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网首页 | 各地鸽舍 | APP下载 | 后台登录 | 会员区 | 帮助
  我的鸽舍
看看TA的鸽舍简介
正荣鸽舍2
51 0
粉丝 文章 微动态
鸽舍首页 鸽舍简介
鸽舍赛绩 鸽舍相册
专题图库 在线留言
  我的文章分类
报料鸽闻快讯(9)
我的养鸽感悟(3)
我的收藏文章(39)
我的赛鸽日记(0)
我的鸽圈动态(0)
  最新评论
中信网友:从猫嘴里救下一只
中信网友:2009-01-
中信网友:鸽子环号上写着石
中信网友:2009-01-
手机中信:鸽子不错的
手机中信:好鸽子,子代鸽多
中信网友:2012-01-
中信网友:做种很好,子代还
  信息统计

正荣鸽舍2
地    区:山 东
文章总数:51篇
推荐篇数:2
留言数量:7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145 积分中心 积分能做什么?
建立时间:2008-2-20


信鸽寄生虫防治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正荣鸽舍2  来源:转载   阅读:  分类:收藏文章  发布时间:2008-3-20 19:06:00  




赛鸽蠕虫病的防治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码: 关于中鸽网|收藏本站|广告服务
首页|协会|会员库| VIP |欧洲|赛事直播|自助建站 |
新闻|公棚|足环库|拍卖|寻鸽|成绩查询|国际交流 |
公告|鸽舍|俱乐部|专栏|门诊|在线论坛| English | 赛鸽蠕虫病的防治
2008-03-05 来源:一线记者-仲学峰 点击:1798



赛鸽蠕虫病的防治
执业赛鸽兽医师 仲学峰
一、概述
蠕虫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名词,只是为了方便,把吸虫、绦虫、线虫和棘头虫合并称之为蠕虫。本文对蠕虫病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蠕虫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活史、流行病学、致病作用、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和防制措施等。
蠕虫是两侧对称,缺体腔或有假体腔的一类多细胞动物。虫体呈叶状、带状或线状等,均身体柔软,可以蠕动。蠕虫多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肝、肺等器官组织内。
蠕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有些蠕虫在发育过程中必需有中间宿主或媒介参与;对于直接发育型蠕虫,则需要适于其虫卵或幼虫发育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因此,蠕虫病的存在与流行常常有明显的地区性。
蠕虫病常呈慢性发展过程,威染率常很高而临床发病率较低,但它们常导致鸽的生长发育障碍,飞翔性能降低及鸽友人力、物力财力浪费等,因此往往比那些急性死亡的疾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还要大。
由于蠕虫多寄生于鸽的消化、生殖系统,其虫卵或幼虫等多经消化道排出,以及蠕虫病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所以,除了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外,最重要的是通过粪便检查或尸体剖检查获病原体(成虫、幼虫或虫卵等)才能确诊。
蠕虫病的防制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然而,妥善处理粪便和制订切实可行的药物防治计划并严格实施,仍是目前防制鸽蠕虫病的重要手段。
二、吸虫病
(一) 前殖吸虫病
前殖吸虫病是由前殖科(Prosthogonimidae)前殖属(Prosthogonimus)的多种吸虫寄生于鸽的直肠、泄殖腔、腔上囊和输卵管内引起的,常导致母鸽产蛋异常,甚至死亡。
1.病原 虫体呈棕红色,扁平梨形或卵圆形,体长3~6mm,宽1~2mm。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在肠管分叉之后。两个椭圆或卵圆形睾丸,左右并列于虫体中部两侧。卵巢分叶,子宫有下行支和上行支。生殖孔开口于虫体前端口吸盘左侧。虫卵呈棕褐色,椭圆形,一端有卵盖,另一端有一小突起,内含一个胚细胞和许多卵黄细胞,虫卵大小为22~29μm×12~15μm。

2.生活史 成虫在寄生部位产卵,卵随粪便排到体外,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吞食,在其肠内孵出毛蚴,钻入螺肝发育为胞蚴,再由胞蚴发育为尾蚴;尾蚴离开螺体,进入水中,钻入第二中间宿主蜻蜓的幼虫和稚虫体内发育为囊蚴,鸽训放时啄食带有囊蚴的蜻蜓幼虫或成虫即被感染,经1~2周发育为成虫。
3.流行病学 前殖吸虫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其流行季节与蜻蜓的出现季节相一致,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鸽感染多因到水池岸边捕食蜻蜓而引起;同时,含虫卵的粪便落入水中,造成病原散播。
4.临床症状 感染初期,患鸽外观正常,但蛋壳粗糙或产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或仅排蛋黄或少量蛋清,继而患鸽食欲下降,消瘦,精神萎靡,蹲卧墙角,滞留空巢,或排乳白色石灰水样液体,有的腹部膨大,步态不稳,两腿叉开,肛门潮红、突出,泄殖腔周围沾满污物,严重者因输卵管破坏,导致泛发性腹膜炎而死亡。
5.病理变化 输卵管发炎,粘膜充血、出血,极度增厚,后期输卵管壁变薄甚至破裂。腹腔内有大量浑浊的黄色渗出液或脓样物。
6.诊断 根据症状,结合查到粪便中虫卵,或剖检有输卵管病变并查到虫体可确诊。
7.防制
(1)预防:勤清除粪便,堆积发酵,杀灭虫卵,及时治疗病鸽,每年春、秋两季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性驱虫。
(2)治疗:驱虫可用下列药物:
①六氯乙烷:以每Kg体重0.2~0.3g,混入饲料中喂给,每天1次,连用3d。
②丙硫苯咪唑(抗蠕敏):每Kg体重80~100mg,一次内服。
③吡喹酮:每Kg体重30-50mg,一次内服。
(二)棘口吸虫病
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棘口属(Echinostoma)的吸虫寄生于鸽直肠和盲肠内引起的。
1.病原 卷棘口吸虫(E. revolutum) 虫体呈淡红色,长叶状,体表有小刺。虫体大小为7.6~12.6 mm×1.26~1.6mm。头襟发达,具有头棘。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两个椭圆形睾丸前后排列于体中部后方,生殖孔位于肠管分叉后方、腹吸盘前方。虫卵呈金黄色、椭圆形,大小为114~126μm×64~72μm,一端有卵盖,内含一个胚细胞和很多卵黄细胞。

