的速度,鸽子的尾部羽毛迅速展开成扇形,增大降落时的阻力作用。当我们用手握住鸽子的下腹部时,紧收的尾羽肌肉能使尾部羽毛叠加成大约一支尾羽毛的宽度。根据众多爱好者的经验,赛鸽的尾羽毛能叠加成一支羽毛的宽度,往往是一羽优秀赛鸽的表现,事实也能证明这一点。当一羽鸽子全身肌肉结构及其功能处于软弱无力的退化现象时,负责尾部羽毛展收的肌肉自然缺乏收缩的力度,尾部羽毛根本不可能达到叠加紧收成一支羽条的宽度。
七、总结
赛鸽形态结构与机能退化的问题最容易被忽视。首先是赛鸽定向导航器官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退化,使赛鸽无法建立快速准确和持久的定向导航机制,导致赛鸽竞翔不归的结果。
其二是体形结构的退化不能适应特定赛线的实际竞翔距离、地势条件和季节性风向的自然环境,因为赛鸽体形大小、长短、胸廓骨架的宽窄、龙骨的高低、翼骨的长短及骨骼的质量等直接影响竞翔的速度与耐力。
其三是羽毛结构的退化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生长发育的共同影响,特别是双翼飞行羽毛的形态结构,从最优秀赛鸽双翼飞行羽毛的结构共性来看,翼羽长短适中,没有超短的羽毛结构,更少见长条羽毛的结构。除了适应顺风和逆风天气条件下单羽毛宽窄有差异之外,双翼飞行羽毛的整体排列紧密,羽干之间的宽度很窄。展开翅膀观察主副飞行羽毛尖端的整体排列,成扇形的园弧形。这种扇形的结构排列,有利于提高赛鸽在空中的升浮力和向前推进的速度。而赛鸽飞行羽毛的退化表现在主飞行羽毛的第七至第十支羽毛超长,而其它主飞行羽毛及副飞行羽毛相对较短。展开翅膀观察翼羽毛实端的整体排列,有的能连成一条直线,有的完全成下凹的弧形结构。并且双翼主副飞行羽毛羽干之间排列的间隙明显大于那些最优秀赛鸽的羽毛结构。因此,在适应竞翔自然环境和天气条件下出现了不少的困难。
其四是气囊结构的退化。赛鸽发达的气囊结构决定着赛鸽“有氧代谢呼吸能力”的水平。赛鸽气囊结构及功能的退化与遗传有关,也与生长发育不良有关。最典型的表现是赛鸽气囊功能低下,导致赛鸽飞行速度和耐力水平的下降。
其五是肌肉结构及功能的退化。赛鸽肌肉由白肌和红肌纤维组成,赛鸽速度与耐力水平越高,肌肉中红肌纤维占的比率越高。白肌纤维结构较粗,肌纤维收缩有力,但不耐久。红肌纤维结构较细,但能耐久。由于赛鸽肌肉结构中白肌纤维比率增加,导致骨骼肌肉厚重,通过手感有肉厚体沉的感觉。赛鸽厚重的肌肉结构增加了自身的负担,也降低了肌肉收缩的耐力水平,特别是双翼飞行的肌肉群,既缺乏收缩的力量,更缺乏收缩的耐力。我们展开翅膀就能明显地感觉到软弱无力的表现,但是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
综上所述,赛鸽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退化,有些内容是单方面的,有些内容可能同时出现。最终导致赛鸽竞翔水平不高或者能力低下。本文提出的观点和看法谨供学习和参考,实际观察和判断需要爱好者不断深入学习和探讨。
中国信鸽信息网信鸽园地:http://news.chinaxi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