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网首页 | 各地鸽舍 | APP下载 | 后台登录 | 会员区 | 帮助
   我的鸽舍
看看TA的鸽舍简介
华丰赛鸽
35 6
粉丝 文章 微动态
鸽舍首页 鸽舍简介
鸽舍赛绩 鸽舍相册
专题图库 在线留言
   我的文章分类
报料鸽闻快讯(1)
我的养鸽感悟(5)
我的收藏文章(29)
我的赛鸽日记(4)
我的鸽圈动态(6)
   最新评论
中信网友:我在海东路,,关
中信网友:初养赛鸽者体会不

华丰赛鸽
地    区:内蒙古
文章总数:35篇
推荐篇数:0
留言数量:5条
访问次数:
鸽舍积分:138 积分中心 积分能做什么?
建立时间:2007-5-6


 



叁×3(6)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内蒙古塔东鸽  来源:转载   阅读:  分类:收藏文章  发布时间:2008-6-3 10:26:00  
  交配的目的与方式
鸽子是比较耐近交的动物,采用近亲交配需要把目标定得远一些,即使一、两年见不到效果也不要轻言放弃,做任何事都不应半途而废。近亲交配有许多方式,比如亲子配、平辈配、叔侄配、祖孙配以及远亲配、同系异型配等等。交配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直接放飞子代或把子代留种放飞孙代。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也就是说育出选手鸽和育出种鸽的具体做法是不同的。
由于近亲交配是同一个血统的鸽子之间的交配,所以相同血缘重合的比例是相当重要的。育出选手鸽时只需将擅飞血系轻度重合,而育出种鸽时后代并不用于放飞,因此可以使该血重合到相当的浓度。英国的马扎莱拉等在育出种鸽时是用叔父(姑母)配侄女(侄子),然后从子代中选择优秀的个体留作种鸽;在培育选手鸽时,则是用叔父(姑母)配侄女(侄子)的子代或孙代,将亲缘辈份拉开。
大家都知道,即使同一血统的鸽子也存在类型上的差异,我非常重视交配中的隔代、同系异型、眼型差异等异质要素。日本鸽友采用平辈配、亲子配或祖孙配等极端重度近交获得成功的实例很多,但我很少采用这样的“纵向交配”,只是当需要延续某重要老鸽的血脉时才偶尔为之。种鸽能力的验证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有时到种鸽已达高龄才意识到它的珍贵,想要在以后的十年中将其血脉作为鸽舍的主血。不过,对我来说“纵向交配”只是万不得已时采用的最后手段。
从二战结束至今我一直采用近交建立并加强自己的鸽系,从保持鸽群活力、在鸽坛上长盛不衰的角度看,这样做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使本舍鸽系定型需要很多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滥用极端的交配方法,很快就会到达极限而无法继续进行,使多年近交积累的成果化为泡影。发生这种情况时再引进异血是来不及的,因为对异血也需要花费时间来加以验证。不过,以重度近交来固定杂交育出的优秀个体的性能是有效的,是使擅飞血系成为本鸽舍主血的常用方法。
近亲交配与“主血”
近亲交配在二战前就十分流行。由于那时名血名系并不很多,鸽友们大多是采用近交来育出鸽子。当时我们鸽舍的主力血统是东京的南部系、大阪的势山系和1933年引进的西翁系。西翁系在鸽群中所占比例为五分之三,南部系和势山系各占五分之一。那时我和哥哥孝七都偏爱西翁鸽,送去参赛的选手鸽有一半以上出自该系。放飞的结果与我们的期待相反,那些西翁鸽表现得十分脆弱,但我们仍然不断变换配对期盼近交育出的西翁鸽能带来奇迹。我们鸽舍的势山系是以1929年釜山~大阪六百公里冠军的子代为中心,这路鸽子头脑特别聪慧,能够在阴天甚至雨天归巢,不过肌肉、体形、体力等方面远不如进口的西翁鸽,参加六、七百公里的比赛往往飞得疲惫不堪,南部系也是如此。后来我和哥哥改变了思路,决定通过交配使在来系的智能与西翁系的体能融为一体。当然鸽子的改良并不像画图那样容易。在历经种种尝试之后,我们培育的鸽子终于在1937年获得了大船渡六百公里赛冠军和久慈七百公里赛综合冠、亚军。获奖的选手鸽都是用西翁系与势山系及南部系杂交育出的,西翁系的血统大约有四分之三,其余为势山系及南部系血统。我觉得,成功的原因在于我们鸽舍的西翁系、势山系、南部系都已分别通过近交形成“主血”。直到今天我鸽舍里依然保留着以基础鸽血脉形成的“主血”,即777 X 619(阿卡迪X奥佩尔)和669 X 50468(奥佩尔X西翁)。
