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龄回忆郭子颐的养鸽:父亲郭子颐生平有两人爱好,一是养鸽子,二是唱京戏。早在20世纪20年代,父亲开办利和洋行,专做意大利进出口贸易。老家是浦东高桥,久居在浦西定兴路24号,鸽棚就搭建在二楼顶上。那时李梅龄博士的论据在凤阳路,鸽棚在诊所的阳台上,我们相隔一条马路,两家的鸽子家飞经常合在一起,他两人也成了好朋友。还有广东产业家周昌善,鸽棚在牛庄路,家在青海路,走过南京路,就到我的家。
当时,上海养鸽子人虽然不少,但没有鸽友会,没有比赛,等于养观赏鸽。因为没有比赛,也就不知哪一只鸽子好,哪只不好,只知道这是松江灰鸽,那是崇明鸡黄,还有本地的紫金白砂等。李医生与德国人有通信,周昌善与美国人有交往,父亲则与意大利人有生意,通过种种渠道看到一些国外的鸽书、鸽报、才知道外国人养鸽子有比赛,把鸽子叫“来思匹琴”(Racing Pigeon)。这时,知道在虹口公园里有个“上海信鸽会”,简称“S.H.C”,是几个西侨办的,会长是美国人巴斯固尔。他们认为中国的鸽子不够水准,不让中国人参加他们的鸽会,中国的养鸽人就叫它“西人信鸽会”。有一天,李医生约黄钟和我父亲三人一起商量,李医生说,“我们要为中国人争气,要同外国人比赛,所以要参加他们的信鸽会。”李、黄二人都是德国医学博士,熟读德文,不懂英语,不便与美国人巴斯固尔交谈,父亲能讲流利的英语,由他当翻译。经过一番交谈,巴斯固尔欣然接受中国人入会,第一批加入上海信鸽会的就是李梅龄、黄钟和郭子颐3人,以后又有周昌善、欧阳惠民和陈其惠等人参加。
在和西侨进行了几次比赛之后,发觉中国的鸽子不是他们的对手,饲养条也没有他们好,因此屡遭败北。于是大家就想办法从国外引进名种。那时,周昌善认得几位西侨,连送带卖率先引进一批英美鸽子,养在牛庄路老宅。我父亲从日本回国时带来一羽日本鸽子,是环上有“神风”两字,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说“这是日本持田商店老板送给我的。”这羽鸽子的后代得很快,1932年与西侨一起参加安徽凤阳比赛中夺得冠军。这时候李医生从德国引了10羽鸽子, 一举夺得了天津比赛的冠军,并包揽了前5名。父亲曾对我说过,“鸽子的好坏要从比赛中鉴别,中国的鸽子过去很少比赛,已经退化落伍了。你要养鸽子比赛取得好成绩,只有引进国外良种鸽,这是一条捷径。”又说“这信鸽就象飞机一样,一代一代地更新,你不能让一架老式飞机去打现代的飞机。”
1938年,父亲通过朋友介绍,向比利时红极一时的布利克斯医生(又译“勃烈考克斯”)订购了24羽鸽子,他按时空运到上海。父亲就在北京路190号(四川路口),买三了一个6层楼屋顶,建造了鸽棚,把这24羽鸽子养在上面、这批鸽子多半是雨点花头,而且都是毛脚,是长程赛鸽,飞速很快。父亲对我说,“养鸽子就是要培养自己的鸽系,你养‘李鸟’,飞出的成绩再好,也还是‘李鸟’的成绩,人家不会说是你的鸽子。”那年爆发了抗日战争,英美侨民纷纷回国去了,鸽会解散了,比赛就此停止了。黄浦江愁云密面,上海滩老百姓排队买“户口米”,百来只鸽子的口粮从何而来?驻扎在虹口四川路底的日本海军司令部发生了军鸽被偷,看到我家的鸽子在飞翔,就找上门来,勒令拆除鸽棚,可惜这批“勃烈考克斯”鸽子壮志未酬,已消失殆尽!
八年抗战胜利了,老百姓重见天日,上海成立了“中国胜利信鸽会”,父亲就在定兴路老宅的二楼顶上搭建了5间鸽棚,又从国外进口了一批种鸽。父亲的利和洋行早已关闭了,他就找了“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的儿子办的扬子公司,经商烟叶和阿司匹林等进出口业务,经常来往于上海——许昌之间,家里雇佣2个人做鸽棚卫生工作,我和哥哥振平帮助父亲管理鸽子。父亲的海外朋友很多,他们不时寄来外文鸽报、鸽书等读物资料,他的养鸽知识中西兼蓄,极其广博,对我们兄弟两人言授身教。记得有一次他对我说:“对归巢的赛鸽要细致观察,你晚上进鸽棚先不要开电灯,用手电筒照着,哪只鸽子在窠格里孵着不动,说明它的体力还没有恢复,下一站就不能放上去;哪一只鸽子‘金鸡独立’,用一只脚站立在窠格里,另一只脚钩缩在腹部,下一站放飞会有好的发挥……”有一天,他拿一本用香烟壳子废片装订得厚厚的手稿给我,说“这是李医生写的养鸽经验之谈,因为不能出版就给我看,你用功看看,很有帮助,看完后要我还给李医生。”我细细地读了一遍。以后再也没见过,想必是遗失了,非常可惜。
1958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父亲去新疆“劳动改选”,他收藏的大批信鸽资料也一抄而光。这一去就是十年,1967年回到上海时已是一头白发,年老体弱,再也没有精力养鸽子了。他带了我去看李医生,两人久别重逢,都很高兴。李医生已告别鸽坛,儿子开圻还养着他的鸽子。我也想在新昌路新宅反革命搭棚养鸽,父亲一再劝我“不养算了”。1986年中国信鸽协会在上海成立,《中华信鸽》杂志社顾先生多次来访,告诉他目前中国鸽界的大好形势,他非常高兴,把他知道的上海滩信鸽旧事,详细地作了回忆,为上海信鸽的历史提供丰富的材料,还写了两篇回忆李梅龄博士养鸽的文章,发表在《中华信鸽》上。1992年,这位养鸽的先驱、忠厚的老人,含笑地离开了人世,时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