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的春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在翻滚的江面上行驶着一条德国轮船,这条外轮从德国开出,驶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即将抵达上海。当初显上海城市轮廓时,旅客们纷纷走出船仓,来到甲板上欣赏粼粼波光衬托下的“东方巴黎――上海。只见有位肤色黝黑的印度藉水手,仍在船仓里为鸽子添食加水。究其原委,那是李梅龄委托当时任德国公使馆领事的内弟所为,引进世界优秀种鸽,为中国信鸽腾飞所用。据有关信息、史料介绍,这批种鸽共1O羽,价格令人咋舌.每对种鸽977银圆,另加上运费、保险费每对150银圆,总计5635银圆,这在当时可以开一家相当规模的商店。这些种鸽有比利时的“密勒系”、“麻尔系”、“伟奇系”、“克伦巴系”、“固耐系”、“威克特系”,还含有德国军用鸽血系;其中9羽是雨点鸽,深雨点、中雨点、淡雨点都有,1羽是绛鸽;它们中大多数是曾在当地1000公里比赛中获得1、2、3名的直子,有1羽曾荣获欧洲冠军。据当时比利时《鸽报》报道:1羽欧洲冠军鸽为李梅龄博士购得,云云。
李梅龄是科学养鸽智慧家。首先,他偕同黄钟、郭子颐、欧阳惠民、陈其惠等人于1930年加入了由洋人控制的上海信鸽俱乐部;而后在“配对、选择、训放”方面下功夫。因此,李梅龄在上海鸽界出尽头,比如:1932年“746”荣获幼鸽竞翔常州冠军,1933年“2006”荣获竞翔南京冠军,1934年“759”荣获竞翔济南冠军。在其它赛事中,他也佳绩叠出、摘金夺银。一向自以为是、恃物自傲的美国强豪巴斯固尔、英国强豪杰克逊等并不介意,妄图组织一次信鸽远程竟翔,以挫华人的锐气。
1935年的夏季,拉开了竞翔天津赛(6月9日)的帷幕。这是一次特殊的比赛,首次远程竞翔,空距长达93O公里。是一次高难度的比赛,半途泰山的阻隔,还有鹰隼的追击;具有国际比赛的因索,有世界上10多种信鸽名系,在大对决.还有中、美、英赛鸽高手同场竞技。最后决赛共有52羽信鸽。为此,上海《申报》在1935年6月13日报道:标题是“天津六百英里竟翔记”。《申报》描写到:“上海信鸽会此次举行六百英里竟翔,为该会历届以来最长距离之大竞翔,各会员皆努力以达到此目的。中国航空公司用飞机输送,于星期天上午5时放出,共计信鸽52羽之多。是日放出天晴,直至山东方面,据天文台报告,有强猛风力,天气恶劣,放当天不能归还,翌日只有李梅龄博士之鸽,首先到上海。然只一羽,此鸽同去年济南竟翔时,亦是第一列者,登录号为759号码。”是役李梅龄荣获冠军、亚军、季军、殿军、5名。英国杰克逊的“自克系”仅得了第6名。这则喜讯如长翅膀那样飞到全国千家万户,国人看了扬眉吐气、精神振奋;洋人见后只得承认事实、心悦诚服。甚至连上海信鸽协会会长也让位于李梅龄!
在李梅龄组织和倡导下,上海信鸽竞翔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他在30年代、40年代(抗战除外)乃至解放后功勋显著。李 梅龄培育的信鸽被中国广大鸽友爱称为“李鸟”,“李鸟”成为爱鸽者追求和仰慕的优秀品种,“李鸟”也成为推动中国赛鸽发展主要根基之一,至今仍有不少优秀赛鸽身内流淌着“李鸟”的“一滴血”。李梅 龄育鸽和赛鸽精神永远活在中国鸽人的心中…
1972年1月19日,李梅龄在“文革”中带着无限的遗憾――与世长辞。
回顾李梅龄的一生,更多的人不是在回味他精湛的医术,而是在回味他赛鸽、育鸽的一生。仍有不少经验和创举值得新世纪广大鸽友借鉴与学习。
1果断引种。作为中国现代“养鸽之父”的李梅龄能从实际出发,既承认当时中国信鸽的落后现状,又能果断从国外引进优秀信鸽品种,这种举措只能说明一个简明的道理养鸽须强种。这样,万丈高楼才能从平地起。
2.定向培育。在李梅龄心中,引种仅仅是手段,引进外国的好东西仅仅是开始,关键是把外国的好东西“中国化”。培育信鸽是智慧和科学的联合体,事梅龄做到了,他培育的“李鸟”优秀的遗传和卓越的赛绩证明了这一点。
3.“李梅龄现象”。在积穷积弱的中国,出现李梅龄信鸽战胜外国强豪的事实,被称之为“李梅龄现象”。“李梅龄现象”在中国鸽界值得推崇与弘扬,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鸽界还是各行各业,让行动和业绩说话,弘扬民族精神,大长中国人的志气,具有跨越鸽界和超越时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