宫川棘口吸虫(E. miyagawai) 大小为8.6~18.4mm×1.62~2.48mm,两个睾丸呈椭圆形,分叶。除鸽等鸟类外,亦可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其他形态结构与卷棘口吸虫相似。
2.生活史 棘口吸虫的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折叠萝卜螺、小土蜗和凸旋螺,第二中间宿主除上述3种螺外,尚有半球多脉扁螺、尖口圆扁螺和蝌蚪。
成虫在鸽的直肠或盲肠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落入水中的卵在31~32℃条件下仅需10d即孵出毛蚴;毛蚴进入第一中间宿主后,约经32d先后形成胞蚴、雷蚴、尾蚴;尾蚴离开螺体,游于水中,遇第二中间宿主即钻入其体内形成囊蚴。终末宿主鸽吃入含囊蚴的螺蛳或蝌蚪后而遭感染。囊蚴进入消化道后,囊壁被消化,童虫逸出,吸附在肠壁上,约经16~22d即发育成成虫。
3.流行病学 棘口吸虫病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对初生雏鸽的危害较为严重。鸽感染主要是采食水草饲料,因为螺与蝌蚪多与水生植物一起孳生。
4.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仅引起轻度肠炎和腹泻。严重感染时引起下痢,贫血,消瘦,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发生死亡。
5.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出血性肠炎,肠粘膜上附着有大量虫体,粘膜损伤和出血。
6.诊断 生前检查粪便发现虫卵并结合症状可确诊;死后剖检在肠道内发现虫体可确诊。
7. 防制
(1)预防:勤清除粪便,堆积发酵,杀灭虫卵;对患鸽群定期驱虫;用化学药物消灭中间宿主。
(2)治疗:驱虫可用下列药物:
①氯硝柳胺:每Kg体重100~200mg,一次内服。
②硫双二氯酚(别丁):每Kg体重150~200mg,一次内服。
③槟榔煎剂:槟榔粉50g,加水1000ml,煮沸至750ml槟榔液,鸽每Kg体重5~10ml,用细胶管插入食道内灌服或嗉囊内注射。
(三)背孔吸虫病
背孔吸虫病是由背孔科(Notocotylidae)背孔属(Notocotylus)的吸虫寄生于鸽盲肠和直肠内引起的。虫体种类很多,常见的为细背孔吸虫(N. attenuatus),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
1.病原 细背孔吸虫呈淡红色,体细长,两端钝圆,大小为2~5mm×0.65~1.4mm。只有口吸盘。腹面有3行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腹腺。两个分叶状睾丸,左右排列于虫体后部。卵巢分叶,位于两睾丸之间。生殖孔开口于肠分叉后方。虫卵大小为15~21μm×12μm,两端各有1条卵丝,长约0.26mm。
2.生活史 成虫在宿主肠腔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条件下,经3~4d孵出毛蚴。遇到中间宿主圆扁螺后毛蚴钻入其体内,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成熟尾蚴在同一螺体内或离开螺体,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鸽因啄食含囊蚴的螺蛳或水生植物而遭感染,童虫附着在盲肠或直肠壁上,约经3周发育为成虫。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导致肠粘膜损伤、发炎,患鸽精神沉郁,贫血,消瘦,下痢,生长发育受阻,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4.诊断 根据症状,结合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及剖检死鸽发现虫体可确诊。
5.防制 可参考棘口吸虫病。
三 绦虫病
寄生于鸽肠道中的绦虫,种类多达40余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戴文科(Davaineidae)赖利属(Raillietina)和戴文属(Davainea)及膜壳科(Hymenolepidae)剑带属(Drep-anidotaenia)的多种绦虫,均寄生于鸽类的小肠,主要是十二指肠。大量虫体感染时,常引起贫血、消瘦、下痢、产蛋减少甚致停止。

