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不管是地方赛还是公棚赛,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归巢难的问题,就这一问题我思考了很久,难道是我们的赛鸽出现了质量问题?或赛鸽的质量下降了吗?还记得10多年前,300-500公里归巢的鸽子,虽然飞速不是太高,可大家根本不当一回事,大家的共同目标,和最感兴趣的赛事是1000公里以上,上海、江苏、四川、北京、天津的中长距离比赛更是火热进行,那时候为什么不把500公里的赛事看重呢?
我个人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归巢率太高,二是公棚赛事没有普及,三是大量的名品外血还没有进入我国赛鸽市场。回味一下,自从我国兴起公棚赛事开始,广大鸽友开始了公棚热的表现,改变了竞技战略,大多鸽友开始驯养短程快速鸽,也许广大玩公棚的鸽友都有这样的体会,不论现在的公棚或地方赛事,赛鸽的分速是快了,但是归巢的却少了,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注意,也有是人认为是人为的操作,笔者认为那只是少数。可大多数还是公平的,现实也是如此,的的确确是决赛回归难归巢少。
我仔细分析了后者,就公棚而言,尤其是春棚,500公里决赛上笼几千羽,可当日回归真是寥寥无几啊!理解为,在这方面,公棚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经济效益和各种竞争因素,大多缓和了对鸽友的态度,为了保护商业利益,规程做出50-100公里后清棚缴费,和决赛归巢鸽免费领回,这就说明公棚也在保护“羽数”这个量,他也怕在没收费之前羽数缩水大量失鸽,更不想决赛报不满赛绩鸽,影响赛鸽拍卖所得收入。就鸽会而言,更是一头雾水,有时从训放开始从100-200-300公里下来还没到决赛,几乎少掉一半,笔者曾经监管的一场赛事中,1650多羽赛鸽,300公里当日报道50多羽,鸽友埋怨,鸽会自责,还找不到原因。就笔者所知,今年的各省市1000公里赛事中,归巢好的也是寥寥无几。
虽然大多数赛鸽不能归巢的原因很多,但是我还是确信如今的赛鸽,大多欠缺稳定性的因素的多一些。一次和几位名家大户探讨时,大家仔细回顾,现代赛场需要的赛鸽,仿佛又需要回到从前,只有稳定性强的赛鸽,才适合如今的公棚赛事,只有稳定性好的群体才有机会赢得比赛结果,在如今公棚赛事如此残存的情况下,没有稳定性的赛鸽,想赢奖真的是很难啊!