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公棚还得公棚鸽后代
快刀易断,快马易折,快的特性,往往伴随鲁莽,急躁。慢,似乎是稳定的表现,沉稳者往往,慢一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快而且稳定往往可遇不可求,一羽收费站100公里前50名鸽子,到300公里就流浪天涯了。
我们每一个鸽舍或大或小,都可以看成一个微型公棚,同样的饲养条件,同样的训放,同样的管理,在一个起跑线上,在这样低密度的饲养条件下,出的子代经常病亡的鸽子,进入公棚更不会适应,公棚缴费站,一些鸽子透过笼子捡拾石头吃,在自个家里的鸽子吃得再差,也不至于饿得吃石头,选送公棚鸽,最起码要选择自己多年比赛最优秀的鸽子参赛,这个选上一对,那个选一对,实在是,很难凭运气。
协会前三名的鸽子,因为参赛羽数少,饲养质量高,训放相对比较合理,同样的鸽子进入公棚,面对大羽数,高密度,吃不上饭,慢慢体质就会下降,名落孙山,连个迟归不见是很正常,也合乎情理的。多年发现公棚获奖鸽的外在共性,骨骼硬朗,在平时饲养观察中发现,公棚获奖鸽比较的聪明,表现在,吃食快,不好斗,吃完食快速抢栖息架,固定的地方休息,几乎不得病,在饲养中,个人是从不用药,可能许多人持有相反意见,就是从不清理呼吸道,体内虫,一是鸽子有个别差异药物不好控制,二是鸽子本身就能自己调理,尽量不要破坏自身的免疫调节系统,但是体外虫一定抓鸽子清洗,否则鸽子很不舒服,其实很少生病,协会上大笼生病,本人是束手无策,但是总有几个会存活下来,这也许就是检验鸽子,也算是留种的一次检验吧。
公棚,随着训放距离和次数的增加,其实也如同我们协会的比赛训放,大笼密度大,呼吸道传染一定很厉害,这也许是预赛丢鸽严重的一个因素吧,很多公棚鸽子不是迷失,而是鼻头乌黑飞不动了,知道回家的路,就是飞不动了。公棚成绩鸽外在的表现是他成功了,飞回来了,这样的鸽子就是我们培养的目标,用这样的杂交成绩鸽育种,后代出现的分化很严重,配上自家成绩稳定很有数的鸽子,效果更好,在实践中没有固定模式配对,大羽数训放,最后剩下的几百只成绩鸽,必然是超越协会的少羽数成绩鸽,打国家赛的鸽子,由于开笼,定向后,鸽子四面八方飞,更容易检验鸽子定向能力,可重用。
打公棚还得公棚鸽后代,其实是希望公棚鸽后代拥有其聪明度,强上粮食,身体好才抗病,与其说一路鸽子抗病,不如说是其吃得上饭,没有病死,病不是一天得的,长期吃不上饭,身体不行,抵御不了病毒了,打公棚,当然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只有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总结失败在哪里了,种从哪里来,是我们送走了参赛公棚鸽之前,唯一可控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