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君故里建氚鸽舍 |
|
|
|
文君故里建氚鸽舍
地 区:四 川 文章总数:72篇 推荐篇数: 20篇 留言数量:54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 2364 建立时间:2006-3-20 |
|
|
从两次被俘鸽回归的现象中浅析信鸽优良性状的遗传
|
上一篇 下一篇
|
作者:文君故里建氚
阅读:次
分类:收藏文章
发布时间:2006-3-20 22:39:00
|
|
2001年5月,笔者所在四川.成都.邛崃市的现任鸽协主席赵明政先生支援了两枚鸽蛋。父方为1000公里名次鸽,金眼、雨点;母方为詹森019+05血统,砂眼、雨点。孵出—雄一雌。雄鸽环号2001—22 880087,金眼、雨点白条;雌鸽环号2001一22 880088,金眼、雨点。880087雄开配后,配一浅雨点砂眼母(此鸽为同会鸽友王扶东先生赠,血统不详。),出一雄,环号2001—22 864242,砂眼、灰白条。880087号雄2002年4月不足周岁时,出赛陕西省三原县700公里时失。其子864242号小雄5月龄训放成都时,遇鹰袭击,慌乱中闯入一楼道内被人俘获。该鸽佩有私环,俘获者曾电话查询血统,同意放回。可后来一直未回。小雄飞失后8个多月,在右翅被剪羽条的情况下逃回。笔者对其忠于始主人的行为所感,在训放过200公里后,便善养在棚中充当保姆鸽。小雄飞失8个多月后逃回的现象,笔者没有在意,认为属偶然。
2002年4月小雄的父鸽翻山赛中飞失后,我将其姑880088号喂养到2003年,在其飞过430公里入赏后,于4月28日送出参加鸽协组织的700公里翻越秦岭山赛。结果没有回来,被陕西宝鸡市一王姓鸽友俘获。这只雌鸽飞失后过了1年零1月,于今年5月27日逃回。5月27日中午,我下班回家后,习惯性地到鸽棚看看,只见这只鸽子直落棚顶。开始我还以为是前几天比赛遇连续阴雨天气迟归的鸽子。只见它停下后不到1分钟,径直跳到去年使用的进出口处,直往里钻。由于活洛门内已用食槽阻塞,它用力钻也进不去。见状,我急忙进棚拿开食槽。此时,它距我不到40公分,一见到我,仿佛是见到了老朋友,表现出十分高兴的样子,咕咕鸣叫起来。我刚把食槽拿开,它就钻进棚来。捉之—看,方知是去年放700公里未归的鸽子,而今从陕西宝鸡回来了!
这只雌鸽被俘1年零1个月后回归,其亲侄被俘8个月后在剪去一边羽条的艰难情况下逃回。.这两次现象的出现,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两只被俘鸽发生在两只有血统关系的亲缘中,并非偶然现象,它们的超长记忆力和对出生生长始棚的强烈依恋性状与遗传有关。
下面,笔者运用染色体遗传学说的相关知识来分析一下两只被俘回归鸽的遗传问题,供鸽友们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对遗传知识有所了解的鸽友大都知道,决定信鸽遗传的物质是信鸽生殖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因子,即基因。信鸽的染色体是80条(40对)。在一个信鸽个体细胞内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对中,其中一条来自雄性亲代,而另一条则来自雌性亲代。雄鸽体细胞染色体组合表示为ZZ,雌鸽体细胞染色体组合表示为Zw。
假设用a表示两只被俘回归鸽的超长记忆力和对出生生长始棚的强烈依恋性状的因子。那么,回归雄的染色体组合可能有两种表现形式:1如果是纯合子可表示为ZaZa;2如果是杂合子,可表示为ZaZ0。回归雌鸽的染色体组合只有一种表示形式,即:ZaW0。
从本文开篇介绍两只回归鸽祖父母和父母的配对情况来看,回归雄鸽的染色体组合是杂合子,即ZaZ0。
列出配对染色体变化表现形式是:
1、 回归雌鸽ZaW0(带优良性状)
2、 雌Z0W0(不带优良性状)
祖父ZaZ0(杂合子)+祖母Z0W0 {
3、雄Z0Z0(不带优良性状纯合子)
4、小雄父鸽ZaZ0(带优良性状杂合子)+小雄母鸽Z0W0{ 小雄鸽ZaZ0(带优良性状杂合子)。
从这个表现形式可以看出:两只回归鸽的超长记忆力和对出生生长始棚的强烈依恋性状的遗传主要来祖父鸽方的优良因子。
如果我们要持久保留住这些优良性状,就必须采取近亲交配。即,将回归雄与回归雌行姑侄配。从理论上推论:其后代中,将有2/4的鸽子能维持原性状,有1/4的鸽子能增强原性状,有1/4的鸽子失去原性状。
列出配对染色体变化表现形式是:
1、雄ZaZa(具有增强优良性状的纯合子)
2、雄Z0Za(能维持原优良性状的杂合子)
小雄ZaZ0+姑雌ZaW0{
3、雌ZaW0(能维持原优良性状)
4、雌Z0W0(失去原优良性状)
我们最想要得到的是遗传结果是占子代1/4的ZaZa(具有增强优良性状的纯合子)。
以上分析只是理论上的推断,由于生物的遗传变化是十分复杂的,到目前为此,尚不能准确控制。笔者计划待回归雌身体调养好后,即将其与亲侄配对,以求在子代中通过严格选择,达到理论推导的良好目的。算是一个实验吧,待有了结果,定将通过《四川信鸽信息网》向鸽友们汇报。
写此文之目的,就是衷心希望鸽友们携起手来,运用科学的原理去分析研究信鸽的培育,去大胆偿试实践,为共同推进我国的信鸽事业作出贡献。
|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报刊、广电、网站或个人博客如需转载或引用须取得本人许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