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到很多地方的千公里赛事,归巢大都不理想,有的甚至零归巢。引发很多鸽友的思考,也影响到参加超远程赛事鸽友的积极性。是什么原因导致千公里归巢如此惨淡了?
第一个:现在的鸽友喂的太好,让赛鸽失去了压力感。如果平常比赛500公里,赛鸽可以在当天归巢,这样就不需要具备野外生存能力。而传统的野外生存能力,也已经被淘汰。曾经在70年代养鸽的老鸽友,在当时粮食匮乏,人都吃不饱的时代,养鸽者是用什么办法解决冬天鸽子的食物问题了?
那时的鸽子以打野食为主,在秋天粮食充足的月份,鸽友就给水里面加入生石灰,这样鸽子打野回来,由于口渴就咕咕的喝水,喝下去生石灰水,一会就把打到的食物都吐出来,然后再去打野,反复为之。攒下的粮食就足够鸽子过冬了,因为冬天不好打野。
现在的养鸽者把赛鸽训练的饿了吃食,渴了喝水,很少经历过挨饿的滋味,所以一遇到当日不能归,赛鸽就会野外失去生存能力。平时鸽主喂的好,到了在野外生存时,因为平时习惯了吃花生、豌豆等等,可南方的赛鸽到了北方,这些食物很难找到,重新选择食物又不认识,所以只有挨饿的份。等习惯以后,也应该成了天落。
第二点:现在的赛鸽,已经被培训的和人很熟悉,已经失去了传统超远程赛鸽的机警。我记得原来有一鸽友,为了逮一鸽子,曾经用了5天时间,才将赛鸽逮住。每天这羽赛鸽打野下地,渴了找水喝,困了在电线杆上休息,一听到声响,直接飞起。就是不往养鸽者家里住,有时候住在高楼房上,还不在房檐上,而是靠房檐里面一点。鸽友花了五天时间,摸索出赛鸽的生活习性,在地里下捕鸽器,终于把赛鸽逮住了。一看是上海放超远程的赛鸽。
超远程赛鸽就必须对陌生人保持警惕,这样才可以在超远程赛事中,适应当地环境,具备野外生存能力。但目前公棚和短程赛事,不需要太机警的赛鸽,因为如果在公棚,很难抓的赛鸽,往往会吃人为的亏。
以上两点是我对赛鸽低归巢的看法,建议鸽友对超远程赛鸽不能喂的太好,而且如果南方的鸽友,放北方赛线,就应该将北方的主要食物掺到饲料中,如果北方的鸽友放南方,就必须将南方的粮食掺到饲料中。这样赛鸽就会提前适应各地的食物,不致于因为无法适应食物而无法生存。
超远程赛鸽就要求赛鸽具备机警和野外生存力,打野就是其中一项,但现在打野的鸽子已经被淘汰,因为现在逮鸽子的人也很多,地里农药残留等原因,也导致了赛鸽无法正常的打野。平常训练赛鸽就得让赛鸽习惯野外生存的能力,不能让赛鸽完全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滋润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