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厚的春节气氛余兴未尽,兔年元宵节的香味儿已然弥散在空气中。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吃元宵、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任丘大鼓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年的正月十三任丘都举行“大鼓花会艺术节”庆祝元宵节。
任丘大鼓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任丘大鼓最初是受宋代“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启发孕育而生,用于抵御外侵,鼓舞士气。
任丘大鼓,是以自己城市命名的器乐,正是它与众不同的特征以及它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才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积极参与,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任丘大鼓,其明显的特征表现为:一是个儿大。一般鼓直径在2.2米左右,用整张黄牛皮精制而成,用铁钉1600余枚,可由6到8人同时敲打,这也是任丘大鼓和其他省、市、地区鼓类的明显区别;二是鼓重音厚。当大鼓擂动时,声如狮吼龙吟,势如万马齐奔;三是协调得当。敲击大鼓时,传统民间器乐与之合拍,更加烘托出大鼓的雄浑奔放;四是套路多,风格独特。任丘大鼓原有套路108种,编排新颖,独具匠心。从鼓槌的舞动,敲击位置、力度的不同,到鼓手之间的相互配合、轮转换位都有讲究。现在,任丘市文化馆从各个鼓会中挖掘整理出鼓谱84套。随着任丘经济的迅速发展,敲大鼓活动几乎遍及任丘各个角落。大鼓已经遍布整个任丘市18个乡镇百余村庄,占全市总行政村的三分之一。敲大鼓成了任丘人民逢年过节、农业丰收之后,表达喜悦心情的最为传统的庆典方式。
任丘每年正月十三的“大鼓会”, 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几十面大鼓一字排开,一起擂动,声传八方,响彻九宵。鼓手们服装整齐,精神抖擞。恢弘的气势,巨大的感染力让每个人陶醉其间。它敲出了幸福祥和喜悦的心情,敲出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敲出了任丘人开拓进取的壮志雄心。一方面体现出任丘大鼓文化的八面威风,一方面印证出任丘人富裕起来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