(一) 病原学
1.棘盘赖利绦虫(R. echinobothrida): 成虫寄生于鸽小肠内,体长25cm。头节顶突上有两列小钩共200~240个;4个圆形吸盘,上有8~15圈小钩。每个成节内有一组生殖器官,生殖孔开口于一侧或不规则地开口于两侧;睾丸20~40个。孕节子宫崩解为许多卵袋,每个卵袋内含6~12个虫卵;成熟孕节常沿中央纵轴线收缩而呈哑铃形,并在孕节与孕节之间形成小孔。中间宿主为蚂蚁。
2.四角赖利绦虫(R. tetragona):成虫体长25cm。头节顶突上有1~3列小钩共90~130个;4个卵圆形吸盘,上有8~10列小钩;吸盘和顶突上的小钩均易脱落。颈节细长,每个成节内有一组生殖器官,生殖孔开口于同侧;睾丸18~35个,孕节呈近方形,孕节中子宫分为很多卵袋,每个卵袋内含6~12个虫卵。成虫寄生于鸽的小肠内。中间宿主为蚂蚁和家蝇。
3.节片戴文绦虫(D. proglottina): 成虫寄生于鸽的十二指肠内,体长0.5~4mm,由3~9个节片组成,整体似舌形,由前向后逐渐增宽。顶突上有60~100个小钩,吸盘上有3~6列小钩。生殖孔规则地交互开口于节片侧缘前角;睾丸12~21个,在节片后部排成两行;雄茎囊发达,横列于节片前部,其长度占节片宽度一半以上。孕节内子宫分为许多卵袋,每个卵袋内含一个虫卵。中间宿主为蛞蝓。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鸽的小肠内,成熟的孕卵节片自动脱落,随粪便排到外界,被适宜的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其体内经2~3周时间发育为具感染能力的似囊尾蚴,鸽吃了这种带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受感染,在鸽小肠内经2~3周时间即发育为成虫。成熟孕节经常不断地自动脱落并随粪便排到外界。
(三)流行病学
鸽的绦虫病分布十分广泛,危害面广且大。感染多发生在中间宿主活跃的4~9月份。各种年龄的鸽均可感染,但以雏鸽的易感性更强,25~40日龄的雏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成年鸽多为带虫者。饲养管理条件差、营养不良的鸽群,本病易发生和流行。
(四)临床症状
患鸽消化不良,下痢,粪便稀薄或混有血样粘液,渴欲增加,精神沉郁,双翅下垂,羽毛逆立,消瘦,生长缓慢。严重者出现贫血,粘膜苍白,最后衰弱死亡,配对鸽产蛋停止。

(五)病理变化
小肠内粘液增多、恶臭,粘膜增厚,有出血点,严重感染时,虫体可阻塞肠道。棘盘赖利绦虫感染时,肠壁上可见中央凹陷的结节,结节内含黄褐色干酪样物。
(六)诊断
在粪便中可找到白色米粒样的孕卵节片,在夏季气温高时,可见节片向粪便周围蠕动,取此类孕节镜检,可发现大量虫卵。对部分重病鸽可作剖检诊断。
(七)防制
1.预防:改善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随时注意感染情况,及时进行药物驱虫。
2.治疗:驱虫可用下列药物:
(1)丙硫咪唑:每Kg体重20~30mg,一次内服。
(2)硫双二氯酚:每Kg体重150~200mg,内服,隔4d同剂量再服一次。
(3)氯硝柳胺(灭绦灵):每Kg体重100~150mg,一次内服。
四、线虫病
(一)鸽蛔虫病
鸽蛔虫病是由禽蛔科(Ascardiidae)、禽蛔属(Ascaridia)的蛔虫(A. galli)寄生于鸽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本病遍及全国各地,常影响雏鸽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大批死亡,严重影响着赛鸽业的发展。
1.病原学
鸽蛔虫是寄生在鸽体内最大的一种线虫,呈淡黄白色,头端有三个唇片。雄虫长26~ 70mm,尾端向腹面弯曲,有尾翼和尾乳突,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泄殖腔前吸盘,二根交合刺近等长。雌虫长65~110mm,阴门开口于虫体中部,尾端钝直。虫卵呈深灰色,椭圆形,卵壳厚,表面光滑或不光滑,新排出虫卵内含一个椭圆形胚细胞。虫卵大小为7~90μm×47~51μm。
2.生活史与流行病学
受精后的雌虫在鸽的小肠内产卵,卵随鸽粪排到体外。虫卵对外界环境因素和常用消毒药物的抵抗力很强,在严寒冬季,经3个月的冻结仍能存活,但在干燥、高温和粪便堆沤等情况下很快死亡。虫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下,约经1~2周发育为含感染性幼虫的虫卵,即感染性虫卵,其在土壤内6个月仍具感染能力。鸽因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幼虫在鸽胃内脱掉卵壳进入小肠,钻入肠粘膜内,经一个时间发育后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从鸽吃入感染性虫卵到在鸽小肠内发育为成虫,约需35~50d。除小肠外,在鸽的腺胃和肌胃内,有时也有大量虫体寄生。3~4月龄以内的鸽最易感染和发病,一岁以上的鸽多为带虫者。

