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鸽舍 |
|
精品鸽舍 |
|
|
|
|
信息统计 |
精品鸽舍
地 区:新 疆 文章总数:9篇 推荐篇数: 0篇 留言数量:5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 40 建立时间:2007-2-11 |
|
|
|
作者:精品鸽舍
来源:原创
阅读:次
分类:收藏文章
发布时间:2008-6-12 19:31:00
|
|
运动过程中机能状态变化规律及其运用
赛鸽在放飞训练或竞翔返巢的飞行过程中,机体工作能力的发展同有关器官系统的机能变化密切相关。运动时,机体内部发生一系列机能变化,这些变化在运动之前就已经开始,叫运动前状态。赛鸽由训练或竞翔地放飞,机体的工作能力有一个逐渐上升的阶段,叫做进入工作状态。它们在返巢的飞行运动中,有一段时间工作能力稳定在一个水平上,这个阶段叫稳定状态。随着它们的飞行运动继续进行下去,由于疲劳的发展,工作能力下降。当它们返巢后,一切机能变化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的水平,叫做恢复过程。赛鸽在飞行运动过程中,都有上述五个阶段的机能变化,掌握这个变化规律,并把它运用于赛鸽的饲养和训练中,对于提高饲养和竞翔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运动前状态 赛鸽在放飞训练或竞翔前,机体各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类条件反射变化,叫运动前状态。它的产生可以预先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来适应即将来临的肌肉活动。有研究表明,鸽子属于视觉情绪动物,熟悉的鸽舍内外环境和群体使它们获得视觉上的形势快感;陌生的环境和鸽群使它们产生视觉形势的不悦感。这与鸽子对悦目形式的特殊敏感本性分不开的。运动前状态的产生,是它们离开棚舍环境之后,在集鸽、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受外界条件刺激影响,其感觉器官,内脏器官、运动器官的机能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心跳频率加快,收缩压升高,水便等现象。一般来说,视觉作为条件刺激的强度越大,条件反射活动的反映就越大。但是当刺激强度超过大脑皮质工作能力的范围时,条件反射的反应程度反而降低。 赛鸽运动前状态的反应与它们的情绪、训练水平和经验等因素有关。由于兴奋程度不同,产生的反应也不同。对于还没有经验的幼鸽来说,应采取先格笼的方法,提高它们的适应性,避免因突然变化的环境刺激而造成紧张的情绪,以减少体能的过度消耗。格笼训练的赛鸽应放在较暗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将它们带出放飞。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既可避免相互啄伤,又可有效提高它们的适应性,放飞的赛鸽其返巢速度和归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二、 进入工作状态 放飞后的赛鸽,内脏器官的活动和肌肉活动的工作效率都不能在一开始就立刻达到最 高水平,而是在飞行运动开始后一段时间逐步提高的。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叫进入工作状态。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鸽子的一切活动都是反射活动,完成任何一项反射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赛鸽竞翔返巢需要有准确定向和持续飞行的运动,因此神经系统各中枢机能协调起来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有关中枢之间传导所需时间也较长。 二是肌肉活动时,内脏器官的活动也跟着发生变化,而植物性机能的惰性比躯体机能大。其原因是结构上的不同,躯体性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由大脑皮质直达脊髓,由脊髓发出神经支配骨骼肌。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兴奋冲动由大脑皮质发出后,须经过很多的皮质下中枢,最后传达到所支配的内脏器官。另外,植物性神经传导冲动的速度也较躯体性神经慢。 三是内脏器官的活动是由神经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在调节内脏器官产生持续运动的活动上,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更为明显,而骨骼肌的活动主要是靠神经调节。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中,首先由神经系统到达所支配的器官,改变其机能状态。这一系列的活动比神经调节的惰性大得多。 影响赛鸽进入工作状态需要的时间取决于放飞时的天气变化、地理环境和它们本身的特点。一般来说,肌肉活动越复杂,进入工作状态需要的时间越长。训练程度差的比训练程度高的要长,随着训练水平提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也会缩短。调整好运动前状态,使大脑皮质处于良性兴奋状态,就能有效地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达到快速准确地定向和提高飞行工作效率。所以说运动前的状态和进入工作状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赛鸽在剧烈飞行运动时,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会出现呼吸困难,直接影响运动能力,其原因导致氧供应不足,大量乳酸之类物质堆积在血液中,这些化学刺激引起呼吸循环系统的活动失调。