日本鸽界的特殊性
二战前我们兄弟就通过阅读国外鸽刊对各种养鸽技巧进行探讨。战后与比利时等国外养鸽家直接切磋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与国外鸽友的接触中,我对欧洲与日本在竞翔条件、竞翔体制等方面的差异之大感受颇深。日本的气流、气象、地形等都十分复杂,而欧洲地形平坦、归巢率非常高。由于竞翔环境的不同,欧洲鸽友无须采用以近交固定血统来提高性能的繁琐方式,因此用快速鸽配快速鸽的简明育鸽方式在他们那里是占主导地位的。我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直接适用于日本鸽界的特殊情况。
我是通过广泛借鉴各国鸽友的经验反复尝试,在赛鸽实践中逐渐摸索出适合本鸽舍的方法,但直到今天也不能肯定地说自己的方法就完全正确。关于养赛鸽本来就没有定论,每个养鸽人的鸽舍规模、使用的鸽系、竞翔目标、养鸽热情、所在地区等都不尽相同,只有在育鸽、参赛的过程中探索并形成一套适合本舍特点的方法。
■近亲交配与异血交配 ②
自从引进基础种鸽以来,我的鸽舍就一直是采用近亲交配的方法。之所以能够把近交延续了好几十年,是由于一直将16羽基础种鸽中三个配对的血脉分别作为主血保持至今。第一个主血是777 X 619(阿卡迪X奥佩尔),“221号”之母“99939”及1957年的余市综合冠军“日本海号”、获农林杯的“44621”都是其后代。第二个主血是669 X 50468(奥佩尔X西翁),优秀后代的代表有1956年的奈良尾综合冠军“47766”。第三个主血是3622X44(奥佩尔X布利库),1955年的奈良尾冠军“135626” 是其后代中的佼佼者。此外还有一路艾德蒙德逊的巴卡鸽,“211号”是其优秀后代之一。
两次引进异血
我鸽舍里的三个主血都含有奥佩尔鸽血统,奥佩尔系是美国典型的远程鸽系,也是历史悠久的近交鸽系。不过后来成为我鸽舍基础的三羽种鸽却未必出自同一路血脉,或许正是这种远亲关系中的同系异型使我获得了成功。我利用这三路主血的方针是尽可能选择血缘关系较远的鸽子进行交配,通过不断放飞后代将其定型。
即便如此,近亲交配终将有走到极限的一天,因此在我培育本系鸽的四十年中也曾两次引进异血。第一次是在引进基础种鸽十三年后的1966年,由于血缘过于浓厚而引进了阿达姆斯鸽,该系和以擅飞远程闻名的戈登系都含有彪特系的血统。阿达姆斯鸽的引进对提高本系鸽速度起了相当大的作用,“773号”便是这次成功引进的结晶,其父鸽是“221号”的子代配67-0969(阿达姆斯X阿达姆斯)所出,其母鸽出自我鸽舍的原始血统。“773号”表现极佳,上路后连续十六次获奖,从获得200公里冠军直到74年夺得下关钻石杯600公里综合冠军。它的同窝参加了稚内等三大远程赛归巢,使我确信“773号”同样具有飞远程的能力,只是由于表现过于出色而将其留种,没有投向更远的距离。
第二次是在1980年引进了詹森系鸽。近年来我鸽舍里含四分之一到八分之一詹森系血统的选手鸽成绩显著,在高分速的远程比赛中表现尤为突出。几十年来我引进过的其它名系名血鸽有好几百羽,到现在它们大多随着岁月流逝而消失了。消失并不等于鸽子不好,有些血统是在表现尚好的情况下被我断然淘汰的,因为我给自己制定的长期方针是赛绩第一,一旦感到“不需要”便坚决予以淘汰。
重度近交与鸽质
在鸽刊上经常看到重度近交鸽的销售广告,这些为商业目的而育出的鸽子是靠近交鸽在系统构成方面的魅力来吸引买者。我的育种目标定得较远,所以几乎不采用重度近交的方法,但那些作为异血引进的鸽子不在此限。可能是由于我的鸽子是通过近交育出的,因而与引进的近交异血鸽结合后成功率相当高。近交育出的种鸽之间进行异血交配成功率高,大概是近交使遗传基因和优点相对固定的缘故,不过前提是交配双方都具有优良的品质。