3.临床症状
雏鸽常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精神沉郁,行动迟缓,食欲不振,下痢,有时粪中混有带血粘液,羽毛松乱,消瘦、贫血,粘膜和鸽冠苍白,最终可因衰弱而死亡。严重感染者可造成肠堵塞导致死亡。成年鸽一般不表现症状,但严重感染时表现下痢、贫血等。
4.病理变化
小肠粘膜发炎、出血,肠壁上有颗粒状化脓灶或结节。严重感染时可见大量虫体聚集,相互缠结,引起肠阻塞,甚至肠破裂和腹膜炎。

5.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和症状可作参考,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发现大量虫卵,或尸体剖检在小肠,有时在腺胃和肌胃内发现有大量虫体可确诊。
6.防制
(1)预防: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堆积发酵,杀灭虫卵;做好鸽群的定期预防性驱虫,每年2~3次;发现病鸽,及时用药治疗。
(2)治疗:驱虫可用下列药物:
①丙硫咪唑:每Kg体重10~20mg,一次内服。
②左旋咪唑:每Kg体重20~30mg,一次内服。
③噻苯唑:每Kg体重500mg,配成20%混悬液内服。
④枸橼酸哌嗪(驱蛔灵):每Kg体重250mg,一次内服。
(二)异刺线虫病
异刺线虫病又称盲肠虫病,是由异刺科(Heterakidae)异刺属(Heterakis)的异刺线虫(H. gallinae)寄生于鸽的盲肠内引起的一种线虫病。本病在鸽群中普遍存在。
1.病原学
异刺线虫细小,呈白色,头端略向背面弯曲,食道末端有一膨大的食道球。雄虫长7-13mm,尾直,末端尖细;两根交合刺不等长、不同形;有一个圆形泄殖腔前吸盘。雌虫长10-15mm,尾细长,阴门位于虫体中部稍后方。虫卵呈灰褐色,椭圆形,大小为65-80×35-46微米,卵壳厚,内含一个胚细胞,卵的一端较明亮,可区别于蛔虫卵。
2.生活史与流行病学
成熟雌虫在盲肠内产卵,卵随粪便排于外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约经2周发育成含幼虫的感染性虫卵,鸽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带有感染性虫卵的蚯蚓而感染,幼虫在小肠内脱掉卵壳并移行到盲肠而发育为成虫。从感染性虫卵被吃入到在盲肠内发育为成虫约需24~30d。此外,异刺线虫还是鸽盲肠肝炎(组织滴虫病)病原体的传播者,当一只鸽体内同时有异刺线虫和火鸽组织滴虫寄生时,组织滴虫可进入异刺线虫卵内,并随虫卵排到体外,当鸽吞食了这种虫卵时,便可同时感染这两种寄生虫。
3.临床症状
患鸽消化机能障碍,食欲不振或废绝,下痢,贫血,雏鸽发育停滞,消瘦甚至死亡。成鸽产蛋停止。
4.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盲肠肿大,肠壁发炎和增厚,有时出现溃疡灶。盲肠内可查见虫体,尤以盲肠尖部虫体最多。
5.诊断
检查粪便发现虫卵,或剖检在盲肠内查到虫体均可确诊,但应注意与蛔虫卵相区别。
6.防制
参考鸽蛔虫病。
(三)鸽毛细线虫病
鸽毛细线虫病是由毛首科(Trichuridae)毛细线虫属(Capillaria)的多种线虫寄生于鸽消化道引起的。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严重感染时,甚至可引起鸽死亡。
1.病原及生活史
虫体细小,呈毛发状。前部细,为食道部;后部粗,内含肠管和生殖器官。雄虫有一根交合刺,雌虫阴门位于粗细交界处。虫卵呈棕黄色,腰鼓形,卵壳厚,两端有卵塞,卵内含一椭圆形胚细胞。

(1)鸽毛细线虫(C. columbae):雄虫长8.6~10mm,雌虫长10~12mm。寄生于鸽的小肠。属直接型发育史,不需中间宿主。
(2)膨尾毛细线虫(C. caudinflata):雄虫长9~14mm,尾部两侧各有一个大而明显的伞膜;雌虫长14~26mm。寄生于鸽的小肠。中间宿主为蚯蚓。

成熟雌虫在寄生部位产卵,虫卵随鸽粪便排到外界,直接型发育史的毛细线虫卵在外界环境中发育成感染性虫卵,其被鸽宿主吃入后,幼虫逸出,进入寄生部位粘膜内,约经1个月发育为成虫。间接型发育史的毛细线虫卵被中间宿主蚯蚓吃入后,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鸽啄食了带有感染性幼虫的蚯蚓后,蚯蚓被消化,幼虫释出并移行到寄生部位粘膜内,约经19~26d发育为成虫。
2.临床症状
患鸽精神萎靡,头下垂;食欲不振,常作吞咽动作,消瘦,下痢,严重者,各种年龄的鸽均可发生死亡。
3.病理变化
虫体寄生位粘膜发炎,增厚,粘膜表面覆盖有絮状渗出物或粘液脓性分泌物,粘膜溶解、脱落甚至坏死。病变程度的轻重因虫体寄生的多少而不同。
4.防制
(1)预防:搞好环境卫生;勤清除粪便并作发酵处理;消灭鸽舍中的蚯蚓;对鸽群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
(2)治疗:下列药物均有良好疗效:


