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亲三十年的风雨养鸽路
(三)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
泉淼战狼联盟
3.近亲配对初显威,基础种群现雏形
上文说到我们初次引种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父亲在第一时间和丁培新老师取得联系,向丁老师汇报了所取得的成绩,丁老师向父亲表示了祝贺,并谈到了接下来的配对繁殖问题,丁老师明确告诉父亲:养鸽不学会育种,永远也玩不好鸽子,即使偶尔有些成绩也不会长久,必须要学会将种鸽的优良性状,通过合理的选配保持和传承下去.然后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提高,没有稳定的系统,没有好的亲本,根本就谈不上杂交改良,那只是重复的杂杂交,久而久之鸽子血统越来越杂,性状越来越不稳。引种之举即使前期有所成绩,也会被自己后期的漫无目的,挥霍的荡然无存。这些金玉良言让我和父亲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说是醍醐灌顶,让我们迅速从初获成功的喜悦中清醒过来,于是在丁老师的建议和指导下,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育种尝试:
(1)我们用“小飞轮雄”与上海雨点母,这时已被我们起名叫“上海金母”的一只1000公里进奖后被父亲扣下留种的小雄叫“北京雄”配小雄与“上海金母”的女儿1000公里8名起名叫“北京雌”;同母异父配。
(2)我们用“小飞轮雄”配“北京雌” (小雄与“上海金母”的女儿1000公里8名)的一只1300公里20多名的雄鸽回血“上海金母”;祖孙配。
(3)我们用“小飞轮雄”配“上海金母”的儿子配“小飞轮雄”配“北京雌”的女儿;既是“小飞轮雄”的同父异母,又是“上海金母”的叔侄配。
三组配对当年春天赛后经过短暂休整,当年秋季我们各出了三对小鸽,次年春赛18羽小鸽放到500公里仅失1羽,记忆中应该是第三组的,第二组进奖2羽,其中1羽获联翔赛亚军,700公里除500公里进奖的2羽外15羽全部上笼,共归巢12羽,一组丢一羽获奖一羽联赛30多名,三组又丢两羽一羽未获奖,二组剩余4羽全归再获联翔赛7名、11名。
三组配对18羽小鸽,最大不足十月龄,700公里共归巢14羽,1000公里未再参赛,根据我们家仅有的三组近亲配对情况,我们初步总结:“祖孙配”明显优于“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而“同母异父”又略优于“同父异母”。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第一次近亲配对的尝试,效果还是相当满意的,当然这只是个例不足以说明什么。但对于我们家来说,最主要的是我们拥有了一批外表几乎一样的近亲回血鸽,按丁老师的话说我们此刻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基础种鸽,拥有了走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