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刚老师“本能飞”说开去
针对地方,公棚“少归,难归”的现状,胡刚提请大家鸽友注意,寻找“本能飞”的信鸽,这本是一件大好事,结果遭人“质疑”。对此,本人也想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自从“本能飞”一文发表后,一石激起千重浪,讨论十分激烈勇跃,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有时就浓缩成一句话,一个词语,而引起极大震动甚至震撼。比如,红军长征胜利后,毛泽东把长征比喻为“宣传队,播种机”,但后来把它形象的比喻为“长征精神”的,肯定不是毛泽东。改革开放后,在经济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被人比喻为“中国速度”,就是一个例证。由此想到,胡老师提出“本能飞”的思路,就不应该质疑和大惊小怪了。
其实,很多鸽友很早以前就在找寻“本能飞”的鸽子,只是那时还没有想到或浓缩到这样的意境里去。对于鸽子大家的口头惮就是这样的鸽子“好飞”,这样的配对“能飞”,这样的鸽种“飞得好”罢了。结果,“本能飞”这个新鲜词语被胡刚老师发表了,确实不同凡响。
我感觉,很多鸽友还没弄清楚为什么养鸽的时候,胡老师就提出了“赛鸽赛人,至理名言”,大家还在找养什么品系的鸽子的时候,胡老师就已培养出单鸽6年连飞6次冠军,12个单项冠军的“存折”了。
信鸽的“本能飞”难吗?我认为不难,只是在我们没注意,没重视的时候,它像一片云从我们头上溜走了。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有一个熟人养鸽未入会,只养不训放。有一次鸽会放520KM,他心血来潮,捉来一只直上,没几天鸽子回来了,这说明这只鸽子“本能飞”。
2008年我一个鸽友,也是养鸽而不训,成都市比赛700KM时,他捉来3只鸽子直上700,结果回来一只,说明此鸽“更能飞”。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以陈文广为代表的云南军鸽队的鸽子,不经训练,居然能从近3000KM外飞回昆明,而且归巢几只,这应该算是“最能飞”的了吧。所以,这些不经意的放飞,所得到的实例,也应证了在考古方面的一些重大发现,并不一定是考古专家发现的,但肯定是专家确认的。
目前,我国赛鸽重经济,轻科研,重赛绩,轻品系。如果不改变此种情况,那我们只能是进口大国,养鸽大国。你认为呢?
最后,我斗胆的说一句,“本能飞”只是信鸽的第一步,培养“更能飞”的品系是第二步,寻找“最能飞”(相对的)的鸽子,才是我们应达到的最理想目标。要想我国从信鸽大国走向信鸽强国,必须实现这“三级跳”,也只能实现“三级跳”之后,才能使我们的信鸽走在世界的前列,而成为信鸽强国,这又只能是我们的年经鸽友,特别是80后,90后,像齐文博等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又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真正爱好者,经过艰苦努力,多年实践,我相信,再等20到30年,这种“最能飞“的品系肯定能出现,也一定能出现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