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宸象信鸽摄影工作室 |
|
|
|
宸象信鸽摄影工作室
地 区:北 京 文章总数:22篇 推荐篇数: 0篇 留言数量:5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 92 建立时间:2007-2-22
|
|
|
作者:宸象信鸽摄影
来源:原创
阅读:次
分类:收藏文章
发布时间:2007-3-2 15:43:00
|
|
在300千米距离内放飞,信鸽依靠定位功能寻巢,巢区方位感强烈;而远于300千米距离放飞,巢区方向感强烈,信鸽会毫不费力地测准巢区的正确方向。惟独在300千米左右这段距离,正好处在信鸽近距离定位功能和远距离定向功能的结合部上,近距离的方位感已经淡薄,而远距离的方向感又不强烈,信鸽在这个“两不找”的地区不易定位定向,出笼后恐慌焦虑,根本飞不出正常的分速,归巢率也相应低。这就是所谓的“盲区”。
在信鸽竞翔领域中,盲区的说法由来已久,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在离鸽棚的某个特定距离放飞,无论在何地,无论放飞哪个方向,几乎所有的鸽子均显示定向定位困难,在这个距离上放飞归巢率一定不理想;二是指局部地区地磁感应异常,信鸽定向归巢时,飞到附近就很难找到鸽棚的具体位置,成为放鸽难的地区,鸽子进入这些地区失去了测向定位功能。而前者则是广大鸽友最为关心的话题,也是鸽友们在比赛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一.“盲区”的表现
鸽友们都知道,近距离放鸽,无论是单放还是群放,只要鸽龄足够大,是不会丢失的,而且归巢迅速,随着放鸽距离的增大,距离越远耗时越久,丢失的概率越大,归巢率越低。但细心的鸽友也发现,不同放飞的距离,鸽子的归巢时间、归巢率出现不成比例现象。例如,放飞500千米,通常需要七八个小时飞回;放飞300千米,竟然也要七八个小时才能飞回。500千米当天能到齐或者两天全部飞回,300千米当天到不齐,两天也到不齐,甚至一个星期还到不齐,最终还可能丢失几羽。而我国的公棚比赛大多数把预赛定为300千米,决赛定为500千米。在比赛中往往是500千米决赛飞的正常,300千米预赛总是不尽人意,不但飞速提不上去,而且归巢率很差,有很多鸽子被淘汰。经常参加比赛的鸽友们都发现,只要同时参加300千米和500千米的比赛,500千米的分速明显高于300千米,而且300千米距离上的这种现象,超过300千米之后就自然消失了,低于300千米的距离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300千米距离上出现分速慢、归巢难、迟归多、失鸽多这种奇怪的现象被鸽友们称为“盲区”。
二.“盲区”现象的实质
信鸽从异地放飞后,依靠本能,利用地球磁场数据,先确定自身目前位于巢区的哪个方向,同时也测出巢区所在的方位,在临近鸽棚近距离寻巢时,则改为近巢定位功能佐以地面标志,精确找到鸽棚的位置归巢。在这段长途飞行的过程中,信鸽对近巢地和远巢地磁场的利用效果是明显不同的。在300千米距离内放飞,信鸽依靠定位功能寻巢,巢区方位感强烈,不用特别盘飞,直趋巢位,很少丢失或迟归。而远于300千米距离放飞,巢区方向感强烈,信鸽会毫不费力地测准巢区的正确方向。惟独在300千米左右这段距离,正好处在信鸽近距离定位功能和远距离定向功能的结合部上,近距离的方位感已经淡薄,而远距离的方向感又不强烈,信鸽在这个“两不找”的地区不易定位定向,出笼后恐慌焦虑,只能大面积盘飞,急剧拔高,竭力测定方向和方位。信鸽在300千米距离的盲区内消费了大量的精力和体力,根本飞不出正常的分速,归巢率也相应低。所以给我们留下300千米难飞的深刻印象和放飞300千米的信鸽在外面“干什么去了”的疑问。
三.“盲区”的应对办法
盲区的存在也并不是什么灭顶之灾,我国现行的赛制是500千米、700千米、1000千米……300千米的盲区根本不在普通竞翔比赛范围内。鸽友们在平时的训放过程中,可以实行“跳站法”,适逢训放300千米左右这一站,可以跳过去不放,自行加一站100千米的训练,或直接跳到500千米训放,绕过300千米的盲区。赛鸽公棚的竞赛规程也不是铁板一块,许多公棚的预赛距离改为240千米、250千米、260千米,不再将自己的脖子往盲区这个圈套里面伸了,这是符合科学养鸽、科学训练竞翔潮流的。
|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报刊、广电、网站或个人博客如需转载或引用须取得本人许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