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养鸽之路(上)
为什么养鸽,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有的人想,有的人不想,有的人不敢想。但是,对于一个养鸽人,它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我是一个工人,开始并不想养鸽:一是因为太穷,二是因为没有鸽缘。为什么又开始养鸽了呢?说来还真有意思。
记得上世纪的八一年春,我去给我老婆的姑父送我结婚的喜糖,在进门的显眼墙壁上,看见两张奖状:一是合川放湖北沙市的第一名,一是合川放湖北襄樊的永川地区联翔冠军,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关于信鸽获奖的奖状,更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到什么叫信鸽。它们挺神气,个头比一般的鸽子大,有麻、灰、降、花鸽,仅此而已。
八三年春天,我又一次拜见姑父,提出想养鸽子的念头,姑父却并不支持,说养鸽子很难,养好鸽子更难,想夺奖更是难上加难。我开始想正因为难,这里面肯定有学问,正因为难,越激发了我好大的兴趣。于是,我开始注意起了鸽子,并打听鸽子市场的地点。开始买了一对鸽子,等着它们下蛋。此时,姑父并不知情。
鸽子终于下蛋了,我又到姑父家去,告诉了他鸽子下蛋的时间。姑父知道后,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告诉我,把它下的蛋捡开,换上了姑父给我的鸽蛋。从此后,我经常到姑父家,并经常陪他到鸽市去喝茶,听他们谈鸽论经。渐渐的,渐渐的,我开始对信鸽,对我的姑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姑父姓陈,是志愿军转业下地方的汽车司机,对信鸽有特殊的爱好。当时已是县鸽协委员之一。在那时的合川,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会员。不但人品好,鸽子也好,但并不卖鸽,只知道曾经送鸽入伍,听说是合川唯一的一位。
逐渐的,我从姑父处捡蛋,出鸽,数量有了上升,经验却并不长进。
无独有偶,此时,我又认识了一位养信鸽的老前辈,他就是我至今难忘的蒋远志老师。我们两家距离不过百米,所以经常在一起谈鸽论经,在蒋老师身上,我肤浅的学了一些识鸽技巧,什么“眼沙”、“水气”、“油层”、“底板”,什么品系、头型、骨架,翅条等。这些话题,使我似懂非懂朦胧到一些近乎于理性的东西。
我感觉到,是姑父带我入了门,蒋老师给我上了课。有蒋老师的帮助,于是我又开始买鸽书、鸽刊,几年下来,书刊买了几十本:有江苏的“翱翔”、四川的“鸽友”、云南的“养鸽家”,知道了的品系有“李种”、“吴淞”、“西翁”。认识了陈文广、庄润安、庄山峡、高俊华等的大名。至此后,并注意到鸽子的血缘,距离,品种,养功以及怎样识别信鸽,怎样才能养好信鸽,并逐渐作了一些放飞,成绩并不理想,偶尔500公里也能归巢,但好景不长。由于工作的调动,工厂的搬迁,90年后就没有养鸽了。但几年下来,结识了一些养鸽老前辈,曾经拜访过艾云金,更是同很多鸽友成了好朋友。
不养鸽了但还是经常想到鸽,想到养鸽给人带来的快乐。不养鸽了但经常关注鸽,出差到洛阳、上海、重庆,抽空都要到鸽市去看看,去听听。不养鸽了但经常思考鸽,“什么样的人,养什么样的鸽;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条件,什么样的名,什么样的利,什么样的长,什么样的短,什么样的品种,什么样的鸽德……”养鸽子怎么这么深奥?出成绩怎么这样难?成功的、失败的、见到的、听到的,想不清,理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