<
执业赛鸽兽医师 仲学峰
一、概述
蠕虫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名词,只是为了方便,把吸虫、绦虫、线虫和棘头虫合并称之为蠕虫。本文对蠕虫病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蠕虫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活史、流行病学、致病作用、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和防制措施等。
蠕虫是两侧对称,缺体腔或有假体腔的一类多细胞动物。虫体呈叶状、带状或线状等,均身体柔软,可以蠕动。蠕虫多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肝、肺等器官组织内。
蠕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有些蠕虫在发育过程中必需有中间宿主或媒介参与;对于直接发育型蠕虫,则需要适于其虫卵或幼虫发育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因此,蠕虫病的存在与流行常常有明显的地区性。
蠕虫病常呈慢性发展过程,威染率常很高而临床发病率较低,但它们常导致鸽的生长发育障碍,飞翔性能降低及鸽友人力、物力财力浪费等,因此往往比那些急性死亡的疾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还要大。
由于蠕虫多寄生于鸽的消化、生殖系统,其虫卵或幼虫等多经消化道排出,以及蠕虫病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所以,除了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外,最重要的是通过粪便检查或尸体剖检查获病原体(成虫、幼虫或虫卵等)才能确诊。
蠕虫病的防制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然而,妥善处理粪便和制订切实可行的药物防治计划并严格实施,仍是目前防制鸽蠕虫病的重要手段。
二、吸虫病
(一) 前殖吸虫病
前殖吸虫病是由前殖科(Prosthogonimidae)前殖属(Prosthogonimus)的多种吸虫寄生于鸽的直肠、泄殖腔、腔上囊和输卵管内引起的,常导致母鸽产蛋异常,甚至死亡。
1.病原 虫体呈棕红色,扁平梨形或卵圆形,体长3~6mm,宽1~2mm。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在肠管分叉之后。两个椭圆或卵圆形睾丸,左右并列于虫体中部两侧。卵巢分叶,子宫有下行支和上行支。生殖孔开口于虫体前端口吸盘左侧。虫卵呈棕褐色,椭圆形,一端有卵盖,另一端有一小突起,内含一个胚细胞和许多卵黄细胞,虫卵大小为22~29μm×12~15μm。

2.生活史 成虫在寄生部位产卵,卵随粪便排到体外,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吞食,在其肠内孵出毛蚴,钻入螺肝发育为胞蚴,再由胞蚴发育为尾蚴;尾蚴离开螺体,进入水中,钻入第二中间宿主蜻蜓的幼虫和稚虫体内发育为囊蚴,鸽训放时啄食带有囊蚴的蜻蜓幼虫或成虫即被感染,经1~2周发育为成虫。
3.流行病学 前殖吸虫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其流行季节与蜻蜓的出现季节相一致,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鸽感染多因到水池岸边捕食蜻蜓而引起;同时,含虫卵的粪便落入水中,造成病原散播。
4.临床症状 感染初期,患鸽外观正常,但蛋壳粗糙或产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或仅排蛋黄或少量蛋清,继而患鸽食欲下降,消瘦,精神萎靡,蹲卧墙角,滞留空巢,或排乳白色石灰水样液体,有的腹部膨大,步态不稳,两腿叉开,肛门潮红、突出,泄殖腔周围沾满污物,严重者因输卵管破坏,导致泛发性腹膜炎而死亡。
5.病理变化 输卵管发炎,粘膜充血、出血,极度增厚,后期输卵管壁变薄甚至破裂。腹腔内有大量浑浊的黄色渗出液或脓样物。
6.诊断 根据症状,结合查到粪便中虫卵,或剖检有输卵管病变并查到虫体可确诊。
7.防制
(1)预防:勤清除粪便,堆积发酵,杀灭虫卵,及时治疗病鸽,每年春、秋两季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性驱虫。
(2)治疗:驱虫可用下列药物:
①六氯乙烷:以每Kg体重0.2~0.3g,混入饲料中喂给,每天1次,连用3d。
②丙硫苯咪唑(抗蠕敏):每Kg体重80~100mg,一次内服。
③吡喹酮:每Kg体重30-50mg,一次内服。
(二)棘口吸虫病
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棘口属(Echinostoma)的吸虫寄生于鸽直肠和盲肠内引起的。
1.病原 卷棘口吸虫(E. revolutum) 虫体呈淡红色,长叶状,体表有小刺。虫体大小为7.6~12.6 mm×1.26~1.6mm。头襟发达,具有头棘。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两个椭圆形睾丸前后排列于体中部后方,生殖孔位于肠管分叉后方、腹吸盘前方。虫卵呈金黄色、椭圆形,大小为114~126μm×64~72μm,一端有卵盖,内含一个胚细胞和很多卵黄细胞。

