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生物之间彼此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外界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异常的错综复杂,复杂得超乎我们得想象。所以构造上无穷尽的分歧,对于生活在变动之中的生物,总是会有或多或少的益处。
事实上,人类根本无法制造一个生物的变种,也不能阻止生物变种的发生(除非丧心病狂到要想使用杀伤性武器来灭绝物种的地步)。人类只不过把发生的变异积累、保存和增大起来。往往又在无意识中把生物放在新的、变化了的生活条件和物理环境之中,于是,新的变异便发生了。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生存斗争的强有效的作用。
然而,生活条件的变化不仅只是人类才可以给予生物的,在自然界中,相似的变化同样存在。因此有人就问了:“为什么人工选择对生物性状的改变远大于自然选择的效果呢?”这个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因为那可能只是看起来的表面现象。
无数细微的变异和个体差异,在家养动植物中不间断地发生,在自然界中也经常出现,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同时,还有遗传倾向的力量”(中华书局 2012年版 精装本 《物种起源》 第96页)。但是自然界中选择受到一些规律的制约与人工选择比较起来,可能在速度和力度上要小些。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长期的人工选择之下,家养动植物的身体结构具有了相当的可塑性,而这种可塑性在野生动植物身上要少很多。这对于我们赛鸽十分重要,因为它为我们培育优良品种在理论上提供了信心。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不能以一种短时间尺度为条件去比较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效果。人类的愿望和努力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时间是那么的短暂!如果与“自然”在全部地质时期内积累所的的成果相比,人工选择的成果显得何等之贫乏和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