我鸽舍里近来表现突出的詹森系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名系,近亲交配使鸽子之间的血缘相当近而浓重。不过据我观察,“麦克斯”等数羽名鸽血脉的确属于重度近亲,但其它几路鸽子中存在着较多类型,从近交的程度看似乎我的鸽子血缘更近更浓。
近中求远
近亲交配是使优秀血统固定化的一种手段,具体做法有亲子配、平辈配、叔侄配、祖孙配等,按照血缘的远近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程度,而不同程度的近交所带来的结果也会因鸽子的血统而异。在我多年饲养赛鸽的过程中近亲交配只是培育种鸽的方法,是实现远期目标、育出理想赛鸽的手段之一。因此,以育出选手鸽为目的的配对就应当选择尽可能远的血缘关系。我的一贯做法是以轻度近交来育出选手鸽,在放飞的过程中使该路血脉固定化。常言说“欲速则不达”,现在看来我的做法是对的。当然,国内外许多鸽友靠重度近交取得显赫的赛绩也是事实。
近亲交配是实现远期目标的方法,如果采用极端的近交方式就容易加速极限的到来。我从战后至今一直是以近交育鸽,所以决不敢轻易采用重度近交。“773号”是777X619的14重近交后代,其孙代鸽“淑女号”是777X619的70重近交后代。我之所以能做到血脉层层重合延绵不绝而后代中优秀个体辈出,就是得益于在近交中使种鸽之间保持尽可能远的血缘关系。
  近交程度和数据分析
数十年来我一直采用近亲交配的方法育鸽,到目前在种鸽的选配上已经逐渐感到游刃有余。从五十年代起我对近交的程度就极为重视,一直按照自己的十年、二十年规划不懈地努力,心里总是设想着“三年后如何使用这只鸽子”、 “十年后把那路血系作为主力”。由于目标定得长远,所以在育鸽中绝不敢采用极端的交配方式,而是小心翼翼地恪守远亲配的原则以免过快地走到近交的极限。现在我鸽舍里有许多几十重近亲交配育出的鸽子,按常理这样的鸽群是无法适应当代鸽赛的,但我的鸽子依然活跃在赛鸽第一线并与其他鸽舍没有明显的差距,想来就是得益于在选配中不走极端的做法。
要育出选手鸽应当避免采用极端的交配方式,而要育出种鸽、掺进异血或保种则可以采用程度较重的近交方式,这样做往往还能取得相当理想的效果。重度近交是创立、保持一个系统的重要手段,但不是育出选手鸽的通常做法。欧洲常见的做法是用近亲育出种鸽进行异血交配,将生出的一代F1放路,这样的配法即使一方种鸽出自重度近交也不成问题。总之,用来放路的选手鸽大多是以远亲配或杂交育出的。
起用有赛绩的系统
引进异血进行杂交时,起用那些已在日本飞出成绩的系统是一条捷径。经验证明,以竞翔数据分析为基础选择那些适合日本环境的系统成功的概率更高。某些泊来不久的新星系统及奖鸽系统极易吸引鸽友的注意力,它们有时也会带来场外本垒打那样的效果,但是从成功概率的角度看,引进这样的系统由于缺乏竞翔数据而需要冒更大的风险,对一只冠军鸽或一次成功过高评价并据此定为本舍育种的基础,很可能在经营多年之后希望落空。所以我们应当时时谨记,全面观察后代的表现、冷静地分析赛绩是判断选配得当与否的唯一标准,而且是在确定所起用种鸽及交配方法阶段的重要工作。
育雏经验及对日本赛鸽的分析
育雏的时间
育雏是确立并保持一个优良鸽系的重要步骤。用健康的种鸽育出理想的后代并将它们训练成合格的选手是在赛鸽运动中取得成功的基础。由于鸽舍规模、鸽群种系、养鸽人的职业等的不同,这些常识性的工作操作起来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荷兰的热门赛事是八月底举行的奥尔良赛,因此年轻鸽赛通常是在七至九月进行。由于气候原因日本的年轻鸽赛比欧洲迟两个月,是在秋高气爽的十月至十一月初进行。赛事安排与育雏时间的早晚密切相关,欧洲鸽友大多采用W制应赛,因而普遍在十二月至一月繁育小鸽。欧洲与日本相比冬季寒冷而夏季凉爽,为赶赛季而在隆冬时节出小鸽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有些欧洲的鸽舍在夏季中从容地进行繁育工作,而日本的鸽舍在七、八月份已经停止育雏了,日本鸽友在盛夏访欧时听到雏鸽的叽叽声往往会感到惊奇。在日本雌雄种鸽分离的时间较长,在欧洲则是雌雄同居的时间长,据说这样还可以避免因雄鸽高龄而产生无精卵。