宫川棘口吸虫(E. miyagawai) 大小为8.6~18.4mm×1.62~2.48mm,两个睾丸呈椭圆形,分叶。除鸽等鸟类外,亦可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其他形态结构与卷棘口吸虫相似。
2.生活史 棘口吸虫的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折叠萝卜螺、小土蜗和凸旋螺,第二中间宿主除上述3种螺外,尚有半球多脉扁螺、尖口圆扁螺和蝌蚪。
成虫在鸽的直肠或盲肠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落入水中的卵在31~32℃条件下仅需10d即孵出毛蚴;毛蚴进入第一中间宿主后,约经32d先后形成胞蚴、雷蚴、尾蚴;尾蚴离开螺体,游于水中,遇第二中间宿主即钻入其体内形成囊蚴。终末宿主鸽吃入含囊蚴的螺蛳或蝌蚪后而遭感染。囊蚴进入消化道后,囊壁被消化,童虫逸出,吸附在肠壁上,约经16~22d即发育成成虫。
3.流行病学 棘口吸虫病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对初生雏鸽的危害较为严重。鸽感染主要是采食水草饲料,因为螺与蝌蚪多与水生植物一起孳生。
4.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仅引起轻度肠炎和腹泻。严重感染时引起下痢,贫血,消瘦,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发生死亡。
5.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出血性肠炎,肠粘膜上附着有大量虫体,粘膜损伤和出血。
6.诊断 生前检查粪便发现虫卵并结合症状可确诊;死后剖检在肠道内发现虫体可确诊。
7. 防制
(1)预防:勤清除粪便,堆积发酵,杀灭虫卵;对患鸽群定期驱虫;用化学药物消灭中间宿主。
(2)治疗:驱虫可用下列药物:
①氯硝柳胺:每Kg体重100~200mg,一次内服。
②硫双二氯酚(别丁):每Kg体重150~200mg,一次内服。
③槟榔煎剂:槟榔粉50g,加水1000ml,煮沸至750ml槟榔液,鸽每Kg体重5~10ml,用细胶管插入食道内灌服或嗉囊内注射。
(三)背孔吸虫病
背孔吸虫病是由背孔科(Notocotylidae)背孔属(Notocotylus)的吸虫寄生于鸽盲肠和直肠内引起的。虫体种类很多,常见的为细背孔吸虫(N. attenuatus),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
1.病原 细背孔吸虫呈淡红色,体细长,两端钝圆,大小为2~5mm×0.65~1.4mm。只有口吸盘。腹面有3行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腹腺。两个分叶状睾丸,左右排列于虫体后部。卵巢分叶,位于两睾丸之间。生殖孔开口于肠分叉后方。虫卵大小为15~21μm×12μm,两端各有1条卵丝,长约0.26mm。
2.生活史 成虫在宿主肠腔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条件下,经3~4d孵出毛蚴。遇到中间宿主圆扁螺后毛蚴钻入其体内,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成熟尾蚴在同一螺体内或离开螺体,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鸽因啄食含囊蚴的螺蛳或水生植物而遭感染,童虫附着在盲肠或直肠壁上,约经3周发育为成虫。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导致肠粘膜损伤、发炎,患鸽精神沉郁,贫血,消瘦,下痢,生长发育受阻,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4.诊断 根据症状,结合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及剖检死鸽发现虫体可确诊。
5.防制 可参考棘口吸虫病。
三 绦虫病
寄生于鸽肠道中的绦虫,种类多达40余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戴文科(Davaineidae)赖利属(Raillietina)和戴文属(Davainea)及膜壳科(Hymenolepidae)剑带属(Drep-anidotaenia)的多种绦虫,均寄生于鸽类的小肠,主要是十二指肠。大量虫体感染时,常引起贫血、消瘦、下痢、产蛋减少甚致停止。

(一) 病原学
1.棘盘赖利绦虫(R. echinobothrida): 成虫寄生于鸽小肠内,体长25cm。头节顶突上有两列小钩共200~240个;4个圆形吸盘,上有8~15圈小钩。每个成节内有一组生殖器官,生殖孔开口于一侧或不规则地开口于两侧;睾丸20~40个。孕节子宫崩解为许多卵袋,每个卵袋内含6~12个虫卵;成熟孕节常沿中央纵轴线收缩而呈哑铃形,并在孕节与孕节之间形成小孔。中间宿主为蚂蚁。
2.四角赖利绦虫(R. tetragona):成虫体长25cm。头节顶突上有1~3列小钩共90~130个;4个卵圆形吸盘,上有8~10列小钩;吸盘和顶突上的小钩均易脱落。颈节细长,每个成节内有一组生殖器官,生殖孔开口于同侧;睾丸18~35个,孕节呈近方形,孕节中子宫分为很多卵袋,每个卵袋内含6~12个虫卵。成虫寄生于鸽的小肠内。中间宿主为蚂蚁和家蝇。
3.节片戴文绦虫(D. proglottina): 成虫寄生于鸽的十二指肠内,体长0.5~4mm,由3~9个节片组成,整体似舌形,由前向后逐渐增宽。顶突上有60~100个小钩,吸盘上有3~6列小钩。生殖孔规则地交互开口于节片侧缘前角;睾丸12~21个,在节片后部排成两行;雄茎囊发达,横列于节片前部,其长度占节片宽度一半以上。孕节内子宫分为许多卵袋,每个卵袋内含一个虫卵。中间宿主为蛞蝓。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鸽的小肠内,成熟的孕卵节片自动脱落,随粪便排到外界,被适宜的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其体内经2~3周时间发育为具感染能力的似囊尾蚴,鸽吃了这种带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受感染,在鸽小肠内经2~3周时间即发育为成虫。成熟孕节经常不断地自动脱落并随粪便排到外界。
(三)流行病学
鸽的绦虫病分布十分广泛,危害面广且大。感染多发生在中间宿主活跃的4~9月份。各种年龄的鸽均可感染,但以雏鸽的易感性更强,25~40日龄的雏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成年鸽多为带虫者。饲养管理条件差、营养不良的鸽群,本病易发生和流行。
(四)临床症状
患鸽消化不良,下痢,粪便稀薄或混有血样粘液,渴欲增加,精神沉郁,双翅下垂,羽毛逆立,消瘦,生长缓慢。严重者出现贫血,粘膜苍白,最后衰弱死亡,配对鸽产蛋停止。

