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次训放记录说明什么?(图)
——靠的是“一滴血”
14年的春赛基本结束,就本地协会、俱乐部的赛事来看,可谓是大跌眼镜,不尽人意。由于气候反常,当天不见鸽,归巢率低,甚至全军覆没,面对这样的结局,鸽友只能仰天长叹,在失败中总结,在经验中汲取,在愤慨中奋起,寄希望于秋赛的收获。
在江南地区,每年的四月下旬至五月是梅雨季节,这个季节属于副热带气候,也是大雨、暴雨的多发期,气候变化无常。即使是睛天,也是湿、闷、热,天空常被雾湿气笼罩着,加之丛山峻岭,鹰、隼多,在这种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极端的气候条件下,江南的春赛,难度可想而知。
本舍的春赛,用一句话概括:残败收场。协会参赛两羽,60公里训放丢一羽,剩下一羽200公里资格赛未归;俱乐部30公里起站十二羽,训到100公里剩下四羽,200公里资格赛又丢两羽,两羽300公里赛归巢一羽,一羽400公里决赛未归。
在这期间,本舍有一羽三个月大的幼鸽,鸽友都认为要杀掉,要不要杀,只有本人清楚,因为这羽鸽子的上代,平辈,下代取得的成绩太多了,已发挥到第八代,行不行还是让放飞笼说话。这羽幼鸽同其它赛鸽一起,被训放到100公里。期间,5公里一次,第二归巢; 10公里两次,第二天归巢;20公里四次,两次第二天归巢;30公里五次,一次第二天归巢;50公里四次, 60公里三次, 100公里两次,均当天归巢,从5公里到100公里,共训放了二十一次,其中六次第二天归巢。
虽说该鸽训放距离最远只有100公里,而且速度不快或迟归,但是在协会,俱乐部和本舍大面积丢鸽情况下,三个月大的鸽子,在体质较羞,在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极端的气候条件下,有二十一次的训放记录,而且站站能回,靠什么?靠的是一滴血。
这羽幼鸽是去年12月引进的,当时只有一个月大,在别人眼里肯定是要上餐桌的,因为当时鸽子患有单眼伤风,龙骨稍有弯曲,从体型上看是三长三大,即:脚腿长,颈部长,身子长,翅膀大,脑袋大,鼻瘤大。而且说来你也不会相信,至今此鸽连一米五高的垂直栖架都飞不上去,所以说鸽友建议淘汰它,也是情理之中,否则,鸽主也不会出让这羽鸽子。
这羽谁看了都不喜欢的“残疾鸽”,它的优势和持证是:(1)、有渊源的优秀家族血脉,以及家族辉煌的赛绩和适应型的归巢性;(2)、属于棒槌体型,骨骼硬朗有弹性,龙骨高低适中,平衡感特好;(3)、肌肉柔韧,毛片薄、贴身;(4)、属于全圈型金黄带绿底砂,面砂飘红、饱满、松透、后拉,眼砂干、油、深;(5)、从头部看上去,像是有两岁的鸽龄,霸气中带几分灵气。
这些优势和特征,表明是适合于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当然,这仅仅是本舍的说词与看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该鸽有很强的适应性,导航系统发达,定向准确,有强烈的恋巢意识和顽强的归巢意志,能在先天不足,后天缺失的情况下,有二十一次的训放记录,足以说明了这点。
由此本人感悟到:
1、种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引进,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出现极端变化情况下,引进适应型种鸽显得尤为重要。
2、在引进种鸽前,要明白何谓种鸽?种鸽是专门用于生产下一代的专用鸽。种鸽要求遗传基因好,健康无病,种用性能好等特点。尤其是导航系统,定向能力,顽强归巢性的遗传。
3、不能以貌相来判定种鸽的好坏,因为鸽子遗传基因是内在的东西,我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所以无论冠军鸽,赛绩鸽,还是外观上各方面都很完美的鸽子,或者有某些缺陷的鸽子,只要能把连续几代的优秀基因复制给下一代,就是一羽好种鸽。
4、种鸽配对育种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是正确的选择,正确的配对,其结果,后代既不能上路,又不能做种,1+1小于2,出现正正得负的现象;二是错误的选择,错误的配对,其结果,后代既能上路,又能做种,1+1大于2,出现负负得正现象。其实这些都是生物遗传的一种自然现象,不是人为能够控制的,因为在基因的遗传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变异性很大。所以,在选择使用、淘汰种鸽时,要持谨慎态度,想清楚,看明白了,再下定论。
5、虽说赛鸽飞的是一滴血,但选择什么样的种鸽,如何搭配,关键取决鸽主本人,说到底就是一种挑战自我。
下图为二十一次训放记录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