在温暖季节进行繁育有益于雏鸽生长是日本鸽界的“常识”,但从欧洲的情况看却不尽然,在那里尽管需要特殊管理但严冬出生的小鸽同样发育良好。1967年1月我前往凡布利安那鸽舍引进“罗莱阿号”时,见它正喷喂着两只茁壮的雏鸽,后来得知其中一只的子代鸽夺得了巴塞罗那国际赛的综合冠军。
也有些日本鸽友直到盛夏的七、八月份还在出小鸽,但我觉得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暑天出生的小鸽看起来发育旺盛,其实它们的呼吸系统大多比较孱弱,原因主要是由于酷热气候造成亲鸽的体况低下。去年由于鸽舍管理人不在,我自己难于支应,管理松懈而且开始繁育的时间迟于往年,结果所出的小鸽中有不少因罹病而最终淘汰。我觉得还是从二月初开始配对、最迟在六月结束育雏较为适宜。
开家与舍外飞行
幼鸽的开家也很重要,不过养鸽时间久了往往忽略这些最基本的操作。幼鸽下巢以后,应当在其智力发育之始,即能够独自活动时把它们放到降落台上、看到并记住周围的环境。在让幼鸽熟悉环境的同时还要训练它们学会进出鸽舍,然后再随着身体和智力的发育适时地进行舍外飞行训练。舍外飞行应当尽早开始,但此时适逢春季的主要赛事,同时对选手鸽和幼鸽进行细致的管理要花很大功夫。我一般是在熟悉周围环境并学会通过撞门等初步训练之后,在700公里地区N赛结束时才把幼鸽移入选手鸽舍,这样可以避免因鸽舍密度过大而影响选手鸽静养调整。推迟幼鸽开始舍外飞行的时间反而使游棚失踪的比率降低,因为幼鸽在身体、智力发育尚未成熟时很容易飞失。另外,幼鸽第一次出舍要尽量选择阴雨天傍晚时一只一只地单独放出,以免因受到惊吓而暴飞。
种鸽的健康管理与幼鸽的训练
繁育季节种鸽的健康管理十分重要,因为出第三窝雏时正是天气闷热潮湿的时期,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亲鸽状态下降,对四、五岁以上的高龄种鸽要给予格外的照顾。应当增加矿物饲料以及小麻子等成分的投喂,每天更换饮水并注意鸽舍的清洁和除潮。亲鸽的状态直接关系到雏鸽的健康,雏鸽发育不良以及呼吸器官疾病等大多与亲鸽高龄或状态低下有关。
我对秋季幼鸽赛的成绩不太重视,所以幼鸽舍外飞行的开始时间比较晚。有些鸽舍希望在春赛和秋赛中都能取得好成绩,就需要尽早开始幼鸽训练,在春季同时抓紧参赛鸽管理和幼鸽家飞,这样做需要花费很大精力。要在秋赛出成绩就必须在夏季进行严格的训练,而且即使秋赛成绩好也未必能把好势头保持到来年春赛。所以我只把春季比赛作为主攻目标,以培育成鸽为主、多梯次的选手鸽队为目的。
近年来,有些鸽友偏重使用年青鸽参赛。遇到好天时一岁鸽也能在800、1000公里距离飞出好成绩。但根据我以五年、十年为单位统计的数据,在远距离比赛中还是两岁以上成鸽的获奖率更高。尽管年青鸽与成鸽的获奖比例会因天气和赛况而变,但要想在每个赛季都稳定地出成绩只依赖年青鸽是不够的。有的鸽友认为成鸽缺乏爆发力,希望凭借年青鸽组成的选手群一决胜负。也有人觉得自己的鸽群大,蒙受些损失也在所不惜。而我更看重均衡的成功率,感到只靠年青鸽参加远程比赛风险过大,为使本鸽舍成绩的持续稳定宁愿采取传统的做法。
无论在欧洲还是日本,对一只获得冠军的年青鸽都很难作出准确的评价。最理想的鸽子是年青时多次获奖、成年后赛绩不断,用这样的鸽子作种才让人放心。尽管赛鸽的特性千差万别,但与一次夺魁后留种的鸽子相比更重视频繁获奖的选手依然是正确的选择。总之我们都在为判定赛鸽的性能不断地探索研究,欧洲人更重视鸽子飞出复放的好成绩,在日本则有偏重取得最高名次的倾向,这与赛制和环境的差异有关。与欧洲平坦的赛线不同,日本的地形和气流都非常复杂,获得综合冠军的鸽子在复放时失踪的风险极大,所以选手鸽往往在一次获奖后便被终生关进种鸽棚。我们必须了解这是不得已的,要提高本舍的水准还应当尽可能地选择有复放成绩的鸽子作种。
大龄鸽飞速逐年下降是日本鸽界存在的一个明显倾向,但是在欧洲经常有六、七岁的选手鸽在巴塞罗那等大赛上获得高名次。这种情况在日本是不可想象的,也很难估量其与气候、地形等有多大程度的关连。我觉得用这些年龄增长而速度不减、能在中、远距离连续飞出好成绩的鸽子作种,育出适合日本竞翔特点的后代的概率更大。