(五)病理变化
小肠内粘液增多、恶臭,粘膜增厚,有出血点,严重感染时,虫体可阻塞肠道。棘盘赖利绦虫感染时,肠壁上可见中央凹陷的结节,结节内含黄褐色干酪样物。
(六)诊断
在粪便中可找到白色米粒样的孕卵节片,在夏季气温高时,可见节片向粪便周围蠕动,取此类孕节镜检,可发现大量虫卵。对部分重病鸽可作剖检诊断。
(七)防制
1.预防:改善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随时注意感染情况,及时进行药物驱虫。
2.治疗:驱虫可用下列药物:
(1)丙硫咪唑:每Kg体重20~30mg,一次内服。
(2)硫双二氯酚:每Kg体重150~200mg,内服,隔4d同剂量再服一次。
(3)氯硝柳胺(灭绦灵):每Kg体重100~150mg,一次内服。
四、线虫病
(一)鸽蛔虫病
鸽蛔虫病是由禽蛔科(Ascardiidae)、禽蛔属(Ascaridia)的蛔虫(A. galli)寄生于鸽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本病遍及全国各地,常影响雏鸽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大批死亡,严重影响着赛鸽业的发展。
1.病原学
鸽蛔虫是寄生在鸽体内最大的一种线虫,呈淡黄白色,头端有三个唇片。雄虫长26~ 70mm,尾端向腹面弯曲,有尾翼和尾乳突,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泄殖腔前吸盘,二根交合刺近等长。雌虫长65~110mm,阴门开口于虫体中部,尾端钝直。虫卵呈深灰色,椭圆形,卵壳厚,表面光滑或不光滑,新排出虫卵内含一个椭圆形胚细胞。虫卵大小为7~90μm×47~51μm。
2.生活史与流行病学
受精后的雌虫在鸽的小肠内产卵,卵随鸽粪排到体外。虫卵对外界环境因素和常用消毒药物的抵抗力很强,在严寒冬季,经3个月的冻结仍能存活,但在干燥、高温和粪便堆沤等情况下很快死亡。虫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下,约经1~2周发育为含感染性幼虫的虫卵,即感染性虫卵,其在土壤内6个月仍具感染能力。鸽因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幼虫在鸽胃内脱掉卵壳进入小肠,钻入肠粘膜内,经一个时间发育后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从鸽吃入感染性虫卵到在鸽小肠内发育为成虫,约需35~50d。除小肠外,在鸽的腺胃和肌胃内,有时也有大量虫体寄生。3~4月龄以内的鸽最易感染和发病,一岁以上的鸽多为带虫者。

3.临床症状
雏鸽常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精神沉郁,行动迟缓,食欲不振,下痢,有时粪中混有带血粘液,羽毛松乱,消瘦、贫血,粘膜和鸽冠苍白,最终可因衰弱而死亡。严重感染者可造成肠堵塞导致死亡。成年鸽一般不表现症状,但严重感染时表现下痢、贫血等。
4.病理变化
小肠粘膜发炎、出血,肠壁上有颗粒状化脓灶或结节。严重感染时可见大量虫体聚集,相互缠结,引起肠阻塞,甚至肠破裂和腹膜炎。