随着赛鸽持续飞行运动,躯体性和植物性机能协调关系恢复,呼吸均匀而加深,飞行动作轻快,各种机能惰性被克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开始进入一种稳定状态。 三、 稳定状态 赛鸽在飞行运动过程中,机体各种生物惰性逐步被克服后,各种系统机能活动的工作效率达到了应有的最高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机能活动保持在一个变动不大的范围,呼吸和循环机能的惰性经过调节机制得到克服,需氧量和吸氧量保持平衡。 赛鸽处于安静或家飞活动时,需氧量完全能从吸氧量中得到满足,体内糖元可以得到充分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血液中没有乳酸堆积。当它们在竞翔返巢活动中,飞行运动使需氧量超过机体最大吸氧量,能量代谢产物乳酸在体内堆积。鸽体在无氧代谢过程中欠下的部分氧,是在返巢活动结束后的恢复期内偿还的,故称氧债。氧债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运动开始时,呼吸循环机能的惰性造成的;二是受到最大吸氧量的限制,长时间持续飞行运动的强度大,每分需氧量超过最大需氧量,超出这个水平的氧量就无法从呼吸循环机能获得,只有通过无氧代谢过程来获得。 四、 疲劳 赛鸽对熟悉的棚舍内外环境产生牢固记忆,放飞后的赛鸽会拼尽全力返回故里。但是它们在返巢的过程中,到了一定程度会产生疲劳,疲劳时运动能力下降,经过休息后运动能力会恢复,并且继续进行返巢的飞行运动。有许多竞翔赛鸽在当天未能返巢,而是在第二天早晨返巢,从竞翔距离和时间计算,它们已经离巢很近了,只是由于疲劳达到一定程度,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之后,运动能力得到恢复才继续完成剩下的这一小段距离。一般认为疲劳同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过多和恢复不足有关,也有认为疲劳与运动过程中血液酸度增加及体内缺氧有关。还有研究认为神经细胞的疲劳和三磷酸脉苷的恢复不足有关。如何判断赛鸽运动性疲劳程度很重要,由于疲劳的征象是多方面的,并且受年龄、性别、训练程度、机能水平和竞翔条件等多方面影响,所以应全面综合地观察和分析疲劳的原因和疲劳程度。 五、 恢复过程 赛鸽返巢后,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仍然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才能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这一段机能变化叫恢复过程。各种机能并不是在运动结束之后才开始恢复,实际上在运动时,随着能量物质分解后的再合成就开始恢复。但此时各组织细胞中的消耗超过了恢复,只有在飞行运动结束后,强烈的消耗已经停止,合成过程超过了分解过程,使机体逐步彻底得到恢复。机体能量消耗和恢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运动时消耗过程占优势,恢复过程也在进行,只是由于时间长、强度大的活动消耗多,使消耗多于恢复,所以使能量物质减少,各器官系统工作能力下降。 第二阶段: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便占优势,这时能量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逐渐恢复到竞翔前的水平。 第三阶段:运动时被消耗的能量物质和各器官的功能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在一段时间内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恢复,这叫超量恢复。赛鸽运动时能量消耗的多少和恢复的快慢,同肌肉活动剧烈程度有密切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就越明显。但活动量过大会使恢复过程延长,甚至出现过度疲劳。有许多非常优秀的竞翔鸽,在反复多次的竞翔后遗失未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疲劳的结果。 超量恢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如何在饲养、训练和竞翔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是当前急待解决的课题。有研究资料表明,动物或人进行运动后,不同能量物质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有早有晚。如磷酸肌酸的超量在运动结束后几分钟出现;肌糖元大约在运动结束后15分钟出现超量恢复;运动结束后蛋白质的超量恢复比肌糖元出现得更晚;而长距离的耐力运动结束后,消耗的脂肪要到第三天才出现超量恢复;长时间进行的大运动量的肌肉活动,对机体发生的影响会持续6-7天。在大运动量肌肉活动后第1-3天,机能水平明显下降,到第3-5天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第5-8天才出现超量恢复。因此,要特别重视观察返巢鸽前3天的机能状况,为下一次竞翔提供准确的判断。根据超量恢复的规律,合理掌握、运用于饲养、训练或竞翔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能量消耗和恢复过程的三个特点可以看出,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训练或竞翔效果最好。
|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报刊、广电、网站或个人博客如需转载或引用须取得本人许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