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的扎实稳固与否,关系着大楼日后的安危。同样基础种鸽的建立,也关系着日后比赛成绩的好坏,在鸽界有人终其一生一直在挫败中重蹈覆辙,有人昙花一现,这都是忽略基础种鸽的重要性。
比赛是公平残酷的,没有任何的偏见与侥幸,只有好坏胜负之分。在现今日益竞争的鸽界环境,没有顶尖而稳固的鸽系,很难在鸽界中占有一席之地。赛鸽其实一开始比的就是种鸽的优劣,有人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点而不自知,非等到赛后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在鸽界成功的人,永远懂得不断的自我提升种鸽的素质,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勇於淘汰·宁缺勿滥
每季赛后见鸽友欲淘汰自己舍内种鸽时,总是犹豫不决,这羽是大铭鸽的后代,那羽是纪录鸽的下代,这羽是高价引进的种鸽而舍不得淘汰,种鸽舍总是充斥着一些虚有其表而豪无价值的种鸽。鸽友对「种鸽」应有正确的观念,何谓种鸽?就是能将好的遗传,遗传给下一代。直接的解释就是能作出成绩优秀的下一代,才能符合作种的标准,而不是冠冕堂皇的血统或外在条件。一羽在铭鸽的下代或冠军家族的后代,并不代表一定具有作种的标准,不管身价为何,如果作不出优异的下代,那也没有留种的价值。
种鸽要勇于淘汰宁缺勿滥,少数杰出的种鸽绝对胜过一群平凡的庸鸽。
购鸽勿太主观自信
鸽友在选择种鸽时,总是太过於主观与自信,认为自己的观念与鉴鸽能力是正确的。在拍卖会场或任何购鸽场所里,总见鸽友神情专注地有观看鸽子,看鸽眼、展翅、摸骨仔细品头论足一番,而每位鸽友欣赏的角度也各有不同,真能从一羽鸽子的外在条件评鉴出好坏优劣吗?笔者在这不予置评,只能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如果鸽子那么简单仅凭外在的条件就能分出好坏,那么我想今天鸽界不会那么热络,不会那么多人投入。养鸽千万别自认聪明,在鸽界卧虎藏龙高知识分子比比皆是,从有赛鸽以来就有人在钻研鸽子各方面的外在条件,包括鸽眼、鼻、头、翅膀、骨骼、喉、羽毛、站姿、反应等等,但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定论,鸽子的外在条件仅是辅助飞行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头脑、归巢性是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唯有从实际的比赛成绩纪录中去印证,才是最真实实际的。所以鸽友选购鸽子时,应首重家族的成绩纪录为优生考量。
快速正确引进种鸽
引进的鸽系最好还是能适应国内比赛环境的鸽系为主,国外引进的鸽系,不管其在国外的竞翔成绩多么优秀,还是要从头开始接受考验。所以鸽友欲引进种鸽时,最直接正确的方式,就是引进同一地区比赛环境下最常入赏的鸽系,引进时最好选择三代以上连续发挥入赏的鸽系,这样在素质与遗传方面较稳定,不至於有太大的落差。
虽然这样引进的种鸽代价会很高,但买的是别人多年的心血与成果,这是值得的,可以省去许多摸索试种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快速的获得好的种鸽,才能在现今的比赛上与人竞争。
基础鸽系的建立
种鸽有人量少质精,有人是多而杂,用不到、不敢用的种鸽闲置於鸽舍,就算作出,自己也毫无信心,偶尔入赏也是一羽白板鸽。如何建立自己的基础鸽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我测试,将自己舍内种鸽调养至高峰后配对,作出幼鸽实际测试,幼鸽经过成长舍外操训一个月后,直接跳一百公里的单羽放飞测试,归返的鸽子再做一次二百公里的单羽放飞训练。归返的鸽子休息后再做一次三百公里左右的单羽放飞训练,最后一次挑选天候状况较差的日子,再做一次三百公里左右的单羽放飞训练,残存归返的鸽子的多寡,代表着舍内种鸽素质的优劣,经过二、三次反复的测试淘汰后,留下的自然是舍内最好的基础鸽系。许多鸽界的名人,早期皆是用此方法建立自己的基础鸽系,再引进更顶尖的鸽系,与舍内基础鸽系融合,而自成一系闻名於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