5.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和症状可作参考,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发现大量虫卵,或尸体剖检在小肠,有时在腺胃和肌胃内发现有大量虫体可确诊。
6.防制
(1)预防: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堆积发酵,杀灭虫卵;做好鸽群的定期预防性驱虫,每年2~3次;发现病鸽,及时用药治疗。
(2)治疗:驱虫可用下列药物:
①丙硫咪唑:每Kg体重10~20mg,一次内服。
②左旋咪唑:每Kg体重20~30mg,一次内服。
③噻苯唑:每Kg体重500mg,配成20%混悬液内服。
④枸橼酸哌嗪(驱蛔灵):每Kg体重250mg,一次内服。
(二)异刺线虫病
异刺线虫病又称盲肠虫病,是由异刺科(Heterakidae)异刺属(Heterakis)的异刺线虫(H. gallinae)寄生于鸽的盲肠内引起的一种线虫病。本病在鸽群中普遍存在。
1.病原学
异刺线虫细小,呈白色,头端略向背面弯曲,食道末端有一膨大的食道球。雄虫长7-13mm,尾直,末端尖细;两根交合刺不等长、不同形;有一个圆形泄殖腔前吸盘。雌虫长10-15mm,尾细长,阴门位于虫体中部稍后方。虫卵呈灰褐色,椭圆形,大小为65-80×35-46微米,卵壳厚,内含一个胚细胞,卵的一端较明亮,可区别于蛔虫卵。
2.生活史与流行病学
成熟雌虫在盲肠内产卵,卵随粪便排于外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约经2周发育成含幼虫的感染性虫卵,鸽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带有感染性虫卵的蚯蚓而感染,幼虫在小肠内脱掉卵壳并移行到盲肠而发育为成虫。从感染性虫卵被吃入到在盲肠内发育为成虫约需24~30d。此外,异刺线虫还是鸽盲肠肝炎(组织滴虫病)病原体的传播者,当一只鸽体内同时有异刺线虫和火鸽组织滴虫寄生时,组织滴虫可进入异刺线虫卵内,并随虫卵排到体外,当鸽吞食了这种虫卵时,便可同时感染这两种寄生虫。
3.临床症状
患鸽消化机能障碍,食欲不振或废绝,下痢,贫血,雏鸽发育停滞,消瘦甚至死亡。成鸽产蛋停止。
4.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盲肠肿大,肠壁发炎和增厚,有时出现溃疡灶。盲肠内可查见虫体,尤以盲肠尖部虫体最多。
5.诊断
检查粪便发现虫卵,或剖检在盲肠内查到虫体均可确诊,但应注意与蛔虫卵相区别。
6.防制
参考鸽蛔虫病。
(三)鸽毛细线虫病
鸽毛细线虫病是由毛首科(Trichuridae)毛细线虫属(Capillaria)的多种线虫寄生于鸽消化道引起的。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严重感染时,甚至可引起鸽死亡。
1.病原及生活史
虫体细小,呈毛发状。前部细,为食道部;后部粗,内含肠管和生殖器官。雄虫有一根交合刺,雌虫阴门位于粗细交界处。虫卵呈棕黄色,腰鼓形,卵壳厚,两端有卵塞,卵内含一椭圆形胚细胞。

(1)鸽毛细线虫(C. columbae):雄虫长8.6~10mm,雌虫长10~12mm。寄生于鸽的小肠。属直接型发育史,不需中间宿主。
(2)膨尾毛细线虫(C. caudinflata):雄虫长9~14mm,尾部两侧各有一个大而明显的伞膜;雌虫长14~26mm。寄生于鸽的小肠。中间宿主为蚯蚓。

成熟雌虫在寄生部位产卵,虫卵随鸽粪便排到外界,直接型发育史的毛细线虫卵在外界环境中发育成感染性虫卵,其被鸽宿主吃入后,幼虫逸出,进入寄生部位粘膜内,约经1个月发育为成虫。间接型发育史的毛细线虫卵被中间宿主蚯蚓吃入后,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鸽啄食了带有感染性幼虫的蚯蚓后,蚯蚓被消化,幼虫释出并移行到寄生部位粘膜内,约经19~26d发育为成虫。
2.临床症状
患鸽精神萎靡,头下垂;食欲不振,常作吞咽动作,消瘦,下痢,严重者,各种年龄的鸽均可发生死亡。
3.病理变化
虫体寄生位粘膜发炎,增厚,粘膜表面覆盖有絮状渗出物或粘液脓性分泌物,粘膜溶解、脱落甚至坏死。病变程度的轻重因虫体寄生的多少而不同。
4.防制
(1)预防:搞好环境卫生;勤清除粪便并作发酵处理;消灭鸽舍中的蚯蚓;对鸽群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
(2)治疗:下列药物均有良好疗效:
①左旋咪唑:按每Kg体重20~30mg,一次内服。
②甲苯咪唑:按每Kg体重20~30mg,一次内服。
③甲氧啶:按每Kg体重200mg,用灭菌蒸馏水配成10%溶液,皮下注射。 
鸽蠕虫病不仅影响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降低种蛋品质,甚至造成大批死亡,严重影响赛鸽业的发展。因此,鸽友在配对前或面对繁重的比赛时,要注意及时上手检查,对赛鸽较平常回来晚、或飞行速度变慢等一系列表现时,应特别警惕。在平时饲养过程中也要严格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消灭中间宿主,防微杜渐,确保鸽群健康,怀疑鸽子感染寄生虫后要及时找专业兽医进行粪检并

<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报刊、广电、网站或个人博客如需转载或引用须取得本人许可!
 最近文章 >>更多 
 ·2012年台湾幼检轮印 (2224次) 2012-4-3 18:52:44
 ·首次参赛前幼鸽训练 (1911次) 2012-4-3 18:30:57
 ·北京飙友赛鸽赛鸽俱乐部特比环验鸽 (18742次) 2010-8-12 19:34:50
 ·05年飙友综合 (12257次) 2010-1-23 17:36:55
 ·2005飙友二关 (11167次) 2010-1-23 17:31:01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 匿名:
内  容: *
 
微笑 疑问 献花 大哭 折磨 冷汗 害羞 惊讶
尴尬 发怒 调皮 大笑 呆萌 难过 鄙视 强悍


注:如果要使用用户名发表评论,请先到各地鸽舍首页登录,已登录的鸽友可直接发表。

 
楼主
登录发表评论回复,APP可随时查收消息提醒哦~
回复
匿名
中信网友
全部回复()
以上信息由鸽舍自行提供,该鸽舍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www.chinaxinge.com 中信网各地鸽舍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