在FCI的会议上我曾参与过“运动级”超级鸽的评选工作,深切感受到欧洲鸽友对多次获奖鸽的重视程度。他们的做法是,根据书面文件计算出一只鸽子在短距离三次、中、长距离各两次、自选赛事三次(共计十次)比赛中的获奖率。尽管日本鸽界每年举办的赛事十分有限,我仍希望建立符合日本赛情的运动级评比制度,对那些多次参赛获奖的鸽子予以表彰。
理想的日本型赛鸽
我从七、八岁开始跟哥哥孝七一道养鸽并在1928年加入了名古屋的“好鸽会”,除了二战结束到1953年的中断时期,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与鸽为伴,走过了一条漫长而独特的养鸽之路。如此热衷于赛鸽运动完全是出于对鸽子的特殊喜爱,鸽子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在比赛中,我们有时势如破竹、有时一败涂地,走运时频频得手、背运时多年不振。我的体会是,拘泥于胜负常常会有很大的落差感,享受过程才能获得长久的愉悦。
我之所以能够乐此一道数十年,既是对养鸽赛鸽本身的嗜好,也是性格和崇尚体育竞技的精神使然,在作出努力之后即便输了也能坦然面对并因参与而感到满足。现在有些年轻鸽友把胜负看得很重,具有极强的竞翔家意识,而关口龙雄、并河靖以及我这样从战前就开始养鸽的人,是把赛鸽当作一项体育运动长期地参与品味。我觉得应当以平常心对待比赛中的输赢,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鸽子和鸽赛。
在长期培育赛鸽的过程中,我感到必须清醒地认识日本鸽界的特殊性,对先进国家的鸽子和方法有选择地引进借鉴。为了使自己的鸽子达到更快更强,近年来大批国外的优秀赛鸽被引入日本,我们必须了解欧美和日本在赛线、气象、气流等方面的差异,从性能上对引进的鸽子有所选择。
此外,欧洲的赛制是建立在博取奖金的基础上,不同距离的赛事分门别类频繁举办,养鸽人大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专飞某一距离。由于日本鸽界的特殊情况,鸽友们大多是用自己的鸽子参加由近及远的全部比赛,很少有人专攻一项赛事,育鸽参赛的取向自然会偏重于中距离以上的比赛。因此可以说,理想的日本型赛鸽应当既能在最终的远距离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又能在中距离飞出速度。远程鸽经过调整可以在短程赛事中有所作为,而短程快速鸽却很难从远程竞翔归巢。
日本的鸽质并不差,但与比利时、德国、英国、荷兰等国的鸽子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希望鸽会组织及鸽界同仁加倍努力,为日本鸽事的繁荣与振兴作出贡献。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报刊、广电、网站或个人博客如需转载或引用须取得本人许可!
 最近文章 >>更多 
 ·赛鸽飞行路线新发现以及训练方法 (3115次) 2010-12-26 10:24:11
 ·风驰电掣的红色长途列车--音布 (3135次) 2010-12-26 10:20:22
 ·六度奧林匹克冠軍:思基德的威廉吉爾特 (2921次) 2010-7-3 20:58:46
 ·话说名鸽之威廉吉尔特鸽系 (5406次) 2010-7-3 20:44:27
 ·鸽事谏言百句(上) (2470次) 2008-6-25 20:43:00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 匿名:
内  容: *
 
微笑 疑问 献花 大哭 折磨 冷汗 害羞 惊讶
尴尬 发怒 调皮 大笑 呆萌 难过 鄙视 强悍


注:如果要使用用户名发表评论,请先到各地鸽舍首页登录,已登录的鸽友可直接发表。

 
楼主
登录发表评论回复,APP可随时查收消息提醒哦~
回复
匿名
中信网友
全部回复()
以上信息由鸽舍自行提供,该鸽舍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www.chinaxinge.com 中信网各地鸽舍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